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龙骑-第3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洗礼,真正有气节有骨气的大臣或远离中枢或贬或杀,剩下能留在庙堂之上的,与其说他们并不结党倒不如说他们更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如今这立储之事,成,与他们关系不大,捞不着片刻功劳,半点好处,可去做出头鸟,一旦何进失败,那可就是祸及九族的大事,那时可就追悔莫及了。

    何进现在是掌握了真正大权的,又何来失败一说呢?

    其实正因为权柄熏天,百官们才越要小心?

    何理?

    威胁到了天子位。

    远的不说,就说恒帝时梁冀,先天子(灵帝)时期的窦武,哪一个有好下场,同样的道理,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德阳殿内才会出现全部沉默的场景,也就在这沉默中,一身缟素的何进再次发声了,如同洪钟一般,高声道:“恭请大王子入殿继位!”

    恭请大王子入殿继位的喊声一层层传达下去,很快一辆满布凤纹用四马拉着的安车率先出现在德阳殿前的广场内,随后,相继而来的则是朱班轮,青盖,金华蚤的王青盖车。

    两车相继在德阳殿前停下,当先安车走下一位身穿朝服的端庄妇人,而从第二辆王青盖车走下来位十二三岁的少年。

    在汉朝,尤其是东汉,乘车与否标志着人的身份与尊卑,而乘何种车,有多少导从车及骑吏,又是乘车者官位大小的象征,所谓‘贵者乘车,贱者徒行’,所以当两车一出现,大家就已经通过车驾知道了来者的身份,毕竟在汉朝能乘坐四马安车和王青盖车者就只有皇后还有皇太子、皇子,当然只要不是猪,就不会去猜测来者是皇太后和二王子协,毕竟何进已经明明白白说了宣大皇子上殿继位。

    当先下车者是一身朝服,凤仪万千的何皇后,亦可以说是皇太后,随后下车者乃大王子辩,已经换上了天子朝服,头顶玉制十二旒(即十二排)冕冠,以黑色为主,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着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身穿绘有章纹的玄上衣、朱色下裳,也就是所谓的冕服,除此之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不过自汉文帝刘恒第一次采用黄色龙袍,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象征中央,因此,刘辩此时所穿冕服为黄色,可以说龙袍为黄色这种风气正是始自刘恒,在被延用下来并不断改良后一直沿用至明清。

    大臣们无比惊愕,这个时候出现的刘辩所穿不仅不是丧服居然是朝服,而且还是天子冕服,这让不少大臣们心生愤懑,他们开始怀疑天子早已驾崩,不然区区数个时辰绝对无法将刘辩的朝服做出来。

    而张让赵忠众人,此时无疑是深深的恐惧和焦虑,天子驾崩多久他俩比谁都清楚,而刘辩现在就穿了现成了天子朝服,只能说一早就准备妥的,一早准备,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如果天子健在,岂不是……

    想到此,张让已经不敢想了,因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天子布置对付何进的时候,何进也许早在为新天子登基做准备,而且从结果来看,何进的布置无疑更胜一筹。只可惜何进太急了,急着确立天子之位,但可惜,现在朝廷之内没有能与何进抗衡者,不然就凭刘辩不着素不戴孝这不孝之举,就有足够理由质疑他继承皇位。

    但还有一种可能,这又是何进的一番试探,而且以何进现在的权势,先正君位再由新天子任免人选住持丧葬也不是说不过去,毕竟秦汉居丧,尤其是在光武朝后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已蔚然成风,所以皇家居丧与百姓士族一般,也就是所谓的守孝三年;要在葬后居住在墓旁的草屋中,不得饮酒吃肉,不得近妇人,不作乐,不聘妻,不访友。但按成例,天子不必去墓地结庐居丧但其余事宜照做,可刘辩偏偏在这时不着素,难免让大臣们心中有些别扭,当然了,这是在士族宦党方看来,在外戚这边,大臣们一致要求先正君位。

    所以此时德阳殿内才会出现沉默乃是寂静的场面,此时此刻这无疑是颇为尴尬的一幕,新天子入殿,居然没有任何响应,这可愁坏了一边昂首扩胸的何进,斜眼一撇,瞅向了心腹谋主袁绍,后者立时会意,挺身而出。

    袁绍出现在阶下,不论是声望还是职位都不是朝中最隆最重,远没有被何进拜为司隶校尉后被百官称作袁卧虎时的威势,可他毕竟是四世五公汝南袁家子孙,尤其此时袁隗在外,袁逢之子袁术剿蹇硕余孽之际,在德阳殿内,袁绍几乎就成了袁家的代言人,他一出现便施礼高呼:“恭贺新君继位,吾皇万年!!!”

