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龙骑-第15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丹阳军在这个时代甚至很长一个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兵员点,不管是越甲三千吞吴还是带领五千丹阳死士的李陵,又或是孙坚走向天下的江东,乃至于让陶谦坐稳徐州牧,使曹豹、笮融有胆量与刘澜一战高下都是因为丹阳军,而现在刘澜的丹阳军只是组成了一直摄山营。
虽说摄山营的战力同样可以傲视群雄,但却远无法达到江东军的程度,如果没见识过江东军,可能刘澜还真会一直觉得摄山营已经达到了步兵的顶峰,但现在看起来摄山营也必须要和他的近卫军一样进行拆分了。
一直以来不管如何裁军,刘澜从来就没想过裁摄山军,但现在看起来他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了,不能因为是关羽的缘故,就一直这么拖沓着,当然了如果真要拆分摄山营的话,也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借口,不然关羽哪头真要闹起来,让他骑虎难下那就真真尴尬了,以前刘澜在后世对诸葛亮传书关羽劝他接受五虎将的事实还多少不甚理解,但现在他亲自接触过之后才彻底理解。
所以刘澜前思后想,最后觉得如果拆分的话,张飞那里较为合适,当然也可以抽徐晃回来,现如今的徐晃其实已经无需继续留在辽东了,他的历史责任已经完成,而随着刘澜对辽东的布局完成,现在的徐晃留在那里其实还真没什么必要。
不管是田豫还是阎志完全能够继肩负起辽东的重任的,其实当年如果田豫愿意跟着他留在辽东的话,那刘澜说什么也不会留徐晃,毕竟中原战场在当时是需要去开辟的,比起辽东这里更重要,而有徐晃这的大将在,更能确保成功,但田豫最终还是回去了辽东,刘澜也就只能在徐晃和关羽之间做出选择。
而如果拆分摄山营,那么第一难关就是关羽,他的天生傲骨注定了刘澜不可能用平时的方式去对待,反而还要照顾他的情绪,而正是这么多年刘澜一直以来以这样一个方式对待关羽,才使得关羽和他的摄山营变成了一群骄兵悍将。
好处肯定有,军中第一人,武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坏处也有,那就是他在的时候有他能够震着,可如果他不在了,那在秣陵再无一人能够控制他。
以前刘澜不明白为什么开国的功臣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但现在刘澜终于能够理解了,关羽和他们很像,也有成为他们的可能,最不济也会是第二个周亚夫,虽然关羽肯定是无条件支持刘源,但几十年后刘源凭什么让关羽臣服,所以啊他现在是真的理解,甚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难题。
这些苦恼,完全是他自己庸人自扰罢了,而眼下最现实的问题如果要拆分摄山营,那么换了任何人来,都不会让关羽服气,说句实话,也没那个资格,哪怕是张飞也是如此,但徐晃一定是唯一一个让他心服口服的人,在关羽屈指可数的老上级里,现如今也就只剩下了徐晃和刘澜两个人,就凭这一点,刘澜真要拆分摄山营由他和徐晃去统领,关羽也不会有二话。
部队太多了,对他本来就是考验,而以他的能力,带五万摄山营虽然没有问题,但是却很难顾全所有,这也是摄山营在各方面的资源都很优渥,却很难与江东军相提并论的原因,部队太多,兵员太杂,虽然做到了万里挑一,却很难做到优中选优,如果把摄山营拆分之后,将部队保持到三万人,甚至直接减到一万人,试想那个时候的摄山营必定会飞起来。
刘澜甚至有点期待有朝一日他的摄山营能够媲美上述这些丹阳军,甚至是超越他们,那他才算是真正走成功了精兵这条路,要不然还是摊大饼。
刘澜对他的部队有过数次改革,但最影响深远的两次较大的改革,则是第一次在矿山的改革,那一次确定了部队的训练和制定了兵器的统一标准,可以说是矿山军能够纵横右北平乃至辽东的关键,而第二次改革则是在徐州对兵制进行改革,将部队进行了精细化改制,重新修订了军令,也是刘澜之后能够走向成功的关键。
而之后包括这一次的改革,则是在第二次改革的基础上进行,将部队更加细分,彻底走精兵路线,未来除了刘澜自己的中军,不会再有超过指挥三万人的独立将领,他们都只会带一万人,当然关羽和徐晃或许会是里外,但这会根据刘澜接下来的发展,如果他的规划顺利进行,有足够的人口和地盘,只要能够保证粮秣后勤,那给他们两人三万人也无妨,但无法保证的话,一万人也无妨。
