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那些事儿-第6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烂到了骨头里。唯独曹彬拒*永不沾,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不由赵匡胤不对他另眼相看。
其后,曹彬就成为了赵匡胤最为倚重的将领,灭南唐就是以曹彬为主帅,也使江南免遭涂炭。赵匡胤死后,曹彬给赵光义当了八年的枢密使,真宗继位。又将曹彬任命为枢密使。咸平二年(999年),曹彬病重,真宗亲自到他家中探望。并当场赐银万两。当年六月,曹彬病逝,真宗再一次到他家中吊唁,哭得非常伤心,其后每次和大臣们提到曹彬,真宗都忍不住要流泪。
曹彬死后被赠尚书令,追封济阳郡王,谥武惠,并得到了古时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与赵普一起配享太祖庙庭。曹彬能够得到配享的殊荣,这一点颇让人意外。
从配享的人选来看。明显是一文一武,其中文臣赵普。自从和赵匡胤结识以来,就一直是赵匡胤最重要的谋士,从陈桥兵变,到雪夜定策、杯酒释兵权,甚至是后来的北伐契丹、金匮之盟,都没有能离开他的身影,所以他能得到配享当属名至实归。
但曹彬最早是后周的国戚,并不是赵匡胤的心腹,陈桥兵变他没有参加,所以论起资历不够老。征南唐确实是曹彬的一大功劳,但除此之外,好像也就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了。
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兵分三路大举伐辽,正是因为曹彬所率主力在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被辽将耶律休哥击败,才使这场被赵光义寄予厚望的北伐彻底失败。看得出来,曹彬的战功不能称之为显赫,而军事能力也不见得有多么突出,那么又是什么原因才使曹彬得到配享这种至高无上的荣耀呢?这里面自然有其必然的道理。
后周年间,身为禁军重要人物的赵匡胤为培养自己的势力而广泛交际,曹彬也成为了他结交的对象。不过曹彬为人非常低调,除了公事以外不跟任何人往来,对赵匡胤的拉拢视而不见。
赵匡胤为了跟他拉关系,故意向他讨要御酒,曹彬也很为难,如果把酒给了赵匡胤,不免要犯错误,如果不给他,肯定要得罪人。曹彬既不想犯错误,又不想得罪像赵匡胤这样的红人,思来想去后,就先拒绝了赵匡胤的要求,然后自掏腰包,上街买来好酒给他送去。
这个事情不大,但是却给赵匡胤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他称帝之后曾对群臣说过这样的话:“世宗旧吏,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可见评价之高。
曹彬还很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征南唐前,赵匡胤对曹彬说道:“等打下南唐就将你任命为宰相。”可是到南唐平定后,赵匡胤又反悔了,借口道:“太原还未平定,等打下太原再让你做宰相。”然后就赏给曹彬二十万钱作为补偿。
这种事情如果放在别人身上,一定会对赵匡胤相当不满。可是曹彬下朝之后,逢人便说:“做宰相有什么好?还不就是为了钱吗?主上赐给我钱才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其实曹彬一生不爱钱,他这么说不过是为了解赵匡胤的心疑。
曹彬还很懂内敛之道。曹彬在伐蜀之后,就开始平步青云,逐渐成为北宋诸将之首,又当了很多年的枢密使,可谓位高权重,但是曹彬任职期间,从不违背皇帝的意愿,也不在背后议论人之短长,对人谦虚有礼,从不对手下人发脾气,也不直呼他们的姓名,还很能为他们着想。
有一次,曹彬的一个手下犯了错误,论律应该杖责,但是曹彬一直拖到一年以后才传令行刑。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解释道:“这个人刚结婚,如果打了他,他家里人就会认为是新媳妇给他带来的霉运,免不了要对其斥责,又要叫那个新媳妇怎么在这家里生活下去呢?所以只好延期行刑。”曹彬一国首将,能把问题想得这么细致,手下人能不对他感恩戴德吗?
