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3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次,宇文融用人不分党派,喜爱与人交游,乃至呼朋引伴酣饮,而这些人如果行事有亏,宇文融就不得不被牵连上。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件事,宇文融对自己做的事很有信心,听不进别人的话,有时候在皇帝面前也常常大声争辩,这样一段时间后,皇帝也觉得受不了。再加上这时候在皇帝身边说他坏话的人,只增不减,皇帝也渐渐对他失去耐心。

    但要拉宇文融下台,总得有人动手。据推测,最大的可能是裴光庭,他本来就算是张说一党的人,另外就是他从宇文融的下台中能得到最多好处。

    事情起源于一件小事,但在有心人的操作下变成大事。

    这件事得从唐朝与吐蕃的战争说起,唐太宗命文成公主和亲吐蕃,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后,双方曾经有一段时间的和平。但松赞干布去世后,唐朝与吐蕃的争端开始激烈起来。吐蕃以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西南)为基地,不断出兵攻打唐朝河西及陇右地区,唐朝深受其害。

    开元十七年三月,李隆基命“信安王“朔方节度使李祎(吴王李恪的孙子,吴王是唐太宗跟杨广的女儿杨妃生的第三子,后来被长孙无忌害死)跟河西、陇右地区的驻防将领一起商讨如何拿下石堡城。其它将领都认为该城地势险要,又是吐蕃重点防守的地方,如果唐朝军队深入夺取不成,则撤退的难度非常高,建议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但李祎认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即使再困难,也得想办法夺取。他仔细研究了状况,发现石堡城依山而建,只有一条山路通往城堡,如果强攻,损伤必然惨重,于是决定采取长途奔袭的战术,隐秘的饶到城外埋伏,然后全面攻击,吐蕃措手不及,支援部队还没赶到,石堡城已被唐军攻占,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石堡城战役”(天宝八年还有第二次石堡城战役)

    李隆基欣喜若狂,将石堡城改名为振武军(话说李隆基很喜欢改别人的名字,他的几个儿子很多人被改了两三次名字,搞得我们都弄不清楚谁是谁),并举行盛大宴会,对相关的有功人员大肆封赏。

    开元十七年九月。李隆基命令李祎回长安报到。

    接下来比较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有一个据说是宇文融亲信的御史李寅准备弹劾李祎,但是奏章还没有送出去时。又把消息给泄漏出去,让信安王提前知道。并透过玉真公主、高力士事先告诉李隆基有人要弹劾李祎的事。隔天,李寅的奏章果然送到,李隆基因而大怒,宇文融被贬为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刺史。

    (一):宇文融跟李祎并无冤仇,如果说宇文融怕李祎回来抢了他宰相的位置,那也有点说不过去,因为李祎如果当宰相,比较可能被抢位置的应该是萧嵩(他负责军事方面的事情)。而不是他。宇文融在这种情况下,找人去弹劾一位炙手可热,跟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无冤无仇的王爷,很难理解。

    (二):李寅要弹劾李祎,为何那么容易消息就泄露出去,须知此时李祎还在路上,怎能那么容易得到消息?

    (三):李寅虽然是宇文融以前的下属,在“括户“期间当判官,但此时宇文融已经离开御史台。反而掌握御史台的正是裴光庭(此时兼任御史大夫,御史台正长官)。

    看起来这件事裴光庭颇有居中操作的嫌疑,而前面提到李隆基态度转变也是关键。就这样,宇文融在为相百日后,就被罢相贬职。

    宇文融被贬到汝州后,李隆基发现国家财政又快速恶化,这时他想起宇文融的理财能力,于是就找来宰相(主要是裴光庭)问说:“你们之前在我面前一直说宇文融的坏话,导致我把宇文融贬到外地去,结果现在国用不足,你们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裴光庭等自然没有办法解决。而且开始恐惧宇文融会被皇帝召回。

    没有办法解决事情就把人解决掉,这是古代中国官场常用的伎俩。裴光庭就是这么干的(裴光庭擅长人事行政,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组织部。自然是这方面的老手)。没多久,御史台就检举宇文融之前贪赃枉法(据部分史书记载时间是十月,也就是到汝州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调查之下,果然查有“实证“,宇文融再被贬为平乐县尉(今广西平乐县)。

