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2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又没事做,因为没有通过“关试”,剩下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继续考,什么时候过,不好说;第二,到各地节度使那当幕僚,以获取国家任官的资格;第三,参加制举。韩愈同志后来就选择了第二条路。

    现在我们主要说说第三条路——制举。制举也叫诏举,制举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随时设科,名目繁多。最常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学宏辞科、能言直谏科,辞标文苑科等。

    制举登科,一般所受的官职要高于通关“关试”的进士登科,特别优秀,皇帝特别看重的会受以“美职”,这里的美职不是指利润大,搂钱快,而是官职重要,升迁机会大,和皇帝接触多。唐代的很多名臣贤相和大诗人都先登进士科或明经科,后制举及第。(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七章【开启贞观】() 
例如:唐高宗仪风二年下笔成章科,姚崇及第(开元名相);武则天垂拱元年辞标文苑科,张说及第(开元名相);武则天证圣元年超拔群类科,贺知章及第(大诗人);唐中宗神龙元年才堪经邦科,

    张九龄及第(开元名相,大诗人),唐玄宗先天元年道伊侔吕科,张九龄二次及第;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博学宏辞科,王昌龄及第(大诗人);唐玄宗天宝元年文辞秀逸科,颜真卿及第(大书法家,国之义士);唐德宗贞元八年博学宏辞科,裴度及第(元和名相);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博学宏辞科,

    柳宗元及第(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宪宗元和二年,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白居易及第(大诗人),元稹及第(大诗人);唐文宗太和二年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杜牧及第(大诗人);看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不知道你是什么感觉,我是被震撼了,人才,能够通过制举的都是人才。

    无需证明,这些名字就是最好的明证,如果你要说,并不是每一个通过制举或科举的都是人才,我也不反对,但是同时也不能说他们都是草包,因为有事实作证。

    当今的社会,人人都在骂高考,骂高考的同时也不忘骂骂已经不再害我们的科举考试制度,不是为科举辩护,我想说的是,骂的同时,莫要忘了给出公允的评价。

    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确实让寒门学子得已翻身,投入到统治阶层,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要是没有科举考试制度,他们终身都过着贫寒的生活。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在史书上更加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那样他们真的只是一个有着人的体型。而无人的实际的,要打个大大引号的“人”。

    有些东西是该骂一骂。不骂都不行,通过骂,让世人清醒;通过骂,让社会进步;通过骂……但是骂的同时也不要忘了,那些东西曾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而因为它而受益的人。指的的曾经的科举,不是旁的!

    开启贞观武德九年8月9日,李世民登基为帝。第二年(627)改元贞观。李世民,唐太宗也!开启了为后代史学家极其推崇,为后代百姓极其向往,为后代仁明皇帝纷纷效仿的贞观之治。

    “恭俭不如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老百姓们经过隋末的战乱,人口大量减少,农田大量荒芜,国家财政非常困难,社会不安定因素还有很多,不种地。没有吃的,为了活命就去抢,你要问为啥不种地。因为没地可种,所以当时的社会治安很混乱,官员们很头疼,到后来李渊颁布实行均田制,这个问题算是部分解决了。

    虽然高祖李渊在位的时候,实行了一些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政策,但是由于当时统一战争还没有结束,统治集团内部也不团结(李建成和李世民为了皇位争来争去的),国家局势也并不是十分安定。所以政策虽然实行了,效果并不是很好。

    等到李世民逼李渊退休后。信心满满的接过摊子,却发现是一个烂摊子。一年不赚钱不说,还要赔不少钱,李世民真有一种后悔的感觉,早知道让老爹干得了,自己消停的当太子,想泡妞就泡妞,想打猎就打猎,想吃大餐就吃大餐,想旅游就旅游,比当皇帝自在多了。

    然而,李世民同志还是不一般,有着高度责任感和罪恶感(杀兄)的他,对于这么个摊子虽然很无奈,但是既然接手了,就要把他干好,争取三年之内转亏为盈,李世民是一个很有志气的青年(本年二十八岁)。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这是李世民的座右铭,估计他也把这句话刻在桌子上,办公的时候看,吃饭的时候看,上厕所的时候也看,不断的勉励自己,千万不可松懈。

