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李承乾-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李承乾毫不犹豫的说道:“渭水虽名为盟约,实为我大唐之耻。”
李世民的脸色虽然不好看,但是还是点了点头道:“太子,所说的不错,但是现在朝中竟然有些人因此为朕歌功颂德,真当朕是桀纣般的昏君吗?若是朕真恬不知耻的接受,那恐怕就连前隋炀帝都比不上?”
“父皇,说的不错,现如今虽然父皇坐拥天下,但是突厥人加诸于我大唐身上的耻辱,必须要让他们用血来洗,否则后人该如何评价?”李承乾道。
一听后人评价,李世民如同着了魔般,就好比《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博一心一意的想要复国一样。
“儿臣,虽然不才,但是愿为父皇雪此耻辱,行秦朝蒙恬,汉朝卫霍之事。”李承乾斩钉截铁的说道。
“好,不愧是我李世民的儿子,你能有此心,朕就心满意足了。”李世民脸上闪过一丝笑意,而后道:“就让你我父子同心,打造出一个大唐盛世。”
“儿臣,谨遵父皇之命。”李承乾道:“但是饭还是要一口一口的吃,这些还是需要从长计议的。”
憧憬完美好的时光,李世民拍了拍桌子上奏折,惆怅的说道:“你所言不错,你看看这些奏折,朝堂的大臣除了天策府旧臣,还剩几个是跟你我父子一条心的?”
李世民说的确实不错,刚刚玄武门之变之后,朝堂之上充斥着各个派系的大臣,有太上皇李渊的旧臣,比如裴寂,萧瑀等,有一心向着前隋的封德彝等人,还有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旧臣,天策府的一众大臣,五姓七望的人,关陇军事集团的人,还有自平民起身的中立派。
可以说是牛鬼蛇神全部都有,而且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历史之上,李世民也是在贞观四年,李靖于定襄之战生擒突厥可汗颉立之后,才真正的使群臣慑服。
想到这里,李承乾不由想起后世的太祖的一句话,不由的脱口而出道:“父皇何必担心,朝中无派,千奇百怪。”
“若是他们真的是一条心,那么父皇和儿臣还能安心的坐在这里吗?”
李世民一怔,他也是极为聪慧的人,笑道:“想不到父皇还没有你看的明白。”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承乾道:“父皇身在局中,而且又天天忙着国家大事,哪有儿臣看的明白?”
“哦,既然你如此说,那么想必你的心中也有些想法,那好今天这里只有你我父子两人,你说说国家该如何治理,才能使的我大唐江山永固,千秋万载?”李世民笑着问道。
“没事,这只是你我父子之间的闲聊,当然了也可以给你一点时间你好好想一想,大胆的说,放心的说,就算是说错父皇也不会怪你。”恐怕是担心李承乾胡思乱想,于是李世民又加了一句。
这个问题就有些考校的意味了,而且十分的宽泛,李承乾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第二十一章 考校(二)()
治国这是历朝历代以来最难解决的问题,无数的仁人志士都在探索,就在千年后的世界也是为此纷争不断。
李承乾斟酌了一会,沉声说道:“治国如烹小鲜,急切不得。”
“儿臣以为治国综合起来无非是分为几个方面。”
“哦?哪几个方面?”李世民不由的来了兴致。
“一治民,二治臣,三治军,四治家,五修文。”李承乾又道:“虽然仅仅是分为这几个方面,但是做起来确实千难万难。”
这时内侍上来茶水,李世民挥手让他们下去,接着说道:“那好,今天父皇就听听你的高见,就先从治臣开始。”
“既然如此,那就恕儿臣妄言了。”
“为什么治民排在第一位,想必父皇也十分的清楚,这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昔年的大秦帝国何等强盛?歼灭六国,不可一世,但是被陈胜吴广等人揭竿而起,天下响应,秦二世而亡。”
“自古治民如治水,堵不如疏,而且民意滔滔,甚难阻挡。一旦有人逆民而行,秦朝,隋朝这些可都是前车之鉴。而且老百姓的所求的十分的简单,无非就是家有温饱,年有余粮。但是若是一旦这些最简单的生活条件都满足不了他们,那么他们振臂一呼,这将是任何大坝都无法阻挡的洪流。”
“那么你以为治民要从那些方面做起?”李世民摩挲这茶杯沉思道。
“治民只需从两个面做起,一为畏民,二为静民。《荀子。哀公》中曾有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所以执政要以民为本,隋末农民起义力量的巨大,想必父皇十分清楚?”李承乾问道。
“不错。”李世民心有余悸的道,想起前隋何等的强盛?顷刻之间土崩瓦解,要不然此时哪能轮得到他们老李家坐稳天下?
“所以首先要畏民,认清楚民并非任人宰割的,虽然他们的力量是分散的,他们的声音是微弱的,他们的忍耐力是无限的,但是他们的眼睛是雪亮,一旦他们无法生活,这些全都会聚集到一起,那就绝不容忽视。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从秦末的大泽乡,到汉朝的黄巾以及隋朝的瓦岗,全都说明了这些问题。”李承乾说道。
“其次,就是静民,刚刚儿臣也说到,民的忍耐力是无限的,因为只要你给他一碗饭吃,他不会管这天下是谁统治的,因为不管是谁,都离不开民,他们虽然是最底层,但是却是最不可或缺的。而静民就是以民为邦,抚民以静,是为静民。安静农民和农业生产,推行均田,使耕者有其田,奖励垦荒,改革赋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违农时,增殖人口、兴修水利等等,只要做到这些,不愁天下之民不为我李唐所用。”
李承乾边说,李世民边点头,尤其是当他说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时候,李世民的眼睛不由的一亮,这简直就是说道他的心坎里去了,当下是越看这个儿子越喜欢。
“使耕者有其田,这恐怕有些难度?”李世民又接着说道。
“父皇所言极是,但是只要我们能过做到这一点,天下百姓必然会拥护李唐。”李承乾说道。
“你说的不错,这一条可以作为一个长久的规划,慢慢的来,你我父子不愁时间。”李世民道:“那么再说说治臣。”
“之所以将治臣放在第二位,那是因为历朝历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李承乾徐徐的说道。
“吏治。”李世民沉重的说道。
“父皇英明。”李承乾小拍了一下李世民的马屁,又接着说道:“不知父皇可曾听说过苏绰?”
