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6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煜斩皇甫继勋后,急召屯兵湖口的朱全赟赴金陵勤王,然而此时战机已失,朱全赟生怕出兵之后会被宋军端掉老窝,所以尽管拥兵十万,也不敢奉召,便向李煜推脱称自己镇守的是湖口重地,一旦自己率军回援,宋军免不了会趁虚而入,那样不但解不了金陵之围,恐怕连湖口都要丢失,局势将更加糜烂。

    然后又传书给南都留守柴克贞,要他从南昌出兵,先替自己把湖口看住,自己才能率军赴金陵勤王。

    朱全赟敷衍李煜,柴克贞也敷衍他,而且理由更加干脆——回信称自己有病。不过朱全赟也不着急,又把皮球踢到李煜那里,称既然柴克贞不能来湖口,自己也去不了金陵,实在是爱莫能助,其后任凭李煜百般催促,朱全赟就是不动。

    转眼之间就到了九月,金陵的形势更加危急,李煜无奈之下只好命修文馆学士承旨徐铉出使大梁,想让他劝说赵匡胤退兵。

    徐铉是江南著名文士,道德文章都是第一流的,而李煜本人也是一代文坛巨臂,所以一直以来都跟徐铉惺惺相惜,私交非常好,可以说这两个人是那种“名为君臣,实为挚友”的关系。

    值此国难当头,李煜万不得已将他派往大梁,心中十分不忍,不由又泛起妇人之仁,对他说道:“爱卿放心去吧!你走之后,朕便传旨湖口兵暂行。”

    徐铉大吃一惊道:“臣此行未必有济,金陵全仗湖口援兵,陛下奈何止之?”李煜说道:“爱卿为求和而赴大梁,朕如果再召援兵,恐怕爱卿或有不测。”徐铉长叹一声道:“国事如此,陛下当置臣于度外耳!”李煜闻言大泣,默然在纸上写下奏对题目,交给徐铉带走,又派人出城请曹彬给与放行。

    当年十月,徐铉一行在宋军的护卫下来到大梁,奏请觐见赵匡胤。徐铉在江南素有盛名,宋朝文武百官都知道他博才善辩,李煜既然是把他派来,必定是想借他的口舌之利,劝说朝廷退兵,于是纷纷进言,请赵匡胤早作准备,千万不要被他唬住。

    赵匡胤却满不在乎,微笑说道:“只管叫徐铉上来,朕倒要看看他能有什么好的说辞。”

    徐铉也的确不凡,上殿之后毫不怯懦,开口便对赵匡胤高声说道:“江南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接着便开始大力宣扬这些年来李煜为维护两国和平所做出的努力,又指出赵匡胤不该仗势欺人,无缘无故地悍然出兵讨伐南唐。

    徐铉本人口才很好,加之又已准备多时,张嘴就是一套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数百句,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把满朝文武都说得一楞一楞,唯独赵匡胤却始终是神态自若,微笑不语,非常耐心地等他说完后,才慢慢悠悠地问了一句:“既然是父子,又何必分成两家?”徐铉当场被问得哑口无言,一句话也回不上来。

    赵匡胤这句话虽短,却正好说在点上,徐铉下去之后左思右想,始终无法找到反驳之词,只好黯然向赵匡胤辞行,返回金陵。(未完待续。)

第125章【大周王朝】() 
不过在这个时候,南唐的战事又突然出现转机,这就是朱全赟在李煜的反复催促之下,终于决定率军赴援金陵,几乎就是在徐铉从大梁启程的同时,朱全赟也率军从湖口开拔,向金陵进发。

    朱全赟这支大军,有十万人之多,由于开战以来,朱全赟一直率军驻守于湖口,所以整支大军毫发未伤,此时既然已经决定要回京勤王,也就不再顾忌湖口,全军倾巢而出,对外号称十五万,乘大小战船上千艘,首尾相接数十里,浩浩荡荡沿江东下,直奔金陵杀去。