丹阳军在这个时代甚至很长一个时期都是当之无愧的兵员点,不管是越甲三千吞吴还是带领五千丹阳死士的李陵,又或是孙坚走向天下的江东,乃至于让陶谦坐稳徐州牧,使曹豹、笮融有胆量与刘澜一战高下都是因为丹阳军,而现在刘澜的丹阳军只是组成了一直摄山营。
虽说摄山营的战力同样可以傲视群雄,但却远无法达到江东军的程度,如果没见识过江东军,可能刘澜还真会一直觉得摄山营已经达到了步兵的顶峰,但现在看起来摄山营也必须要和他的近卫军一样进行拆分了。
一直以来不管如何裁军,刘澜从来就没想过裁摄山军,但现在看起来他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了,不能因为是关羽的缘故,就一直这么拖沓着,当然了如果真要拆分摄山营的话,也必须要有一个较为合适的借口,不然关羽哪头真要闹起来,让他骑虎难下那就真真尴尬了,以前刘澜在后世对诸葛亮传书关羽劝他接受五虎将的事实还多少不甚理解,但现在他亲自接触过之后才彻底理解。
所以刘澜前思后想,最后觉得如果拆分的话,张飞那里较为合适,当然也可以抽徐晃回来,现如今的徐晃其实已经无需继续留在辽东了,他的历史责任已经完成,而随着刘澜对辽东的布局完成,现在的徐晃留在那里其实还真没什么必要。
不管是田豫还是阎志完全能够继肩负起辽东的重任的,其实当年如果田豫愿意跟着他留在辽东的话,那刘澜说什么也不会留徐晃,毕竟中原战场在当时是需要去开辟的,比起辽东这里更重要,而有徐晃这的大将在,更能确保成功,但田豫最终还是回去了辽东,刘澜也就只能在徐晃和关羽之间做出选择。
而如果拆分摄山营,那么第一难关就是关羽,他的天生傲骨注定了刘澜不可能用平时的方式去对待,反而还要照顾他的情绪,而正是这么多年刘澜一直以来以这样一个方式对待关羽,才使得关羽和他的摄山营变成了一群骄兵悍将。
好处肯定有,军中第一人,武人能够撼动他的地位,坏处也有,那就是他在的时候有他能够震着,可如果他不在了,那在秣陵再无一人能够控制他。
以前刘澜不明白为什么开国的功臣大多没什么好下场,但现在刘澜终于能够理解了,关羽和他们很像,也有成为他们的可能,最不济也会是第二个周亚夫,虽然关羽肯定是无条件支持刘源,但几十年后刘源凭什么让关羽臣服,所以啊他现在是真的理解,甚至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他会怎么处理这样的难题。
第二千零二十八章 平定扬州(59)()
九江军突然变得不堪一击,瞬间就被击退,这一幕是看得他心惊胆寒,毕竟前后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当兵这么多年能不知晓,这看起来是败在了秣陵军的手中,说白了还是他们在给自己使性子撂挑子,对他拒绝撤退的抗议,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逼他就范。
如果他们做的委婉一些,或许他也就借坡下驴了,但现在则让他有点骑虎难下,尤其是他非常清楚这一退以为着什么,他想立即派出亲兵充当执法队,将这些出工不出力的家伙就地正法,但他同样也知道,如果真做了这种事,等下可能真要出大乱子,所以在迫不得已下只能下令部队撤退。
然而在这个时候,连他自己甚至是刘澜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包抄的徐盛出现了,这样一来本来还有退路的江东军就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而随着背后突然被袭,江东军阵脚彻底大乱。
这一幕的出现,让很多人的脸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刘澜,脸色铁青,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而最激动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则是江东军的校尉,什么叫喜上眉梢,现在就是,如果就这样退兵的话,那么被刘澜消灭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是当后路被阻,帐下兵丁就算想要撤退也无能为力,所以接下来他们就算不想拼命都不成。
