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混在大唐-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举,对寒门士子也是一视同仁,他日不说你中了进士,就是中了明经,我也脸上有光,也不枉为娘拉扯你一场,我死后也算是对得起祖宗了。”

    听到娘说这话,武清心中震撼莫名,原来自己家也曾经官宦之家啊,可惜看样子是败落了。不过科举之事还真的是难住他了,对于一个化工男来说,四书五经之类的真的是很头疼脑热的问题。

    只是看着母亲严肃的表情,武清便答应了下来,说道:“母亲让我去学字,孩儿去便是了,只是孩儿看到母亲如此cao劳,心中不忍,孩儿愿意随母亲进山挖野菜,下地干活。”

    武家娘子不禁一愣,难道这孩子摔出毛病呢,这样非常有道理的话是从他孩子口中说出的吗,不过武家娘子心中还是很欣慰,看来自己孩子真的长大了懂事了。只是却被武清的下面一句话给问住了。

    “娘,我爹呢?”

    “啊。。。。。。你爹他。。。。。。几年前逃荒的时候死了。”武家娘子很显然言不由心。

    武清虽然是一介**丝,但几年混社会的经验,也能看出自己这个娘可是没说实话。不过想来也是有一定的苦衷的,谁人能没点秘密呢。

    第二日,武清被武大娘送到了村中的私塾,说是私塾,也不过是三五间青瓦房,环境倒是幽静,古柏遮yin,鸟儿低鸣。教书先生王百诗倒是颇有学识,曾经参加过科举,多次落榜之后,便办起了徐北村的私塾,教授村中孩童启蒙。当然王百诗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地主,村中一部分人是他家佃户。这家私塾也是王百诗一处产业,本着为乡亲做好事的原则,王百诗当了先生。

    武清一个上午都通过各种交谈和探听,得到了一些很多信息,他很冷静,也很认真,虽然不知道王百诗摇头晃脑地讲些什么,但那种认真而又陶醉的表情,不得不让武清心中由衷敬佩,这是一个纯粹的老师,一个很典型的古代老九。

    上午王百诗王先生教授了几个古字,武清基本都认识,这还要感谢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学生们临摹唐代柳体和欧体。

    “忠、孝、仁、义”四个字,武清在瞅了一眼,然后回忆片刻,便已经记住了。王百诗解释四个字如何书写,而后讲解其含义,讲到酣畅处,总是一番引经据典。字里行间,武清终于知道了如今是什么朝代,而且文言文不曾学好的武清也很快进入了无限遐想中。

    麟德三年,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封禅泰山,武则天威望达到了一个高点,家乡文水县也沾了些雨露,减免一年赋税。文水百姓对武则天更是感恩戴德。当然这个时候武则天还不叫武则天,而是叫武媚娘。

    武清知道这个时候天下安定百姓生活虽不富足,除了遇到旱灾洪涝,也没有多少性命之忧。只是在往后二十年里武则天为了登上皇帝的宝座,用酷吏铲除异己,那是六亲不认,杀得血流成河,人头滚滚,各种栽赃陷害,各种诸如老虎凳、辣椒水、凌迟等等的酷刑层出不群,彻底瓦解了关陇门阀。世家子弟、李氏族人更是差点被屠灭,更狠的是也把娘家武氏杀的杀,流放的流放,让后世史学家叹为观止。

    武则天是一个狠人啊!

    武清长出了一口气,忽然间想起自己也姓武啊,而且在这文水县的徐北村,难道自己也是武则天的族亲?狠狠地摇了摇头,这实在是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武清!”

    “到!”

    武清急切之间,脱口而出,声音洪亮,引来了正在学王百诗摇头晃脑的其他小朋友的注目礼。

    王百诗一下子愣住了,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皱着眉头,沉吟片刻,而后一副严肃的表情,说道:“武清,为何摇头,而又为何起立答到?”

    武清这个时候也清醒过来,意识到刚才自己言行举止实在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标准,他便立马坐下,说道:“先生引经据典,讲解甚妙,可学生愚笨而不甚解,故而思索摇头,忽闻先生呼唤,故而情不自禁高呼,还望先生莫怪学生鲁莽。”

    这一番答话,便引起了王百诗的注意,前前后后都让王百诗挑不出毛病,没想到自己教授的这一批学生里面竟然有这样知礼幼童,本来他那些引经据典地讲解,也没想让这些孩童懂得多少,只是灌输一种思维方式,潜移默化中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也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认知万事万物。没想到还真有孩童去思考。看来这个孩童值得培育一番,说不定在将来出个进士什么的,当然甲第是最好的。

    片刻思索,王百诗便有了主意,问道:“武清,今日教授你们四字,可曾学会?”

