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2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敌阵!但是,有一个人很不识时务,竟然冲在了领导前面——果毅都尉马文举!
马文举,史料上就出现了两次,这是第二次。其人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仕途履历不详!但是这少有的一次出场机会,将让我们记住他!马文举大喝:“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策马直冲敌阵!史书记载:“所向皆靡”。
有这号不要命的领导在前冲锋!唐军士气大振!李道宗与张君乂随后也冲进敌阵。两军随即混战在一起!唐军虽然士气高涨,但是架不住高丽方面人多。四千打四万?太瞧不起人了!厮杀了一会儿,高丽军从开始的混乱中镇定下来了。打来打去原来你就来了四千人啊!太欺负人了!
高丽军慢慢稳住了阵脚,并开始反击!鏖战中,唐军的压力逐渐增大,有人开始撑不住了!最先撑不住的人竟然来自领导层,面对如洪水般涌来的敌军,行军总管张君乂怕了!人在恐惧时,会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
张君乂把军法置之脑后!竟然开溜了,转身就跑!领导一跑,小兵们就乱套了,张君乂所部全部溃散而逃!正在敌阵中杀得天昏地暗的李道宗看到了这一幕!顿时感到血液凝固!——现在双方的体力都已经到了极限了,谁能支撑下去,谁就将取胜!这是一场耐力的比拼了!张君乂真该死!
李道宗来不及去找张君乂,乱军中也不好找!千军万马中找一人不容易!但是找到他的帅旗不难!李道宗策马直奔张君乂的帅旗所在,扛起他的帅旗,截住溃兵,全部收拢一起。临阵重新组织了一支反击力量!
临危不乱!名将也!李道宗疾驰上附近一块高地,登高望远,看到高丽军阵出现了混乱的迹象!正在此时!只要通知李世勣率后军再来一下,高丽援军必溃散而逃!但是战场上战机稍瞬即逝,如果等李世勣赶来,说不定那时高丽军已经再次稳住阵脚或者全身而退!机不可失!李道宗身边只有几十个护卫骑兵!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
李道宗率领身边仅有的几十个骑兵,从高处以雷霆之势再次俯冲而下,在敌阵中左突右冲。无人可挡!正在这四万高丽援军被李道宗折磨地叫苦不迭的时候,李世勣统帅后军也到达了战场,看到李道宗已经把敌军搅得一片混乱!直接帅旗一指!挥军杀入!本来就已经吃不消的高丽援军。看到大批唐国生力军呼啸而至!心理彻底崩溃了!大败而逃!
援军之危已解!战后,这次战役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都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江夏王李道宗得到了太宗的赏赐。果毅都尉马文举被临阵提拔为中郎将(至少升了两级),而临阵脱逃的张君乂呢,被斩了脑袋,以儆众军!
站在辽东城头的高丽守兵眼睁睁看着己方四万大军被唐军一举击溃,他们见识到了唐军的野战能力。唐军很公平,为高丽援军上了一堂生动的野战课!他们不会偏心,他们为城内的守军也安排了一堂课——攻城战!火烧辽东城当李世民来到辽东城下时,看到的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人流攒动、尘土飞扬!每个士兵都成了苦力。汗流浃背地扛着沙袋往返于壕沟!他们知道,每扛一个沙袋,就能减少一点伤亡!高丽守兵也知道,壕沟里每多一个沙袋,他们就离危险更近一步!
李世民被感动了!这些普通的士兵,或许没有很远大的理想,他们这么卖命地扛沙袋,只是为了能够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存活下来!但是,对李世民来说,如果没有他们。他什么也不是!什么也做不成!李世民放下皇帝的架子,策马加入到扛沙袋的队伍中。
战斗打响后,能不能活命。或许我帮不了你们。我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有人扛的沙袋太重太吃力时,李世民就跑过去,帮他分担一部分!骑马送到壕沟里!随从的群臣看到这一幕,惊讶了!——皇帝大人竟然亲自搬沙袋!无需动员,呼啦啦,一群著紫袍红袍的大员们也纷纷挽起袖子,加入了沙袋大军……壕沟已经被填平了!打吧!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
但是。不能否认先进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的作用!恐怖的抛石机(唐时称抛石机为炮,又称为将军炮或擂石车)“攻守利器。皆莫如炮。攻者得用炮之术,则城无不拔”“凡炮。军中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轻。
故旋风、单梢、虎蹲,师行即用之,守则皆可设也。”武钢总要后面一段的意思是说:炮,是军中的利器。进攻、防守、野战都可以用到。守城可用重型炮,行军野战最好用轻型炮。
所以旋风炮、单梢炮、虎蹲炮这些轻炮可以随军野战,守城呢,重炮轻炮都可以用!辽东城内的高丽守军听说唐军带来的攻城武器有抛石机,于是他们想了两个绝妙的方法,用来克制唐军的抛石机——结网;建楼!
