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是七总管之一,是李穆之兄李贤的儿子。
因李穆决定支持杨坚,就以其所辖并州兵,由这位侄子领着,报名参加这次战斗。
在他所带来的这支军队中,还包括李洵的之弟李崇,所派来的怀州兵。
他就是那位举报梁士彦等人收受过尉迟迥军饷的人。
而在这被举报人中,包括宇文忻。
按说这二人同时被高颎看中,其中原因,尚且不明。
当然,对于这位李洵,因为他的举报行为,可以反证他是可靠的,高颎能当这个监军,也是因为他的功劳,所以高颎有事找他商量,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有些难以理解的是,这高颎为什么有话不直接向总司令韦孝宽说,找这二人来,有点象是在韦总司令手下搞特务活动。
这种情况,只能说明,当时韦总司令,有点裹足不前。
除了宇文忻,李洵所带来的并州兵和怀州兵,应该是这支大军中的精锐。
并州管辖今山西太原、上党等地方,此处为代国故地,过去曾是鲜卑族人游牧的地方,民风强悍,天下精兵皆出于燕代,是因为这个地方的人长期以来经历战乱,中原政权一直难以有效防止游牧民族的袭扰,让这里成了反复争夺的要冲,因而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不得不习武以自卫,因此成为一块培养精兵的特殊土壤。
而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市)李崇派来的兵,即河内兵,这个称呼,从三国袁绍时,就开始让我们知晓的,同样也是以能打而闻名。河内地区,自古战事频繁,这个地方的人,对应召入伍,习以为常,不过,他们到是汉人组成的部队。
因此,高监军要用这两支部队,作为中坚力量,则势必要找李洵来说事。
宇文忻在这一点上,应该是有大局观的人,因为这高监军让他折服,折服后就不好计较高监军要用的人。
一个的对付尉迟迥的计划,在他们三人中行成。
用别人,高监军没有把握。既然要计划,那就要有把握。
催生出这个计划的原因,来自于韦名将初次出战,就发现打不过对方的畏难情绪。
因为看那对方的阵势,再加上韦名将这几十年来对尉迟迥的了解,心时里就感到不太有把握。
尉迟迥的兵,果然凶猛,双方一接触,就很快看出强弱。
一开始当然只是试探性进攻,不过,这一试,到让韦名将变得犹豫不决起来。
韦名将没有说什么时候再开打。
这就是名将的不同之处。
且韦名将还下达了后撤的命令。
看来执行工作也不那么好搞,遇到阻力,应该是常见的。
因此,高颎虽只是个监军,但不能光监督别人打仗,看别人到底打还是不打,打得怎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该出手时不出手,也是不对的。
所以他们三人,制定了一个绝对可以称之为神奇的计划。
这个计划最原初的创意,来自于高监军确实是个正直的人,他监督军,不是只看被监督对象怎么样,而是看被监督对象在面对敌方时,究竟会怎样,这是相对论中国版的最初的萌芽。
基于这一点,高监军观察对方,应该说是很仔细的。
因为除了尉迟迥那些摆开阵势的兵以外,他还注意到了在这些一字长蛇阵摆开的,十多万人黑压压的一片之外,在他们身后,是邺城的城墙,巍然崇举,其高若山。
要知道,这邺城,为历代皇帝所喜爱,做为龙蟠虎踞之地,所以城市建设搞得特别好。
且皇上大人为了能睡好觉,这城墙当然也就修得特别牢实,要是这尉迟迥不出阵,而是躲在回城里,真要攻打,恐怕是一时是难以有什么效果的。
