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明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酷刑,但明朝的贪官之多却属史上罕见。

    当代台湾学者柏杨先生在《柏杨曰》一书中,将李世民统治时期称为“无冤狱的时代”。并提出“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看它的监狱。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看他的司法。”李世民强调,法制的初衷不是防范和压制人民,而是除暴安良和对于官员营私舞弊者的打击。他任用最为公正清廉的大臣戴胄为最高法院副院长(大理少卿)。戴胄先后多次冒犯李世民的威严。纠正他在处理司法案件时的感情用事,李世民都最终接受。所以当时,天下没有冤狱,或者说冤狱很少。戴胄公正如包拯,但比包拯位高权重,所以他对贞观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司法建设都发挥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开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百姓心中就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这一时期的犯罪率才会急剧下降。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

    李世民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注意轻徭薄赋。即使不得不征发徭役时都会尽量避开农忙时节。他还崇尚节俭,曾经下令免去各地进贡奇珍异宝的义务。这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防止了地方官借机敲诈,从而使农业及民生得以不断发展,使人民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唐初关中连年灾荒,李世民多次开仓赈济灾民,还准许老百姓去别的州县讨饭吃。而在小农经济的时代,政府一般是不允许农民自由迁徙的。否则你跑了,政府找谁征税、征兵去?李世民一改杨广父子的抠门做法,用的粮食里就有隋朝遗留的。他还拿出自己府库里的金银和布匹,帮助灾民赎回自己的儿女,使灾民得以平安度过荒年,而没有发生“恶性**”。终于使唐朝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并逐步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个人文化素质很高,也清醒地认识到了文化教育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人士大夫孔颖达等人修定《五经正义》。在长安设国子监,聘请知名的儒家学者出任学官进行管理和授课。还鼓励周边各民族、各国(新罗、日本等)首领把子弟送来留学,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国子监的学生多的时候达到上万人,极为壮观。他设立弘文馆,征集图书2万多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卓有成效。李世民是古代帝王中,重视教育的典型代表。“物阜民丰,斯文鼎盛”的大唐。不是单纯物质、国富兵强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和积淀。

    其四,民族关系:

    李世民时代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联姻吐蕃。加上他能维护外族风俗。并建立都护府制度,“天可汗”李世民已然成为当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最高象征。

    其五,对外关系:

    李世民时代,对外交通及贸易得以加强。对外战争取得连绵的胜利,连续百余年保持连续不断的进攻态势。唐朝声威远播,万邦来朝,李世民实际上已经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唐王朝的国际威望也达到了顶峰。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强大。越敢开放;越是开放,就越强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汉、唐、元等时期,正是以这样的政策和气度,成就了数百年的辉煌。

    而后的明清以海禁和闭关锁国自我束缚,逐渐走向没落。唐朝就是空前开放的朝代,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其地位比今天的美国纽约要高。

    李世民对外国人入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但是对中国人出境管理较严,因为实在没什么必要出国。他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更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大唐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

    外国人在中国可以享有“国民待遇”。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通婚定居、从政当官。来自阿拉伯帝国和日本的侨民就有不少在中国担任官职的,有的还做了部级高官。

    所以,那时的大唐,是世界各国使者、商人、学生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大唐,来这里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在看到唐帝国的高度繁荣和文明之后,自己的国家在他们心中和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差不多。于是很多人就不愿意再回国,千方百计地要留下。据记载。当时就有70多个国家的使者,长期在华居住。

    生为唐人是一种自豪!君不见:《西游记》里。唐僧只要一说“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别人马上都会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待如上宾?所以,这句话内涵极其丰富,经常会收到奇效。一张慈眉善目的脸,一颗虔诚的礼佛之心,一个“贞观之治”下上国的雄厚国力和文化底蕴都成了他的支撑。唐僧走到哪儿都说,快成他的一句口头禅了和一张通行证了!

    下面是一则,关于“贞观之治”引用率最高的一则史料:

    唐朝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记载:(贞观年间)“官员大多清廉谨慎。王公贵族和豪强地主们都畏惧法律的威严而收敛,不敢欺负老百姓。商人在野外宿营,都没有盗贼骚扰。监狱里经常空着,遍地是牛羊,外出都不用关门。

    连年丰收,一斗米(合40斤)才三四个铜钱。旅行的人从长安走到岭南,从上东走到海边去都不用带粮食,可以在路边买到。……这种情况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

    总之,李世民用了23年时间几乎建立了一个千百年来大家梦寐以求的“开放社会”“和谐社会”“理想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内外安宁、秩序井然、民族和睦、万国来朝,各项事业均兴旺发达。李世民究竟是如何把这个庞大帝国治理如此井井有条、欣欣向荣呢?让我们听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在一次翠微宫(唐朝皇家著名四大行宫之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的君臣座谈中,李世民在对大家总结他的成功秘诀时谈道,他之所以做了很多古代帝王都做不到的事情,主要原因有5条:

    古代很多帝王都妒忌别人的才干,而他发现别人的长处比发现自己的长处还高兴。

    每个人的行为和能力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他总是注意欣赏别人的长处。

    领导者往往对所谓“贤才”视如珍宝,对于所谓“劣才”弃之如敝屣。而他会敬重“贤才”、怜惜“劣才”,使优劣之人都能得到合适于自己的位置。为了制衡过于正直的“清流”官员,李世民也会任用一些有能力但品行不是很端正的官员。说白点儿,皇帝需要“坏人”来平衡朝局。

