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李承乾-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别人怎么想最起码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但是罗艺选择性遗忘了他也不过是一勇之夫,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所以才会出现前面的一切。
李承乾开始托着下巴沉思,他不知道孙达等人打着什么算盘,毕竟前世的时候孙达等人是直接冲进皇宫刺杀李世民的,但是有些具体的细节他不是很清楚。
于是李承乾说道:“罗将军你当初怎么就没有假装答应他们呢?”
罗艺顿时愣住了,难不成立场坚定也有错误?如果让李承乾知道罗艺心中所想恐怕会嗤之以鼻。
但是看见罗艺的表情,李承乾顿时明白,罗艺一个是没想到这点,第二个他实在是不敢同他们有过多的接触,毕竟罗艺是有前科的,人心难测,谁也不知道罗艺是不是打算两头下注,万一被人捅出来,估计罗艺浑身是嘴都说不清。
还有一点就是让罗艺打仗行,但是让他当演员显然他不够格,因为他把所有的想法都写在脸上,就算是打仗也是硬碰硬的,因为幽燕民风彪悍,有打硬仗的先天条件。
想通之后李承乾很干脆的放弃了让罗艺当卧底的打算,因为以罗艺的性格和脾气很可能让对方来一次本垒打,不过他很满意罗艺的表现。
于是李承乾思索了一会儿出口说道:“刚才父皇让前民部尚书裴矩之子裴兴泽随侍东宫,若是内乡侯也愿意的话,东宫也有内乡侯的一席之地。”
罗艺和罗成闻言顿时大喜,罗艺咧着嘴笑道:“犬子能够得到殿下的垂青,实在是他的荣幸。”
罗成也急忙表态道:“某愿为太子效犬马之劳,甘为爪牙,附为羽翼,绝无二心。”
李承乾笑道:“好。”
“过些日子孤想组建一支幼军,不知道罗将军愿不愿意屈尊在孤的幼军之中当一个教头?”李承乾又想罗艺发出了自己的邀请函。
罗艺闻言眼睛一亮,虽然是幼军,但是那也是军啊,总比他闲着无事强吧!更何况他本来就是来抱李承乾的大腿的,于是急忙道:“俺当然愿意了,这些日子在长安差点闲出个鸟来。”
李承乾很愉快的笑了,他就是喜欢这种干脆利索的人,和那些扭扭捏捏的文官不一样。
组建幼军这是他很久就有的想法,但是他还没有提出来,不过所有的一切都在准备之中。
就在宾主尽欢的时候,内侍来报说李世民诏太子前去太极殿。
于是罗艺和罗成很高兴的就告辞了,他们父子来东宫的目的达到了。
等到到了太极殿之后,李承乾发现除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之外,里面还坐着两个人,这两个人李承乾十分的熟悉,就是他的老师李纲和张玄素。ps:祝大家元旦快乐!!!
第四十八章 承乾以为易()
李世民今日诏张玄素和李纲觐见之后,就同他们开始交谈,一番谈论之下,使得李世民深深为二人的学识所折服。尤其是李纲的刚正不阿,张玄素的气节才能。
在谈论隋亡的原因之时,李纲认为乃是杨广太过好强,做事急功近利,不知道步步为营,体恤黎民,大量的征用民力物力,开凿运河,劳师远征,三征高丽,更不听臣民的劝谏,一意孤行,所以才会使得隋二世而亡。李世民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切勿穷兵黩武,做事不能操之过急,更要开纳谏之风,不以言获罪,不以文获刑,如此方能集众人之力,开创盛世。
张玄素更是给李世民提了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亲理政务,而君主亲理玫务,口断十事,有五条错误即不好办。而一日之中,君主不止断十件事,往往口理万机,这样日积月累错误就积存多了,而错误多了国家就要灭亡的。所以张玄素建议唐太宗要广用贤良,使各官吏奉职守法,并能安抚百姓,小心谨慎,就会成为一个尧舜也无法相比的君主。
听得李世民频频点头,老怀大慰,杜如晦等人也是十分的赞同。
二人说完之后,李世民感叹道:“昨日裴弘大病逝,朕痛失一良才,大唐痛失一干将,今日听两位之言方知大唐才俊何其多也?若前隋能便用贤良何至于亡国?”
