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愣是没伤着。荆州城三年未破,曹义宗终于坚持不下去撤走了。

    北魏朝廷也没有食言,以王罴为车骑大将军、泾州刺史,让王罴回家乡做官,实现其衣锦还乡的梦想。然而,命运又一次开起了玩笑,王罴还没有到任,朝廷就大分裂了,宇文泰迎接皇帝元修入关,以前的许诺无法兑现了。

    王罴的家乡在关中,他没有别的选择,因此低下头拜见宇文泰请求效命,宇文泰久闻王罴的大名,以其为大都督镇守关中门户华州。

    华州久历战火,破烂不堪,城防非常薄弱,王罴观察天下形势,知道东西迟早会有一战,而华州位于两国边界,首当其冲会受到攻击。

    所以王罴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就从备战开始了,城民们在城墙上架起了高高的脚手架修理破损的城墙。然而,王罴没有想到的是,东军会来得如此迅速。司马子如趁夜到了城下,当时就乐翻了,城墙没有修好,脚手架都没拆,城门虽然关上了,脚手架就是现成的梯子,于是东魏士兵毫不费力地爬到城里。

    累了一天的人们正在休息,城上巡逻的西魏士兵毫无防备便做了刀下之鬼,东魏士兵喊杀声震天,醒过来的守军不知道怎么回事,慌忙间不知所措,城里乱作一团。王罴由于连日监督修城疲劳不堪,所以当天早早就入睡了。睡到半夜,听到外面阵阵喧哗,有人高呼:敌人来了。

    王罴一下惊醒了!王罴从床上跃了下来,衣服、鞋子也顾不上穿,甚至忘记天气依然寒冷,随手抄起顶门的大杠子就冲了出去,口中高呼:王罴在此,谁来受死?

    东魏士兵正往前冲,冷不防前面一条大汉光着身子挥舞着大棒冲过来,口中哇哇直叫,恰如混世魔王一般,心中先有了三分畏惧,王罴向前抡棒子砸倒几个,后面的人掉头就跑,王罴到了东门,这时候惊醒的守城兵士都围了过来。

    在不要命的王罴的攻击下,入城的东魏士兵溃散了,一起向城外跑去,司马子如见势不妙,赶忙带领队伍撤走了。高欢打潼关劳而无功,但在东魏境内用计将步落稽人干净利落地收拾了,步落稽首领刘蠡升建立的国家就此灭亡,其公卿四百人、五万余户被俘。东魏西征军撤退后,宇文泰料定短时间里东魏不会再兴兵了,于是开始专心治理国家。说起宇文泰治理国家,不能不提到一个叫周惠达的人。

    周惠达是一个讲义气的人。曾经,周惠达把萧宝夤当做了可以依托一生的人,但萧宝夤却要造反,他制止不了。又不忍心抛下宝夤不管,只好做了萧宝夤的中书舍人执掌文墨,虽然知道萧宝夤疯狂行为的结果,但士为知己者死,作为读书人。萧宝夤长久以来一直对自己很好,周惠达不敢忘,他找不到背弃萧宝夤的理由。

    萧宝夤败走长安的时候,那些整天侍奉左右的文臣武将们大都各奔前程,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性命陪大齐政权陪葬,周惠达仍然坚定地跟在萧宝夤左右。萧宝夤为此唏嘘不已。所谓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贺拔岳将萧宝夤捉拿归案后,不但没有为难周惠达,还将他留在身边。忠心是一种美德,贺拔岳很佩服周惠达。

    贺拔岳做了关西老大后。周惠达担任大行台从事中郎,充当信使,往来于洛阳和关中之间,由于他办事灵活干练,深得两边领导的赞许和器重。贺拔岳死后,周惠达眼见武川群豪乱成一团,自己一个文臣无力回天,于是悄然离开了军营。他拒绝了侯莫陈悦的邀请,逃到汉阳郡麦积崖隐居起来。

    宇文泰平定侯莫陈悦后,特地把周惠达请出来做秦州司马。元修为宇文泰赐婚。宇文泰以周惠达为长史到洛阳迎娶公主,事没办完,孝武帝即仓皇入关。东西魏分后,宇文泰以周惠达为行台尚书、大将军府司马。宇文泰跟周惠达商量事的时候,周惠达的应对总是那么得体,宇文泰很满意。

    但时间久了。宇文泰发现了一个现象,每当自己问的事周惠达回答不上来的时候。他都请求出去一会,回来后总是把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见解也高人一等。

    宇文泰好奇心上来了,他知道周惠达一定不是出去撒泡尿或者休息一会大脑就灵光了,他的背后肯定有高人。于是,当周惠达再一次故伎重演的时候,宇文泰冷不丁问:是谁帮你出的主意?