刘澜用兵,最善于围三阙一,而现在却变成了四面合围,这不就等于把九江军往绝路上逼,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当徐盛突然出现的一刻,刘澜脸色会难看,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数时候会逼着敌军投降,但似九江军则很难,所以他们肯定会拼死一战,所谓向死而生便是这个道理。
穷寇莫追,刘澜现在想到的就是这句话,如果徐盛不出现,那九江军必然会退,而他们退那他就有几百种办法将其蚕食,可随着徐盛的出现,就逼着九江军不得不破釜沉舟与他们决一死战,他现在多想离开派人过去要求徐盛立即撤离,但这根本就不可能,毕竟这就是战场,突发的情况太多,可以说是瞬息万变,身为主将只能更为灵活多变,去应对任何突发的事件。
刘澜看向了黄忠,手臂高高举起,然后抬高落下,这是全军出击的指示,擂鼓号角在这一刻全部响起,而刘澜看向黄忠也意味着他可有出击了,这就是刘澜的态度,既然九江军要拼命,那他也就没有再收手的必要了。
管你九江军是打算背水一战还是绝地求生,我就一个态度,全部歼灭之,而随着刘澜全军出击,此时最先与九江军交战的则是从背后发起猛攻的徐盛,当然因为九江军是在撤退中与徐盛交锋,所以两军乃是真正的正面对决,相反黄忠带领的秣陵军主力则变成了从背后发起猛攻的那支部队。
在黄忠的带领之下,秣陵军攻势相当犀利,但九江军也毫无示弱,毕竟双方都是久经沙场的精兵,不过九江军的弱点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兵力少,关键还在与之前的一战已经付出了极大的消耗,可以说他们现在已经是一支疲军,有此两点,所以他们的反击不管多迅猛,却都难阻敌军进攻的步伐,节节后退。
刘澜做出的决策,如同一记重拳狠狠打乱了九江军的部署,他们被困在战场之上进退两难,可以说刘澜这一举动彻底封死了他们的逃生之门。
徐庶对局这一结果在刘澜的身边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显然他对于刘澜这一决定相当满意,而在此之前其实他们同样也是有这个能力的,只是刘澜并没有这样做,所以这说白了还是战场的经验,他相信在此之前,当陈果们与九江军作战时,刘澜也嗅到了歼敌良机,但他并最终并没有做出全军出击的命令,反而是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点,他仔细考虑,并不是因为之前发起全军共计会损失众多兵马,相比之前此时才会损失更多,道理很简单,之前的九江军是绝对不会拼命的,就算全军出击,也只是会快速结束战斗,逼着九江军早点做出撤退的决定,但是此刻随着九江军退无可退,他发起的全军出击的决定则势必会遇到九江军拼死抵御,可是如果他不做这个决定,那以陈果和徐盛的兵力指挥希望更多人,所以他完全是打算用人海战术来淹没九江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控制人员的伤亡。
九江军突然变得不堪一击,瞬间就被击退,这一幕是看得他心惊胆寒,毕竟前后如此大的差距,是什么原因当兵这么多年能不知晓,这看起来是败在了秣陵军的手中,说白了还是他们在给自己使性子撂挑子,对他拒绝撤退的抗议,想用这样的方式来逼他就范。
如果他们做的委婉一些,或许他也就借坡下驴了,但现在则让他有点骑虎难下,尤其是他非常清楚这一退以为着什么,他想立即派出亲兵充当执法队,将这些出工不出力的家伙就地正法,但他同样也知道,如果真做了这种事,等下可能真要出大乱子,所以在迫不得已下只能下令部队撤退。
然而在这个时候,连他自己甚至是刘澜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包抄的徐盛出现了,这样一来本来还有退路的江东军就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而随着背后突然被袭,江东军阵脚彻底大乱。
这一幕的出现,让很多人的脸色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刘澜,脸色铁青,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而最激动的那个人毫无疑问则是江东军的校尉,什么叫喜上眉梢,现在就是,如果就这样退兵的话,那么被刘澜消灭只是早晚的事情,可是当后路被阻,帐下兵丁就算想要撤退也无能为力,所以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