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一只虎-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山陕任上,有着‘关中鸿儒’之称的三边总督的武之望和据说是岳飞后代的延绥巡抚岳和声此时已患重病,无法履行职责。朝廷上清理魏忠贤余党的行动还未完成,官员们人人自危,无人理会朝政。山陕一带的乱局已经呈现星火燎原之势了。

    在众多的起义队伍中,李自成、李过的队伍是很小的一支。所以,李自成造反后,带着李过等人投奔了人数众多的王左挂。

    现在,跟随李自成造反的人都兴奋起来,至少士兵们吃喝不愁了。

    李过却很发愁。

    李过没料到在历史上颇受赞誉的农民起义竟然是这个德行,哪里配称得上农民起义军?实实在在的乱匪!不但烧杀抢掠,而且强迫、裹挟当地的农民一起暴乱,如有不从,两个字“杀了!”

    其实,李过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尽管天启年间到崇祯年间,山陕一带虽然大旱,可是如果能够兴修水利,安置灾民,饥荒也未必像想象中的那么大。

    什么原因使乱况如此之大呢?李过想了想,土地兼并!明朝末期的土地兼并严重,一个村寨或是几个村寨的的土地归一个大地主所有。农民没有地,也就吃不上饭,难道不造反吗?

    闲暇的时候,李过经常会和刘体纯交谈。刘体纯一直跟随在李过的身边,是李过忠实的拥护者。这是因为李过与刘体纯从小就是光屁股长大的朋友,也是因为李过的一些想法让刘体纯深为敬佩。

    “体纯!你看这样的情形能持久吗?”李过问刘体纯对时局的看法。

    “不能!这样乱糟糟的情形让人看不到希望。”刘体纯受到李过的影响,思想有些开明了。

    “不错!像这样到处杀人,到处流窜都是短视之举,没有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就绝不会有发展!”李过看着刘体纯“我早晚要开创自己的根据地,我想,这一定很难,体纯,你跟着我干吗?”

    “哥,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我刘体纯不跟你干,跟谁干?”刘体纯有些发急。

    “如果有一天我从我二叔这里脱离出去,你也跟着我?”李过探寻的问。

    “怎么,咱们要从自成叔身边脱离开吗?”刘体纯有些奇怪,但他接着说道“那我也跟着你!”

    李过点了点头“暂时不会,我其实对我二叔和捷轩他们说过我的想法,可是他们并不认同。我想,早晚有一天,我们要独挡一面。或是作为我二叔的一支偏师,在他需要我的时候能够给他帮助!”

    李过想到在原时空李自成没有稳固的根据地,而被清军杀死九宫山的事。虽说李过自己想干出一番事业,但穿越以来,作为二叔的李自成对李过关爱有加,让李过不能不感动。或许自己离开李自成,将来还能救他一命呢。

    李过仰望着天空,像是对刘体纯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我是想开创一个耕者有其田,百姓能够安家乐业的盛世,我要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

第七章 老子再不和你们说了!() 
崇祯初年,天下大旱,尤其以山西、陕西一带旱情严重。

    据陕西通志记载:天启二年至崇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

    而陕西当地的一名官员上奏的一道奏折也说道:臣乡延安府,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月间,民争蓬草为食,其味苦涩,以延不死。至十月,蓬草尽,则争剥树皮以充饥,以求援死。逾年终,树皮又尽矣,则掘山中石块以果腹。石性冷而味腥,少食则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民有不甘于食石而死者,始相聚为盗,而一二稍有积贮之民遂为所劫,而抢掠无遗矣。

    由此可见,当时旱情的严重。

    而在明末,明朝军队的欠饷也非常严重,仅陕西一地,崇祯元年当年的欠饷就有一百三十八万两之巨。当兵的没有粮食吃,还当什么兵,于是,大量的逃兵产生了。

    崇祯元年陕西起义的民军大多有过军事背景,长城边的定边营逃卒王嘉胤,延绥逃卒张献忠,辽阳逃卒神一元等都是当时民军的重要头领。而李自成也是驿卒和边军出身。

    正因为众多的义军首领有着军事背景,所以明末陕西境内的民变更加的迅猛,农民起义军战斗力更强,更不易扑灭。

    农民军的发展势头凶猛,延绥巡抚岳和声、陕西巡抚胡廷宴见纸包不住火,便硬着头皮向朝廷报告。胡廷宴和岳和声互相推卸责任,兵部奉旨调查,时任陕西巡按御史的吴焕对二人各打五十大板,他上奏说道“胡廷宴与岳和声两位巡抚隐瞒不报,互相推诿,是导致形势迅速恶化的主要原因。”正当朝廷准备追查责任之时,三边总督武之望和延绥巡抚岳和声先后病死,于是,胡廷宴被免职,治罪。为了平定乱局,朝廷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张梦鲸为延绥巡抚,刘广生为陕西巡抚。