曹彬为人谦虚有礼,他从不穿便服会客,如果有事出门,他也一定要嘱咐家人,不得大张旗鼓。如果在路上遇到文臣士大夫的仪仗,不论对方官职大小,他都要抢先回避。
曹彬还很有容人之量,雍熙北伐失利后,御史中丞赵昌言上书要对这些败军之将施以军法,曹彬也因为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
但是仅过了一年,曹彬就被重新起用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而赵昌言却因受人弹劾,从枢密副使被贬为崇信军行军司马,直接赶出京城,连觐见的机会都没有。还是曹彬不计前嫌,为赵昌言上书求情,才使赵昌言得以进京面圣。
看得出来,曹彬身上有着太多的优点,这也使他一生深得皇帝信任、百官景仰和士兵们的爱戴。
不过尽管如此,似乎也构不成曹彬配享太祖庙的必要条件,因为配享这种殊礼,首先要求的是臣子的功劳,其次才是人品,而曹彬在这方面上,显然又有所不足,那么又是什么才是曹彬获此殊荣的真正原因呢?
其实本文之所以用去这么大的篇幅介绍曹彬,目的并不是要给他树碑立传,而是为了说明宋朝评判武将的标准。宋朝对武将的要求很特殊,它并不要求武将们有很强的军事才能,而是首先看他们忠不忠心?听不听话?
好不好管理?在这些方面上,曹彬完全符合要求,再加上他有着仁慈、廉洁、谦逊、大度等诸多优良品格,使他几乎就成了为宋朝量身定做的样板将领,也就不怪他会受到如此的推崇了。
宋朝对武将的防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密的一个朝代,这也是它的一大弊病。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宋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对周边民族最为弱势的一个朝代,并最终导致了它的灭亡。
不过在北宋开国之初,这个问题显得还并不是很严重,一切还都在赵匡胤的掌握之中,就在后蜀被他征服的数年之后,相同的命运又不可避免地降临在远在岭南的南汉身上。(未完待续。)
第120章【大周王朝】()
南汉是当时割据在岭南一带的独立王国,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湖南、贵州、云南的一部分,由大唐的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创建。
刘隐祖籍在今天的河南上蔡(一说江苏徐州),他的祖父刘安仁是个往返于岭南与中原之间的生意人,社会地位不高。
不过好在刘安仁很有商业头脑,在经商过程中积累下大量的财富,家业逐渐兴旺起来,后来还被朝廷委任为潮州刺史,这样就从商界转入了政界,属于典型的成功人士。
到了刘隐的父亲刘谦这一代,刘家则更加兴旺,原因就是刘谦得到了当时在广州任岭南东道节度使的韦宙赏识,并被韦宙招为了侄女婿。
韦宙出身世家,又是以宰相的身份出任岭南东道节度使,地位非常显赫。刘谦攀上了这根高枝,自然是水涨船高,其后连连迁升,并在大唐的中和二年(883年),被朝廷正式任命为封州(今广东德庆)刺史兼贺江镇使,集军政权力于一身,控制着西江、桂江、贺江以西的战略要地。从此主政封州12年,直至大唐乾宁元年(894年)病故。
刘谦为人确实很有才干,他刚到封州上任时,在册人口只有3900户、11827人。但是经过刘谦十二年的努力,到他去世时,却给刘隐留下了一支有精兵万人、战舰数百艘的庞大军队,足以用来争霸岭南。
刘谦死后,诸将共保其子刘隐为封州刺史,两年后,一个好机会突然出现了。
乾宁三年(896年),大唐清海军节度使刘崇龟病死。朝廷委派薛王李知柔去广州接任,然而此时清海军牙将卢琚、谭玘为求自立,便派兵封住关隘。不放李知柔入境。这当然是个十分明显的反叛行为,朝廷便命刘隐从封州出兵平叛。
刘隐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接到诏命后便立即率军杀奔广州。不久城破,刘隐遂斩卢琚迎李知柔进入广州。
李知柔是唐朝宗室,性格非常柔弱,入广州之后就将刘隐提为行军司马,把军政大权全部委于其手,自己则当了甩手掌柜。
刘隐则趁机加紧培养自己的势力,逐渐将整个岭南地区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光化三年末,李知柔在广州病故。朝廷又派宰相徐彦若去广州任清海军节度使。这时刘隐的地位已经非常稳固了,徐彦若为人很识趣,知道自己肯定是镇不住刘隐,所以不等到任,就将刘隐保为清海军节度副使,使刘隐的行政级别又往上提了半格。