结网:就是用很粗的大绳索结成渔网,撑立在城头,用来缓冲石弹的冲击力,减少破坏力!建楼:就是用巨木在城头建成一座座战楼,用来阻挡石弹直接击中城墙或者士兵!
当战斗打响后,他们才发现,当初宁可被石弹直接砸死,也比建这些东西强!唐军进攻的鼓声敲响了,辽东城内的守军们在城墙上已经严阵以待了,箭弩、檑木、滚石都准备好了,来吧!守军们在等着唐军来爬墙!可是等了半天,一个人也没来!
却突然从空中传来了流星陨落般的嘶嘶声,由远及近!心中正纳闷的守军抬头看去,看到了让他们肝胆俱裂的一幕:一块块巨石从天而降,直奔墙头而来!巨石随着与空气摩擦的刺耳的嘶嘶声急速飞来!击穿渔网,呼啸而下!战楼、城墙“所遇尽溃”!到处灰尘四起、碎石乱溅、血肉横飞!高丽守军大惊之下,喊出了唐军抛石机的别名:霹雳炮!恐怖的抛石机!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高丽军口中的霹雳炮到底是什么样子!当时唐军装
备的炮除了以上三种轻型炮外,还有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等重炮。这样说,可能太专业化了,那我用简单的言语来解释一下唐军装备的轻炮和重炮的区别!唐时的炮其实就是抛石机,是利用杠杆原理来抛射石弹或者火球的远程进攻装备。大家可以这样子来感受一下杠杆原理抛射:找一根筷子,用一只手紧紧捏住其中的一端,然后再用另一只手把筷子的另一端用力向一个垂直方向推拉,突然松手,这一端就会急速弹射出去。大概就这个样子。
所谓重型炮和轻型炮的区别,主要是这三点:拽拉的人数(积蓄力量)、射程以及石弹的重量。旋风炮、单梢炮、虎蹲炮拽拉的人数都少于70人,射程不过50步,石弹重量不过十余斤,属于轻炮。双梢炮、五梢炮、七梢炮拽拉人数都在100人以上,射程至少50步,石弹重量可达100斤,属于重炮。唐军属于出国作战,需要长途跋涉,又要经过无边沼泽,按《武经总要》所说,应该携带轻炮。
可惜,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是当今圣上李世民。不过,李世民连重炮也没有带,刚才所说的威力最大的重炮是七梢炮,需要250人拽拉,射程50步,石弹重量约100斤!那他带着什么来了呢?在安萝山都建造了些什么玩意儿?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现在陈列在辽东城外的唐军抛石机的参数:射程:300步!石弹:300斤!这是重炮?简直就是流星炮!
千里迢迢来了,不能藏着掖着,总得拿出点像样的先进武器,让我们属国也跟着长长见识!高丽守兵没心思去学习先进科技了,保命要紧!城墙靠不住,战楼
靠不住,渔网靠不住将军也靠不住,那就靠天保佑吧。辽东城内有一座“**(高句丽建国者)祠”,传言只要用美女来伺候**,把**伺候开心了,辽东城就可无忧!看现在这架势,别说**,连神仙也不管用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六章【征战天下】()
唐军很悠闲,可以哼着小调,潇洒地放炮!左一炮,“所遇尽溃”!
