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3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仁轨善解君心,揣摩圣意,上表陈述了唐军在百济的一系列困难,皇帝都言听计从,一一予以解决,从此,刘仁轨就成了唐高宗最信任、最亲近的大臣之一。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唐高宗前往泰山封禅,刘仁轨带来了新罗、百济、耽罗、日本四国的使者。为大唐的祭祀活动增添了最大的荣光,唐高宗高兴异常,提升刘仁轨为大司宪。

    后又兼任检校太子左中护,封乐城县男。按照一般常理,成为举足轻重的朝臣后,刘仁轨就有条件对陷害过他的人进行秋后算帐,袁异式自然难逃一劫。

    可是,刘仁轨老于人情世故,他要凭借此事,让所有的同僚都看到自己的博大心胸,于是宴请袁异式。做了一场出色的秀。酒席之上,他将自己的酒杯倒光。告诉袁异式,“仁轨若念畴昔之事。有如此觞”,

    主政之后,又提升袁异式为詹事丞,推荐袁异式做司元大夫,时人无不对刘仁轨的以德报怨钦佩万分,唐高宗也因此对刘仁轨好感大增,屡屡托以重任。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去世,其长子泉男生继承了莫离支的位置,泉男生的弟弟泉男建、泉男产不服这个安排,发兵攻打泉男生,泉男生抵挡不住,就派自己的儿子泉献诚到唐朝乞援

    。唐朝等来了高丽内乱的千载良机,当然不肯错过,朝廷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节制诸军,统率数道合击高丽国。

    刘仁轨出任辽东道副大总管,后又改为熊津道安抚大使,全力协助李勣的雷霆攻势,

    到了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冬天,高丽灭亡了,并入了大唐帝国的版图,唐朝在高丽旧地设置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由平壤的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

    统兵二万人驻守当地,安东都护府管理着高丽和百济的旧地,七世纪东北亚的格局自此重新建立。大唐削平了新罗的两大宿敌,

    占领了朝鲜半岛四分之三的土地,新罗一国坐大,竟然收留反唐势力,蚕食已经并入大唐的土地,这种以卵击石的行为终于引起了大唐的愤怒,刘仁轨率领大唐雄师,对新罗展开了重拳出击。

    写篇有关王孝杰的简介;俺觉得他一生败仗多于胜仗;最后死于非命;与名将的称谓尚有一段距离。

    王孝杰(?…697)唐朝将领。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人。仪凤二年(677),吐蕃进攻凉州(今甘肃武威)。

    三年(678)正月,唐高宗命中书令李敬玄兼鄯州(今青海乐都)都督,代刘仁轨于洮河镇守,又于关内、河东募兵击吐蕃。时王孝杰为副总管,

    从工部尚书刘审礼领军西行。九月,唐军与吐蕃战于青海大非川,唐军败,

    李敬玄按军不敢救,刘审礼与王孝杰被俘。吐蕃赞普墀都松赞见王孝杰,以其相貌与父相像而厚加敬礼,得以免死归唐。武则天时,任右鹰扬卫将军。

    由于在蕃日久,熟悉其情。长寿元年(692),任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讨击吐蕃,十月,克复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等四镇,乃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3万人镇守。以军功拜左卫大将军。

    翌年,鸾台三品,封清源男。延载元年(694),出为瀚海道行军总管。证圣初年,又任朔方道总管,出将人相,显赫一时。

    万岁登封元年(696)三月,任肃边道大总管,率副总管娄师德与吐蕃大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军大败,被免官。同年(696)五月,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叛唐,武则天诏王孝杰、白衣起为清边道总管,

    统兵18万讨击契丹。唐军至东峡石谷遇敌,他率精锐士卒为前锋,冲出谷外,布方阵对敌。这时后军总管苏宏晖畏敌而逃,王孝杰失去后援,

    孤军深入,为敌所败,王孝杰坠谷而死,全军覆灭。武则天闻之,追赠其为夏官尚书,封耿国公。

    648年,中国大将阿史那社尔西征,生擒龟兹王国国王白河黎布失毕;攻击焉耆,把龙薛婆阿那支杀掉;原设在西州的安西总督府,遂向西推进,移到龟兹也应该写写啊

    阿史那社尔一生功绩业彪柄,是个性情中人,足以担当名将的称号,干脆俺下一个名将就写他好了。

    唐高宗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任命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大总管,于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飞渡瓠卢河(在庆州西),攻破新罗重镇七重城(金城北),