    然而朱全赟这次进军也是十分不顺,刚一出兵就赶上枯水季节,长江水位骤降,朱全赟军中有许多巨型战舰,因水浅而不能全速前进,以至于整支大军行动缓慢,直到十月二十日,才行至皖口(池州西,皖河入长江之口),这就给沿江防守的宋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自开战以来,赵匡胤就对朱全赟这支大军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所以当曹彬夺取采石后,赵匡胤立即就将黄州刺史王明任命为池州至岳州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目的就是要他阻止来自长江中游段的南唐援军,当然朱全赟这支大军就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朱全赟自湖口开拔之日起,王明就得到了消息,随即在皖口一带布下了防线,到朱全赟抵达那日,王明为挫其锋锐,立即命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率军猛攻。

    本来刘遇这一部,不过就是宋军把截部队中的先头部队,根本不能和朱全赟的大军抗衡。朱全赟受其攻击之后,也不惊慌,因占了上风头,便命手下放出小船纵火出击。刘遇本来人少。不能力敌,一战即退,完全都合乎情理。

    哪知道真是活该南唐灭国。顷刻之间风势陡然逆转,顿时将那些燃起的小船吹了回来。朱全赟军中战舰多数体积巨大,躲避不及,结结实实地与那些着火的小船撞在一起,转眼间整个唐军阵营已成一片火海。刘遇哪肯放过这样的机会,立即回师猛攻,唐军慌乱之间毫无抵抗之力,竟被杀得全军覆没,就连主帅朱全赟也投火而死。

    湖口水师是南唐最大的一支部队。消息传出之后,整个金陵愁云密布,都知道已距亡国为时不远了。十一月初,徐铉回到金陵,刚进城就被李煜召入宫中,君臣两人愁颜相对,默默无语。这一天,他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外人无法得知,但紧跟着。徐铉就再一次从金陵启程,赶往大梁,用意不言自明。就是为劝说赵匡胤退军,再去做最后一次的无益之举。

    数日之后,徐铉重回大梁,被赵匡胤召至便殿相见。这一次,徐铉完全是为了乞请北宋退兵而来,所以见赵匡胤后,不敢再像上次那么张扬,而是低眉顺眼地对他说道:“上次李煜确实是因为身体不适才没有能归朝受命,绝对不是有心拒绝陛下的召唤。所以恳请陛下能够暂时撤军,以保全一方百姓的性命。”

    徐铉的言辞非常恳切。赵匡胤也耐着性子跟他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出兵,以及李煜究竟犯了哪一条罪过。

    两人各说各的理。谁也说不服谁,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大。说到最后,徐铉也忘了此行的目的,声调直线提高,言辞愈发激烈,赵匡胤也实在懒得再跟他废话,当即拔剑怒声说出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不须多言,江南又有何罪?

    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徐铉眼见赵匡胤凶相毕露,突然间心生恐惧,不敢再与他争辩,只得黯然退了下去。

    当徐铉再次回到金陵,时间已是北宋开宝八年的十一月末了,金陵被围困已近一年,此时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已至山穷水尽之境,城破国灭只在朝夕。好在宋军主帅曹彬生性仁慈,非但不急于破城立功,反而一再遣使入城敦促李煜出降。

    不过此时的李煜显然是没有半分降意,国已将亡,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三十八年前,李煜与南唐一同降临在人世,如今南唐已将不复存在,那么李煜为何又要独自承受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屈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以死殉国,命人积薪柴于宫中,只等城破后就举火*。

    公元975年11月27日,曹彬在对李煜屡次劝降无效之下,传令宋军向金陵发起总攻。

    喊杀声从城外阵阵传来,撕裂着人的心肺。与之相比,南唐的皇宫是那样的宁静,没有惊恐,更没有慌乱,教坊中的乐曲声依旧悠扬,只不过平添了一分令人为之战栗的伤感与惆怅。李煜木然呆立在华丽的宫殿之内,片刻之后,他将与这座宫殿一同化为灰烬,为他陪葬的,还有南唐三十八年的宗庙社稷。一个王朝将就此终结,什么叫虎踞龙盘?什么又是金陵王气?转眼间都将烟消云散。

    终于要解脱了,喊杀声已渐渐临近,十四年的帝王生涯,江山美人,繁华荣辱,一把烈火,滚滚黑烟。李煜望着满宫的薪柴,他知道这就是他无法逃避的宿命。然而就在此时,李煜却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就连去死,也是需要勇气的。

    李煜并没有选择以身殉国,因为他没有这个勇气。城破之日,李煜率文武百官肉袒出降,迎拜宋军于宫门之外。李煜最先见到的是潘美,随即跪拜请降,潘美也以礼答之。李煜又请求参拜曹彬,曹彬却差人对李煜说道:“甲胄在身,拜不敢答。”将他的请求予以拒绝。

