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龙骑-第8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因?是他们看不出来,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愿说?如果是前者,那父亲养这么一帮酒囊饭袋有什么用?平日里只知道阿谀奉承,到了关键时刻却连一个献策忠言的人都没有,既然有他们没有他们都一样,那不如把他们全遣散了,还能省些禄米。可如果是后者,这可就有些吃里扒外了,明知袁绍之意而不说,这种人,现在立斩都不过分。但最可恶的却是有些搅屎棍,他们是谁,自然是阎象杨弘,知而不言,主忧而不见,这样的官最少可恨,却也最少身不由已,因为他们最清楚现在的情况,也最清楚说之于不说的结果,既然都一样,那还不如让主公抱着一线希望。

    可是看着父亲现在这副模样,他坐不住了,更心有不忍,必须要说出真相,必须要出言相劝,让父亲早做对策,一旦袁绍出兵太晚,甚至出兵之后并未使刘澜退军的对策。

    袁遗当面如实禀明,杨弘阎象也就无法继续装聋作哑下去了,也一同起身,道:“将军,公子所言不差,袁绍出兵,但绝不会太快,若我军依旧如现在这般只是与刘澜僵持而不战,则其必会拖延南下时间,准备周全之后再出兵,而一旦我军与刘澜发生大规模交战,则袁绍必然会在两军交战之后出兵,此所谓两虎相争,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是也。届时袁绍出兵,不仅可以一举歼灭刘澜,更难趁机夺下淮南,所以公子之谏言,主公必须仔细考量,早作其他打算,规避可能之风险。”

    “对策,对策!”袁术愤怒战起:“一个个和我绕圈子,兜圈子,你们当吾是什么,愚夫可欺?让我早作打算,规避风险,如何早作,如何规避,一个个遇事则退,遇利则争,到了这个时候,还在卖弄你们官场之上的那点学文,无耻之尤!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你们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现在都得给我想出一个对策来,想不出来的,也就不用想了,直接去浔县,到了那里,你们一个个都想的出来!”

    袁术当然清楚,满殿的文武心中想什么,他败了,死了,他们还能自保,可是他一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浔县败了,寿春不保了,到时候就先下手将他们一个个全都处置了,想改换门庭,继续为官?做你得春秋大梦去吧,寿春城破之日,你们一个不留!

    袁术环视在场众人,有长史,有主簿,有司马有中郎,有郡守有议曹,还有他后将军府的东西兵曹掾以及各校尉将军,大大小小二十人,算得上除了张勋、纪灵寿春自核心的一群人了,此刻看着他们的嘴脸,心中那叫一个厌恶,不然也不会在心中说如此狠话,如果被这些人知晓了,就算不立时就造了反,也会在那一日到来之前先把他处决了。

    可这番话,也不是没人对袁术言说,可不管是杨弘还是阎象,都没法劝阻他,这是为什么?实在是没有第二个办法了,病急乱投医,这才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袁绍身上,可最后呢,到了现在,张勋、纪灵那么危险的局面,父亲还逼着他们拖着刘澜,这是为何,不就是为了袁绍能够顺利出兵吗,为求最后胜利,这本无可厚非,可袁绍迟迟不出兵,他就不得不怀疑袁绍的用意了。

    虽然有很多人进言说什么怕父亲故技重施,袁绍出兵他便撤军,这看似是因为徐州之战落下的病根,可其实不然,这八成是袁绍想看着他们和刘澜鹬蚌相争,他好渔翁得利,这叫什么,一石二鸟!

    这番话,他本不愿说,也不敢说,只希望有明识之人能够看出来,并向父亲提出来,可这么多天来,却没有一人提及此事,这是什么原因?是他们看不出来,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愿说?如果是前者,那父亲养这么一帮酒囊饭袋有什么用?平日里只知道阿谀奉承,到了关键时刻却连一个献策忠言的人都没有,既然有他们没有他们都一样,那不如把他们全遣散了,还能省些禄米。可如果是后者,这可就有些吃里扒外了,明知袁绍之意而不说,这种人,现在立斩都不过分。但最可恶的却是有些搅屎棍,他们是谁,自然是阎象杨弘,知而不言,主忧而不见,这样的官最少可恨,却也最少身不由已,因为他们最清楚现在的情况,也最清楚说之于不说的结果,既然都一样,那还不如让主公抱着一线希望。

