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3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铁塔),

    直到公元840年唐武宗上台,李德裕二度为相,才有机会尽展其才,协助大唐帝国渡过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显示了惊人的执政能力。

    会昌年间,回鹘发生了一系列变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公元821年,回鹘崇德可汗即位,迎娶了唐宪宗的女儿太和公主,大唐与回鹘处于和平共处的状态。但是,回鹘国内连年遭灾、动荡不已,

    公元840年,黠戛斯攻破回鹘,杀掉了回鹘可汗,诸部离散,乌介可汗挟持太和公主来到大唐边境,请求用回鹘妇女和珠宝来交换唐朝的粮食。

    李德裕认为,回鹘曾有大功于唐,应以仁义待之,唐武宗就借给了乌介可汗二万斛粮食。不想,乌介可汗吃饱喝足,竟然带兵抢掠云朔之地,

    在李德裕的调度下,河东节度使刘沔的部将石雄率部痛击乌介可汗,回鹘军被打得一败涂地,乌介可汗逃之夭夭,太和公主被迎回了大唐。

    过了没多久,泽潞节度使刘从谏病死,他的侄子刘稹企图代理泽潞节度使的职务,朝廷先后派出了三批使者,

    才确切知道了刘从谏的死讯。如何处置刘稹,朝廷上意见不一,李德裕力排众议,主张出兵讨伐。他认为,刘稹之所以敢于与中央叫板,主要是依仗河朔三镇的支持,现在只要让成德、魏博站在中央这边,

    协助进攻刘稹,刘稹就必然灭亡。当然,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朝廷向成德节度使王元奎和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宣布,允许子孙世袭的政策保持不变。

    唐武宗对李德裕是言听计从,视为腹心,不久,王元奎败刘稹军于尧山,被唐武宗封为检校同平章事,但何弘敬依然在观望,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朝廷就令忠武军平叛,借道魏博,何弘敬害怕了,派兵猛攻磁州,重创刘稹军,被朝廷封为检校左仆射。在这节骨眼上,会昌三年(843年),

    太原发生兵乱,乱兵“奉裨将杨弁主留事”,与刘稹互相呼应,形势朝不利于朝廷的方向发展。

    使者马元贯接受了杨弁的贿赂,极言杨弁兵强马壮,不可与战,面对众臣的罢兵之议,李德裕当场予以否决。

    他调兵遣将,先平太原之乱,“遽趣王逢起榆社军,诏元逵趋土门,会太原”。

    驻守榆社的河东节度使军队担心自己在太原的家眷会被外地军队误杀,在河东监军吕义忠的带领下,攻入太原,杀掉了杨弁,传首京师。

    太原之乱平息了,刘稹变得势单力孤,失去了河北三镇的依靠,成德、魏博的军队又联手夹攻,就是傻子也看得出刘稹的结局。刘稹的军队迅速分化了,邢州、洺州、磁州相继倒戈,会昌四年(公元844年),

    潞州大将郭谊诛杀刘稹,屠灭刘氏宗族,迎接朝廷的军队进城,五州三十一县光复了,只用了短短十三个月的时间,李德裕功高盖世,荣升太尉,在皇帝的坚持之下,加封卫国公。

    当然,卫国公李德裕最让史家注目的还是会昌灭佛和朋党之争,单从执政效果来看,出身贵族的李德裕要远远强过出身庶族的牛僧孺,贵族自有养家之财产,即使丢了官位,眼见措施有误,

    往往有包天的胆量去捅破,庶族的官位往往维系全家老小的衣食,如何保住官位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如此,就能解释唐代士族当中君子多、庶族当中小人多的原因了。

    同样是出于深刻的经济原因,会昌灭佛是李德裕和唐武宗共同的杰作,可以说,唐朝经济的中兴与灭佛运动有着直接的关系。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唐武宗下令没收各地寺院的财产。会昌三年(公元843年),唐武宗下了一道“杀沙门令”,传说藩镇的奸细扮成僧人混入了京城,长安城中打死裹头僧有三百多人。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唐武宗迫令和尚尼姑还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下令查实寺院和僧侣人数,长安、洛阳留寺各两座,每寺只留僧人30人,大唐诸郡各留一寺,寺有三等,上寺留20人,中寺留10人,下寺留5人。