徐彦若上任不到一年就病死了,朝廷又命兵部尚书崔远继任。可是崔远知道岭南已经是刘隐的地盘了,去了也是白去,所以刚到江陵就不肯再走了,借口岭南路途太远。要求返回京城。昭宗李晔无奈,只得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将刘隐任命为清海军留后。
这个时候。已是大唐王朝行将就寝的最后关头,朝内斗争异常残酷,谁也不把注意力放在岭南这种偏远地区,所以刘隐当了一年多的代理节度使,也没有能得到朝廷的正式册封,心里非常着急,只好派人给梁王朱温送去大量金银珠宝,求他帮自己来争取朝廷的委任。
当时朝中大权尽在朱温的手中,这种事情对他来说不过就是小事一桩。随即便给朝廷下令,将刘隐正式册封为清海军节度使。这一年是大唐的天佑二年(905年),历史上一般将这一年看成是南汉的立国之年。
刘隐主政岭南这段时间。大致就是唐朝灭亡的前后几年,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四海鼎沸,唯独岭南因为偏安一隅倒成了一方乐土,因此便有不少当时的社会名流为逃避战乱而举家南迁,刘隐便在其中吸纳了大量的人才,加以重用。
一时间,岭南人才济济,君臣齐心协力,使岭南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社会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各方面形势一片大好。
可是这种好的势头并没能维持多久,后梁乾化三年(911年),刘隐病卒,由他的弟弟刘陟继承嗣位,刘陟继位之初,还能沿用刘隐生前留下的好政策,继续重用南迁的那些名士,并对后梁称臣纳贡以寻求中央的承认。
然而没过几年,刘陟看到后梁在晋军的打击下日显疲弱,就变得不肯安分守己了,到了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刘陟干脆停了对后梁的朝贡,在番禹(今广东广州)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大越(次年改国号为汉),年号为乾享。
刘陟登基之后,就彻底腐化变质,每日都带着宠妃四处游幸,所到之处,地方官员都要大肆铺张,竞相供奉。
刘陟本人更是极尽搜刮之能事,无论是臣属将校,还是国内富商,只要拥有珍宝,刘陟必然要抢到宫中。
刘陟为人还特别虚荣,因为当时岭南属于是偏远地区,经济并不发达,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刘陟很以自己在蛮族地区称王为耻,常对人说自己是关中人氏,又反过来讥笑后唐君主,称其为洺州刺史。
刘陟穷奢极欲,在位期间连年大修宫殿,大有七年(934年)所建的昭阳殿。以黄金饰顶,白银铺地,殿中开设水渠,渠底遍布珍珠,又将水晶琥珀雕成日月形状,镶嵌在东西两玉柱之顶。
在他的统治之下,国内民怨鼎沸,刘陟为防止有人作乱,就设置了灌鼻、割舌、支解、刳剔、炮炙、烹蒸等酷刑,有时甚至将犯人带到宫中施刑供他观看作乐。岭南百姓都对他又怕又恨,称其为“真蛟蜃”。
尤其是大有十年(937年)之后,刘陟因久病不愈,性格变得更加残暴,有时先将人放在热水中蒸煮,然后再取出暴晒。敷上盐酒,最后犯人全身溃烂而死,惨不忍睹。
大有十四年(941年)。刘陟突然一病不起,为求多福。他又想给自己改名字。刘陟登基之后,改名为刘岩,后来又改名为刘龚,这时又绞尽脑汁地现造出一个上龙下天的“煛弊郑取《周易》中“飞龙在天”之意,读音为“俨”。
可惜单改了个名字并不能保佑这个恶贯满盈的皇帝,第二年,刘陟就一命呜呼。果然是飞龙在天了。
刘陟在南汉称帝二十五年,坏事做尽。他死之后,两个儿子刘玢、刘晟分别继位,也比他好不到哪儿去,国势更加衰弱。
好在南汉的历代帝王都很注意跟邻国搞好关系,很少与周边诸国发生战争,所以还一直能够维持下去。到北宋开国时,南汉的皇帝已经换成了刘陟的孙子刘鋹。
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八月,南汉中主刘晟因服用过量丹药而丧命,其长子刘继兴继承皇位。并更名为刘鋹,成为南汉的最后一个皇帝。
刘鋹的父亲刘晟,为人非常残暴。他是通过政变手段杀兄自立的,所以为防止兄弟们作乱,就把所有的兄弟统统杀尽。
又兴建离宫一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