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前说过,李渊是一个聪明人,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在他那个时代,能够被称为政治家的人真的很少,太多人的都是自认为是个很优秀的政治家,然后悄无声息的被政敌打的趴在地上,自言自语说,是老天要亡我,并不是我的错。

    聪明人的表现就是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卓越政治家的行为就是要老谋深算。李渊算来算去,现在当皇帝,无论怎样自己都不合适,他现在能做的只有等,等一个机会的来临,用这个机会为自己换一个很好的借口,用来忽悠天下人的借口,自己能够借此当皇帝的借口。

    因为李渊不想只是过一把当皇帝的瘾,而是要建立一个伟大的朝代,哪怕是怎么的伟大自己并不清楚,也要将皇位一直传承下去,传给自己的子子孙孙。

    我相信在他的内心深处,应该并不只是有谋略、利益与权位,也应有着对于天下人的一种责任,即所谓的以天下为己任。只有有心胸的人才能想到天下,没有心胸的人是无法想到天下的,更不能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进而统一天下,建立帝国。

    我一直相信,李唐王朝的建立,李渊是第一功臣,以前相信,现在相信,明天还会相信。在阅读史书时,我在李渊身上看见了很多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别人所不具有的,包括李密、窦建德、王世充、萧铣、薛举、李轨、杜伏威、刘武周,当然也包括,刘文静、李建成、李世民(现在的李世民和李渊还不是一个档次)。

    我实在不敢抹杀李世民的功绩,但是我更加不敢抹杀李渊在建立唐王朝以及唐朝初年所做的贡献。我相信,历史是由眼睛的,有些事情史书上不会写。或是写了,然后被删除了;史书上也有很多错误的记录,用来困扰和忽悠后来人。

    但是历史的真相可以在史书的字里行间中寻找,有些事情往往是欲盖弥彰,他越盖。我们越清楚,这就是历史的眼睛。历史的眼睛不会主动被我们看到,我们只有自己去找寻。

    李渊知道机会早晚会来的。这个机会是什么,李渊并不知道,他也不清楚这个机会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但是他知道。做为一个政治家自己有着很高的政治敏感度,只要机会出现,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李渊都相信自己能够把握的住。这不是自负,而是一种遍观沧海桑田。历经世事变迁后的自信。

    李渊现在已不再年轻,自己的儿子都已成长为少年英雄,年过半百,对于今人来说,是正当年,可是对于古人来说,已经迈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之前的三十年,李渊一直在隋朝的官场上摸爬滚打。什么人都遇见过,什么事情都经历过。以前当看到不公平的现象时,他也冲动过;以前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面。他也气愤过;以前愈来愈感到现实的无奈时,他也悲伤过。

    后来,他不再冲动,他不在气愤,也不在悲伤。因为在经历了很多,受了很多的挫折。吃了很多的苦痛之后,他知道了。冲动、气愤、悲伤都是没有用的。社会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渐渐地他学会了改变自己。

    自那以后他有了城府。有了心机,有了别人不懂的一面,他也感觉到自己似乎正在向一种东西靠近,那种东西——所谓的“成熟”。又过了很多年,他把自己练成了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城府极深,不怎么多说话,却心里比谁都明白。

    别人没有想到的,他能想到;别人看不到的事情,他能看到;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越来越能理解别人,越来越能了解社会,难道这就是成熟——所谓的成熟。

    李渊在官场三十年锻炼出来的东西,正是李世民缺少的。李世民现在正处于冲动、气愤、悲伤的阶段,更进一步,也不过是对其有着思索,根本就达不到李渊的水平。所以不是李世民领导李渊,而是李渊领导李世民。

    也许后来的李世民要比李渊优秀的多,但是我认为作为开国皇帝的李渊也一样优秀。对于这一问题,我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我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各人有各人不同的人生轨迹,各个时代有各自的时代背景,不能一概而论,李渊和李世民虽为父子,相差不过几十年,亦是如此。我只能这样说。