    曹彬此举很有儒将风度,用意自然是为了给李煜保留一份脸面。实际上,赵匡胤此次命曹彬挂帅南征绝对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南唐向来富庶,一旦城破国灭,军队必然会趁机大肆劫掠。

    赵匡胤很清楚,在宋军所有将领中。唯一能在战后将局面控制住的,就只有曹彬一人而已。

    正因如此,赵匡胤在出征之前。特地当着所有南征将领的面,赐给曹彬一把尚方宝剑。特许他享有“自副将以下,先斩后奏”的权力。

    这种权力是非常大的,因为自古以来,皇帝为防止前军主将作乱,往往会赐给副将很大的权力,使他能够对主将加以制衡,很少会专任一人用事,所以当赵匡胤此话出口。南征诸将自潘美以下无不骇然变色。

    不过曹彬也确实没有辜负赵匡胤的期望,为维护南唐的战后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在宋军对金陵发起总攻前,曹彬突然宣称自己身患重病,不再理事,他是前线的最高指挥官,宋军诸将自然要过来探病,里里外外聚了一大堆,纷纷祝愿他能早日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而曹彬却躺在床上不肯起来,对诸将说道:“我这个病是心理上的疾病。并非是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任何药物对我都没有疗效,如果你们想让我重获健康。就发誓在破城之后绝不妄杀一人,我马上就可以痊愈。

    如果不肯发这个誓,那就等着给我开追悼会吧!”诸将听完只好一起焚香起誓,都保证在破城后绝不滥杀无辜,所以当金陵被攻破之后,民间几乎就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曹彬对李煜也是十分优待,不但没有接受他的参拜,反而派出上千士兵替他把守宫门,不久又亲自找到李煜。对他温慰有加,而且还很有人情味地对他说道:“归朝后俸禄有限。而国主费用日广,所以还是应该抓紧时间。多装些财物带去,等一旦登记入册,那就一物不能再取了。”

    李煜一听还有这种待遇,就更加不想寻死了,于是立即折返宫中收拾财物。曹彬的这一举动,让手下将领极为不满,纷纷对他表示,既然已经抓到活的了,怎么还能放他回宫呢?万一李煜要是在宫中自尽,又有谁能负起这个责任?曹彬回答道:“李煜素来不能决断,既然已经出降了,怎么还能自尽呢?”

    诸将仍不放心,与他激烈抗辩,曹彬却始终微笑不语,反倒派出一队士兵入宫帮李煜运转财物。后来李煜果然不肯去死,还满满地装了一百多箱黄金,准备带往大梁。

    第二天,曹彬又亲自选出建卒五百人,帮李煜搬运黄金。其间有一士兵负笼而倒,曹彬当场将其斩杀,其余士兵不敢怠慢,把这批黄金丝毫无损地装上了船。

    其后,南唐后主李煜也率小周后及宗亲近侍登上船只,起锚发船,冒雨渡江。行至中流,李煜忍不住回望金陵,泪眼朦胧中,故国山河已成模糊一片。

    李煜顿觉心如刀绞,在这感慨万千之际,他满怀伤情赋诗一首:“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愁坐细思量。”此诗吟罢,船内已是哭声一片。

    南唐就这么亡了,全境十九州、三军、一百零八县、六十五万户人口尽数并入大宋版图,这对于南唐的百姓们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但对于李煜而言,却标志着他将从一个高高在上的一国之君,沦落为一个任人宰割的阶下囚徒,其转变不亚于是天壤之别。

    开宝九年正月,李煜一行抵达大梁,大宋王朝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仪式。不过,这场仪式并非是为了欢迎李煜的到来,而是大宋王朝为庆祝消灭南方最大一个割据政权所举行的庆功典礼。

    李煜作为这场盛典中必不可少的人物,身穿白衣,头戴纱帽,在万众瞩目下,步行来到明德门外,向大宋天子赵匡胤叩头请罪。

    伏拜再三,赵匡胤始开金口,宣布赦免李煜的罪过,将其封为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这一串头衔虽然尊贵,但其中“违命侯”三个字,足以说明李煜的真实身份。

    这里还要简单地介绍一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