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算是一种补偿吧,这个悲剧不能再延续下去,就让它到此结束吧。
世民,不是父亲争不过你,而是父亲实在不愿和你斗下去,我今年已经六十一岁,我死了皇位也是你的,就早点交给你吧。
我选择退休。养老,我累了。已经下定决心的李渊,回头很惆怅的问裴寂等人,“想不到今天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你们认为该怎么处理?”
萧瑀和陈叔达都是支持李世民的,他们知道到了自己该加把火的时候,“太子和齐王本来就没有大的功劳,嫉妒秦王,阴谋加害秦王,今天被秦王诛杀。陛下应该立秦王为太子。”
潜台词:事情已经这样了,你还想怎么办?“好吧,这也正是我的意思。”秦王府的士兵和太子军还在打。而且太子军人多势众,秦府军渐落下风,有被全歼的危险,尉迟敬德请求李渊的手令,让皇宫内的军队都归秦王指挥,李渊同意。
李渊又派裴矩到东宫通知将士,太子已经死了,你们散了吧,别再闹事。众军一听。皇上都下了命令,那就散了吧。喊个一二三四五。大家各奔东西,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无期。
李世民又杀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下手不谓不毒,心肠不谓不狠。三天后,六月七日,李世民封为太子,并且李渊下令,军国大事,无论大小,全部由太子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实际上,李世民是杀了李建成后,害怕时间久了,容易出事,迫不及待的向李渊抢班夺权。
两个月后,八月八日,李渊被逼退位,为太上皇。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为帝,第二年(626)改元贞观。李世民战胜了李建成,不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也不是邪恶战胜了正义。
只是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李世民取得了胜利。有的人为了李建成惋惜,然而,我更加为了贞观时期的子民感到庆幸,因为根据现有史料分析,李建成当上皇帝后做的不会比李世民更好,如果再让李元吉夺去皇位,唐朝短命而亡绝对不是神话。
下面引用柏杨先生的话,结束本节:“玄武门骨肉相残,是一个命中注定的悲剧……幸亏他退位的早,不然的话,他就是下一个刀下之鬼,这跟李世民不友不孝无关,**病毒一旦发作,就是这么残酷无情,人在其中,身不由己。”“然而,中国人应庆幸李世民的夺嫡成功,他阁下为中国带来名垂千古的‘贞观之治’,成为盛世的典范。”
不代表正义,亦非邪恶,这就是李世民。不代表邪恶,亦非正义,这就是李建成。宁愿被动的接受现实,也不愿主动的进行选择,这就是李渊。
李渊的晚年:凄凉武德年间,裴寂请求提前退休,听见铁哥们要离自己而去,李渊非常舍不得,为了留住这位老朋友,李渊当下许诺——白头偕老。
不要误会,两个人不是机友,李渊说这句话只是告诉裴寂,不要走了,咱们两个人一起白着头发,携手老去,我当太上皇,你当不管事的大官,共享富贵,难道不好吗?
几年后,李渊的这句话不幸应验,但是他发现,现实终究是现实,和他的想象差的太远。换了皇帝,裴寂一天忙着伺候新主子,很少能有时间来看看这个老主子,更别说一起洗澡,一起泡妞了。
到了贞观三年,李世民的翅膀渐渐硬朗,朝廷上下也都安稳了,干脆就把裴寂撵回了家,李渊搬到了弘义宫,改名大安宫,说好听的是被请了出去,说不好听的就是被他儿子给撵了出去。太极宫是皇帝生活,听政的地方,换句话说这才是皇帝应该正儿八将呆的地方,当时李世民登基的时候,由于李渊还在,自己的皇位刚做上去,也不稳定,还需要李渊的扶持,所以对老爹还是很客气,委屈委屈自己,在东宫登基吧。太极宫就让老爹先住着。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道不拾遗,李世民的支持率直线上升。政治格局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也就不再需要老爹的扶持了,说的难听点,就算是李渊现在死了,李世民也不会嫌他死的早。
虽然儿子不怎么待见自己,但是李渊一点心理负担没有,每天吃喝玩乐不亦乐乎,美女相伴。小日子过的很滋润,也没有了当皇帝的压力,李渊正在努力争取一口气活到八十岁,你不是盼着我死吗?
我就是不死你能怎么样?李渊不死,李世民还想着入主太极宫,这可怎么办?撵出去,只能这么办。但是皇家吗?
面子最重要,干点什么事都得考虑脸面问题。不能直接就把老爹撵出去,唯一的办法是让老爹自己说太极宫不好,主动搬出去。然后自己再推辞推辞,但是老爹实在太坚持,一定要搬走。好好的房子也不能空着,于是自己名正言顺的入住太极宫。
有人将李世民的想法告诉了李渊,李渊很识趣,不就是个房子吗?住哪都一样,告诉他,明天我就搬走,太极宫让给他。那人说,您最好再下道诏书,说您不喜欢太极宫。喜欢弘义宫,那样皇上有面子。您也有面子,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李渊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那能怎么办,帮他立一个吧。第二天李渊下了一封诏书,告诉全天下的人,是我自己不想再太极宫住了,房子空着也怪可惜的,就让皇帝搬过来吧。
,认为他们有密谋,而且做为那些官场的老油条们对这位已经过了气的皇上,似乎也并不感兴趣。
李渊一年都见不上李世民几次面,要是一个月李世民来上两次,还得赶上心情好,例如:李靖大败突厥,尊为“天可汗”,万国来朝,但是这样的事并不多。
李渊也不怪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还记着当初不立他当太子的事,还记着在玄武门政变前,自己想要处理他的事,这个节,算是结下了,在心中真正的结下了,永远也解不开。
李世民每次去避暑,总是把李渊留在长安,明白着告诉李渊,老爹,就是不带你玩。
李渊很惆怅,想不到自己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自太原起兵,一年的时间便登上皇位,以后扫平群雄,统一全国,成为一代开国君主,想不到晚年竟然是这样的凄凉。
当看着儿子把帝国治理的仅仅有条,蒸蒸日上,李渊的内心得到了安慰,我没有选错继承人,虽然李世民不总来见自己,但是每当看见李世民的时候,李渊总想夸奖夸奖他,然而每次李渊的眼睛与李世民的冷漠的目光相对,李渊本来到嘴边的话还是收了回去。
李渊知道,李世民或许不是个好儿子,但他是个好皇帝。贞观九年五月,李渊去世,终年七十岁,群臣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年过知命,起于乱世,扫平诸侯,混一寰宇,大唐帝国,自他开创,千秋万代,后人评说。在隋为官僚,在唐为皇帝。李渊,做为皇帝他是一个好父亲!
