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两代分化瓦解突厥,唐初李靖有那么容易大败**吗?但终唐一代也没有解体突厥的威胁,在68o年前后,突厥再度强大起来,并开始重构其草原霸主地位。
唐试图征服高丽的行动以惨败告终,在东北东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震(后改称渤海)。”
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强大崛起强大,“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取赵、定所掠(唐朝)男女**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唐)诸将皆顾望不敢战。”
唐中宗时“中宗始即位,(突厥)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突厥)遂入原、会,多取牧马。”
李渊父子为了夺取天下而甘愿成为突厥的儿皇帝:李渊却向突厥称臣,趁机攻取长安。李渊在给突厥信中写道:“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旧唐书》明确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突厥),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赏赐”不符理,下级给上级为进贡,上级给下级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也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剑桥中国隋唐史》说:“他(李渊)幸运地继承了隋王朝这一份大家业。
李渊新王朝的制度便是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坚实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从一定的程度上讲:李渊就是大一号的石敬瑭,李渊当年从太原起兵时向突厥借兵。区别就在于唐朝是一个大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久。
我个人倒认为,正是隋炀帝的无能才造成了突厥在大业年间的发展壮大。
虽然都说隋导致突厥分为东西两部,隋征服了突厥,但是实际上,隋不曾彻底征服突厥,甚至到了隋炀帝年间,杨广还被始毕可汗围困达一个月之久,直到勤王兵的到来才解围,由此可见突厥当时的实力和对待中原王朝的态度,(你的皇帝人家都敢派兵打)离臣服十万八千里。
李渊起兵时为了稳定后方,像突厥称臣,不管说了什么,这也是政治姿态罢了,整个李渊时代从造反到立国,突厥都没从李渊那里得到过什么具体的好处(除了起兵是送的那些财宝),以至于突厥还突袭并攻下了晋阳。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中原王庭跟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说白了就四个字--此消彼长。中原王庭如果稳定,自己政权内部没有问题,国力强盛,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再怎么强大,也是中原王庭的一道菜。
但是如果中原王庭自己政治黑暗,吏治**,军队战斗力就差,自然无法抵挡游牧民族的军事入侵,老百姓就遭殃。而唐初时期,突厥成为中原王庭的严重威胁,这个根本就不是唐的过错,如非隋炀帝的错误,突厥不会发展壮大得如此迅速。
即使是这样,突厥也没能张扬多久,贞观四年,**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
显庆二年,西突厥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即使是这样,战争也还没完全停止,一直到了李隆基时代,745年唐军再次打败突厥人,这次胜利真正征服了突厥人,而在唐军和唐仆从军的打击下,突厥人并入了他族,在中原王庭的北方,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了。
从此唐帝国再也没有受到突厥的威胁。但是还有不少突厥人向西迁徙避开唐军打击,西迁的突厥人倒是在阿富汗阿拉伯一带又建立了国家,这是后话了。
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来,李渊根本就不是石敬瑭,起兵时候向突厥称臣不过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罢了,而从起兵到立国后执政,李渊从未出卖过中原民族的利益。
隋虽然胜过突厥,但从未给突厥毁灭性打击,而在隋炀帝年间,突厥甚至壮大到成为中原王庭的巨大危险,连隋的皇帝都他们围困一个月,而给突厥毁灭性打击的是唐,几代皇帝,长达12o年的战争,最终导致了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中国的北方。
杨广有过人的文武才能:平江南、完善科举制、开京杭运河、击败吐谷浑、开发西域、攻突厥、征高丽。至于杨广杀父,在正史当中没有记载。
何况唐朝李世民开创了皇帝亲自过问编写历史事宜,可想而知唐人编写的历史是不会给杨广戴了高帽子的。
隋炀帝在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残害手足兄弟。
但杨广的文武才能不次于李世民。可惜历史是由胜利者所编写的:李世民在文人的笔中成为千古名君,而杨广却成为历史反面人物的典型。
空有雄才,京杭运河和征高丽这两件事同时办了,超越了那个时代百姓的承受能力,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他自己也变成了独夫民贼,死于非命。
这点汉武帝比他高明一点,双方都有老子留下的巨大国力,汉武帝海内虚耗户口减半,但晚年却能改变国策,与民休息,所以汉国延续下去,隋二世而亡,奈何。
杨广与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推行和完善科举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功勋,二者都曾经大败过突厥;在对付吐谷浑和开发西域方面也各有千秋;唐太宗时期也没有降服高丽、杨广也因为征高丽而引进国内农民起义。
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而杨广留下了名留青史的京杭大运河。两者充其量是各有千秋,李世民与杨广相比在历史上留下的功勋高不到哪里去。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而另外一个却是失败者的面孔。
有人认为,李世民比杨广高明太多了。我们从下面几点来说吧。首先,两个都是皇帝,都是官二代,但是杨广从老子手上得到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政治清明,军队善战,国库充盈,人口46oo,而李世民从他老子手上得到的国家怎么样呢?