    周惠达倒也老实:苏绰。周惠达是个厚道人,既然已经把苏绰抬出来了,又何妨在丞相面前美言几句,于是周惠达又把苏绰大大夸奖了一番,连口称赞苏绰有王佐之才。何谓王佐之才?诸葛亮、王猛之谓也。原来是苏绰,哦,这个人我知道。

    宇文泰对苏绰居然多少还有些印象。苏绰出身武功名门望族,在关中地区苏家人才辈出,萧宝夤造反时高低不跟着胡闹的苏湛是苏绰的本家兄弟。

    苏湛离开萧宝夤后归隐家中,不久病故。苏湛的弟弟苏让是宇文泰丞相府的属员,后来出为卫将军、南汾州刺史,宇文泰为他送行的时候,说了几句过年话:你们武功苏家是名门世族,人才辈出,你走了是我府上的一大损失,当然你升职我替你高兴,看看你们家还有谁是可造之材,可以到我这里干。

    宇文泰客气话说完,苏让还真当真了,当即举荐了从弟苏绰,说苏绰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算术,有平定天下之志,实乃不可多得的经世之才。宇文泰不以为然地笑着点了点头。

    不久,苏绰到大行台府报到了,成为府中众多郎中的一员,但对于苏让的夸奖,宇文泰并没有当回事,是亲三分向,自己人说自己人好有王婆卖瓜之嫌,所以宇文泰姑且听之,姑且不信之。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苏绰不显山不露水本本分分地打理本职工作,宇文泰慢慢地把他忘了。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苏绰确实了不起,行台府的同僚们时间长了都知道苏绰有学问会办事,所以有事都喜欢听听他的看法,而苏绰给的解决方案总是那么可行而有效,久而久之,“有事找苏绰”成了行台府下级属员的流行语,所以,领导虽然不知道,群众中却积累了广泛的人气。甚至,苏绰制作的公文格式成为大行台府的公文标准格式。

    行台尚书周惠达虽然是苏绰的顶头上司,但对于苏绰的意见却非常重视,事实上,苏绰确实帮了周惠达不少忙。

    帮人就是帮自己,当然,这个被帮的人一定得是厚道人。碰巧,周惠达就是个厚道人,所以,苏绰的春天很快就来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四章 【袭击】() 
在周惠达的提醒下,宇文泰重新发现了苏绰,将他从行台郎中升为著作佐郎,著作佐郎作为著作郎的副职,主要从事文字工作,算是高级秘书之类。

    不过,此时宇文泰只是把苏绰当做了能员干吏,他还是没有真正发现苏绰,苏绰在新岗位上仍然踏踏实实地工作,一丝不苟地做好分内之事。对苏绰而言,升为著作佐郎便成为领导身边的人,如此便有了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碰巧苏绰就是个又准备的人,很快,机会便不期而遇,苏绰想不出头都不行了。

    某日,宇文泰觉得很闲,便邀众大臣们一起到长安郊区的昆明池休闲娱乐钓钓鱼什么的,大家前呼后拥地走到长安城西汉故仓库遗址的时候,宇文泰忽然问大家关于遗址的典故,令宇文泰失望的是,武将们不知道就算了,那些号称饱读诗书的文臣们竟然也没有人清楚。

    有人小声嘟嚷:要是苏绰在这里就好了,这事一定难不倒他。越不懂的东西越要弄明白,这是宇文泰的性格,听说苏绰能解答,便命人即刻传苏绰来见。苏绰果然不负众望,全面具体地回答了仓库遗址的来历和历史变迁。宇文泰既惊讶又高兴,想不到苏绰如此博学,于是话锋一转又问起历代兴亡故事,苏绰仍然对答如流。

    宇文泰兴奋了,让苏绰跟自己并马而行,边走边谈,等到了昆明池,还是意犹未尽。也顾不上钓鱼了,立即命打道回府。

    苏绰随宇文泰到了丞相府邸内室,两人继续深谈,苏绰侃侃而谈治国之道,宇文泰都听呆了。累了,宇文泰就躺在床上继续听。苏绰讲到帝王之道,却不完全采用儒家的学说,更多地掺入了申韩之术。