从这一点上说,韦名将下令撤退,恐怕并不只是因为怕尉迟迥。
高监督军可能不知道韦名将下一步的打算,因为他只是个监军。但现在却找到了一个可以说是简单有效的办法,足以克敌制胜。
因为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邺城的城墙头上,城墙角下,同样也站了黑压压的一片人,人头簇拥,却不是当兵的,而是老百姓,男女不限。
这些人看稀奇,看古怪,居然看起打仗来了,就象看世界杯一样,胆子真大呀,还是出了什么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是有点让人想不到。
对此情况,经过再三观察,可以肯定,这些老百姓是来看热闹的。
高监军心中一动。
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这种情况。
高监军把这李洵和宇文忻找来,第一句话是说,事情很急,我们等不起。
要翻译这句话,这句话还要翻译吗,要的。
急从何来,大道理是叛乱好比火灾发生,越早灭火越好,这不用说。
小道理是韦名将有点慢,要是慢,大军远到,粮草能用多少天不知道,尉迟迥要是缩回城去,就更难办了。
还有那尉迟勤随后赶到的5万人马。
如此等等。
接下来,高监军说出了他的法子,让这二位摇了摇头,发现说的人和听的人,都不是在做梦。
高监军一脸严肃。
这是真的,且还有如此这般的交待。
如果不是事后果然有效,很难象想这是一个有关于十多万大军进攻的军事计划。
明着打,打不过,或者打个平手,那就会拖很长时间。
怎么才能打赢,两边人的人数,差不多。
而韦名将没有想好,是不会动手的。
只是不知道对高颎这招阴的,韦名将是怎样审查通过的。
因为后撤的北周军队,又在邺城下摆开了阵势。
尉迟迥按照老样子,亮出家底,十多万人,黑压压的一片。
他身后的巍峨城墙上,城墙角下,也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
放箭,箭矢如雨。
北周军队开始进攻。
但是奇怪,如雨的箭矢,并没有射向那些急忙举起盾牌的尉迟士兵们,不知道飞向了哪里。
怎么搞的。
这么差劲,摆明了人肉靶在面前,射不中,怨谁?那就不要怪爷们不客气了。
这就有点象中国足球队的表现,临门一脚,万众屏息,却射歪了,不仅射不中球门,还射到了观众席上。
是的,那些正在城头观风景的百姓们,发出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惊叫声,不是喝彩,也不是喝倒彩,而是被这北周军队的臭箭术,射中了。
如雨的箭矢,倒了的却是一片观众。
打仗还有观众,有男有女,有点象在拍电视连续剧,反正不太象是真的。
但事实如此。
于是,人群互相推搡践踏,呼声震天。
忽听有人高叫,“贼败啦!”
声音高亢、嘹亮,犹如晴空霹雳。没想到这位猛将兄,还是位男高音。
不料这一声既起,北周军队中忽地发出一片相同的呼声,好多人扯着嗓子,象在喊什么莫明其妙的囗号。
真是见鬼了,这不好好的,连根毫毛都没伤着,怎么就败了?
尉迟迥的关中兵,打过很多次仗,没见过这样的。
然而,在他们身后,那些在城墙上的老百姓,在刚才发出那片巨大的惊叫声之后,紧接着又是一片惊恐万状的叫喊,“冲过来啦。”
关中兵们还来不及回头去看,就是看了,也看不清楚。而站在前排的弟兄们,到是看见对面穿黑衣的并州人马,还有怀州的河内兵,如潮水般涌了过来,真正的黑压压一片。
这些冲过来的人,象吃错了药,嘴里狂呼乱叫,不要命地挥舞着手里的刀枪,他们嘴里叫喊的,还是那句:“贼败啦!”