    于是,一个以招抚为主要策略的时期到来了。

    杨鹤这个人素有清望,他的儿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杨嗣昌。不过,杨鹤是文官,素来不知兵事。

    当崇祯皇帝在召见杨鹤时,问杨鹤对陕西之局有何良策。

    杨鹤只是空泛的说“轻慎自持,抚恤将卒而已。”

    面对杨鹤的空泛之谈,崇祯心中却极是欣赏杨鹤的清廉之风,并不顾杨鹤的推辞,执意任命杨鹤为三边总督。

    而杨鹤又上疏崇祯,“(盗贼)总因饥荒之极,民不聊生”。并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战略。这反映出了杨鹤对于兵事的毫无信心。

    不过,在为官清廉的杨鹤的努力下,招抚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陕西的各部起义军几乎都接受过招安。

    但是,饥荒严重,而被招抚的民军也没有一个能够妥善的安置办法,只是就地解散,于是,被招抚的民军总是即降复叛。而不懂兵事的杨鹤部署不力,甚至,崇祯二年,王左挂率部攻打韩城,杨鹤竟然无兵可调,只得命洪承畴部解围。

    洪承畴此人虽是文官,但知兵善任,也很勇敢。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家丁兵将只有六七百人。但洪承畴还是以极少的代价斩杀农民军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手下的兵丁被奉为洪兵,洪承畴也因此不久被升为延绥巡抚。

    尽管洪承畴主战,但三边总督杨鹤依然执行‘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方针。

    崇祯最开始也赞同以抚为主,他对于一篇关于陕西乱局的奏折上批复“饥民啸从由地方官失于抚。”对礼科给事中张第元的批复中也说“抚字得法自然盗息民止。”

    这些都反映出了当时,朝廷内外一致希望用安抚解决陕西的局面。

    这样,就给了农民军以喘息的机会,而此时的李自成也闯出些名号来了。

    李自成和李过叔侄起事后,刚开始加入了王左挂的农民军。王左挂的队伍分为八队。八队分别是:一队眼钱儿、二队点灯子、三队李晋王、四队蝎子块、五队老张飞、六队乱世王、七队夜不收、八队李自成,李自成号称闯将,所谓的八队就是久负盛名的老八队,是李自成的重要根基。

    可是不久,王佐挂被朝廷招安了。于是,李自成转投奔号称不沾泥的张存孟。结果,张存孟在陕北战败,也降明了。

    于是,李自成带着李过、刘宗敏一行人投奔了李自成的舅父高闯王高迎祥。而高迎祥等陕西和山西的农民军都主动的遵从著名的农民军首领王嘉胤的号召一起共同行动

    现在,老八队人才济济,李过因为作战勇敢被称为一直虎,还有勇猛无比的总哨刘宗敏,作战勇敢的翻天鹞高杰,彪悍凶猛的袁宗地,疯狂野蛮的郝摇旗,以及精毅果敢的刘芳亮,和宽厚大度的田建秀等人。

    李过心中高兴,虽然还是没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但队伍一点一点的在壮大。现在李过最想做到的是三点,一是稳固的根据地,二是军队的正规化,三是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和纲领。但是李过现在毕竟只是李自成手下的一支小队,实力还是不够,所以,李过又一次的对李自成以及刘宗敏等人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不过,李过现在才明白按照自己的想法成就一番大业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李自成他们现在是流贼!

    流贼的意思就是到处乱窜,这里劫掠一番,那里劫掠一番的强盗!每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抱着活一天赚一天的想法不理其它。面对李过对他们讲的伟大计划,被大家差点笑掉大牙!这其中也包括自己的叔叔李自成。

    更有甚者是刘宗敏,刘宗敏用大手抚了抚脸上的短须,笑着对李过说“补之,你讲王侯将相人人平等,这我就不说什么了。可是你说,男女平等,要平到什么样呢?女人总是要平到身体底下的,难不成还平到脑袋顶上不成?”

