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5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南唐的舰队就无法通过了。
南唐水师不能到达寿州,地面上的小股部队又屡为周军所败。时间进入显德四年(957年)后,寿州已被后周围困将近两年,城内更加窘迫,食物匮乏,人心惶惶,随时都有破城的危险。
刘仁赡屡次上书求救,朝廷也没有办法,只好把他的书信转给濠州的齐王李景达。
这就使李景达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无奈之下,只好尽遣大军,自淮河西上,去援救寿州,同样也在紫金山安下营寨。
李景达这次出兵的规模较以往规模要大得多了,到紫金山后,如连珠般扎下十几个营盘,跟寿州守军烽火相通,遥相呼应,又在营寨与城之间筑起甬道,准备一直连到城里,好向城中运送粮食。这支大军的到来,本来应该使寿州的形势有所好转。但是李景达为人懦弱,不敢对周军发起进攻,而修建的甬道还没等完工,就被李重进率军捣毁,这样也就没有能对寿州的危局起到什么样帮助。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正月二十日,柴荣传出旨意,定于当年二月亲巡淮南。消息传出之后,寿州城内一片大乱,刘仁赡再也坐不住了,急请李景达能准许他趁柴荣到来之前,出城与周军决战。其实刘仁赡心里也很清楚,即便是现在出城,也不见得就能战胜周军,但这却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总比窝在城里等死要好得多。
然而李景达还是老样子,既不肯同意刘仁赡出城决战的请求,也不去想破敌的良策,接到刘仁赡的请战书后,只是眼神空洞地看了看,又表情麻木地摇了摇头,就把刘仁赡派来的使者给打发回去了。
刘仁赡接到李景达的批示后,知道大事已经无可挽回了,心情非常苦闷,随即一病不起。没过多久,这个消息就传了出去,城中无论军民,都知道败局已定,场面更加混乱,纷纷开始外逃,就连刘仁赡的小儿子刘崇谏也加入到逃跑的行列。可惜刘崇谏年纪太小。也没有能掌握逃跑这项技能的要领,刚跑出城就被巡逻士兵给捉了回来。
刘仁赡听说此事后,只觉羞愧难当,连儿子的面都不肯见,就传令腰斩。腰斩就是拦腰斩断,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左右人听了都大吃一惊。有心求情,但又害怕刘仁赡的威严。谁也不肯开口,只好去找监军使周廷构。
周廷构听说之后,赶紧跑过来求情,说道:“小孩子不懂事,将军打他一顿就足够了,何必要杀他呢!”
刘仁赡当时已经卧床不起了,闻言只是长叹一声,说道:“国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我身为一城的主将。连自己的儿子都约束不住,还要去约束谁呢?”说完就背过脸不肯再吭声。
周廷构清楚刘仁赡的为人,知道多说无益,只好又跑到刘仁赡的夫人那里哭泣求情,但刘夫人也说:“我不是不爱这个小儿子,可是刘家满门忠义,名节不能有亏。如果放过他,今后我们夫妇还有什么脸面再见各位将士?”说罢反催人动刑,在场人等无不痛哭流涕。
二月十七日,柴荣率军从大梁出发,向淮南进发。柴荣这一次出征淮南,准备工作还是做得非常充分。因为他初征淮南之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周军在整体的战斗力上,虽然要远远强于唐军,但是在水师这一块上,还跟南唐相差甚远。
所以在他回京这段期间,就在大梁西郊的汴水之上设立造船厂。制造了数百艘战舰,又命从南唐投降过来的士兵来帮助操练后周的水军。几个月下来后,后周的水军已经形成了规模。
这次出征,柴荣就将后蜀的降将王环任命为右骁卫大将军,让他带领这支水军自闽河入水,沿颖水开进淮河,这样就使南唐在水军方面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了。