“你说的可是南北朝时曾经历仕西魏和北周的苏绰苏令绰?”李世民不由的皱眉道。
“不错正是此人。”李承乾说道:“儿臣曾经遍览南北朝史书,曾经发现一本记载野史的小说,上面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苏绰,南北朝时期魏、北周大臣,字令绰,这个人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得宇文泰信任,拜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密,助泰改革制度。曾创制计帐(即朱出墨入的方法,用红色与墨色区别收支情况)、户籍等法,精简冗员,设置屯田、乡官,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是据说是由后世之人杜撰出的“苏绰定律”。
当下李承乾将“苏绰定律”徐徐的说了出来。
宇文泰是北周开国的奠基者。当他模仿曹操,作北魏的丞相而“挟天子令诸侯”之时,遇到了可与诸葛亮和王猛齐名的苏绰。宇文泰向苏绰讨教治国之道,二人密谈了三日三夜。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文泰不解的问:“为什么要用贪官?”
苏绰答:“你要想叫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而你又没有那么多钱给他们,那就给他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恍然大悟,接着不解的问道:“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呢?”
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宇文泰闻听此语大惑,兴奋不已的说:“爱卿快说说其中的奥秘。”
苏绰答:“这有两个好处:其一、天下哪有不贪的官?官不怕贪,怕的是不听你的话。以反贪官为名,消除不听你话的贪官,保留听你话的贪官。这样既可以消除异己,巩固你的权力,又可以得到人民对你的拥戴。其二、官吏只要贪墨,他的把柄就在你的手中。他敢背叛你,你就以贪墨为借口灭了他。贪官怕你灭了他,就只有乖乖听你的话。所以,‘反贪官’是你用来驾御贪官的法宝。如果你不用贪官,你就失去了‘反贪官’这个法宝,那么你还怎么驾御官吏?如果人人皆是清官,深得人民拥戴,他不听话,你没有借口除掉他;即使硬去除掉,也会引来民情骚动。所以必须用贪官,你才可以清理官僚队伍,使其成为清一色的拥护你的人。”
他又对宇文泰说:“还有呢?”
宇文泰瞪圆了眼问:“还有什么?”
苏绰答:“如果你用贪官而招惹民怨怎么办?”宇文泰一惊,这却没有想到,便问:“有何妙计可除此患?”
苏绰答:“祭起反贪大旗,加大宣传力度,证明你心系黎民。让民众误认为你是好的,而不好的是那些官吏,把责任都推到这些他们的身上,千万不要让民众认为你是任用贪官的元凶。你必须叫民众认为,你是好的。社会出现这么多问题,不是你不想搞好,而是下面的官吏不好好执行你的政策。”
宇文泰问:“那有些民怨太大的官吏怎么办?”
苏绰答:“宰了他,为民伸冤!把他搜刮的民财放进你的腰包。这样你可以不负搜刮民财之名,而得搜刮民财之惠。总之,用贪官来培植死party,除贪官来消除异己,杀贪官来收买人心,没收贪财来充实国库。”
第二十二章 考校(三)()
“苏绰定律”一讲完,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一双手不断的摩挲着下巴,久久不语。
李承乾也不说话,只是静静地坐着,一时之间御书房内的气氛有些压抑。
这个“苏绰定律”直接看破了事物的本质,道出了历朝历代吏治*的根本,因为“以贪反贪”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家天下的王朝之中均有表露。
自夏启开创家天下开始,直至清末几千年的历史,除了周朝因分封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存留八百年的王朝之外,可还有任何封建的王朝的超过?
究其原因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了中国历朝历代贪污横行,吏治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也是封建王朝吏治*的真正历史根源和政治根源,也是中国历史政治的真正痛处所在,以致使中国社会难逃历史设定四百年一轮回的灾难。
“世间没有不灭王朝,更没有长盛不衰的国家,天地轮回,生老病死,乃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承乾声音放缓慢慢的说道:“究其原因还是用人,具官。”
“那你有什么办法?”李世民凝重的说道,本来他是抱着姑且一听的思想的,但是谁知道李承乾却是言之有物而且思想让他都始料不及。
“只有加强监督,儿臣也无其他的办法。”李承乾迎上李世民的目光,毫不怯场的说道。
李世民不由的暗自舒了一口气,暗自放下心来,接着又道:“这治民和治臣你全都说了,你在给朕说说这治军、治家和修文。”
“儿臣,遵命。”
“一个王朝之强盛,在于其有无一支能征惯战的军队,更在于这支军队在国家层面中所处的地位。”李承乾道:“兵强马壮未必战无不胜,国富民强未必攻无不克。”
“拳头大就是硬道理,才能让四方臣服,万国来朝。要想使我大唐长治久安,就必须有一支绝对忠诚,英勇善战的军队。”
“在这一点之上,儿臣有一个详细的想法,可以将其写成一个条陈,呈给父皇。”李承乾说道。
“嗯嗯,就以你之意,接着说。”李世民说道。
“其四为治家,儿臣所说的治家,为如何治世家。”李承乾说道。
一听“世家”二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