    身材魁梧的袁宗地也笑嘻嘻的看向李过,“补之,你说你曾经在昏迷的时候穿越到未来,什么叫未来,不是明天么,难不成你明天吃的是今天的饭?我看不是穿越,什么叫穿越?莫不是脑袋穿刺了!”

    众人不觉哄笑起来。

    “不过,补之说的有些道理,少杀戮,争取民心为上。”信奉佛学的田建秀一向认同李过的说法。

    刘宗敏转向了田建秀“田哥,你也糊涂了?现在兵荒马乱的,不杀些人,怎么立威!我们的粮食、金银从何而来?”

    “是啊,补之。”刘芳亮也说道“现在我们到处受到官军堵截,怎么可能建立根据地呢?”

    李自成关心的看了看李过“李过,你没事吧?”

    李过气的差点没昏过去,一甩袖子,掉头走了出去,身后一片哄笑声。奶奶的,自己真是蠢透腔了,还跟你们讲未来的事!你们爱咋咋地!老子再也不跟你们说这些了,李过气愤愤的想。

第八章 把衣服脱了() 
太阳如同烤炉一般炙烤着大地。天气久旱无雨,一些往年有水的湖泊水塘已经干涸了,湖底龟裂成厚厚的泥板。地面上的庄稼都已经发黄,眼见的已经干枯死掉了。

    人们早已经预料到今年又将颗粒无收,传言中的赈灾粮食没见到一粒,小门小户的已经准备好逃荒了。

    一些富裕的大的村寨,早早的开始加固高高的围墙,这时节不太平,烽烟四起,各处走投无路的农民汇聚成团,占山据岭,摆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实际上多是打家劫舍的强盗罢了。

    黄家寨的人们一直认为自己的寨子固若金汤,附近流窜的农民军还没有攻打城寨的经验,这样坚固的寨子就算是几千人也未必攻下。

    清晨的时候,寨主黄守德正在睡觉,守寨的寨丁前来报告,说是县衙里的县丞带着一队官兵前来,要求进寨。

    黄守德沉吟了一下,还是命令打开寨门,放官军进寨,因为县丞和他很是熟识。黄守德听说农民军快要逼近的消息,听说总督大人已经下令要对农民军围剿,重要的关口都派了官军守卫,看来这些官军是来帮忙守寨的。即使不是,也不过是想打些秋风罢了,黄守德想。

    但黄守德还是让黄家寨所有的寨丁都做好准备,这年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二三百个官军还敢在六七百寨兵面前挑衅么?

    率领这群官军的叫王憨,其实一点也不憨,他是个把总。王憨身形彪悍,倒也有几分武艺,加之率领二三百人是陕西的边军,战斗力很强。

    明末的官军中,陕西的边军战斗力极强,除了镇守辽东的关宁铁骑,无与争锋。只是由于明末军队糜烂,军官克扣军饷,士兵们早已怨气冲天。

    而此时陕西全境几乎处处都是起义的农民军,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对待农民军虽是以抚为主,但也命令对不受招降的农民军进行堵截。

    被派驻各处的边军各个喜笑颜开,人人都打定主意,管他娘的,这下可得好好的捞上一票。

    王憨率领的这队官军也是这样的想法。于是,地理位置很重要也很富裕的黄家寨便迎来了这队边军。

    黄守德把王憨迎进了屋里,赶快命人杀羊备酒,烧煮做饭。酒兴正酣之际,外面传来了喧哗声和兵刃的撞击声。

    “什么事?”黄守德和王憨与县丞走了出来。

    一群寨丁手拿着朴刀将一名官军押住,而一些官军拿着刀枪准备将那名官军抢回去。

    “寨主!这个狗东西竟然跑到后堂调戏二奶奶去了。”一个寨丁说道。

    黄守德这才发现他新娶的小妾头发蓬松,衣衫凌乱在一边哭泣。

    黄守德登时大怒,他怒向王憨说道“怎么办!”

    王憨一个‘斩’字刚要说出口,一眼瞥见了那个二奶奶,眼睛当时就被勾住了,这娘们好看!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