    在治国上,儒家讲王道,讲仁爱。申不害主张帝王用术驾驭百官,韩非子醉心于严刑峻法,孤立起来哪一套方案都有缺陷,但是三家糅合在一起,结果就不一样了。

    对百姓要仁。帝王和百官要爱护百姓,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但仅仅对百姓宽容是不够的,宽容无度容易演变为纵容,要制止犯罪仅靠德治是不够的,必须严明法令,依法治国,而法令需要各级官吏来贯彻执行。歪嘴和尚念经经文再好都能念歪了,所以整顿吏治非常重要。

    帝王不能不相信官吏,但也不能过分相信。要让官吏们有畏惧感,这就是帝王之术。苏绰认为为国之道即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一只手拿着大棒子,一只手拿着胡萝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太新鲜了。过去宇文泰向大儒们问治国之道。得到的答案总离不开仁政爱民或者无为而治,道理光鲜。实施起来却如老虎啃天无从下口,而今日苏绰所言。才真真是治国之精髓。

    宇文泰听得兴起,从床上爬起来,整理整理衣服,正襟危坐,几乎跪坐在床席上,用崇拜的眼神望着苏绰,仿佛要把苏绰的每一句话都记到心里,时间一点点过去,直到东方出现了鱼肚白,他们才发现一夜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宇文泰本就智谋过人,曾经是贺拔岳最重要的幕僚,加上主政原州夏州的经历,因此更加体会到苏绰所言为至理。

    上朝后,仍处于极端兴奋状态的宇文泰对周惠达说:苏绰真乃奇才,我要把政事都委托给他。周惠达连连称是。周惠达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真心替苏绰高兴,更为宇文泰高兴,毕竟人才难得。

    当天,宇文泰即下令升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与军机要务,从此苏绰进入西魏最高层决策中心。苏绰没有辜负宇文泰的期望,他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制订了诸如文案程序、会计报销制度和户籍管理办法等制度。

    报销涉及到国家财政支出,户籍直接决定国家财政收入,两个办法的实施主要针对西魏不太富足的国家财政,为缓解了国家财政压力找到了秘方。宇文泰从一开始就立志建立一个清廉政府,西魏地广人稀,经济底子薄,如果像高欢那样任由官吏们贪污,老百姓早就活不下去了。

    宇文泰不光嘴上说,而且身体力行,对于贪污不法行为,他掌握的原则是从严从快绝不姑息,他的娘舅表弟秦州刺史王超世骄横霸道,贪污受贿,宇文泰毫不客气地奏请朝廷将其赐死。宇文泰六亲不认的作风震慑了西魏官场,西魏政治开始走向清明。

    相比较而言,东魏官场要黑暗得多,高官权贵们贪污受贿已经成为潜规则,不贪不受的人凤毛麟角,对此高欢不是不清楚就是没办法,大家跟着自己风里来雨里去过着刀头上舔血的日子,不能管得太严,逼得太紧他们就该叛逃了,反正三家公司都在招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高欢有高欢的难处,但以高欢的精明他自然知道政以贿成的结局,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时机,很多事时机选择正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功败垂成。两魏的宣传战一刻也没有停过,谁是正宗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美化自己弄臭对手是宣传工作的基调,魏文帝下诏罗列了高欢的二十项大罪,声言要御驾亲征,跟宇文丞相一起扫除奸臣。

    高欢也不示弱,发出檄书,称宇文黑獭、斛斯椿为乱臣贼子,声言将分命诸将,领军百万,刻期西讨,将盘踞关中的军阀割据予以消灭。双方都是嘴上硬,暂时还没有实质性的行动,高欢忙着巩固南北边防和收拾国内异己分子,至于宇文泰,以西魏目前的国力,更不具备大举东征的可能。

    但是,高欢从来没有忘记宇文黑獭,宇文黑獭也从来没有忘记过高欢。他们说:我们一直准备着。大魏分家后,江南的梁国大举北伐。凡心未泯的佛门天子萧衍一直在关注北方局势的变化。

    当年陈庆之北伐。以数千之众直捣贼巢,若非后援不继,把索虏赶回塞外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机会错失了很难再找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萧衍的心渐渐静下来,可就在此时太史报告天象有变,“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为了破解,老皇帝赤着脚丫子在皇宫大院里走了一圈。但随后收集的情报显示老皇帝的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