长孙无忌、杜如晦等纷纷点头称是。
就在此时管内府的内侍来报言道东宫之中张灯结彩,靡费颇多,李世民听完眉头一皱,心中顿生不满,长孙无忌则是有些诧异,不明白李承乾怎么会犯这种错误。房玄龄、杜如晦等四人也是眉头一皱,显然对此事也有些意见。
由于事涉储君,所以李世民就差人前去查探究竟是怎么回事。太极宫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不一会儿李世民派去打探的人就回来,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
而李承乾教训王虎的那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也赫然在列。
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加上这句点睛之笔,李世民是龙颜大悦,长孙无忌也放下心来,这才是他印象中的李承乾,不骄不躁,安全可靠。
李纲听完之后,说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太子性情敦厚,简朴仁孝,实乃是大唐之幸事。”
李世民听完此话那是眉飞色舞,儿子表现良好,做老子得也是面上有光,谁知李世民过了一会儿却是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张玄素顿时奇道:“陛下因何事叹气?”
李世民叹道:“储君仁孝,实乃幸事,但是储君的年龄毕竟太小,而且现如今又无名师教导,东宫更是有些谗佞之辈,朕真怕储君日后走上邪路啊!”
杜如晦此时哪还不知道李世民的用意,出言道:“陛下,储君是否有才干,关系大唐百年之事,不容有失,陛下应尽早选良臣以教储君。”
“克明所言甚是,但是满朝文武之中有谁可为太子之师?”李世民反问道。
“陛下现如今在座之中就有二人可为太子之师。”杜如晦笑道:“张参军(张玄素乃是景城都督录事参军)素有贤名,李尚书(李纲乃是前礼部尚书)敢于谏言,这不正是名师的不二人选吗?陛下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李世民充满期待的看着张、李二人说道:“未知两位爱卿意下如何?”
张玄素和李纲对视一眼,这个时候他们两个要是还不知道李世民将他们招来,而后又谈论了半天隋亡之事的用意,那可就该回家抱孩子去了。
李纲先说道:“臣曾教导房陵王、息王两位但皆不成,本再无此心,但今观太子行事实乃明君的雏形,若陛下不因臣卑劣不堪而愿用臣,为大唐百年之计臣何惜此残躯?”
张玄素正色道:“太子之事乃是国之大事,不可不察,臣虽略有贤名,但自认为当不得此重任,若陛下愿用臣,臣必肝脑涂地,纵身死也必教导好太子,不负陛下所托,为大唐尽绵薄之力。”
李世民听完二人的表态顿时大喜,而后:“国之大事唯祭与祀,但在朕看来储君能否担当重任,是否贤良不亚于祭与祀,此关系江山社稷之传承。”
而后李世民又起身朝张玄素和李纲拱手一拜说道:“我今日不仅是一个大唐皇帝的身份将太子托付给两位爱卿,更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请两位爱卿教导好他。”
李世民这一拜,张玄素和李纲坦然受之,他们不是无故受之,而是代大唐万民,祖宗社稷所受。
待李世民坐下之后,二人急忙起身,躬身说道:“臣等必戮力同心,教导好太子,请陛下放心。”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由于李纲患有脚疾所以起来的时候有些踉跄。
李世民关心的道:“李卿这脚?”
李纲洒然一笑说道:“让陛下费心了,臣这脚疾已经患有多年,也曾让太医诊治过却不曾见好,臣也已经习惯了。”
这是正是李承乾奉命进来的时候,于是李纲也止住了话语。
李承乾先朝李世民行礼之后,还不等他说什么,李世民道:“太子前来正好,朕正好有两件事情要宣布。”
“来人拟诏,朕素闻李公文纪,张公玄素器宇冲邈,机神峻远,材称栋干,素有贤名,忠直清正,敢于直谏,今特敕李文纪为太子少师加左光禄大夫,张玄素为东宫少詹事兼右庶子,各赐佩金鱼袋。望卿等勤于王事,勿拂朕意。”
李纲和张玄素顿时同时拜道:“臣等奉命,谨遵圣命,不负陛下之托。”
“卿等请起。”李世民左手虚抬,而后说道:“太子快来拜见两位师傅。”
李承乾赶忙应命,此时早有内侍将茶奉上,李承乾于是先端起一杯茶恭敬的递给李纲说道:“请李师饮茶。”
李纲接过茶之后,没有喝反而说道:“吾有一问,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太子以为何?”