    如果真的去分析李世民的内心,会发现,李世民兢兢业业的工作,有着一个比较大的私心,不知道你能不能猜到。对,没错,就是给他老爹看,我做的比你做的好。

    每一个儿子,最初的梦想,都是超越自己的父亲,也许是被“压迫”久了,长大了自然而然就像反抗。当时李渊还活着,李世民明显是挑衅的行为,让你当初不立我当太子,看我现在做的多好,要是李建成当皇帝能有我做的好吗?李渊只能说,嗯,你做的好,建成做的不会比你做的更好。

    这句话,还有个隐含的意思,建成做的不一定就比你做的差。虽然李渊在心里面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李世民善于纳谏,爱护百姓,慧眼识才,任用贤才,这些李建成都比不上,但是李渊不愿意说,也不能说,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丰富的人生经验早已让他明白“水满则溢”的道理,他不想让他儿子,能善始,而不善终。

    李世民即位之初就提拔了一些他认为的治世之能臣,这些人虽然很多的都是他秦王府的部属,参加了玄武门之变,但是把他们提升到宰相的位置,看重的则不是他们的功劳,而是他们的才能,这些人中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为首,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都很大。其中魏征是个特例,他原是李建成东宫的人(太子洗马)。

    因为有治国的才能和善于进谏,被李世民重用,令魏征没有想到,当他决定效忠李世民的那一刻,中国历史上的君臣佳话,因为他的一个决定,在之后十几年内达到了顶峰,万世传颂。魏征以后会成为我们叙述的主角,这里就不多写了。

    常想圣明君主的时代总能造就一大批流芳百世的贤臣,和名垂千古的名将,因为这是君主能够发现人才,并任用人才的缘故,以前看到古代的诗人,写诗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还不理解,现在我懂了,男人有才华。不被重视和任用,就像女人有孩子生不出来是一样。都很难受,很郁闷。

    而且往往是男人更加难受,更加郁闷,女人的痛苦是在身体上,男人的苦痛却在心中。李世民和他的大臣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对于老百姓来说,什么最重要?

    回答:吃饭。吃饭就要种地,要是不种地就没饭吃,所以为了让老百姓有饭吃。就得让老百姓有地种,于是李世民开是重新调整均田制,没有地的给分地,地少人多的地方(狭乡),人们的土地分的不足额,政府命令,可以自由迁徙到地多人少的地方(宽乡),这样就解决了土地分配问题。有了土地,只要农民按时按点,辛勤的耕作。就能有饭吃。

    突然有一天,李世民要修宫殿,正好赶上农忙季节。大臣们上书,要是现在修宫殿,不利于百姓们种田,可能影响收成,于是李世民下令,宫殿不修了,等到冬天修,让百姓们安心的种地吧。

    第二天,又有人上书。说,陛下。现在国家不富裕,老百姓们也没钱。修宫殿要花很多的钱,李世民一听,就明白了,立刻表态,好,我不修了,冬天也不修了,等过几年国家有钱了再说。

    李世民玩心大起,想去打猎,魏征进谏说,陛下,现在庄稼马上就要收割了,要是被您的马蹄一踩,那家百姓今年还有吃的吗?

    李世民听魏征说的有道理,我不去打猎了,改冬天去,你回去吧,对了,回来,为了鼓励大臣们勇于进谏,我赏你点东西吧,捧着东西,魏征回家了,大臣们一听进谏还有好处,上班也不干事,一窝蜂的挑李世民的毛病,侍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旁边的人告诉他,你晚了,尚书已经去了,不久,看见尚书捧着黄金出来,侍郎这个郁闷。贞观年间有记载的打猎都是在冬季,农闲时节。

