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643年,64岁的魏征去世。李世民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感慨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服帽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成败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我曾经有过这样三面镜子,现在魏征去世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镜子呀。”李世民还曾说道:“在我登基以前,跟随我南征北战平定天下的,房玄龄功不可没。

    我即位以来,尽心效忠、进献忠言,安定国家、利于人民,帮助我成就今天功业,被天下臣民称道的只有魏征!”魏征的两篇在后世广泛流传的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都是对李世民进谏的经典奏折。

    因此,尽管有太多不足与外人道的隐情,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关系仍然显得难能可贵。二者相互塑造,使得君成了明君,臣成了良臣,为万恶的君主**抹上了一丝“民主”的霞彩。

    所以,魏征是标志性的人物,他一个人洗净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身上的鲜血,平复了李世民大帝失衡的帝王形象。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李世民在砸过魏征的墓碑不久,就找了个机会予以重修(魏征过世后,他先前极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都参与了“太子李承乾谋反案”。

    李世民又得知,魏征曾将其劝谏的奏章交给史官褚遂良。只顾自己扬名。全然不顾此举会给皇帝抹黑。因此,盛怒下的李世民派人砸毁了自己题写碑文的魏征墓碑。

    1年后,李世民亲征高丽受挫。更加怀念魏征,又下令将其墓碑修复。并慰问其家属)。毕竟,皇帝的面子、帝国的尊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要大于君臣之间的个人恩怨。这样的道理,雄才大略的李世民当然比谁都知道。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真乃金玉良言。有着强烈危机意识的李世民,把这句话作为自己虚怀纳谏的行动指南。他对进谏有功的大臣进行大张旗鼓的奖励,所以敢于向他进言的大臣不断涌现。

    曾经做过监察御史的马周,在为官的十几年里。所上奏折大多都是挑拣李世民为政过失的。他告诫李世民:“我听说天下应该以老百姓为根本”。“以人为本”,也被李世民视为治理天下的法宝。

    后来马周生病,李世民亲自给他调理汤药。还有些人矛头直指李世民的一些生活作风,宰相王侍中晋见李世民时,看见已经败亡的庐江王李瑗漂亮的妃子竟然站在皇帝身边。就故意问这女子是谁?李世民说:“这是庐江王的妃子。庐江王听说她颇有姿色,就杀死了她原来的丈夫,将其强行占为己有。

    如此暴虐不仁,怎能不灭亡!”王侍中问:“那您认为庐江王是对是错?”李世民说:“杀人夺妻,还有什么是非可言!”王侍中反唇相讥:“您既然知道庐江王做错了,为什么又把他的姬妾据为己有。这不是重蹈庐江王的覆辙吗?”这不留情面的话,竟使李世民大为感动:“不是你直言提醒,我险些也做错事了。”李世民当即派人把该女子送出宫。并对王侍中予以嘉奖。

    但总体看来长孙皇后逝世后,李世民兼听纳谏的作风似乎变得越来越淡。征发民力,大兴土木,也再不像从前那样谨慎。即便如此,大唐积聚起来的巨大能量,已经足以让他解决一个长久以来萦绕在他父子心头的大问题。那就是——突厥!

    李世民登基后,在处理突厥的问题上,充分展现了自己深远的政治谋略、宽宏的气魄度量和纵横捭阖的超凡能力。他既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大家,又是身经百战的统帅。加上身为皇帝、大权在握。所以,他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驾轻就熟。

    李世民对突厥内部情形也了如指掌。能充分利用他们各个部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对其进行分化瓦解。李世民了解到。东突厥此时的一把手颉利可汗与二把手突利可汗矛盾很深刻。突利可汗是前任可汗始毕可汗的嫡子,颉利可汗的侄子。619年始毕可汗死后,他的儿子什钵苾(即后来的突利可汗)年龄太小,不能马上即位,于是就立了始毕可汗的弟弟俟利弗设,这就是处罗可汗。

