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3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迁延不至。王忠嗣成竹在胸。从容布置,《平戎十八策》中记述了他的作战计划。
拔悉密、葛逻禄、回纥三部落联合唐军,进攻后突厥,后突厥寡不敌众,很快战败,唐军“取其右厢而归”,后突厥汗国有千余帐归附了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王忠嗣再破突厥军,“自是塞外晏然,虏不敢入”。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突厥九姓拔悉密进攻后突厥,斩杀乌苏米施可汗,传首京师。
后突厥又立乌苏米施可汗的弟弟白眉特勒为可汗,号称白眉可汗。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边患。按照唐玄宗的旨意,王忠嗣北伐后突厥,回纥几万大军也配合唐军两边夹击,
唐军在萨河内山大破突厥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后突厥汗国被唐军摧枯拉朽,摇摇欲坠。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
回纥骨力裴罗斩杀了后突厥最后一位君主白眉可汗,传首长安,在这之前,回纥和葛逻禄联手杀掉了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后突厥汗国灭亡了,从此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名词,回纥的势力兴起了,逐渐成为北方土地的新主人。
这一年,由于军功显赫,王忠嗣进封清源县公,登上了唐代男人梦寐以求的顶峰,史书上这样褒扬他,“自朔方至云中,缘边数千里,当要害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自张仁亶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
北塞之人,复罢战矣”,王忠嗣“佩四将印,控制万里,劲兵重镇,皆归掌握,自国初已来,未之有也”,
皇帝的荣宠也达到了顶峰,加封金紫光禄大夫,连王忠嗣的一个儿子都被授予五品官,但王忠嗣依旧为人谨慎,充满了一种处世的从容大气,决没有那种小人得志的嘴脸。
在这种情况下,凭借王忠嗣战必胜、攻必克的才能,凭着他和唐玄宗在宫中培养起来的父子般的感情,只要他顺从唐玄宗开疆拓土的愿望,富贵对他而言几乎是坚如磐石。
但王忠嗣沉默了,他与当时的诗人杜甫有了相同的感触和心情,“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他年少的时候以勇敢自负,经常轻骑出塞,孤身对敌,皇帝怕他阵亡,
还曾将他召回京城,现在他成为手握重兵的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节度使,就“以持重安边为务”,处处从国家大局着眼,不再轻启战端。
但是,利益当前,边庭却难有几日的平安,吐蕃屡屡与唐军在青海、积石激战,唐军每战皆捷,吐蕃没有丝毫可乘之机。在王忠嗣的率领下,唐军讨伐吐谷浑于墨离,“虏其全国而归”,大唐帝国此时正如正午的太阳,光芒万丈。
唐玄宗为了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希望王忠嗣能攻占唐军得而复失的石堡城,王忠嗣的回答却出乎他的意料,“石堡城曾由唐军经营多年,城防坚固,吐蕃守卫森严。
要攻下石堡城,肯定要牺牲数万士兵的生命,对大唐来说,得不偿失,不如见机行事,等敌人露出破绽再行动”,唐玄宗一向好大喜功,对王忠嗣的表态颇为不满。
天宝六年,董延光向朝廷献策,自告奋勇去打石堡城,唐玄宗诏令王忠嗣分兵接应,王忠嗣虚于委蛇,让董延光很不高兴。
河西兵马使李光弼目光如炬,赶紧劝说王忠嗣,“大夫一向以士兵为重,虽然迫于皇帝诏命而分兵给董延光,却不设立重赏,士兵怎么会尽力攻城呢。
皇帝对石堡城是志在必得,董延光的行动如果失败,一定会归罪于大夫,大夫财库充盈,何必吝惜几万匹帛而不堵住董延光的进谗之口呢”。
王忠嗣坦然回答,“唐军用几万士兵来换一座石堡城,得到它不足以制服敌人,失去它不足以危害国家,所以,我不愿意拿几万人的性命来保住自己的官职,即使受到皇帝的责罚,
贬到外地去做个小官,我也不会改变初衷”,李光弼深受感动,称赞上司有古人之风,非自己能及。战事正如李光弼所料,董延光未能攻克石堡城,