    全国共计拆毁寺院4600多座,拆毁兰若(私立的僧居)4万多所,释放奴婢15万人,释放寺院役使的良人50万人,僧尼还俗的有26万余人。

    朝廷从灭佛运动中得到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财富,还有无数被寺院占据的土地,最重要的是大量的壮劳力重新成了纳税户。(未完待续)

第319章 【大唐将帅11】() 
开源还要节流,李德裕又大刀阔斧地裁撤冗官,会昌四年(公元844年),他一下裁掉官吏2000多人,大大缩减了有关开支,会昌中兴确确实实地实现了,呈现出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这时,宦官集团也受到很大的扼制,在中晚唐时期,宦官干政几乎是一个割不掉的毒瘤,李德裕全力协助唐武宗,向宦官集团步步紧逼,在抗回鹘、

    平刘稹的战斗中,一反宦官监军的惯例。唐武宗削夺了大太监仇士良的官爵,没收了仇士良的家财,极大地震摄了宦官集团的嚣张气焰,依附于宦官集团的朝中官员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牛李党争起源于科举考试,又因为科举考试进入白热化的地步。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的进士考试,由牛党人物钱徽、杨汝士主持,牛党领袖李宗闵的女婿苏巢、

    杨汝士之弟杨殷士都得以高中。当时,段文昌揭发此次进士考试有舞弊行为,唐穆宗向时任翰林学士的李德裕询问看法,李德裕对进士考试的不公正予以证实。

    唐穆宗于是另派官员进行复试,结果,原来录取的14人当中只有3个人考试过关。

    唐穆宗勃然大怒,将牛党李宗闵、钱徽、杨汝士贬官放逐,从此牛党领袖牛僧孺对李德裕有了刻骨仇恨,终生不渝,不死不休。

    唐武宗继位以后,对李德裕非常看重,李党大权独揽。但牛党的白敏中等人也是李德裕推荐提拔的,可见李德裕执政还是公心为重的。他雷厉风行。成就了唐武宗,也成就了他自己。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年轻的唐武宗吃下了道士炼成的“仙丹”,很快就一命乌呼,随后即位的是他的叔叔唐宣宗。

    唐宣宗是唐宪宗的庶子,他的母亲原是个身份卑微的侍女,他本人一向不受皇家的重视,也许,这是他厌恶出身高门士族的李德裕的深层原因吧。

    唐宣宗每见李德裕。总是汗毛直竖,李德裕又一向独断专行,不顾皇帝的颜面,于是,李德裕先被贬为东都留守,又被贬为潮州(今广东地区)司马,再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司户,最后,在崖州病逝。

    他的两个年幼的儿子也都死于荒凉的崖州,只有一个成年的儿子活了下来,由于父亲的牵连,被贬为象州立山尉。后又成为郴州郴县尉,后来死于桂阳。在《全唐诗》里有一首李德裕在崖州写就的七言绝句,

    沉痛抑郁。颇为感人,“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一生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破虏诛叛,摧枯建瓴”,最后,“功成北阙,骨葬南溟”,走完了他惊涛骇浪的一生。牛李党争结束了,大唐帝国也日薄西山,走上了衰亡之路。最新章节全文阅读

    高仙芝

    高仙芝(?…公元756年)是高丽人,出生的年月史上不载;但根据史家的推测;他可能是高丽王室的遗族;他的父亲高舍鸡在河西(河底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从军;虽然军功显赫;升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却一直穿着代表奴隶身份的袜子,直到高仙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高氏才脱离奴隶身份,步入军事贵族的行列。根据史书的记载,高仙芝身材高大,

    相貌英俊,精通骑射,骁勇善战。在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跟父亲一样当上了将军,高舍鸡看到儿子气度儒雅,还担心他守不住军功,

    高仙芝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一生转战南北,成为大唐西域的守护神。1913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重走高仙芝活捉小勃律国王的路线后,