三月二日晚,柴荣渡过淮河,抵达寿州城下。出人意料的是,柴荣不解鞍甲,在寿州城下一刻也不肯停留,当天晚上就带着大军赶往紫金山,次日凌晨就已经到了南唐大营之前,随即便命大将赵匡胤率部猛攻南唐的紫金山大营。
赵匡胤不久前刚升为殿前军都指挥使,心气正是最高的时候,得令后立即带着本部人马冲了上去,连拔两寨,斩俘三千余人,又连带把李景达所修的那条烂尾甬道彻底摧毁,大胜了一场,直到晚上,才得意洋洋地带兵撤回营中。
三月四日晚上,南唐的大将舒元带着一万多认命向周军投降。第二天一早,柴荣又亲临前敌,披坚执锐,指挥手下各路大军对南唐的紫金山大营发起猛攻,当天就斩杀了唐军多达万人,生擒南唐大将边镐、许文稹、杨守忠等人。
南唐残部沿淮河向东逃窜,柴荣又派各将领分别带骑兵追赶,追杀了一整天,到晚上战役彻底结束,南唐战死、被俘、投降、淹死者共计达四万余人,被俘有名将校上千名,战船数百艘,丢失的武器、兵甲、粮草更是不可数计,几乎就是全军覆没。
三月六日一早,刘仁赡在城中得知了援军惨败的消息,呆立良久,随即一头栽到了地上。事情到了这里,寿州的命运已经没有任何的悬念了。
三月十三日,柴荣派人送信给刘仁赡,并在信中很明确地指出,投降保你富贵,顽抗只有灭亡。
但这个时候,刘仁赡已经病得不醒人事了,监军使周廷构见到信后,召集部下商量了一下,就以刘仁赡的名义,写了一封请降的奏章呈给柴荣,并派专人送到周军的大营。这样,历时两年之久的寿州攻防战就全部结束了。
寿州之战,一打就是两年,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打得还是非常得艰苦,虽然最后是后周取得了胜利,但对于他们来说,即便是攻打南唐的东都扬州都没有用去这么长的时间,阵亡这么多的士兵。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跟寿州守将刘仁赡一直顽抗是分不开的。
然而柴荣对刘仁赡不但没有半点的责怪,反而是赞赏有加。三月二十一日,周廷构等派人用担架将刘仁赡抬出城外,去觐见柴荣。这时刘仁赡已经病得不能起身,见到柴荣之后,目光呆滞,像个死人一样,躺在担架上一言不发。旁边人都吓得要命,然而柴荣非但不去怪罪,反而对他好言相抚,又大加赏赐,然后命人用担架抬回城中养病。
三月二十四日,柴荣正式将刘仁赡任命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天平军(治在郓州)是中原大镇,中书令更是官中极品,可见对刘仁赡的重视。
这还不算,柴荣在授官的制词中更是称赞刘仁赡道:“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朕之伐叛,得尔为多”,也就是说他这两次伐南唐,得了那么多的州县,都不能跟得一个刘仁赡宝贵。这也是对人高得不能再高的评价了,但刘仁赡听罢之后,羞愧难当,当天晚上就因病而死。
凶报传来,柴荣深感遗憾,只得追封刘仁赡为彭城郡王,遣使祭吊,又派内臣出面办理丧事,并封其子刘崇赞为怀州刺史,算是给足了刘仁赡的荣耀。
随后,柴荣命人打开寿州所有府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三月二十九日,柴荣率军北返,于四月十二日到达大梁。这样,他第二次亲征南唐也就随之结束了。
柴荣回京后,南唐开始组织人马反攻。显德四年(957年)五月,南唐濠州守将郭廷谓率舰队摧毁了周军所建的涡口浮桥,随后又在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发动突然袭击,大败驻扎在这里的后周武宁节度使武行德部。这样,淮南的形势又有所反复。
十月十六日,柴荣将王朴任命为东都留守,总理军国大事,随后大阅兵马,第三次亲征南唐。这一次出兵,柴荣把重点打击的目标定在了濠州。
濠州的治所在今天凤阳的东北,与寿州一样,也是南唐设在淮河南岸的一座重镇,在寿州被周军攻克之后,柴荣把濠州定为第一打击目标,也在情理之中。
十一月五日,柴荣率军抵达濠州城外。南唐自失去寿州之后,也十分注重对濠州的防守。为了加强这里的防御,特地在濠州城北十八里外的一个浅滩上修筑了工事,作为抵御后周的第一道防线。
