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龙骑-第5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你为什么又愿意来小沛从军呢?”刘澜含笑问道。
“因为使君处有饷!”杜普挠挠头,不好意思的说道:“我也是来到小沛后才听说使君处有饷,与曹操吕布处大有不同,所以就来报名了!”
“哦!”刘澜点点头,他已经知道杜普为什么会来小沛参军了,就因为小沛给钱粮,而钱粮的诱惑,对于这些远走他乡,又无粮为食的灾民来说,无益于养家活口的一份差事。
“既然俊乂让你以后跟着他,那就好好干。”刘澜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道。
而心中却有了更多的想法,难民逃亡他乡,都是为了混一口吃食。若是换在往年,他们也不会流落太远,只要去附近的县城就行,但今年不同。因为曹操与吕布交兵,吕布寡恩不会开城门放流氓进入,以免混进奸细。而曹操却又刻薄,他军中粮草不济,更是听从了程昱的建议以人肉为食。即使放灾民入城,也不会赈灾,为免引起暴动,所以也没有收拢流民。
倒是徐州一下成为了流民的聚集地,只是在流民之中,又分二等,一等有田有地,等灾祸一过,就会返乡,而似二等之民。无田无地的百姓,便会像杜普这样选择留下,不仅躲避灾灾荒,更躲避兵祸。
而小沛招兵,就是收拢流民中的强壮去种田,其实现在的徐州有大片荒地,他大可让小沛多募兵,然后派他们回徐州军屯,至于一些无法参军的百姓,则可以在徐州获得少许土地耕种。把他们彻底拴在徐州,而不是等蝗灾一退,再返家园。
如今徐州虽然还没有施行小沛新政,工坊和商旅贩夫依旧被抽取着大量税赋。可随着广陵被拿下,徐州境内彻底平定之后他第一步便会将商贩的解禁提上日程,毕竟现在钱粮供求严重失衡,一直在吃着陶谦多年来的积累,如果再这样下去,迟早会坐吃山空。
再加上徐州境内重商之风严重。就是抽取重税,也无法让他们安心在田埂间耕种,若是现在解禁工商,他只怕就要裁军或者前往它郡购粮了。
即使琅邪和广陵二郡吏权收回,但所收钱粮也才够维持徐州一地,但随着越来越庞大的难民潮,势必会将徐州财政拖垮,所以在看到如此庞大的难民潮后他便明白眼下非但不能在徐州劝商,反而还要更加卖力的在徐州劝农。
既然要劝农,那聚拢人口就成了大势所趋,如国渊所言,民为邦本,若是连温饱都无法解决,扶住工商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在人力是第一生产力的汉末,想要发展农业首先就要聚拢人口,其次才是鼓励农耕,再次才能发展工商。
这就像是一条生物链,有人,就有口,有口就要吃饭,要吃饭就去种地,可口越来越多,所以刘澜要去鼓励工商,可吃饭的口还是很多,那只能去开阡陌,可阡陌越来越少,吃饭的口却更多,怎么办?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时候就会进入王朝更替,使人口急剧锐减,然后再次进入盛世,再次由盛转衰,再次王朝更替……
但刘澜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打破数千年来不断重复上演的历史,可是高产的粮食又能去哪找呢?还有一点就是历代明君难道就没有发现困扰百姓的耕地问题?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去预防或是解决呢?是解决不了,还是不想解决?