    武清认真回答道:“只记住了形,意却不甚解。”武清心中对自己这样文白夹杂的话语感到一阵酸腐,自己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酸酸的,不过为了应付,不让人当成怪物,只好继续酸下去了。

    古代男子喜欢留胡子,认为是美的象征,关公都有美髯公之称,从某种审美学来说,王百诗是一个美男子,而且王百诗年纪也就四十的样子,王百诗捋了捋胡子,像是发现了金子,目光炯炯,准备考校一下,便道:“嗯,武清,你且默写这四字,让为师看看。”

    武清一愣,也只好拿起了毛笔,回忆了下初中时候语文老师教过的执笔指法,再回忆了下欧体和柳体,而后很沉着地拿起了毛笔,不懂得研磨,看到砚台里没有墨汁,不禁愣住了。

    “我为兄长研磨!”

    ;

第四章 让人心酸的奸情() 
一个稚嫩的童音出现在武清身后,武清扭身一看,是一个跟自己差不多大小的头上留着一撮毛的孩童,一看就是机灵之辈。

    王百诗笑道:“王修,好生跟武清学学!”

    “是的,父亲,孩儿知道了。”王修声音稚嫩,却礼数周全。

    武清心中感叹,这就是大唐啊,就连这小屁孩都有一股让人不得不赞叹的大气风范。武清微笑着谢道:“那就多谢王修兄了。”

    武清也不理会王修如何动作,脑中回忆那四个繁体字如何书写,看到砚台里墨已研好,便顺了顺笔,武清一试便知这是羊毫笔,适合初学者练字。只是纸张粗糙,相当劣质,武清心中感叹一下,虽然王百诗在这里办私塾,而且是免费的,终究不是十分富有,不过对王百诗心中也更是崇敬,这是为了唐朝的教育事业啊。当然武清不知道的是,唐朝士族阶层最注重的是名望,王百诗免费办私塾又何尝不是在刷声望呢。

    武清在感叹中,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忠、孝、仁、义”四个字,虽然没有欧体和柳体的形,但确实是一笔一划写的,这对于一个三岁的孩童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当然那些超级天才就除外了。

    王百诗眼中没有多少惊艳,点了点头,而后说道:“孺子可教也,他日定有一番成就。”

    “多谢先生指点。”武清恭谨地道。

    随着这样一出,这一日的学业算是完成了。武清知道放学的路,肚中饥饿,也不理会其他同学,便飞一般地向村西头的家跑去。

    跑到了家,看到柴门紧闭,上前一推,里面居然顶着,武清感到奇怪,难道武大娘不在?人小力气也小,推了几下也没推开,便沿着篱笆墙转悠,想先进去再说。本来想喊娘,可这样喊叫又觉得不好,还好很快便看到篱笆墙下有一个空档,武清很快便钻了进去,朝着厨房走去,想去看看有什么吃的。

    可是在卧房里传来了诡异的声音,武清大奇,便悄悄朝着中间的卧房走去。

    “好了,今天我也玩够了,你水可真多,真不知道当初你男人怎么舍得抛下你。哦,对了清儿到底是谁的种,你说实话!如果说是我的,以后你再也不用cao劳了。”

    这是一个男人的声音,武清听到这里,有一种惊呆的感觉,真的,小伙伴们惊呆了。

    “好了,你快走吧,清儿要回来了。”武大娘催促道。

    男人似乎意犹未尽,但也知道这个时候不是强来的时候,于是嘱咐一番后,便出了卧房。

    武清不知道是悲哀还是什么,只是觉得心里有些不舒服,他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难道武大娘寂寞难耐呢?对于一千多年后的武清来说再婚不算什么,更何况大唐也不限制女子再婚。可是这个妇人在名义上还是自己的娘啊。武清在男人出来的时候便已经躲藏到了堆放杂物的茅屋里。

    透过缝隙,武清确定那男人走了,而后在卧房里传出了武大娘哭泣的声音,片刻武大娘提着一只鼓鼓的麻袋走进了厨房。武清赶紧沿着原路钻出了篱笆墙,而后走到了柴门前,想敲门,却颓然地放下了手。

    武清可以肯定,武大娘用身体交换了那只鼓鼓的麻袋,如果他没猜错的话,那里面是粮食。从昨天吃野菜,以及结合到前几天喝稀粥,武清明白,家里已经穷到揭不开锅了。

    这不是玩我吗?穿越居然能够穿到这么穷的人家!