官制和行政制度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唐朝这个朝代,在写贞观之治前,先写一下唐朝的官制和行政制度。
唐代的官制承袭隋制,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下,一品官威风凛凛,当官的人都很企盼,但是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到的,要么立有大的功劳,对帝国兢兢业业几十年,做出卓越贡献(三公),要么是亲王(一般是皇帝的儿子),要么深受皇帝宠爱,给皇帝当老师(三师)。
点就是都是虚职,没有什么权利,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一个摆设的花瓶,用来给全天下的百姓和知识分子看的,你们好好干,我从来不会亏待劳模的,但是等你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后爬到那个位置,你会发现那个位置是多么的寒冷。
虚职就意味着没有油水,而且还不好爬,千里当官,只为吃穿,你要他们有太高的觉悟似乎也不现实,所以大家的目光还是集中在职事官上。职事官分中央官和地方官,唐代轻视地方官,重视中央官,就连发工资都规定,同一品级,地方官比中央低一等。
凭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在京城就比我高一等,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现实,地方官做出了惊人的努力。
于是许多的地方官纷纷发扬主观能动性,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后门,只要能从地方官转为中央官怎么的都行。
怕是由正五品变成正六品,那也干,要是进个好衙门,自己就赚翻了,例如户部、吏部,油水多,捞钱快,例如中书省、门下省,和皇帝接触多,要是能够等到皇帝的赏识,那可就不是升官发财的事了,顺便还能帮你实现一下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当宰相。(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五章【动荡的力量】()
中央官名目繁多,有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等机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尚书省的直属部门。一台指御史台,还记得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革官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在唐代御史大夫的职权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地位没有那么高。以上的三省、六部、一台是唐代的主要行政机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尚书省高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因此也有尚书都省之称,尚书的长官叫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正二品,由于当年李世民同志曾经当过此官,在他当皇帝后,开始不设尚书令,而由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员)担任长官,从二品。
但是也有例外,一百年后,有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将要崩塌的大唐帝国,被授予了这个官职——郭子仪。尚书省的直属六部尚书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两员)、门下省长官侍中(纳言、两员)都是正三品,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变革,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不在担任宰相,虽然品级很高,政治地位却下降了,。
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员的任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位重而权大,最为重要,所以在六部中是老大,这个可以从它副长官的品级中看出来。
吏部副长官吏部侍郎侍郎(两员)和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两员)、门下省副长官门下侍郎(黄门侍郎,两员)都是正四品上,然而其他的五部侍郎却是正四品下。三省各有各的指责,互不干扰,权力制衡,有利于提高行政质量。
中书省的负责起草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政令若不恰当和感觉政令不合理,可以将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退回去。如果认为可行则交由尚书省执行。
具体行政线路如下:皇帝在上面发话了这件事情该这么做,宰相对于事件也给予了处理意见。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六人)把皇帝的、宰相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注意只是处理意见,还没有最后定板。
定板的事不归宰相也不归皇帝,而是归门下省的的中级官吏——给事中(正五品上,四人),给事中拿到中书舍人写的那张纸,就开始琢磨这事这么处理对不对。不行,这样做对老百姓不好,卡,直接将那张纸退回去,重新想辙,不是我不留情面,这是我的职责。
皇帝和宰相都恨得给事中牙根痒痒,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有权力呢,虽然心里不痛快。还是重新批示了处理意见,然后再拿给给事中看,不行。重来,又给退了回去。
估计这个时候宰相就要骂街了,要注意,一般退回两次以上的都是宰相,对于皇帝,给事中们多少还是给点面子,不能玩的太过了,退回一次可以,再退回去可就是有点蹬鼻子上脸了。
但是对于宰相。给事中们从来不会客气,得了个机会。一顿整,要是再有点私人恩怨夹杂在里面。那热闹可就有的看了,一定是往死里整,给事中的口号:不把你整服,我都不是我爹生的
当然了,也有例外的时候,例如宰相还兼着吏部尚书,那就不能玩了,再玩自己的饭碗都容易摔碎了;再例如宰相是个权相、奸相,一脸的仁义道德,满肚子整人秘术,如果得罪了他,自己是没有好果子的吃的,如:许敬宗、李林甫、李德裕等大佬。
一般遇见这样的人当宰相,给事中们就长了心眼,一般能通过的就通过了,不能通过的就当没看见也通过了,当然了也有不要命的,或是二杆子精神发作,就是不买账的,接下来等待他的结果估计不是充军三千里就是回家种红薯,要知道这几位可都是有仇必报,有恨必除的主但是我认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的人,是不容易的;明知会丢官,明知会发配,依然坚持原则的人,是勇敢的;他们都值得尊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