    在江都,杨广被宇文士及等人谋害,这位多姿多彩的皇帝终于走完了他的一生,在他死前不久,曾对着镜子,摸着脖子问自己的皇后:“这么好的脑袋,不知道谁来砍它。”

    因此杨广在很久之前,就已经预料到了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死于非命,杨广很聪明,他的预料没有错。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的年号)三月十一日凌晨,杨广结束了他的生命。消息传到长安,李渊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个就是自己一直以来所等的那个机会。李渊告诉自己一定要把握住。

    当皇帝并不是遥远的事了,不过在当皇帝之前李渊还得演两出戏。有时候我认为中国的高层政治就是一个舞台,每天都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戏剧,有喜剧,有悲剧,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成功的一方演的是喜剧,失败的一方演的是悲剧。

    成功的人大赚一笔,有可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像李渊,当了皇帝);失败的人赔的倾家荡产,也有可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像杨侑,由皇帝变成了阶下囚,当然了,对于这种变化,他很无奈)。

    尽管如此,老百姓的日子还得过,高层政治的戏还得演,不演还不行,谁让有些人就相信这一套呢?第一场戏,李渊嚎啕大哭,涕泗横流,伤心欲绝,表示对杨广的哀悼、同情、不舍。

    我相信这不是李渊内心的真实想法,哀悼和同情是没有的,不舍更是用来骗人的,要不怎么能说是演戏呢。

    对于李渊不过是哭了一场。顺便嚎几句丧,也没什么损失的,顶天损失点眼泪,嗓子哭哑了,这对于专业演员李渊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谁让咱是演戏的呢。就得演到位。反过来,李渊却得到了不少的东西,远远比他损失的要多得多,要不咋说,李渊是聪明人呢,从来不干亏本的买卖。

    全天下的百姓都说。唐王哭杨广,唐王是忠臣啊,唐王的忠心可昭日月,唐王仁义啊,唐王会善待百姓的。唐王的部队从来不抢百姓……就这样,李渊的声誉在他为杨广哭过之后,达到了最高点。趁火打劫,在中国一直有着优良传统。趁热打铁,在中国也很有市场。演完了第一出戏,李渊马上导演了第二出戏。

    不得不佩服李渊的演技和才华,一场接一场的连续作战,怕是就连北电的高材生都不得不说一句。景仰李前辈。我们对李前辈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第二场戏,最先出场的不是李渊,而是李渊的好搭档。好哥们,我们的老朋友——裴寂先生。打仗裴寂不在行,出谋划策裴寂也不在行,但是裴寂也不是那种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行的草包,事实证明。在顺水推舟这方面裴寂还是有着别人难以比拟的天赋的。

    最初在太原,推李渊造反的。有裴寂,现在在长安。裴寂还将完成一个伟大的任务,这个任务足以使他进入史册——推李渊当皇帝。而且,裴寂因此得享高官厚禄,位极人臣,别人难以匹敌,裴寂用事实说明了,顺水推舟是一门有用的学问,一门很有用的学问。裴寂这哥们不止是顺水推舟的高手,拉人也是一把好手。

    裴寂拉了两千多人一起上疏劝李渊当皇帝,毕竟杨广都死了,杨侑还是个孩子,你老人家不出面当皇帝,这个国家可怎么办呀?李渊的反应呢?当下李渊把大臣们上疏的奏章都退了回去,并且说:“我知道你们要干什么”。然后呢?

    然后就没了,既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这倒给大臣出了一个难题,明天我们该怎么办呀,是继续劝,还是拉倒,回家睡觉,这唐王到底想干什么呀?明明是想当皇帝,自己还不好意思。

    既然知道唐王自己不好意思,就得继续上疏,上到唐王不好意思拒绝为止。别人也许不明白怎么回事,裴寂肯定是明白的,如果李渊是这出戏的导演加男一号,裴寂则当仁不让的是副导演加男二号。

    (杨侑呢?说句不太客气的话,这哥们现在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勉强算个配角吧)第二天,裴寂率人继续跟进,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你老人家要是不当皇帝,我们就集体撂挑子,都不干了。”看到这样的场景,李渊很欣慰的笑了,不就是演场戏吗?你们还真投入,明天再来最后一次,咱这戏就杀青,红包少不了你们的。

    第三天,裴寂又领着人来了,一进门,李渊都能猜到他们说什么,又是什么你老人家众望所归,全天下的百姓都等着你去拯救呢,你老人家不当皇帝我们可怎么办呀?天下的百姓可怎么办呀?