    片刻,柴门开了,武大娘惊讶地看着蹲在地上的武清,露出慈祥的笑容,说道:“清儿呀,回来了,怎么不进屋啊,为娘今天啊给你煮了大白米饭,来。”

    武大娘没注意到武清的眼神,直接抱起了武清,疼爱地蹭了下脸。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母爱?武清心中巨震。

    大白米饭,一大粗碗热气腾腾的大白米饭放在了武清的眼前,不知道是那热气熏了眼睛,还是心中感受到那人世间最热烈的母爱,武清鼻子一酸,掉下了一颗豆大的泪珠,趟过面颊,滴进了碗里,渗入了热气腾腾的白米饭里。

    情何以堪!

    感受到武清并没有动筷子,正在给自己煮粥的武大娘转身看到了眼睛通红的武清,问道:“清儿,你不喜欢吃大白米饭吗?上次你没摔伤前,每天都嚷着要为娘给你煮大白米饭的,怎么这会儿不喜欢呢?好了,清儿,快吃吧,吃饱了好长身体。不然长不高的哦。”武大娘抚摸着骨瘦如柴的武清不禁啜泣起来。

    武清一听这声音,知道武大娘在哭泣,急忙转身抱住了武大娘,眼泪便掉了下来。

    一时间,厨房里传出了母子二人悲切的哭声,一个是因为命运,另一个却是因为这无法承受的亲情。

    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也没法用语言说清楚,孰是孰非,武清不敢去评价,也不配去评价什么,他只知道,这活出来的第二世都将偿还武大娘这一份情。只是他才三岁,而且家里穷得叮当响。

    在唐朝高宗显庆二年北方大旱,特别是关陇地区,漕运不通,粮食危机严重,唐高宗李治听取皇后武则天建议,定洛阳为东都,并首次临幸洛阳,以缓解朝廷中枢的粮食危机。但这并没有改变北方百姓的生存环境,十多年来旱灾蝗灾频发。

    并州文水一带是受灾严重的区域,均田制虽然让农民拥有土地,但每年收获除去田租后,便始终青黄不接,尽管文水是皇后武则天的故乡,减免了一年的田租,依旧没有多少改变。很多人逃难去了,走不了的,不是故土难离等死之辈,就是还有些盼头的人。

    这一日,武大娘带着武清来到了国公山,武清很奇怪,武大娘臂弯里挎着的竹篮里有香烛纸钱,在武清的意识中这应该是要祭拜谁。

    国公山是一座矮山,按照武清的看法,只能算是一个大点的土包,只是这土包上柏树参天,林木十分旺盛,拾级而上,终于来到了一座凉亭,在凉亭中略作休息,便继续前进,不远处,武清看到了一座大墓,武清心中一喜,这下可以当下摸金校尉,以后就不愁吃喝了。

    走到墓碑跟前,武清才清楚看到上面刻着“应国公武士彟之墓”。

    武大娘叫武清跪下,武清很奇怪,本想发问,却看到武大娘跪下并哭泣起来。

    武清不知道原因,却看到武大娘摆好了香烛,没有祭品,只有纸钱。

    等纸钱烧完,武大娘对武清说道:“清儿,给爷爷磕头,你爷爷是咱大唐朝的国公,是大唐朝的开国功臣,你长大了一定要像你爷爷一样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也不枉为娘拉扯你一场。”

    武大娘面色肃穆,此时的武大娘更像一个严母一般,教育着自己的孩子。

    武清认真地答道:“请母亲放下,孩儿记住了。”

    武清很想说,我怎么能够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一个死了的国公爷爷有屁用啊,现在连饭都吃不饱,现在总得先解决吃饭问题吧。看着这大气而坚固的墓地,武清不禁摇了摇头,即使里面有金银珠宝,自己这细胳膊细腿的也拿不动铁锹啊。

    ;

第五章 有些事是没办法的() 
几日来的调查,武清终于知道那个男人是谁了,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