——右一炮,“所当辄溃”!——攻城光放炮是不行的,最终还得撞门、爬墙!高丽守兵开始等唐军步兵进攻了,让我们挨了这么多天炮轰,整日里提心吊胆的,现在总算到了要出气的时候了。等等!还有一样武器没出场呢——撞车。撞车,“设撞木(制如榨油撞法),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从……”是一款主要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和城门的攻城装备。
古代凡是攻城战,都用它,因其移动灵活,破坏力巨大,使用率高,深受攻方喜爱!是攻城拔寨的首选武器!唐军就推着这些要命的玩意儿来拆迁了!“轰”一击!“陴屋碎之”“轰”再击!“楼阁无不倾倒”
伫观妖氛灭李世勣就用这些好玩意儿足足给城内守军上了十二天科学普及课!渔网给人击穿了,阁楼给人拆迁了,城墙也给人砸的千疮百孔,差不多该上步兵了吧!李世勣正要下命令的时候,皇帝来了,排场很大!噼里啪啦打了人十二天,城池还没有攻克,李世民坐不住了,亲自带着一万多甲骑精兵来助阵了。
看这架势:皇帝身披金旐(zhao)铠,一万多甲骑精兵也穿着玄金山五文铠,队列整齐,气势恢宏,完全一副《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场面,气势大到什么程度呢?“甲光炫日”。当然了,李世民不是来摆谱的,其实摆谱也可以,顺便可以打击一下敌军的心理嘛!皇帝不愧为皇帝,看了一眼,就制止了李世勣要派遣步兵爬城墙的命令。
李世勣疑惑了!但是当他看到皇帝用手指了指随风飘扬的旗帜之后。明白了,皇帝这是要火攻啊。天可怜见高丽守兵们,等了快半个月了。总算要等到对方步兵要爬墙了,便纷纷爬上城垛。准备把为唐军准备的箭弩、檑木等一股脑儿丢出去,太憋屈了,要出气!
可是,他们看到的不是蜂拥而至的大队人马,而是人数不多的一小队唐兵,扛着冲竿(一种登墙装备),快速奔向辽东城西南方向(当时吹的是南风,风很大)。这一小撮唐兵,移动迅速,善于躲避弓箭,很快就冲到了墙根下。
守兵们还没反应过来,这些人已经爬上城墙了,一把火将阁楼给点着了。哦!是要火烧我们啊!明白了?明白了!晚啦!史书记载:“会南风急”、“南风甚劲”。
再加上城墙上分布有众多木制战楼!守军后悔不迭了,当初搭什么战楼啊!火借风势!风助火势!大火很快蔓延到城内,“屋宇皆尽”!守兵们彻底懵了,又是石头砸,又是火烧烟熏的。基本丧失了战斗力。时机到了。唐军这才乘势嗷嗷叫着举着长矛冲上了城头。步炮协同作战。
炮兵们也没有闲着,继续放炮,这次就不但是巨石了。而是火球!“蔺石如雨”!(蔺lin,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圆而长,中有白髓。茎可编席,茎心可燃灯。用这东西,在加上火药,包在石弹上,就成火球了。)
辽东城被攻克了,唐军此役歼敌一万多。获胜兵一万多,男女四万口。粮五十万石。攻占辽东城之后,李世民下令改辽东城为辽州!但是在城破时。一片混乱之中,辽东城长史(官名)的部下省事(官名)趁机携带上司的老婆孩子逃了出去,直奔白岩城。关于唐军在此役的伤亡情况,各种史料都没有记载。
不过,看唐军这打法,应该也死不了几个人!刚刚攻克辽东城,又有好消息传来:白岩城(一作白崖城)城主孙代音(一作孙伐音)遣使请降!心情大好的李世民,站在辽东城头,望着脚下这座城池,正是这里,在隋朝的四次征讨中,从未被攻克!现在已经被我大唐征服!心情不错的李世民即兴吟诗一首《辽城望月》: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暂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全诗慷慨激昂,格调积极愉快,借望月表达了作者攻占辽东城后的兴奋心情,抒发了作者收复辽东的博大胸怀。
诈降!白岩城(今辽宁省辽阳东约50里,太子河北岸),位于辽东城东约50里!孙代音反悔了,具体原因不详!史料又是一点痕迹都没有。我告诉你们原因吧——习惯!投降,确切说是诈降,已经成为高丽军面对中原宗主国大兵压境时的一种习惯了。
公元612年,也就是33年前,隋炀帝征天下兵总计1133800人,号称200万,分兵三路出征高丽,行军队伍长达960里。其中中路军(数目大概在40万左右)经过激战度过辽河抵达辽东城下。
隋炀帝杨广为了显示他的军事能力和慈爱之心,在大军攻城之前,向各军下达了以下两条诏令:其一,“凡军事进止,皆须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