    可是看着父亲现在这副模样,他坐不住了,更心有不忍,必须要说出真相,必须要出言相劝,让父亲早做对策,一旦袁绍出兵太晚,甚至出兵之后并未使刘澜退军的对策。

    袁遗当面如实禀明,杨弘阎象也就无法继续装聋作哑下去了,也一同起身,道:“将军,公子所言不差,袁绍出兵,但绝不会太快,若我军依旧如现在这般只是与刘澜僵持而不战,则其必会拖延南下时间,准备周全之后再出兵,而一旦我军与刘澜发生大规模交战,则袁绍必然会在两军交战之后出兵,此所谓两虎相争,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是也。届时袁绍出兵,不仅可以一举歼灭刘澜,更难趁机夺下淮南,所以公子之谏言,主公必须仔细考量,早作其他打算,规避可能之风险。”

    “对策,对策!”袁术愤怒战起:“一个个和我绕圈子,兜圈子,你们当吾是什么,愚夫可欺?让我早作打算,规避风险,如何早作,如何规避,一个个遇事则退,遇利则争,到了这个时候,还在卖弄你们官场之上的那点学文,无耻之尤!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你们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现在都得给我想出一个对策来,想不出来的,也就不用想了,直接去浔县,到了那里,你们一个个都想的出来!”

    袁术当然清楚,满殿的文武心中想什么,他败了,死了,他们还能自保,可是他一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浔县败了,寿春不保了,到时候就先下手将他们一个个全都处置了,想改换门庭,继续为官?做你得春秋大梦去吧,寿春城破之日,你们一个不留!

    袁术环视在场众人,有长史,有主簿,有司马有中郎,有郡守有议曹,还有他后将军府的东西兵曹掾以及各校尉将军,大大小小二十人,算得上除了张勋、纪灵寿春自核心的一群人了,此刻看着他们的嘴脸,心中那叫一个厌恶,不然也不会在心中说如此狠话,如果被这些人知晓了,就算不立时就造了反,也会在那一日到来之前先把他处决了。可这番话,也不是没人对袁术言说,可不管是杨弘还是阎象,都没法劝阻他,这是为什么?实在是没有第二个办法了,病急乱投医,这才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袁绍身上,可最后呢,到了现在,张勋、纪灵那么危险的局面,父亲还逼着他们拖着刘澜,这是为何,不就是为了袁绍能够顺利出兵吗,为求最后胜利,这本无可厚非,可袁绍迟迟不出兵,他就不得不怀疑袁绍的用意了。

    虽然有很多人进言说什么怕父亲故技重施,袁绍出兵他便撤军,这看似是因为徐州之战落下的病根,可其实不然,这八成是袁绍想看着他们和刘澜鹬蚌相争,他好渔翁得利,这叫什么,一石二鸟!

    这番话,他本不愿说,也不敢说,只希望有明识之人能够看出来,并向父亲提出来,可这么多天来,却没有一人提及此事,这是什么原因?是他们看不出来,还是他们根本就不愿说?如果是前者,那父亲养这么一帮酒囊饭袋有什么用?平日里只知道阿谀奉承,到了关键时刻却连一个献策忠言的人都没有,既然有他们没有他们都一样,那不如把他们全遣散了,还能省些禄米。可如果是后者,这可就有些吃里扒外了,明知袁绍之意而不说,这种人,现在立斩都不过分。但最可恶的却是有些搅屎棍,他们是谁,自然是阎象杨弘,知而不言,主忧而不见,这样的官最少可恨,却也最少身不由已,因为他们最清楚现在的情况,也最清楚说之于不说的结果,既然都一样,那还不如让主公抱着一线希望。

    可是看着父亲现在这副模样,他坐不住了,更心有不忍,必须要说出真相,必须要出言相劝,让父亲早做对策,一旦袁绍出兵太晚,甚至出兵之后并未使刘澜退军的对策。

    袁遗当面如实禀明,杨弘阎象也就无法继续装聋作哑下去了,也一同起身,道:“将军,公子所言不差,袁绍出兵,但绝不会太快,若我军依旧如现在这般只是与刘澜僵持而不战,则其必会拖延南下时间,准备周全之后再出兵,而一旦我军与刘澜发生大规模交战,则袁绍必然会在两军交战之后出兵,此所谓两虎相争,小者必死,大者必伤是也。届时袁绍出兵,不仅可以一举歼灭刘澜,更难趁机夺下淮南,所以公子之谏言,主公必须仔细考量,早作其他打算,规避可能之风险。”