    这率先垂范的作用几乎瞬间改变了朝堂上的局面。

    而随着他石破天惊的这一声,越来越多的文武百官加入到了拥君继位的队伍之中,直到此刻,一直冷眼扫视着朝臣的何进才转回身,收剑归鞘,弯腰施礼,恭祝新天子登基。

    看着刘辩一步步登上皇座,直到尘埃落定的一刻,何进一直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了。

    何进想笑,他太压抑了,数月来的煎熬都要将他压垮了,在这一刻他甚至冲动的想要放声大笑,可是他不能,未来还有太多的艰难险阻,但他会披荆斩棘,克服重重险阻。

    新得庙堂。

    新的天下。

    大有可为。

    何进深信!(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三章 新帝登基(3)() 
德阳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排山呼万岁,拥戴新君继天子位。

    此时此刻,最为开心高兴者无疑是大将军何进了,之色表面却没有表现出一丝喜色之色,始终如同雕塑脸上保持着庄严肃穆,可不管他如何掩饰内心的想法,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他如愿以偿扶持刘辩继位为天子,更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击败蹇硕几乎成了权倾朝野第一人,当然还有一些不安定因素,就是起自冲、质时期的宦党,这股势力不容小觑,在大将军府幕僚与心腹士大夫眼中,这些人的存在仍然深深影响着时局,甚至连大局都会有再次动荡的可能。

    防患于未然也好,将危险苗头扼杀也罢,趁此新君继位之际将以十常侍为首宦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方才是殿中诸人最真实写照,但是在此时此刻很多人,如袁绍并没有请命,这就是人性,这也是人心,此时此刻,人更多关心的是新君顺利登基以及新君继位之后自己的前程如何。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会有何等封赏才最为关键,而相比于对头,可以稍等片刻再去处理,毕竟大局在握,相比碾死如同蚂蚁一般的中涓来说,天子会如何封赏他们却一刻也等不了,迫不及待。

    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天子还小,尚不能主政,一切封赏都出自太后之口,只是谁又敢贸然去开这个口?更没有人傻到在先帝驾崩这个时候去摸太后的低,稍有不慎,也许就要人头落地。是以,一些人就把希望寄托在了何进身上,而何进也确实在这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昂首阔步走至御阶之下,深深一躬,俨然一副群臣之中执牛耳者的做派高声道:“请天子宣示新朝政令,以安臣民。”

    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有些人心里还会有些不是滋味,卖命的时候冲杀在前,论功行赏的时候何进却犹豫不前,这如何不让一些人心里产生几许不爽。可就算他们心里不停提醒甚至是暗示此时当以大局为重,可人性使然,在心里或多或少对何进有些微词。

    而坐在上首,还很稚气如同瓷娃娃般的新天子刘辩被舅舅这一声吓得越发害怕和局促,但他虽小却也明白现在是在做什么。可不管他如何强忍紧张情绪,让自己显得平静,可他终归还是孩子,就算听从母亲的话去装个样子也是在难为他,身体不自然的簌簌颤抖,目字形,白皙的小脸蛋更是变得铁青。

    小口张了张,想表现出母后口中的王者之风,在臣工前显得从容不迫,可偏偏越想在母后面前表现就越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急得珠帘后的何太后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低声细语连珠炮般一刻不停提醒着天子,可这根本就没起到任何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让刘辩更怕了,怕再有差错又会被母后训斥,情急之下,何太后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好办法,一个字一个字去教刘辩说。

    这一刻。天子俨然变成了何太后手中的木偶。

    只是第一次坐在天子宝座位上的刘辩连木偶都做不好,面对数百臣工与母后的双重压力少年天子在局促慌乱之中连将母亲的话大声念出都难,众臣工只清晰听清了一句‘三年不改父道’,至于后面的话。刘辩却是一句低过一句,到最后只能看到他的嘴皮子在不停的动,就像是一出哑剧,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