李承乾略一沉思,而后朗声说道:“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承乾以为易。”ps:又长了一岁,一事无成,唉!!祝各位元旦快乐。
第四十九章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
这一句的意思是: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才是真正的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语出《论语·泰伯》,原句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李承乾借用此句来回答李纲对臣子竭忠尽节的看法,可以说是得体之极,不仅表达出自己的看法,更彰显出李世民在《立中山王承乾为皇太子诏》中的“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并非夸夸其辞,而是李承乾确实是有真材实料。
而且这一句话说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时之间使得太极殿之中静寂无声,使得李世民、长孙无忌等人的眼中异彩连连。
这一回答之后,李纲足足停顿了有盏茶的功夫,而后品味完之后,目露欣赏之色,再无犹豫轻轻的押了一口茶,而后放下茶杯拊掌叹道:“吾尝闻太子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今日观太子言行举止,无论是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还是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皆说明此传言不虚。”
李承乾温和的一笑,谦虚的说道:“李师谬赞了,承乾虽略显聪慧,但也曾顽劣不堪,日后还请李师费心。”
李纲捋着胡须笑道:“此应有之意。”
李承乾接着端起另一杯茶恭敬的递给张玄素,说道:“请张师饮茶。”
张玄素双手接过茶杯没有喝,反而微微一笑道:“吾这里也有一问,太子可愿回答?”
李承乾笑道:“张师但讲无妨?”
随即张玄素面色一正说道:“昔商汤逐夏桀,武王伐商纣,沛公诛暴秦,光武兴汉室,无一不是旗帜所致,天下景从,所向披靡,所为何?请太子试解之?”
这个问题就有些宽泛了,也有一定的深度,李世民也是不由的双眼一眯,暗自思索,杜如晦和房玄龄也是眉头微微一皱,反倒是长孙无忌饶有兴趣的看着李承乾,毕竟在坐的所有人里,唯有他知道这位太子殿下是何等的人物,所以他也一点也不担心,抱着看戏的态度在那里稳稳的坐着。
李承乾开始起身踱步,皱眉思索,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太极殿之中的人也都没有露出不耐之色,反而都暗自期待着李承乾的回答。
大约过了盏茶的时间,李承乾脸色一喜,而后沉声说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这一句话出自《尚书·蔡仲之命》,意思是:上天对人没有亲疏之分,它只佑助德行高尚的人;民心向背没有定规,它只是归附仁爱之主。做善事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方法虽然各不相同,结果都会走向动乱。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房玄龄重复了一遍这句话,而后长笑了一声叹服道:“昔孔融四岁让梨,甘罗十二拜为秦国上卿,霍嫖姚十七随军远征漠北,此少年贤才、英豪古已有之,今殿下十岁出此仁爱博大之言,使前人不专美于前,实乃大唐之幸事,万民之福气。”
而后房玄龄起身朝李承乾一拜道:“玄龄佩服之至。”
李承乾急忙说道:“不敢当中书大人之礼。”
杜如晦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是双眼中的喜色却怎么也掩盖不住。
此时长孙无忌含笑问道:“张詹事以为太子此言如何?是否深的你心?”
张玄素也不答话,脸颊红润,仿佛喝了一坛陈年佳酿,举起茶杯一饮而尽,完全不拘小节,笑道:“大唐无忧矣!”
“张师过誉了。”李承乾听闻张玄素此言,急忙谦逊的说道,而后又朝李世民一拱手道:“我能有此等见识,与父皇在我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