一个打了2o年仗的国家,满目苍夷,政治上国家刚立,民心未付,军队也还善战,国库就不说了,一个打了2o年仗的国家,能剩下什么,人口15oo。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第二,对内,隋炀帝执政14年,河北有窦建德,江淮有杜伏威、辅公祏河南有瓦岗军,甘肃有薛举,北方还有刘武周,李渊从晋阳打到大兴城。
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其他小股就不说了,而隋的人口从46oo锐减到了15oo。
到了李世民,对内能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招抚各种流亡,使他们安定下来得以生产生存,年关时候放死刑犯回家过年,来年了死刑犯都没有逃亡,个个回来继续蹲,人口也从李渊时代的15oo增长到了贞观年的19oo。
第三,对外,征高丽的战争直接导致了河北山东的老百姓活不下去,纷纷起义,后果就是本来已经获得初期胜利的二次征高丽战争失败。自己还曾经被突厥人围困长达一个月时间。
李世民呢,唐的立国战争绝大部分是他作为主帅打了,只输过一仗,而输的那仗他正好生疟疾,无法指挥。
执政后,刚接过权利突厥人就打到了魏桥,但是刚过4年李世民就转身暴打了**,连突厥老大都抓了回来。
虽然杨广也是个英才,2o岁作为主帅完成国家统一,而后修建东都迁都洛阳,开发丝绸之路,倡导科举重视教育,修建京杭运河泽被后世,江南在唐时期的迅速发展也德意与京杭运河,征服契丹征服吐谷浑,派兵琉球等等,拓地千里,周边各国都遣使来朝称臣,其中就有当时的女优岛国。
总之是一个不输于李世民的英雄,但是他不量民力,无视百姓死活,让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自己最终成为独夫民贼死于非命,可叹。
我自己的意见是认为大隋王朝的基业是宇文泰打下来的,李唐是杨氏父子打下来的。
手机: 电脑:
第三十二章【女人】()
唐朝那些事儿;第三十二章【女人】
众所周知,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昏君与**君王,尤其是登基为帝后镇日沉迷女色,**中搜罗的美女环肥燕瘦各具特色,各种群芳争奇斗艳,****的韵事在正史野史乃至民间传说里都是数不胜数,那么杨广究竟有哪些宠妃呢。濠奿榛尚
《隋书》《南史》等史书中明确记载杨广喜欢过的女人至少有5个:萧后、崔氏女、陈婤、宣华夫人、容华夫人。
其中对萧后是“宠敬”,对崔氏女是“爱幸”,对陈婤是“绝爱幸”,对姿貌无双但早逝的宣华夫人更是“深悼之”。
当然,杨广对萧后的宠敬在很大程度是为了应付母亲独孤后的需要,以及出于对正妻这个身份的尊重。
地球人都知道,独孤后的悍妒之心简直就是世间少有,不只不准自己的丈夫临幸别的女人,朝中大臣宠爱自家小妾也要遭到她的谗毁,亲生儿子宠爱小妾同样要遭到她的诋毁。
当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为了把亲哥哥杨勇从太子之位上挤下来,自然要想着法子讨好母亲,于是表面上就装作只宠正妻萧妃一个,只和萧妃生孩子,但背地里照旧姬妾无数。