    不过宇文融的厄运并未就此中断,他的政治对手不会就此放弃打击他的。开元十八年十月,张说一党的司农少卿蒋岑,又奏报宇文融在汴州刺史任内贪污超过一万钱,宇文融再度被贬到岩州(广西省来宾县),就此死在去岩州的路上。

    宇文融死后两个月,张说也病死在家中,这一对政治冤家,终究是谁也没有赢,最终都输给了死神。

    不过我们还是必须要再次称赞宇文融在经济上面的能力与推动力,虽然他为相只有短短的99天,可是在这期间所推动的铸钱法,大大提高了唐王朝铸钱的能力与数量,使得开元一朝,未再发生重大的“恶钱“事件。(之前宰相没人敢碰这件事,宋璟/苏颋碰了一下就下台,宇文融百日之内就干成了,可见其在经济理财方面的能力!)

    宇文融死了,失去火车头后,唐朝的经济改革动力也跟着减速。虽然宇文融极为赏识的干臣及接班人裴耀卿后续在漕运上又有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只能是局部的运作,已经无关唐朝整体经济格局的命运,盛唐在经济方面的突破与创新,就此画下休止符。

    对李隆基本人来说,宇文融所创造出来的优渥财政环境,成为他挥霍的本钱与借口,他再也回不到开元初期的节俭了,大唐帝国也在他的日益奢侈挥霍中,缓慢的下坡。

    燕歌行

    开局,打算从一位年轻的“公安”开始讲起,讲他的戎马一生,他的战绩,与开元盛世息息相关;他不经意的一个小举动,更是安史之乱燎原的小火苗。他,就是开元名将——张守圭!

    当他还是一位公安时,他有一个领导,名叫梁万顷,是一个县的县尉,也就是县公安局的局长。

    但我们不能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古时候的县公安局,因为在古代,县政府也没几个人,所以如果想像成古装剧,局长就是“总捕头”,张守圭先生就是“捕快”,可能就比较贴近实际的状况了。

    梁万顷,是一位比较“浑”的领导,基本上他就是一个不知好歹,不清楚状况的领导。

    事实上,因为张守圭很海派,武艺又高强,所以这个县的黑帮分子,都奉他为大哥,不敢在这个县轻易惹事生非,所以该县的治安状况,非常良好。

    可惜的是,这一切,局长大人丝毫不知情。他只看到张守圭成天不干正事,不去抓小偷强盗,天天跟一群狐朋狗友吃饭喝酒,还报公帐,所以局长大人对张同志的表现十分不满,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的修理他一顿。

    说实话,这样的领导在现在社会多如牛毛。很多领导只要看到员工努力工作,加班到很晚就很开心,不晓得如果工作没效率的话,不但浪费公司电费还可能把事情给搞砸;同样的,很多父母看到小孩坐在书桌前就很开心,不晓得孩子如果不是真心想念书,只是浪费休息娱乐的时间,更不知道念的这些书出社会后可能一点用都没有。

    无论如何,当上司想修理你时,那就有的是机会。

    话说,有一天,局长大人把张同志找来,说:

    “我今天需要用到一匹马,这一匹马寄养在乡下农家里,你去把马给我牵来吧!”

    张同志得到命令,就根据局长指示的方向前进,到地方一看,奇怪?马在哪里呢?这时候,农家的人出来了,手捧一套马鞍,跟张守圭说:

    “这匹马是局长大人买来的,本来请我们把马鞍上了,牵回县城去;不料这马十分凶悍,就是不让我们上马鞍,还把好几个人都踢伤了。现在大人您来的正好,帮我们把马鞍放到他身上吧!”