但现在陈群与国渊的聚拢人口策略有了转机,而转机就要有足够的土地来吸引流民,但他在小沛施行少耕地的策略,显然对流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到时灾荒一过,势必又要返回故乡。
但这却让他看到了徐州改革的希望,之所以他一直没有在徐州改革,就是因为无主荒地太多,连军队和百姓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你反而去鼓励工商,这不是疯了是什么。
鼓励工商的前提,是在土地饱和,温饱得以解决之后,这就像刘澜之所以能在小沛改革,是因为他的军队靠陶谦资助,没有粮草的负担,当然可以放开手脚,但在他要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前提下,钱粮的收入就成了眼下重中之重。
现在他掌握着东海、彭城、下邳还有新得的琅琊,虽然琅琊没有受到曹操兵祸波及,但其他三郡却出现了大量死伤,造成十之八九无主的荒地,一旦通过灾民入主得到缓解,再将广陵收复之后,刘澜将彻底解徐州决钱粮问题。
如此一来,虽然税收政令迫于形势无法改变,但他却可以鼓励工商,取消士农工商一概的歧视,让徐州商业得到发展,在通过沿海之利,或南下扬州或北上幽州,甚至更远,将不在是梦。
想要了解民生,自然要去市级,那里的一切才是市井小民最为关心的,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他执掌沛县时沛县物价一直颇低,但他现在更想知道的是,灾民的流入,有没有使沛县的物价提升。
刘澜来到北市,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粮米店,在古代,衡量物价的标准就是粮食,想要知道一地的物价是高是低,了解粮价就能知晓。
北市的牌坊高大,刘澜一行进入了坊门,坊门两侧为交易署和钱庄,而相邻处便是粮店,第一家名叫归粮源,好大一处门面,门前更是车水马龙,人群排起了长龙。
这样的店铺刘澜当然不会进,进只会妨碍老板的生意,他向前走到里间人少的粮店,刘澜看了眼招牌名为:万种粮的店门,却对杜普说道:“你随我进去瞧瞧。”
他手下这些人,哪个会亲自来买米,更没有人知道粮价,但杜普不一样,他生活在底层,不仅认得五谷,更知道粮价。
刘澜进入店面,早有活计上前招呼,道:“客观要买点什么?”
他见刘澜衣着光鲜,显然是大户人家的老爷,只是心中纳闷,这样的富户,怎么会亲来买米,但心中好奇归好奇,却不敢有一丝表露,只是客客气气的在一旁恭候着。
店面两边摆着各式各样的粮食,在粮食开口处都插着木牌,写着粮食的种类与价钱,这到叫刘澜放下心来,不然他连五谷都不分,如何开口询问价钱。
走到谷米处,看着上面的价钱标着每斗60文,而一旁的稻米却标着每斗44文的字样,指着谷米问小二,道:“为何着谷米的价钱比稻米的价钱贵?”
他久为人上,养成盛气凌人的气势竟让小二一时怔在原地,支支吾吾了半晌没有说出一句话来,一旁的掌柜见状,立即上前解释,道:“想来客官是头一次买粮,之所以谷米比之稻米更贵,不仅是谷米口感更佳,更因为一斗谷米与一斗稻米的斤两不同,谷米一斗为四斤,但稻米一斗却只有三斤,所以谷米比稻米略贵!”(未完待续。)
第九百六十二章 粮价()
原来是这样。刘澜看了眼略显富态,身高比他略矮的掌柜,点点头,道:“我记年前小沛一斗米还是三十文,怎么几个月粮价足足涨了一倍多?”
“这位客官不知,粮价疯涨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豫兖蝗灾肆掠,本地田客与富户哪还敢售粮啊,就算售粮,也都被官府收去了,现在沛县粮食有了紧缺,像我们东主无法在本县购得粮秣,就只能通过商队前往南方购买,算上运费,这粮价自然就涨了!”
原来是这样,刘澜随即向四周摆放的其它粮食看去,如今粱米每斗八十文,粟米(小米)每斗四十四文,稷米每斗五十六文,大麦每斗四十四文,小麦每斗六十文,皆比往常高出了一倍,指着这些粮食,又问道:“现在沛县粮价都和你这里一样吗?可据我方才所见何归粮源买卖非常兴隆火爆,而你这里却为何如此冷清呢?”
掌柜的见他不说买米,而是打听粮价的消息,心中有了些奇怪,但又见他衣着华丽,料知必是达官巨富,也许是来了解民情,说不定此人就是本县之长简雍,不敢有丝毫怠慢,如实说道:“客观不知,归粮源本就是本县大户姜家产业,在沛县姜家钱粮何止数万,如今粮价上涨,可官府却又明令禁止粮价不得高出一倍售卖,否则籍没充公,是以归粮源便将府中陈谷拿来出售,虽提了价,可却要比小店所售卖新谷便宜了数十文,故而客流甚多!”
“掌柜的,劳烦您半天了,若我就这样走了也不好意思,就劳烦你帮我将每样粮食都装上一斗吧!”刘澜搞清了来龙去脉后抓起一把谷米,虽然小沛看似粮价上涨,甚至价格比他离开小沛时贵了一倍,但所幸有官府弹压,不然这价格还不贵到没边了。可就是现在的价钱,对普通百姓来说也不便宜啊!