    大臣们尽臣道自然要包容天子,更何况现在天子还小。有这样的表现已经很不错了,再过几年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大家都相信他会成为优秀并且合格的君王,并且,虽然天子的声音太低完全不清楚他在说些什么,可就那一句‘三年不改父道’还是让君臣们彻底放心了,而事实正如他们所想的那样,不过却是通过怒子不争,终于坐不住了的何太后口中说出。

    珠帘之后,风韵犹存的何太后语气丝毫没有局促慌乱,虽然臣工们无法看清他在这一刻的表情变化,可从他的语气却能判断,这位太后,这个女人,远比想象中要坦然自若,寂静无声的德阳殿内骤然响起了从珠帘之后,提高了三分声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琵琶音:“诸位臣工,天子骤然崩逝,先皇嫡长子辫承天命继天子位,当此举国愁叹,天下皆悲之际,哀家申明天下,‘新帝登基,首重庙堂之稳,庙堂稳则天下稳,天下稳则社稷宁,哀家在这里要告知各位臣工的第一件事就是朝中诸位臣工官职不变,国政仍由三公与大将军统摄,还望各位臣工各司其职,一心为汉。”

    何后这一连串如有琵琶铮铮清脆之音在此时寂静无声的德阳殿内响起宛如平地春雷一般,别说是群臣了,连何进都没有想到更不敢相信说这番得体大方话的会是自家妹子,而群臣偏偏自然不自然的腰就弯下了几分,在也不似之前那般肆无忌惮将目光投视在王座之上,好似真有点对这幕后的女人刮目相看了。

    紧接着,珠帘后的何后又开腔了:“其二,中涓蹇硕造反,大将军何进带兵平叛有功,即日起擢其参录尚书事,仍领大将军一职,其余有功臣工将领待何大将军上有功表奏后一一封赏。”

    何后前后话说的看似自相矛盾,其实并不是,在场臣工哪个不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是以何后第一番话是安百官之心,第二番话呢,就是告诉臣工,重要的部门会封赏并委派心腹重臣担任,这一个大棒一个枣下来,不仅让有功人员安心更让一些低阶臣工宽心,至于身在要职的官员,其实也就是换个三公、司隶校尉、太常、光禄勋、卫尉和执金吾这样的大员,就算真有谁敢趁着先帝驾崩就去欺负这一对孤儿寡母,在这番声明下来也掀不起大浪了。

    不得不说新晋太后这一发声着实不得了,直接就把殿内这些臣工都镇住了,而接管了文武之事的何进一时间更是彻彻底底权倾朝野一时无二了,虽然何进是外戚,是何后在朝堂之上的代言人,可在这一件事上,反而让张让和赵忠他们看到了希望,帝王有心术,杀人有棒杀也有捧杀,两人暂且还看不出何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可看何进就明白了,之前还趾高气扬在群臣面前耀武扬威,现在在何后面前唯唯诺诺,全然没有了之前的气势,如果是士族大家,就算虚荣心再膨胀,终归还要讲究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像何进这样出生市井(草根),在掌握大权之后野心最容易膨胀,也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张让、赵忠才觉得机会再次来了,就算不能保二皇子刘协登基,可退而求其次,照样能坐享荣华富贵。

    在朝臣各怀鬼胎的一刻,何后又下了第三道诏令,就是由大将军、司徒丁宫和司空刘弘三人一起主持先天子刘宏的丧礼。

    这一刻,真正长长的吁一口气者无疑是司徒丁宫和司空刘弘了,这一任免等于变相告诉二人三公之位不会动他俩,你俩可以安心协助大将军主持国丧大礼,不必提心吊胆,担心官职会不会被罢免了。

    一家欢喜一家愁,想必二人,此时此刻,还未到京履新,连太尉府朝哪开都不知道的刘虞就不得不拍拍屁股再回蓟县安安稳稳坐他的幽州牧了,不过有公孙瓒在,他这幽州牧想来也做不甚舒心。(未完待续。)

第六百四十四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