向朝廷告发王忠嗣沮师,宰相李林甫一向嫉恨王忠嗣,因为唐代素有功勋卓著的边将入朝为相的惯例,李林甫找到了机会,当然不肯放过,他很快唆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说王忠嗣为河东节度使的时候,曾扬言,
“我与忠王(后来的唐肃宗)一起长大,当拥戴他做太子”,这话正击中了唐玄宗的心病,以前,为了自己的皇位稳固,他曾亲自下诏处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其中包括皇太子李瑛),还处死了自己女儿的丈夫(驸马),
现在听说王忠嗣如此胆大包天,他怒火中烧,马上下令让王忠嗣入京,“令三司推讯之”,推讯的结果是准备处以死刑。
王忠嗣官声很好,营救他的人也来到了京城,这人就是王忠嗣的好部下哥舒翰。(未完待续。)xh118
第318章 【大唐将帅10】()
李德裕
在哥舒翰来京城之前,有人劝他多带金帛去救王忠嗣,哥舒翰说道,“若直道尚存;王公必不冤死;如其将丧,多赂何为”,只带一个包裹就上路了。见到了唐玄宗,他力陈王忠嗣的冤屈,请求以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皇帝不理他,他“叩头随之,
言与泪俱”,有如此部下,王忠嗣是怎样的一个人,皇帝心知肚明,唐玄宗终于感动了,虽然不赦王忠嗣阻挠军功之罪,但总算高抬贵手,
只把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天宝七年,又改为汉东郡太守,天宝八年(公元749年),王忠嗣郁郁而终,享年四十四岁。他的儿子王震,天宝年间做到了秘书丞。
哥舒翰率领十余万大军进攻石堡城,
石堡城回到了唐军的手中,唐军死者数万,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一切都如王忠嗣的预料,开始是石堡城的血流盈阶,然后是安史之乱的生灵涂炭,
如果王忠嗣还活着,安史之乱很可能不会发生,正如唐诗所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可惜历史无法假设,悲剧照样发生,
让后人椎心泣血。
应不应该牺牲数万人去攻取石堡城,我们可以看看旧唐书卷二百七上的一段对话,唐玄宗说,“吐蕃赞普往年尝与朕书,
悖慢无礼,朕意欲讨之,何得和也”,皇甫惟明的回答是,“开元之初,赞普幼稚,岂能如此。必是在边军将务邀一时之功,伪作此书。激怒陛下。
两国既斗,兴师动众,因利乘便。公行隐盗,伪作功状。以希勋爵,所损钜万,何益国家!今河西、陇右,百姓疲竭,事皆由此。若陛下遣使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约通和,令其稽颡称臣,
永息边境。此永代安人之道也”,君主的显赫边功与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两者之间谁更重要?王忠嗣做出了自己正确的选择,他说过,“吾不欲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历史上有几个将领会把黎民百姓的福祉看得比自己的功名更重要?历史上有几个将军会把士兵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功名更重要?王忠嗣的所作所为证明了一点,
他不仅是君主手中所向无敌的宝剑。他也是大唐帝国真正的男人和称职的将军。
“内官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
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这首诗描述了李德裕繁忙的宰辅生活,
展现了李德裕生活的一个侧面。通常,史书都把李德裕归于文官一类,殊不知,他做过兵部侍郎和太尉,是个不折不扣的发号施令的武人,
“万古良相”是时人对他中肯的评价。李德裕,字文饶,出身于著名的士族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他的祖父李栖筠,当过御史大夫。他的父亲李吉甫,当过元和年间的宰相。李德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度拜相,
政绩卓著,后人称为“会昌中兴”(佛门称为“会昌法难”),如果不是因为执政时间较短,李德裕的果断坚毅完全可以使之成为大唐第一名相,如果真是这样,大唐的国柞将大大延长。
李德裕少年时就心怀大志,勤奋读书,尤喜《左氏春秋》和《汉书》,但是,他却不愿意和别人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认为这样是自贬身价,因为他出身名门士族,照样凭借门荫当上了校书郎。