    同时靺鞨兵也在新罗南境登陆,配合唐军的飓风行动,重拳之下,新罗军队遭到重创,国力大损,李谨行长驱直入,三战三捷,新罗国如同末日来临,心胆俱裂。

    新罗王派使节向大唐请罪,卑躬屈膝,请求唐高宗的宽恕,贡献厚礼,恳求大唐高抬贵手。

    唐高宗赦免了新罗王,后来,唐朝与新罗以平壤以南的大同江为界,划定了双方的边界线,默认了新罗在朝鲜半岛上的地位。

    刘仁轨班师回朝后,因功晋升为公爵,子侄三人,都被授予上柱国的封号。

    刘仁轨家乡的百姓也觉得脸上有光,将刘仁轨的居住地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上元二年,刘仁轨当上了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兼任太子宾客,仍然负责监修国史。

    《国史异纂》上有一则逸闻,说明了刘仁轨当时的崇高声望。那时,刘仁轨任左仆射,戴至德任右仆射,大家都尊敬刘仁轨而鄙视戴至德。(未完待续)

第322章【大唐将帅24】() 
有一位老妇人向戴至德递交申述状,戴至德正要下笔批示,老妇人突然问左右的人,“这个人是刘仆射还是戴仆射”,别人告诉她这位是戴仆射,老妇人竟然说道,

    “这是个不管事的仆射,叫他把申述状还给我”,戴至德不以为忤,让人把申述状还给了老妇人。

    戴至德任职期间,没有象刘仁轨那样惊人的业绩,也不善言辞,但他死后,唐高宗极为痛惜,“自从我失去了戴至德,再也听不到很多意见了,

    他活着的时候,我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从来不肯放过”,唐高宗把戴至德以前的奏章都拿出来,竟然装了满满的一匣子,皇帝边看边流泪,大家这才明白戴至德的为人处世。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吐蕃入寇,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防备吐蕃的进犯。

    他多次向唐高宗上书,提出备战方略,都被李敬玄借故压制,刘仁轨怒火中烧,决定让李敬玄栽个大跟斗。

    官场争斗,阴谋诡计,刘仁轨烂熟于胸,相比之下,稍嫌质朴的李敬玄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是个文人,不善战阵,偏要推荐李敬玄来接替自己,李敬玄颇有自知之明,极力推辞这个重任,唐高宗竟然说道,

    “如果刘仁轨要我去带兵,我也得去,他要你去,你怎能推辞”,李敬玄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硬着头皮前往,接替刘仁轨担任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兼任检校鄯州都督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唐军与吐蕃展开会战,李敬玄坐失不救,唐军折损过半。黑齿常之在战斗中脱颖而出,一路升迁。后来威震朔方,

    成为大唐的燕国公,反映了刘仁轨的识人之明,但是,刘仁轨与李敬玄的意气之争,葬送了多少唐军将士,正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虽然刘仁轨荐人不当。却并没影响到唐高宗对他的信任,刘仁轨在朝堂之上左右逢源,一如既往。

    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他兼任太子太傅。《朝野佥载》上有这样的记载,少府监裴匪舒建议皇家卖掉马粪,每年可获利二十万贯,唐高宗征求刘仁轨的意见,

    刘仁轨认为不能给后人留下大唐皇家唯利是图的印象,这件稳赚不赔的事情就此

    作罢。《资治通鉴》上记载,裴匪舒为唐高宗建造了一座精致的镜殿。落成之日,唐高宗邀请刘仁轨一同前去观看。刘仁轨一见之下,急忙下殿。唐高宗心中疑惑,赶紧追问原因,刘仁轨回答道,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刚才从镜子里看见了几个天子,实在是不祥之兆”,他的危言耸听马上唬住了唐高宗,皇帝立即叫人把四周的镜子统统剔掉。