    李世民秉持着静以养民的原则,什么事首先都考虑老百姓,突厥这个邻居,武德年间总来挑事,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突厥可汗又带着人来想乘机捞点好处,李世民这个来气,想和突厥开战,转念一想,国家现在也不强大,打仗就得征调农民,农民不能种地,就没有吃的,国家也没有钱救济他们,所以,不能打,过几年,再说吧。

    之后面对突厥的种种挑衅,李世民是能忍的忍了,不能忍的也忍了,他知道,还不到打仗的时候,先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才能战无不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李世民还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工程,据统计,贞观二十年间,共修了二十多处水利工程。

    李世民还以身作则,为了表示重视农业,他自己亲自耕田,引得老百姓们围观,天子都这么勤劳,吃和我们一样的苦,何况我们这等无名无姓的小民呢,甩开膀子干吧。

    虽然是个仪式,然而对百姓却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还自己在皇宫中种菜,没事的时候,也锄草,还对大臣说:“我干那么一会,就腰酸背疼,百姓们天天耕作,一定很辛苦,你们这些当官的,一定要了解民间疾苦。”

    李世民鼓励生育,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劳动力至关重要,只有人口多,劳动力数量才能多,国家也才能富强。后来的开元盛世,是唐代人口最多的盛世,比贞观盛世还要繁华。在忙完公务之余,李世民也考虑子民的终身大事,婚配问题,规定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为法定结婚年龄,门当户对,自由婚配,如果家中贫寒,不能结婚者,由当地富户资助。

    还规定,寡妇和丧妻的男子在守丧期满后,可以自由恋爱,然后结婚,条件很宽松,连结婚证都不用排队领,直接到当官那里一报告,就哦了,所有难题一并解决,条件:一定要多生小孩,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了。总之就是一句话,国家鼓励生孩子,你就生吧,能生多少就生多少,只会嫌少,不会嫌多。

    而且把户口增多,寡妇、丧妻的男子数量减少当过考核官吏的一个标准,办的好,升官,办得不好。降职。李世民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总是不全面的,也不都是对的,只有接受大臣们的劝谏。整合集体意见,才能使发布的诏令少些错误。才能使所作所为少些过失。

    上朝的时候,他总是和颜悦色,害怕自己要是脸上不高兴,大臣们不敢提意见,面对正确的意见,他接受,面对不着调的意见,他也不责备。有的官员磨磨唧唧,唧唧歪歪,说了半天都说不到点子上,他也不生气,总之一个原则,你只要敢说,我就敢听。

    他勤勤恳恳的工作,把地方官员们的名字都写在屏风上,时时给他们打分,优秀的升迁。垃圾的淘汰。李世民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他是一个好皇帝,他用实际行动超越了他的父亲。

    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由皇帝到大臣再到百姓奋发图强的努力。大唐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节节攀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慢慢的由温饱向小康过度。隋朝灭亡的教训,李世民一直引以为戒,他当皇帝的过程和杨广如出一辙,他一直勤政爱民,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杨广,害怕重蹈杨广的覆辙,杀兄的阴影也一直萦绕在他的脑中。

    午夜间。李世民从恶梦中惊醒,刚才他梦见了死前的杨广。他梦见了死前的建成和元吉,梦见了他打败过的窦建德。王世充,他们都在告诉李世民,你会成为第二个杨广,唐朝在你手中建立,也会在你手中走向灭亡,你改变不了的,这就是命。李世民极力和他们争辩,然而人单势孤,争辩不过他们,他们的话一直在李世民的耳边徘徊,他快要信以为真了。

    突然李世民大吼一声,从噩梦中惊醒,不是的,不是你们说的那样,不是你们说的那样,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大哥,我用好皇帝来恕我的罪恶还不行吗?你何必帮着外人害我呢?

    我发誓,我一定爱护百姓,兢兢业业,让老百姓都过上好的富足的日子,大唐会在在我的手中更加繁荣昌盛,扬大唐之国威于万里之外,颂大唐之繁华千年万代,我一定当一位位好皇帝,一定的,一定的。

    我会证明,你们错了,你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