    万分感慨,“这位勇敢的中国将军,行军所经历的艰难险阻,比之汉尼拔、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不知要超过多少倍”。

    高仙芝先后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手下任职,未受重用。当夫蒙灵詧成为安西四镇节度使的时候,高仙芝的好运气来了,他不断升迁,直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

    高仙芝成了安西军政二把手以后,要招三十名随从,谁知却招来了细瘦、跛脚、眼睛斜视的封常清,两人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好搭档。说起两人相识相知的过程,

    颇有一番传奇色彩。当盔甲鲜明的高仙芝骑马从大街上奔驰而过的时候,封常清看到了他,当即决定要做他的侍从。高仙芝见封常清相貌丑陋,

    不肯答应。封常清怒气冲冲地指责他,“我羡慕将军的高义,才愿意为你效劳,你只知道以貌取人,拒贤才于门外,

    如何能够成就大事业”,高仙芝还是不愿意收下他,封常清就每天在高仙芝的家门口蹲点,数十天如一日,高仙芝无可奈何,只好让封常清成为自己的侍从。

    高仙芝发现封常清的才干;是在一场激烈的战争之后。公元741年,原来归附大唐的西突厥达奚部落举兵反叛,从哈密一带逃到了碎叶城(今俄罗斯伏龙芝市北),夫蒙灵詧指派高仙芝率领2000骑兵追击达奚部落,将他们斩尽杀绝。

    封常清在帐中写好了捷报,详细陈述了“次舍井泉,遇贼形势,克获谋略”,凡是高仙芝想说的话,

    封常清已经替他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高仙芝吃惊不已,在夫蒙灵詧的犒劳宴会上,推荐了封常清的功劳。以后,封常清跟着高仙芝不断升迁,先后被授予镇将、果毅、折冲。

    大唐的天可汗制度一直护卫着西域各国的平安,西域各国也定期向大唐朝贡,吐蕃是大唐为数不多的敌人之一。

    吐蕃为了控制小勃律国(今克什米尔西北部)。进而控制西北各国,吐蕃赞普把公主嫁给了小勃律王为妻。小勃律国本来是大唐的附属国。

    现在由于姻亲关系,倒向了吐蕃一边。连带西北二十多个小国都臣服了吐蕃,

    停止了对大唐的朝贡。小勃律国位于通往安西四镇的咽喉要道上,大唐和吐蕃对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就从小勃律国着手了。

    田仁琬、盖嘉运以及夫蒙灵詧接连讨伐,都未能取胜,高仙芝是第四个派去征讨小勃律国的将军,与他同往的还有做监军的内侍边令诚。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领一万骑兵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出发了(当时唐军步兵都有私马,因此长途奔袭就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后到达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

    又经十余日到达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再经十余日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

    转而向南,历经二十余日,到达葱岭守捉(今帕米尔),又行二十余日到达播密川(阿姆河上游),再行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盖茨河),

    就是当时的五识匿国,这时候唐军已经逼近了吐蕃边境上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四月。高仙芝率领一万骑兵从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龟兹出发了(当时唐军步兵都有私马,因此长途奔袭就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了),十五天后到达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经十余日到达握瑟德(今新疆巴楚)。

    再经十余日到达疏勒(今新疆喀什),转而向南,历经二十余日。到达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又行二十余日到达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汉附近)。

    再行二十余日到达特勒满川(今瓦汉河),就是当时的五识匿国。这时候唐军已经逼近了吐蕃边境上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德)。

    高仙芝精通兵法,很快作出了妥善布置,兵分三路,加快了行军速度。

    一路由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统领,3000骑兵从北谷直插连云堡,

    一路由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统领,沿赤佛堂路南下,一路由高仙芝和中使边令诚统领,从护密国南下,约定七月十三日辰时会攻连云堡。

    连云堡三面都是山崖,只有北部是平地,还有喷赤河倚为屏障。堡中守军共有上千人,城南十五里处修筑了木栅,驻扎了**千吐蕃军,成犄角之势拱卫连云堡。时值夏季,喷赤河水暴涨,

    如何渡河又不被敌人发现,成了横在唐军面前的一道难题。高仙芝命令士兵们带足三天的干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