公元805年,李吉甫担任了元和宰相,李德裕就辞官不做,直到公元816年,张弘靖出任河东节度使,李德裕做了他的掌书记。
李吉甫去世以后,李德裕跟着张弘靖一起入朝,拜为监察御史,唐穆宗继位,李德裕被选为翰林学士,随后,又担任过考功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御史中丞。
由于李吉甫做宰相的时候,与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政见不和、针锋相对,一直积怨很深,因此,他们三人把怒火转移到了李吉甫儿子的身上,非要除之而后快。
李德裕被李逢吉外放为浙西观察使,牛僧孺、李逢吉分别担任了朝廷的宰相,牛、李之间的党争一直持续了四十年。
李德裕到了浙西以后,很快显露了出类拔萃的从政才能。以前,当地很不太平,为了讨好将士们,府库里的东西经常被赏赐一空。李德裕善于理财,府库几年时间就变得十分充盈。
他也善于抚士,虽然赏赐不厚,将士们却都没有什么怨言。他在移风易俗方面更是出色,他挑选年高德勋的长老教化当地人,辅以严刑峻法,
几年之中就革出了遗弃父母的陋习。他剿灭流寇,让百姓安居乐业,百姓发自内心地视他为父母官,唐穆宗也下诏对他予以褒扬。
唐敬宗即位以后,生活奢侈,到处索供。刚当上皇帝,就让浙西进贡银质妆具20件,又让浙西进贡缭绫1000匹,李德裕都上疏予以拒绝,指出浙西连年旱灾,入不敷出,实在交不出皇帝老爷的面子工程,
并希望皇帝向汉文帝学习,减轻百姓的各种负担。唐代的皇帝真是胸怀大度,唐敬宗并没有鼻子气歪,很快准其所请。
自元和以后,佛教极度昌盛,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公元824年,徐州节度使王智兴借口祝贺唐敬宗的诞辰,设坛度僧,每个人只要交上2000钱,就能落发出家,逃避赋税和徭役。
李德裕上疏揭发了王智兴,一针见血的指出,江淮地区,男子为逃避傜赋,
一户如果有三丁必然有一丁出家为僧,如果不加禁止,江淮地区将丧失壮劳力60万,这对大唐帝国来说,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皇帝震惊了。赶紧下诏,
禁止王智兴设坛度僧。对于僧人的欺骗行为,李德裕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特别是那些贩卖包治百病的圣水的家伙,李德裕是抓住一个。惩办一个,决不允许僧人在他的地盘上招摇撞骗。
太和三年(公元829)年,由于李德裕在地方上成绩出色,被封为兵部侍郎,裴度推荐他做宰相,当时任吏部侍郎的李宗闵得宦官助力,
抢先取得宰相之位,极力排挤李德裕。李德裕外放为郑滑节度使,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李德裕成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西川位置险要,与南诏和吐蕃分别接壤,在此之前,南诏入寇,打败杜元颖,继任的郭钊又生病不能理事,李德裕接手的是一个民不聊生的烂摊子。
李德裕率领众人,在清溪关(今四川汉源南)修筑堡垒。利用地形优势阻挡南诏的进攻,形成一夫挡关、万夫莫开的局面。
李德裕为了熟悉地形,亲自走遍这里的山山水水。绘制成地图,上报给朝廷,向唐文宗提出了一条又一条切实可行的建议。李德裕还选拔民兵,
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大大增强了唐军的战斗力,短短的时间内,当地就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局面。太和五年(公元831年)。
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投降唐军,李德裕得到了吐蕃的维州城。正可以借此扼制吐蕃的进攻,可惜的是。宰相牛僧孺满怀私心,不以国家为重,
竟然劝说唐文宗归还维州给吐蕃,遣返了全部吐蕃降卒,致使他们回去后尽数遇害。李德裕怒不可遏,党争从此愈演愈烈。唐文宗也后悔莫及,
他意识到李德裕的做法是正确的,遂封李德裕为兵部尚书,将牛僧孺贬官外放,李德裕随后也当上了宰相,这是他第一次出任宰相,然而,
唐文宗对他达不到推心置腹、信任有加的地步,他很快就被外放为镇海节度使(笔者在镇江还参观过李德裕建造的铁塔),
直到公元840年唐武宗上台,李德裕二度为相,才有机会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