为首一将,正是那宇文忻,左右驰射,骁捷若飞。射过来的飞矢,箭无虚发,站在前排的弟兄中,有人纷纷倒下。
而身后发出的巨大声浪,让这些站在前排后排的兄弟们,一起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事,眼看对面的人就要冲到面前,前排的人开始后退。
站在他们后面的人,更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只能跟着往后退。
也许,这个情况是相反的:站在前排准备迎战的弟兄们,搞不清身后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那些人竟纷纷后退。
不论实际发生的情况具体是怎么回事,总之尉迟迥摆开的阵势,就在转眼间,崩溃了。
后退的人,就象决堤的潮水,汹涌澎湃,后浪推前浪。
面对在这种情况,任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阻挡的,因为干脆向后转,逃跑的人,同样无法自己的行进改变方向了。
尉迟大人的一万黄龙兵在后面,不可能阻挡得住这十几万人的溃退。
接下来发生的事,就只能称之为屠杀。
尉迟大人也只能随大流,向后跑的方向,是邺城。
历史的潮流,现在很具体,如同洪水猛兽,吞噬的是挡在它面前的任何人。
名将也只是一块肉,与其他人没什么太大不同。
再接下来的事,被算在了一天之中发生的。
尉迟大人退守邺城。
但城门一旦打开,则很难再关上。
因为溃退的士兵,人如潮涌,所谓挥刀断水,水更流,用在此处,到是很形象。
关键是,不只是自家的逃兵,后面的追兵则乘势攻入,难以阻挡。
应该说,韦孝宽大军的冲击,一时不可能造成尉迟迥主力的重大损失,如果退守邺城,至少暂时还定不了胜负。
史书上说,这尉迟迥已退回城中,韦孝宽随即围城,这应该包括同时进行了攻城的行动在内。
手机: 电脑:
第六十四章【圣人】()
唐朝那些事儿;第六十四章【圣人】
邺城有点象块豆腐,一攻即破,有点不可思议。濠奿榛尚
这里可能出现了两种情况,其一是,韦孝宽大军乘势冲进了大门来不及关上的邺城。
但史书上说的是,韦孝宽随即兵围邺城,并没有马上进入城内。
那么,这里有可能是第二种情况,即邺城易攻难守。
有关这座古老都城,有没有城防工事,如果有城防工事,其究竟是不是块豆腐一样的东西,一捅即破,这确实是个问题。
然而,有关这方面的历史资料却表明,邺城的城市建设,在古代,是搞的最好的。
原因是这里曾是好多个朝代的,好多任皇帝所选中的虎踞龙盘之地。
这邺城的兴建,早自春秋的齐桓公就开始了的。史料记载,其修城的公开名义,是为守护周王所居京师,但其实是为了争霸的需要,因此,当时的城市建设,是以军事设施为主。
东汉末年(公元191年),袁绍占邺城;开始营造宫殿,使其从军事重镇,开始转变为兼具一般城市功能的都市。
在此之后,邺城历经三次大规模修建。
第一次是曹魏建都邺城后。据考证,当时该城内有两重城墙;以东西道路轴线相分隔为内城和外城;,内城4门;外城7门。其中有名的借城墙加高筑成的铜雀、金虎、冰井等三台,兼具有检阅城外军马演习和城防要塞的功用。
而其城墙的牢固,考古发掘证实,在邺北城西城墙,铜雀台南侧,位于地表下1。6米至2。5米,现存城墙高处有2。6米,宽约2o米,墙体为夯土,夯实的密度大,夯土坚实,特别是发现了城墙表饰以砖,证实了后赵石虎时(公元355年)第二次修建邺城时,“饰表以砖,百步一楼……”的情况属实,而这在当时一般仅以夯土为城墙的情况下,应当是十分牢固,且城墙高度应在5米,宽2米以上的情况。
第三次是东魏、北齐时期。公元534年高欢拥立魏孝静帝迁都邺城;为安置从洛阳来的移民来四十万户,征集民工七万六千多人;在紧靠邺北城的地方,营建邺南城,使其被告扩建为东西六里(约合2952米)、南北八里六十步(约合3542米);共11门;折合周长
1o368米;总占地面积9。2平方公里的城市。且北齐的高洋还翻修了铜雀、金兽(后赵时为避石虎的讳,金虎台已经改名为金兽台)、冰井三台,分别改名为金凤、圣应和崇光,其高度至少应在3o米以上。
而北齐在公元577年被北周所灭后,邺城做为都城,被纳入北周版图,并没有在战争中被毁坏的记录,因此,这邺城先后做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其城防工事,应该是一流的。
由此看来,邺城易攻难守之说,是难以成立的。
但邺城是在一天之内就被攻破了,这是事实。
如要做出清楚解释,还有一些可能的情可以假设:
——尉迟迥没料到兵败会如此之快,来不及布防,而韦孝宽挥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