    很多帝王都很厌恶直言进谏的人,甚至会动杀机。而他的任期内政治的官员如鱼得水,没有一个人因此而被解聘或杀害。

    古代帝王都是大汉族主义,轻视少数民族,只有他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

    这些话说的并不谦虚,要是换成李世民之外其他任何一个人,我们听起来都一定认为他很狂妄。但出自李世民之口,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而且都是肺腑之言。让后来的帝王们听了后,只会感到有道理,但是学又学不会。

    李世民对自己和事业都极其了解,这就是识人之才、用人之道和治国之道。在他手中种种纷繁复杂的国家大事、人际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妥当,真正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

    贞观之治是李世民为大唐涂下的浓墨重彩,是长达2315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精华时期和黄金时期。而承载它的最重要的舞台,就是——长安。(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九章【高宗】() 
李治个人档案

    姓名:李治

    出生:贞观二年(628)六月十三日

    属相:鼠

    卒年:弘道元年(683)

    享年:56岁

    谥号:天皇大帝

    庙号:高宗

    陵寝:乾陵

    父亲:太宗李世民

    母亲:长孙皇后

    皇后:先是王皇后,后为武则天

    子女:8子,3女(另外有一女被武则天扼死,无封号)

    继位人:儿子中宗李显

    最得意:借皇后废立,打击顾命大臣

    最失意:没有活着从洛阳返回长安

    最不幸: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

    最痛心:王皇后和萧淑妃废死

    最擅长:以柔克刚

    人吃五谷杂粮,焉得不病?日日山珍海味的一国之君,也难避此魔。病有轻重缓急,有的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有的即使是扁鹊重生、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任其肆虐。

    病夫,就是多病之人,或是常年疾病缠身之人,八方求医,遍寻良方,无可奈何;只得丢弃手头之事,精心调养,无暇他顾。身体是“玩命”的本钱,身体不好,如何“玩命”?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两位皇帝,常年在病榻上辗转,有气无力,心情烦躁,却又不甘心自动下台,苦苦支撑,是为病夫皇帝。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病仿佛临阵杀敌,小心为上,谨慎是从,集中精力,循序渐进。病夫皇帝当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在位期间主要是治病,穷一国之力,集天下良医。寻海内仙丹,以求得龙体安康。

    皇帝治病。何人治国?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治病与治国,难以两全。因此,在病夫皇帝那里,治国非急务,治病理优先。皇帝捡了芝麻,有人就能抱起西瓜。病夫皇帝,大权旁落。是自然之理。如此一来,“病夫”型儿皇帝出现了。

    一唐高宗李治(628……683)

    李治,唐代第三任皇帝,二十二岁登基,五十六岁去世,在位三十四年。他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远远不及他的父亲和他的老婆。其父为太宗李世民,老婆是女皇武则天。

    李治的皇帝生涯,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前十四年是“真天子”,后二十年为“儿皇帝”。究其原因。在于李治“心”“身”俱病,“心”病是相思,“身”病是头晕。

    一相思难捺

    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李治即位,其娘舅、太尉长孙无忌,中书令褚遂良等人,共同辅政,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国阜民安,有贞观时代的遗风。

    治国易,断家务难。李治的天下太平,但后院失火。鸡争鹅斗,鸡犬不宁。

    皇后王氏。是名门闺秀,颇得公公李世民生前的赞许。谓其两口子为“佳儿佳妇”;但王氏肚皮不争气,多年来占着鸡窝不下蛋,不免心中焦急,口里有气,瞧着别人不顺眼,别人看她亦皱眉。

    淑妃萧氏,深得李治宠爱,一口气生了两个千金,虽非王子,聊胜于无。当了“吨主”的李治,笑看这一对姊妹花,心花怒放,对萧氏更是欣赏。萧淑妃后来又生一子,底气陡涨,恃强倚宠,与王皇后成水火不容之势。

    一边是国母,一边是爱妃,李治夹在中间,两头受气,长嘘短叹,不知如何是好,渐渐地对这两个女人心生厌恶。但凡男人,家不和则思野花,皇帝亦然。

    不久,适逢李世民的忌日,李治御驾亲临感业寺,烧香拜佛,祭奠父皇。在香烟缭绕的佛门净地,李治忽地瞥见一名念经的尼姑,四目相对,如五雷轰顶,惊得呆了!

    头顶光亮的女尼,面色苍白,泪眼盈盈,含愁带怨;心中有鬼的李治,微微一颤,潸然泪下,多年的相思,化作一线热流,从脑际一直电到尾椎。

    这就是史上最牛的尼姑——武则天。她比李治大了整整四岁,此时也已年近三十,而李治却已为她害了五、六年的相思病了!

    武则天之父是大唐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曾任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她十四岁那年,三十九岁的太宗李世民听说武家有女初长成,明艳照人,一时心痒,情愿做自己臣下的女婿,下诏将武则天纳入后宫,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人称“媚娘”。

    。武则天与李世民共同生活了十二年,伴着这个比自己大二十五岁的糟老头子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历程。李世民对她新鲜了一阵子,便撒手不管,任其在宫中自生自灭。不得志的武则天,一直郁郁寡欢,孤独失落与酸楚一直在半夜三更时啃噬着她青春的心灵。

    李世民死前一年,天空中太白金星屡屡白昼出现。太师占卜,得出的结论是“女主昌”。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