不过**归**,杨广没忘了要打好掩护,府中的姬妾就算有了孩子也不养。所以尽管有个善妒的母亲在一旁虎视眈眈,但演技影帝级别的杨广还是很轻松地在母亲面前表现出了一副乖巧儿子、忠贞丈夫的模样,相比之下,宠爱小妾云昭训、庶子多多的杨勇就非常不得母亲的欢心。
等太子之位一到手,悍妒的母亲也死了,杨广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对萧妃大不如以往,而正值盛年的萧妃也早在开皇6年生下南阳公主后就再也没有生育过,杨广的宠妃宠妾却日渐增多。
登基后更不用说,杨广完全是撒开了欢地肆意挑选各种美女充实**,又重新设立了当初独孤后撤掉的三夫人、九嫔等高品级的嫔妃,**中有名分的嫔妃就有12o人,还有无数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承衣刀人侍奉左右。至于被杨广“宠敬”的萧后,面对丈夫越来越荒唐的举止想劝也不敢劝,只能咽下百般愁苦,做了一篇《述志赋》聊以**。
而成功坐上龙椅的杨广,不仅对萧后的宠爱变得淡薄了,对萧后的弟弟、萧后所生的嫡子们也越发不待见。
如萧瑀作为萧后的亲弟弟,隋朝的国舅,却经过几次加封才得了个正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的散官,对比一下兰陵公主的驸马柳述,不过是因为娶了个公主,一下子就得到了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优厚待遇。
国舅萧瑀还经常被杨广斥责疏远,被贬为河池郡守的时候,甚至当天就被赶出了京城。
就连杨广的嫡长子杨昭在长安受封太子时,杨广连长安都懒得回,只派了个使者前去册封。
后来杨昭想要在父亲身边多留一段时间,多次上表请求,杨广都没答应。
而萧后的次子杨暕在哥哥元德太子死后,竟然遭到了父亲的猜忌。杨广唯恐杨暕会对自己不利,给他配备的人员都是又老又弱,后来宇文化及造反,杨广听到外面兵荒马乱的声音,竟然对萧后说:“是不是杨暕那个不孝子要逼宫了?”
相比之下,杨广的宠妃崔氏女虽然地位不及萧后尊贵,但是她的家人却因为她深得杨广宠爱,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和萧家人一样的待遇。
崔氏女是崔君绰的女儿,因为受到废太子杨勇的牵连,隋文帝亲自下诏将崔君绰等人杖责一百,妻子儿女家产田宅全部充官,崔氏女也因此被没入掖庭,从而得到了杨广的宠爱。
后来杨广登基后又重新下了份诏书,说崔君绰、萧严等人的罪行罪不及子嗣,免除了他们家人的惩罚,准许他们重新入仕。对此,《隋书》明确记载萧严是因为中宫萧后的原因,崔君绰则是因为女儿“入宫爱幸”——因为杨广对崔氏女的宠爱,崔家才得到了这份殊荣。
不过在杨广的**中,因为女儿姐妹受宠而给整个家族带来了飞黄腾达的远不止崔家一家,陈朝的那群宗室子弟们也是因为姐妹得宠,从而被杨广爱屋及乌。
话说这些陈朝公主也是一群可怜人。陈朝灭亡后,陈宣帝和陈后主的女儿们统统作为战利品被送往隋宫,由于公主数量众多,隋文帝干脆来了个陈女大派送:要么是赏赐给功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