必须要让想办法稳定粮价,不然蝗灾还没到,沛县可就要涌起灾民潮了。
“客官稍等!”掌柜也不客套。招呼着小二帮忙装填,却听刘澜突然又问,道:“对了掌柜的,你知道现在金银的价格是多少吗?”
金子的价钱,掌柜的咂咂嘴。这个时候能问金价者又岂能是普通人,好在他这般做买卖的生就一双火眼金睛一早就认了出来,若真怠慢了,还不知道惹来多少麻烦,而对他所问金价,自然更是知无不言了:“年前时,也就是去年刘使君治下时金价曾却跌到了六千五百钱,但自从小沛金转钱从官府邸店移至四市钱庄后,金兑钱便一直是一金饼(一两)对一万五铢钱,只是如今闹饥荒。金涨钱贱,听说在黑市金价已涨到了一万五千钱,这还是五铢钱,若是小钱,那得上百万!”
“怎么,沛县什么时候开始流通小钱了!”刘澜对钱币管控十分在意,他在沛县时便颁布法令明文规定禁止民间使用小钱交易,但这样的规定显然并不能震慑到那些不法奸商们,而偏偏这等交易又处在黑暗角落,查无可查。当真是有心而无力。
“市场流通到并没有听说有商贩收到过小钱,毕竟官府管的严,而外地客商交易又只能在交易署完成,若有人敢以小钱交易。立时就会被取消在入城的通行牌上注明禁止在小沛交易的明示,所以还没有商人敢明目张胆在小沛用小钱!”
刘澜下意识的问道:“但若是在市井呢?如果向商贩使用小钱,如此一来岂不就盛行了?”
“不会,小商小贩若是敢收小钱或是使用小钱,若被举报就被取消经商资格,甚至被打上不法奸商的招牌。再说小钱之利比之五铢钱相差甚巨,若非黑市商客能在中原自由贸易,小钱也不会在黑市流通的!”
刘澜放下心来,但是黑市的存在却让他升起了警惕,他现在靠的早已不是住税与过税甚至是入城税,而是交易税,若是这些客商都不在交易署交易,而是在黑市交易,他这里岂不成了自由贸易的市场,没有一点油头可言了?
不行,必须得让简雍尽快查出黑市,他并不想禁黑市,黑市有他存在的道理,一些不法的,见不得光的交易都会在这里进行,他即使在城东封了,黑市还会在城西张罗起来,反而更加隐蔽,到时就是想查也无从查起。
与其如此,不若官府插进去,若能控制黑市贸易,反而还能掌握黑市的一些动态,甚至可以控制一些敌对势力的财政,如同用小钱购买其他诸侯的货物粮草,来充足徐州,这样一举两得之事,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粮店出来的刘澜一眼就看到了见简雍与徐盛不知何时到了,看样子已经在外恭候多时了,笑着走向二人,道:“你们的消息倒是灵通!”
其实他这也算是微服私访,但在古代微服私访又哪有像电视里康熙那样,真实的写照却是皇帝还没出宫门,早就在民间传的沸沸扬扬,莫说体察民情了,就是真能体察,那也全是一些虚假的,经过刻意修饰的信息。
如康熙所言,百姓都认识他,知道他的外貌,就是真的微服私访,也很快会被认出,这样的微服私访不仅无法体察到真实的民情,反而还会让天子误以为国泰民安,这也是康熙等古代帝王为何极力反对微服私访的原因。
而每个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往往或多或少都会带上个人情感,即使皇帝查到一些民情,但处置起来也难免因为个人因素掺杂而有失偏颇,所以佛祖才会割肉喂鹰,所以很少有精明的帝王去微服私访或体察民情,这样得来的消息还不如多设采风吏,通过采风吏来了解民间疾苦的多。
就拿刘澜进入沛县,虽然他来的消息绝密,可是他需要进城吧,进城就需要路引,他这样的人物来小沛,城门校尉一得信敢不立即就向简雍几名地方大员汇报?这也是为何刘澜刚出了米店,就看到了简雍与徐盛,毕竟他是从城外而来,若是在县衙或是皇宫。只怕此刻的粮店老板就是地方官吏安排的人手了,哪能探听到粮价涨了一倍,那时他得到的信息绝对是粮价不仅没涨反而还降了三四成。
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