这处浅滩四周被淮水环绕,中间布有重兵,唐军守将郭廷谓自认为万无一失,但没想到柴荣到达之后,立刻便派出禁军将领康保裔带着数百士兵,骑骆驼趟水而过,随后又命大将赵匡胤率骑兵继进,一鼓就将这处浅滩攻克。(未完待续。)
第109章【大周王朝】()
其后几日,柴荣指挥手下几员大将带兵扫清了濠州的外围,将城外的关城及堡垒尽数拔除。
十一月十四日,柴荣遣使传信给濠州的守将郭廷谓,叫他立刻投降。郭廷谓既有心投降,又想再观望一下,便给柴荣回信称:“臣的家眷都在江南,如果马上出降,恐怕阖家将为唐国所灭,请陛下容臣遣使赴金陵请命,然后出降。”
柴荣知道他的真实想法,但对郭廷谓还是十分爱惜,便准许了他的请求,调过头去攻打临近濠州的唐军部队。
自柴荣攻入淮南后,南唐皇帝李璟便将保义节度使(空衔,此时保义军属后周)陈承昭任命为濠、泗、楚、海四州都应援使,调集水师数万人,战船几百艘,集结在泗水东岸(具体在今安徽五凤县境内),打算对濠州增援。
李璟对陈承昭也算是寄予厚望了,因为接连几年,南唐对后周是屡战屡败,疆土日蹙,国力也大不如前,真是赢得起输不起了。李璟为了能打赢这一仗,几乎把手头能提调的兵力全部派给了陈承昭,满心指望着他能扭转乾坤,顺利地将周军击退。
可是这个陈承昭的才能也不见得就能比李景达强出多少,这回虽说是接下来一个大活儿,却也不知道怎么才能交上差,等队伍集结好了之后,只是领着大军龟缩在营寨之内,不敢向濠州派出一兵。
十一月十九日,柴荣探明了这支军队的方位,当日就亲提大军,沿水陆两路前往奔袭。次日晚间,周军到达南唐水师营前,趁着夜色潜伏下来。后半夜时分,周军分成几路涉水潜行,接近了唐军营寨,又突然间一举杀出。唐军猝不及防,一下被攻破了寨门。转眼间后周大军蜂拥而入,与唐军展开激烈厮杀。
这一战,一直持续到天明,唐军大败。临阵被斩杀五千余人,另有两千余人被俘,陈承昭抵挡不住周军的猛烈攻势,只好带着残部乘船沿河逃走。柴荣攻破了唐军水师大营后,立刻挥师东进。率领大军直奔泗州(今江苏省盱眙县境内)扑去。
十一月二十三日,周军抵达泗州城下,大将赵匡胤一马当先,率部猛攻南门,当日就打破了外城,柴荣更是亲临前敌,指挥周军作战。泗州守将范再遇抵抗了数日,实在是无法继续顽抗,只好举城向周军投降。
此时,又有人向柴荣禀报。称陈承昭率领南唐水师余部退守在清口(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清河入淮河处),柴荣闻讯后立即点齐兵马,分成水陆两路人马,沿淮河向北挺进,去追击残寇。
当时由于淮河沿线一直是周、唐两国的分界线,所以人烟稀少,杂草丛生,沟堑纵横,芦苇如织。行走极为艰难。
但此时周军连战连捷,正式心气最高之时,再加上又是柴荣亲自带队,所以一路之上。披荆斩棘、填沟埋壑、士气如虹,浑然不觉劳累。十二月八日,后周各路人马终于追上了南唐的败兵,立刻鼓噪而进,全线掩杀过去,战鼓声传数十里外。
南唐在这里是一支败军之师。士气早已低落下去,根本就抵挡不住周军的猛烈进攻,一战而溃,残部继续沿河向北逃窜。柴荣随后挥军掩杀,整整追杀了一整天。第二日又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再次大破唐军,生擒唐军主将陈承昭,俘敌舰三百余艘,敌军七千多人,其余船只、士卒大部战死。至此,被李璟寄予厚望的这支水师就已全军覆灭了。
南唐水师的覆灭直接导致了另一件事情的发生,这就是困守在濠州的郭廷谓立刻投降。本来郭廷谓虽然感到濠州形势危急,但还有一个观望心理。因为投降这种事情,说着虽轻松,但真要去做,最起码还有个面子问题。
可是到了这个时候,援军已经全军覆没了,他派到金陵的使者也已回来复命,李璟已经对他进行了明确的答复——援军都已派出,再无兵马可调。在这种情况下,郭廷谓已经别无选择,只好乖乖地打开城门,向柴荣投降了。
好在柴荣并没有为难他,反倒对他有所称赞,大意就说自从他对南唐开战以来,所遇将领,不是战败,就是逃亡,完全都不堪一击,只有你还曾在涡口取得过一定的胜利,算是表现得不错了。这一评介,也算多少为郭廷谓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