    张守圭心想,这样的事对我不过是小菜一碟,于是就上去要把马鞍给放上去。不料这匹马实在难搞,张守圭费了好一番功夫才完成任务,虽然没有受伤,但也把制服都扯破了。

    虽然弄破制服,但无论如何还是把马牵回来了,又驯服了一批烈马,张守圭很是得意,于是兴高采烈的骑着马回到县城,一路还哼着小曲。(未完待续)

第十九章 【唐明皇19】() 
隔天,阿史那同俄又率领大军攻打城门,战事正激烈的时候,张守圭率领伏兵杀出,将突厥军队隔为两段。此时,阿史那同俄率领先锋部队,正在攻城,眼看战事不利,想要撤退,不料郭虔瓘此时也率大军从城门杀出,突厥前军措手不及,溃败,阿史那同俄死于乱军之中。

    大将石阿失毕统领后军,看战事不利,于是率领军队撤退数十里,停下来集结兵马,而阿史那同俄并未归队,石阿失毕以为他是被唐军生擒,于是向唐军献出辎重粮秣,希望换回可汗的儿子。不料唐军告诉他们阿史那同俄已经阵亡,突厥军队只好在城下大哭后,带领大军离开。

    此战东突厥军不只没有成功,还损失了可汗的儿子。阿史那默啜的残暴是有名的,大将石阿失毕不敢回国。无奈之下,石阿失毕跟他的妻子一起投奔唐朝,东突厥损失一员大将。

    唐军取得大胜,郭虔瓘上书朝廷奖励有功将领,张守圭加封游击将军,调到幽州(今北京市)担任良社府果毅,带领地方部队(府兵)。

    幽州这时候主要的敌人不是突厥,而是及契丹及奚部落。

    契丹原本已经降服唐朝,其首领李尽忠及孙万荣受不了当时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都督赵文翙的欺压,起兵反叛,杀了赵文翙,其时为公元696年(南周时期)。此次动乱后来虽然平定,但营州附近已经残破,原都督府遂迁往幽州东的渔阳城(今天津市蓟县)。

    (连载更新)

    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并州(山西太原)长史兼和戎、大武(今山西省代县附近)节度大使薛讷,上书请求攻击契丹部落,重建营州。李隆基此时刚登基不久。也想要建立一番功业,所以表示赞同,不过朝中大臣如姚崇等都反对。李隆基为了堵住大家的嘴,于是升薛讷的官位。让其遥兼宰相的职位(同紫微黄门三品),这下大家知道皇帝的决心,也就不再多言。

    这个薛讷是谁呢?说起来是鼎鼎大名的,他的父亲就是大将薛仁贵,“薛丁山征西”的男主角就是以他为原型。不过此时薛仁贵早已去世,薛讷也算是老将了(本年六十四岁)。

    薛讷组成征北大军,率领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今河北省定州市)崔宣道等将领。及军队六万,浩浩荡荡,从檀州(北京市密云县)出发,攻击契丹。

    这时将军杜宾客警告薛讷说:

    “天气炎热,士兵们身穿铠甲,手拿武器,还要运送粮草辎重,深入敌人国境,很难成功。“

    薛讷回答:“天气炎热,牧草茂盛。契丹部落的牲畜,正大量繁殖,我们可以从他们手中取得粮食。一次出击,就可以消灭他们。良机不可错失。“于是进军。

    但薛衲不晓得,契丹人的情报收集极其灵敏,已经准备好陷阱等着唐军进入

    (连载更新)

    大军北行,抵达栾水河谷时,突然间,大批契丹人在河谷两岸的山上出现,他们从山上丢下许多滚木石块,将退路切断后。再从山上发动攻击。唐军主力军队死伤惨重,而且被切割成数块。无法互相援救。薛讷率领十余名骑兵突围,终于逃出一命。契丹人为了讥笑薛讷。打击唐军士气,便宣称自己大败“薛婆婆“。而崔宣道率领后军,听到主力溃败后,就赶紧也率军撤退。

    这次失败,真是打了李隆基一个大巴掌。皇帝面子无光,下面的人日子自然也不好过,算账的结果,薛讷下面的八位将领全部在幽州斩首,薛讷本来也应该处死,但他将责任都推到了死人头上,所以免除一死,革去所有官职,降级为平民。杜宾客因为建议不要轻易进军,所以被赦免无罪。

    唐军此次大败后,无力再发动进攻,于是先采取守势,静观其变。

    而在对手方面,契丹虽然大胜,但因为内部纷争,也就无法腾出手来攻击唐军,边境于是呈现相对平静的态势。

    这时候,前面提到的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在被唐军打败后,面子无光,出于补偿心理,就去找“软柿子”捏来出气。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阿史那默啜挑中了位于其国土北方的拔古野部落,于是兴起大军攻打拔古野,在独乐水大破拔古野军队,凯旋而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