    不到1年处罗可汗就死了,又把汗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咄苾,这就是颉利可汗。也就是说突厥可汗大位最合法的接班人什钵苾在干等了很多年后,眼看着这个位置在自己的叔叔间流转却始终到不了自己手中。已经成年(时年24岁)的什钵苾,心中的怨恨也与日俱增。

    颉利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位前太子的不满与威望,所以在即位后就立他为突利可汗,掌管突厥东部的事务,统治契丹、靺鞨等民族,他自己做大可汗。但是,突利同时又增加了自己几个弟弟的权力,对突利处处防范。因此,突利和颉利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调和。而这种突厥国内的上层矛盾,又被明察秋毫的李世民捕捉到。李世民通过各种渠道,对突利示好,暗中地分化突厥贵族阵营,削弱其实力。

    当然,除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外,真正使李世民骄傲的是唐朝国力的恢复。在现实政治中,永远都是有实力才有魅力!李世民逐渐建立了一支自己的骑兵队伍,甚至引进突厥战马,勤加训练。当马匹开始和战士结合,强悍的战争机器——骑兵便崛起了。

    正是有了配备精良马刀的优秀骑兵的支持,才有类似于西汉大将陈汤“侵犯大汉的,即使再远也一定要消灭它”(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般的豪言壮语。始有强汉,后有盛唐。后来,强大的唐骑兵高举着马刀,身体同马背成45度夹角,一路砍杀,一直打到了中亚。

    理由很充分了。接下来,中国历史上最为传奇的两幕好戏就要上演了:不可一世的突厥颉利大可汗,两次被李世民大帝三言两语打发回老家了。你说奇也不奇?

    第一件奇事:

    《旧唐书?突厥传》记载:武德七年(624年)八月,颉利、突利两位可汗共同率领举国之兵侵犯唐朝。占据原州(今宁夏固原),连营绵延不绝。

    李世民受命统兵抵抗,屯兵于豳州(今陕西彬县),李元吉给他打下手。当时关中地区霖雨不断,运粮的道路受到阻隔,将士们都十分忧虑。恰在此时,颉利和突利率领1万多骑兵杀到豳州城西,占据高地、准备冲锋。大部分将士们,包括李元吉都惊慌失色。

    李世民亲率100多亲兵,打马来到突厥阵地。告诫他们说:“大唐曾和你们盟誓互不侵犯,你们为什么违背诺言深入到我们的领土?

    我是大唐秦王李世民,特意来和你们决战。你们可汗如果自己来,我可以和他单打独斗;如果想一起上,我只凭这100人马就足够了。”好了,你们放马过来吧!

    颉利此时还没摸清唐军的实力,但是完全被李世民的气势完全镇住了。所以,只能憨憨地笑而不答。李世民又驱马上前,对突利说:“你以前和我盟誓,有什么事要相互照应。

    你现在领兵前来,为什么不顾及当年的兄弟之义?你出阵来,我们俩一决胜负。”突利也不知如何答话,可能也正想借李世民的声望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呢。

    李世民又上前,快要渡过沟水。颉利看到李世民异常轻松镇静,又听到李世民和突利讲兄弟之义,怀疑突利和李世民早有勾结。所以,派遣使者对李世民说:“您不用过河,我没什么恶意,只是想和您共同商量和决断一些事情而已。”

    于是,双方都不战而退。一场恶战,就这样被李世民化解于无形!又减少多少生灵涂炭啊!(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四章【平定突厥】() 
因为李世民的反间计发挥了作用,颉利、突利叔侄被成功地离间。突利对李世民心悦诚服,不想再与其为敌。

    他自认为只有和李世民这样的英雄豪杰才有共同语言,所以愿意和李世民结为真正的异性兄弟。而颉利在膨胀的野心驱动下,还一直想通过战争征服唐朝的锦绣河山。

    第二件奇事:

    《旧唐书》记载,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刚刚即位还没来得及改年号的李世民,就要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颉利可汗想趁大唐政权交接、李世民立足未稳之际,到中原大肆劫掠一番,要是能一举灭掉大唐更好。颉利的十多万大军南下进攻泾州(今甘肃泾川),而后挺进到武功(今陕西武功),一路所向披靡。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今陕西高陵)。李世民任命大将尉迟敬德为泾州地区野战军总司令(泾州道行军总管),进军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果然勇不可挡,生擒敌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1000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的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突厥骑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扬数十里。长安兵力空虚只有几万人马,不得不实行戒严,军民人心惶惶。

    颉利派遣谋臣执失思力来长安,侦察唐朝虚实。执失思力夸口说:“颉利、突利二位可汗统兵百万,现在来啦!”李世民说:“我曾经和你们可汗当面盟约,你们怎么又出尔反尔。况且当初我们大军去的时候。你们两位可汗都和我说的好好的。所以,我还赏赐给你们数不清的珠宝和丝绸。你们怎敢又擅自进兵到我的国都附近,还在这里夸夸其谈?

    现在我就杀了你。来祭旗立威!”执失思力吓得连求饶命。萧瑀、封德彝等大臣怕把事闹大,都劝李世民不如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以礼遣返算了。

    李世民没有答应。而把他关押在门下省,听候发落。他决定亲自化解这场干戈,再给贪婪的颉利上一课。于是,李世民带着萧瑀、高士廉、房玄龄、周范等6个文臣武将,出玄武门来到渭水便桥旁,又一次与颉利可汗隔水对话。

    《旧唐书》记载:李世民高盛呵斥、中气十足,责问颉利为什么背叛盟约?突厥贵族看见李世民“天颜”都十分震惊,纷纷下马跪拜。颉利拦都拦不住。一会儿,唐军抵达。铠甲鲜明、旌旗招展、军容整肃,突厥人非常惊恐,摸不清唐军的底细。

    李世民与颉利各自端坐马上,大军远远地隔岸对峙。萧瑀以为李世民大意轻敌。

    李世民就先给他上了一课,揭示了他的战略意图。李世民说:“我的思考已经成熟了,不是你们预先能理解的。突厥人挥师进犯,是认为我朝发生了变故,不能再打仗。我们要是关起城门一味防守,突厥一定会对中原大肆掠夺。

    所以。我偏偏就带这么几个人出来和他对阵,表示无所畏惧。我们还让大军列阵,让他们知道我决战的信心。他们深入大唐境内。就怕回不去。所以要是打仗,我们一定能打赢。

    要是讲和,则能维护和平大局。克敌制胜,就在此一举了!”一切都让李世民的预料和掌控之中,没过多久颉利果然派人请求和谈,李世民答应“再给突厥人一次机会”。第二天,李世民和颉利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盟誓,签署了和平协议,突厥灰溜溜地退兵了。

    说起这个便桥。还真是有些来头。这可不是一座随随便便的桥,这是一座非常著名的桥。便桥今称西渭桥。位于在今陕西咸阳西南的沙河河道上,始建于西汉。因位桥与汉长安城西南第一门——章城门遥遥相对。而此门又被称为便门,所以桥也被称为“便桥”。

    西渭桥是汉唐朝时期,由长安通往西域、巴蜀的交通要道。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指的就是这座桥。在唐朝西渭桥也是送客惜别的地方,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发生在这里。李世民与颉利的会盟,更使这座桥名扬天下。但是,到了安史之乱,在李隆基往四川逃窜的过程中,为断绝叛军的追击,便桥被杨国忠下令放火烧毁,之后就废弃了。

    突厥人都已经撤了,这唐军阵营内部的萧瑀等人还在云里雾里呢。他代表很多不能理解为何取胜的将士,请教道:“颉利率领举国之兵来进犯时,很多将军请命和他打一张。您没有批准。

    现在突厥人竟然自行退兵了,这是为什么呢?”李世民也是被这帮不太聪明的臣子弄得既好气又好笑,只好再给他们“生动地补上一课”。“我刚刚即位不久,国家还没有完全安定,老百姓还没有富裕,所以和为上策。

    一旦和这些人打起来,一定会给官兵带来较大伤亡,老百姓都会遭殃。所以我们暂停干戈来使百姓得到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