    “对策,对策!”袁术愤怒战起:“一个个和我绕圈子,兜圈子,你们当吾是什么,愚夫可欺?让我早作打算,规避风险,如何早作,如何规避,一个个遇事则退,遇利则争,到了这个时候,还在卖弄你们官场之上的那点学文,无耻之尤!今日我把话放在这里,你们有一个算一个,每个人现在都得给我想出一个对策来,想不出来的,也就不用想了,直接去浔县,到了那里,你们一个个都想的出来!”袁术当然清楚,满殿的文武心中想什么,他败了,死了,他们还能自保,可是他一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浔县败了,寿春不保了,到时候就先下手将他们一个个全都处置了,想改换门庭,继续为官?做你得春秋大梦去吧,寿春城破之日,你们一个不留!

    袁术环视在场众人,有长史,有主簿,有司马有中郎,有郡守有议曹,还有他后将军府的东西兵曹掾以及各校尉将军,大大小小二十人,算得上除了张勋、纪灵寿春自核心的一群人了,此刻看着他们的嘴脸,心中那叫一个厌恶,不然也不会在心中说如此狠话,如果被这些人知晓了,就算不立时就造了反,也会在那一日到来之前先把他处决了。

    袁术当然清楚,满殿的文武心中想什么,他败了,死了,他们还能自保,可是他一定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浔县败了,寿春不保了,到时候就先下手将他们一个个全都处置了,想改换门庭,继续为官?做你得春秋大梦去吧,寿春城破之日,你们一个不留!

    袁术环视在场众人,有长史,有主簿,有司马有中郎,有郡守有议曹,还有他后将军府的东西兵曹掾以及各校尉将军,大大小小二十人

第一千二百八十九章 初战交锋(48)() 
吴郡、会稽两郡不足以成为袁术的救命稻草,这里的军事实力,刘澜连正眼都不会瞧,可他最后还是同意了派宗承前往两郡,为的就是希望他们能拖刘澜的后退,就只得去尝试,就好像徐州之战时他派出的祖郎,明知道他不会掀起多大的波澜,但他的存在,却让刘澜头疼至极,而且无法对他的存在视而不见,只能派军去剿,因为祖郎就在秣陵,不管他的威胁多么不值一提,但却势必会对秣陵造成破坏。

    同理,吴郡会稽也都一样,在刘澜这具庞然大物前,他们看起来都微不足道,可是如果刘澜在九江的话,他们便有了威胁,当然想说服他们出兵并不容易,因为事后必然会面临刘澜的雷霆之怒,可是有一点不要忘记,吴郡会稽终归是扬州治下的两个郡,虽然袁术已经多年对他们失去了控制,可他终归是受其节制的,如果袁术不仅是以后将军的身份命令他们,更是用宗承前往游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双重保险,完全有希望。

    只要他们在吴县一动,就算是与袁绍一样不出兵,但也足够震慑刘澜,到时候他就不信刘澜还不退兵。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以前刘澜的治所在徐州,袁绍一定,牵动青徐,他想不会都不能,可现在刘澜改到了秣陵,青徐就算有危险,也不像以往那般受到刘澜的重视,因为现在的秣陵才是当年的徐州,也正因为这样,如果一个袁绍还不足以让刘澜退军,那么吴郡可能出兵危险秣陵,不管是真是假,都足以震慑刘澜,让他在担惊受怕之下回师。

    秣陵不容有失,那里现在装着刘澜这些年所有的赋税钱粮,还有从青徐迁移过去的人口百姓,所有哪怕是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他神经紧绷。

    所以,他相信只要吴县能起兵,绝对能够把刘澜逼回去,在这件事情上,刘澜不会冒险,而且在秣陵,刘澜此次出征,只留下了甄俨,而他帐下就只有一些郡国兵,这样的防御,足见他只看重了北方的强敌,却忽视了南面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郡守们。

    可是他们也许确实是微不足道,但在这个时间点,却足以釜底抽薪。

    袁术对这次信使吴县充满了期待,甚至专程去见了宗承,有些话他必须要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