    你就是不为了自己考虑,也得为全天下的百姓们考虑啊。说的李渊就像是那几千年才出一位的圣人一样,他要不当皇帝,大臣们都得自杀。最后,李渊看在老百姓的份上,勉为其难的答应了,注意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天下的所有老百姓,是为了你们这些大臣能够为政府继续工作下去。

    戏终于演完了,杀青。李渊很得意的笑着,大臣们也很猥琐的笑着,其他诸侯咬牙切齿的瞪着,老百姓们很无语的看着。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在太极殿登基为帝,祭祀天地,大赦天下,改年号武德。

    大唐王朝正式建立。李渊不会想到,自己建立的唐朝会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之一;李渊不会想到,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华夏民族会与“唐”这个字结下密不可分的联系;李渊不会想到,在以后漫长的岁月中,人民一代代的繁衍,而“唐”这个字永远印在他们的心中。

    “唐”,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汉字,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繁华、盛世、强大、威武、仁德、宽厚……凛凛大国再一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从李渊开始。

    李渊虽然在长安站稳了脚跟,做了他想做的事,成功的完成了他当皇帝的梦想。不过普通人家过日子总得和邻居磕磕碰碰,更何况摊上一个不老实的邻居呢,没事双方就得切磋切磋(打上一架,看看谁是老大),李渊摊上的就是一个不怎么老实的邻居——薛举。(未完待续)

第二百一十六章【进入长安】() 
不老实的表现就是总没事找事,把打仗当成业余活动,而且不按常规出牌,趁你不注意就给你一棒子,打完了就走,想找人都难。

    薛举的几次挑衅后,李渊实在忍无可忍了,决定给薛举一点教训,于是派次子李世民率军出征。当了皇帝,李渊也不轻松,至少有两件事在那里等着他呢,一件是治理天下,一件是统一天下。

    治理天下是一个慢活,需要很长的时间,急不得;相反统一天下却是一个急活,越快越好,天下的百姓已经无法再容忍国家这样混乱下去了。

    那么,统一天下就从薛举开始吧。薛举,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他的父亲迁居到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本人长的很魁梧,身材高大,擅长射箭,家里很有钱,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并且在金城当校尉。

    这么一份背景,我怎么看怎么像一个地方性地下的黑社会组织(和起义军不同,就算没有起义,薛举也是黑社会)老大,即使不是老大,他也和当地的黑社会组织有着联系,典型的地方官员与当地黑社会相勾结(薛举涉黑,这一点和刘武周挺相似)。。

    当时民变四起,全国人民都加入黑社会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潮流,由顺民变成为黑社会,人民没有错,都是政府逼的,政府在杨广的英明领导下,明明囤积了大量的粮食,遇见个灾难,却不拿出来救济饥民,这样的政府。不反它,还跑了它了。金城县令郝瑗招兵买马,集合了几千人,打算命令薛举率领出征,攻击黑社会。

    那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平民百姓和地方官吏称王称霸,割据一方者不计其数,薛举想来想去,也动起了歪念头,给隋朝打仗。打赢了,自己什么也得不到,打输了,说不定人头就保不住。

    帮别人干,不如自己干。杨广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威风了,我造他的反,他也不能把我咋样,薛举是这样想的,之后他也是这样做的。早在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薛举就在金城举起了反隋的大旗,薛举不像李渊那样有那么多的弯弯肠子,什么尊隋能带来政治影响。薛举都不予考虑,直接打出反隋的旗号。

    在出征仪式上,县长郝瑗大摆宴席。犒赏士卒,并且亲自向薛举敬酒,祝福他旗开得胜,早日为国家建立功勋。酒也喝够了,大家也都快喝高了,正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