    刘仁轨在官场打滚了一辈子。心中起了激流勇退的念头,他以年纪老迈为由头。要求退休回家,皇帝依依不舍。

    让他以太子太傅的身份继续发挥余热。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

    多年来一直代唐高宗处理政事的皇后武则天抓住机会,走上了亲政的舞台,刘仁轨再度出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负责留守长安。

    他以年老体衰向武则天请辞,并以汉朝吕后家族灰飞烟灭的事实,规劝武则天不要重蹈覆辙,武则天派武承嗣去安抚他,将他进封为郡公。刘仁轨无力回天,却知道趋势避祸,不久就让武则天对他彻底放了心。

    宰相裴炎奉劝武则天归政于李家,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下狱。为了试探刘仁轨的态度,武则天派姜嗣宗从洛阳来到了长安。

    刘仁轨很快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却听到姜嗣宗自我吹嘘道,“我早就察觉到裴炎行动有异了”,刘仁轨问道,“你真的早就知道”,

    姜嗣宗爽快回应,“当然了”,刘仁轨就让他给武则天捎去一份奏章,武则天看到奏章后,马上将姜嗣宗绞死,原来刘仁轨在奏章上写的是,

    “姜嗣宗早就知道裴炎要谋反,却未曾告发”,一条性命就这样为刘仁轨洗脱了猜疑。

    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启用新的官制,

    刘仁轨被任命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公元685年3月2日,刘仁轨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朝廷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将他陪葬乾陵,赐其家实封三百户。

    刘仁轨的儿子刘浚官至太子中舍人,垂拱二年,遭到酷吏陷害,被杀身亡,妻子籍没。

    唐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因为刘仁轨曾任东宫旧属,追赠刘仁轨为太尉。刘浚的儿子刘冕,开元年间曾任秘书省少监,

    他请求唐玄宗为自己的祖父刘仁轨立碑褒扬,得到皇帝的首肯,刘仁轨的谥号为文献。

    纵观刘仁轨的一生,最光彩的亮点就是白江口战役,这场海战的深远影响,恐怕连刘仁轨自己都未曾料到,

    中华文化的火种从此保留在了日本、朝鲜,华夏后人的不肖,使锦绣河山两次沦为异族之手,剃发易服,金钱鼠尾,华夏后人已经不记得祖先的衣冠服饰,到了今天,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不得不接受一个令人痛心的结论,要了解大唐文化,去看日本,要了解大明文化,去看韩国,要了解鞑靼文化,

    去看当今中国,所幸的是,日本和韩国让我们看到了祖先的风貌,以它们为榜样,也许,这正是中华再度崛起的契机?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阿史那杜尔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中的台词,每当阅读阿史那社尔的传记,

    就会想起哈姆雷特的内心交锋。他们同样都是出生高贵的王子,哈姆雷特为复仇而煎熬,阿史那社尔在为异族屠杀同胞的时候。

    也一定有过内心的迷茫,他在为谁而战?他在为谁征服那些辽阔的土地?回望初唐的历史。阿史那社尔的一生都笼罩在迷雾当中,隐隐约约,让人看不清楚。

    首先,他是属于哪一个人种?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在陕西礼泉县的昭陵墓道上,原来本有阿史那社尔的石像,

    现在只剩下汉白玉的基座,根据前人留下的史料。阿史那社尔的石像是高鼻深目的形象,与中原人士大相径庭,那么,他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再者,他出生于哪一年?新旧唐书上都没有相关的记载,但是,考古学的成果大致可以推算出他的年龄。

    近年来在陕西西安出土了阿史那摸末的墓志,阿史那摸末是突厥处罗可汗的长子,也就是阿史那社尔的亲哥哥。阿史那摸末死于贞观二十三年,享年四十有三。倒推回去,他应该出生在公元606年,那么。

    作为弟弟的阿史那社尔只能出生在公元606年以后,由此,大致可以推算出阿史那社尔一生活了四十多岁。史书上记载,“年十一,以智勇闻”,“处罗卒,哀毁如礼”,

    当时突厥人盛行的是“血泪祭”,那就是父亲死了。儿子用刀在自己脸上划出一条条的道道,表示悲痛万分。激情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