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鼻涕玩弹弓长大的大叔大妈们那眼睛里面的羡慕嫉妒恨。其实杨广有点想追求项羽那种感觉。“富贵不还乡里,若锦衣夜行。”是人就有虚荣心,杨广也不例外。他想听听以前他在这个地方当总管时候这些子民们对他的赞誉和仰视。看看这个昔日从扬州走出去的总管大人,终于登上了九五之尊,成了全天下的主。这也是一种需要。运河的繁盛壮美、龙舟的气派豪华、大臣的恭敬从容、**的如花美眷,外加威武之师的护驾和九五之尊的巍巍皇权,给了这个昔日扬州大总管莫大的荣耀。但现实跟期望总是有出入。来迎接皇帝南下的江都市民代表稀稀拉拉,精神头也不足,欢迎仪式也不是太热烈,没有看到预想到的欢迎横幅和标语哈。并没有出现皇帝预想到的羡慕、吃惊以及皇帝威仪带给南人的震慑感。南朝旧民好像并不买账,他们对皇帝的舆服和仪卫并不满意。人群中好像有人还在嘲笑,大意是说你看这个皇帝的服装仪卫真是俗气加土气,怪不得祖宗是北方荒漠起家的少数民族当兵的,真是没文化。就这还能代表华夏之主?统一,首先是文化上的认同。包括服饰和思维习惯。当然服饰是最能够代表认同的显性东西。关陇军事贵族是起身于武川镇的将领。他们文化相对落后,仪卫相对简洁干练,但缺少儒家的繁文缛节、礼仪服饰和能代表汉民族文化的东西。杨广明白了。行头很重要。那这还不容易?立马下诏,诏吏部尚书牛弘议定舆服、仪卫制度。并诏令开府仪同三司何稠为太府少卿,立即营造全套皇帝皇后以及大臣随从的朝服仪卫并紧急送往江都。那哥俩什么来头?这两位可都是大隋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个牛弘在隋朝可是名气大大的啊,和他的姓一样,是一个真真正正的牛大人。这哥们他在北周的时候就在朝廷专掌书籍,相当于文史档案馆的馆长。隋文帝杨坚即位后,他就被任命为帝国文化部部长。“授散骑常侍、秘书监。进爵奇章郡公”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这哥们官拜礼部尚书(相当于教育部兼文化部部长)。修明堂(儒家祭祀和朝会地方),定礼乐制度。又奉敕修撰《五礼》百卷,为帝国儒家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人好读书。这不奇怪,好读书的人多了去了。但这位牛大人跟一般人他不一样。他非常投入,甚至到了有点发呆的程度。这哥们读书发呆直接创造了一成语。牛吧?说这牛弘大人有一弟弟,叫牛弼(不是牛逼啊)。说这牛弼弟弟喜欢喝酒。喝酒后闹事。这就有点过了。说有一次这个牛弼同志他喝醉了,用箭射杀了哥哥牛弘家里拉车的牛(这牛弼同志跟他名字一样可真牛逼)。这牛弘回家后,老婆就跟他说了,说小叔他用箭把咱们家拉车耕地的牛给射死了。“叔射杀牛。”这牛大人没吱声,直接跟老婆说:“做成牛肉干”拿着那书继续摇头晃脑。老婆就奇怪了。继续。“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又说:“小叔子忽然杀了我们家的老黄牛,真是大怪事啊”牛大人还在那继续晃脑门子。神色自若,继续专心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呆子书。”那兄弟们肯定说了,这位牛大人书呆子一个,在官场那肯定混不来的了,早被人挖坑给作了。牛大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各位:还真不一定。在隋朝杨坚和杨广两位皇帝的白色恐怖统治之下,大臣被贬得贬杀得杀流得流。包括就连像高熲、宇文弼、贺若弼、史万岁、杨素和张衡这些给帝国或老板个人立过大功的牛人们,也鲜有善终的。但我们的牛弘同学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政治漩涡中,屹立不倒,独傲风霜啊。有啥诀窍?

    手机: 电脑:

第八十五章【新装】() 
唐朝那些事儿;第八十五章【新装】

    但我们的牛弘同学就是在这种险恶的政治漩涡中,屹立不倒,独傲风霜啊。濠奿榛尚有啥诀窍?靠的就是什么斗争都不掺和,什么事都不计较,什么人都不得罪。这其实也是一种官场的修为。大伙不妨也学学,很有用滴。像个猪一样的生活,不跟他们玩。是那个特定年代的生存之道。每个人头上都有一片天;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染上各样的色彩。靠着勤奋、努力和天资,这位牛大人可真的是博览群书,尤其是对于儒家经典,那是帝国绝对的权威。另一位何稠,这也是位牛人。何稠的祖籍是中亚人,后来为了躲避战乱移居到四川郫县。中亚这地方本来就出能工巧匠,那地方出的手工艺品那是没得说。他的叔叔就是国子祭酒(相当于中科院院长)何妥。这何稠打小就聪明异常,动手能力特强。做工尤其精巧。专门给皇室作衣服器玩,后来到专门的太府局里面为皇宫效力。历任太府少卿、太府卿。这何稠动手能力特别强,那就能把美丽的图纸变成现实。举个例子吧。说有一次波斯国(现伊朗)给皇帝送来一件金棉锦袍(没见过,说不出啥模样,反正玩命想象呗),特别华丽特别精致。文帝看后特别喜欢,就命令太府卿何稠仿做一件。这何稠拿回去没几天就将仿品送上来了。杨坚一看是大为惊叹,因为何稠仿做的华丽精致程度超过了波斯人送的原件。这还没完。还有一件事那就更厉害了,杨广在大业八年第一次征辽的时候,到辽河边,傻眼了。军队过不去,没桥啊。就让牛人宇文恺造桥,宇文恺这次不知脑袋进水了还是状态不佳,造出来的桥大军过不去,相差“丈余”。为此大将麦铁杖还在这辽河边送了命。杨广就令何稠代替宇文恺造桥,这何大人果然没有令皇帝失望,仅用两天就造成了,大军得以顺利过辽。还有更绝的,在辽东城下,这何大人一夜之间建成了皇帝的行殿和高十仭的**城。这种有如神明之助的建造水平,给了高丽人极大的震撼。这种总能给领导带来惊喜和面子的人,当然皇帝喜欢啰。那现在有了懂儒家经典理论、图籍资料的牛弘和手工工艺高超的何稠,这样完美的理论加实践的强强组合,外加帝国雄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皇帝一声令下。这哥俩可就玩了命了。皇帝的礼服、皇后、太子、后妃、大臣的卤薄和仪服,另外还有仪仗队的旌旗和卫队的服装。做了多少套呢?史书上没统计。但光光这个旌旗就做了三万六千仗。数量惊人之外,那质量更是精益求精。光是百官的皮弁(官帽)那都是是用白鹿皮做成的,那白鹿可就为帝国形象工程做牺牲了。扑杀了多少白鹿无法统计,总之数量肯定惊人。服饰制作也需要百鸟羽毛。那还不容易,皇帝一纸诏令来个全民总动员,让各个地方长官发动人民战争去扑杀这些珍稀的飞禽走兽。这家伙,这些个动物可就遭殃了。不过好在那时候没有动物权益保护法,也没有保护生态环境这一说。但动物遭殃是一方面,那老百姓也跟着倒霉。这么大工程何稠一人肯定不行,那就找来了大批工匠来配合何稠。史书上记载“所役工十余万,用金银钱帛巨亿计。”一句话,当皇帝就是爽!换上了何稠和牛弘给这个皇家旅游考察团的新行头,杨广陡然感觉威风多了,看来还是古话说得好啊。“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啊。”在扬州这份繁花似锦地,温柔富贵乡,我杨广再也没有乡下人的感觉了。穿着漂亮时尚外加流行元素妆点的服饰,骑着高头大马,前后成群结队的仪卫和护驾随从。看得这帮扬州的南朝人那是目瞪口呆。从这些南朝文人士大夫和普通民众的眼里,杨广看到的是他们对皇权的尊敬、艳羡和仰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杨广到的扬州,刚好是春天,是扬州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带着自己的随从和文武百官、大队的仪仗和威风的卫兵,游览着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桥,观赏“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景,品尝淮扬最精美的美食,欣赏有浓郁江南地方特色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帝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杨广很有表现欲,也很会作秀。扬州的这次走秀,给了他极大的心理满足。他很享受这种感觉,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历史和现实是相通的。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依然在发生,**、杀戮、挖坑、埋人、诬陷和造谣,没一天消停。一开始遇到困境会选择反抗或发泄,当这两条路都走不通的时候一般人会麻木或非暴力不合作。这可是要命的事。如果社会中人人都这样,那我们的文化肯定有问题,谈何未来?所以我很理解司马光老先生,这位哥哥他私下再怎么为历史牛人们叫好,《通鉴》里面照样口诛笔伐,扛起道德大旗挥舞杀威棒一通海杀。但光凭这些说教和道德审判显然不够,现在人不是三岁孩子更不是处在那个封闭落后的中古世纪,现在除过道德这把权杖,法律也不断在完善。我感觉社会不要给文人太多苛求,文人也不必背负那么多压力,道德的滑坡和信用危机是整个社会系统出了问题,文化当然难辞其咎,但不要过分拔高道德和文化的力量,尤其是现如今。文化人的力量实在有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有太大改观。举个例子吧。我的作品中讲述了一个人,隋末大儒刘炫同志。这哥们算很牛了,老有文化了,我在这跟您白话您肯定不信,我跟您抬一有份量的。梁启超先生说这刘炫属于大隋朝最牛的两位大儒之一,另一个是他的同学刘绰。打小就聪明,神马记忆力神马一心二用等等属于神童特质的玩意这哥们全有。但这么厉害的角色在社会上没地位,首先肚子问题就解决不了,跟现在一样,知识分子收入整体单薄,靠写作教书喝西北风那都不够。没办法这哥们动脑筋了。开皇三年的时候,面对国家战乱频仍藏书极缺的现实窘境,正宗牛人礼部尚书牛弘同志建议帝国董事长兼总经理文帝杨坚创新思维,发动群众大搞“献书运动”。具体政策是:人献书一卷,奖绢一匹。而且所献之书所有权依然在您这,国家把大家伙献来的书抄下来,抄好后再还给您,这样各取所需,挺好一主意。自己一没钱开路(官场十大硬伤之一),更没钱买书(糊口都难),献书更甭提了。不过俗话说“个人头上一片天“,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刘炫脑子终于活了一把。刘同学充分发挥玩命挖掘,这就自个编了本书冒充古书然后献给主管官吏,这一来增加收入,这二来也能够充实国家图书馆存书,属于双赢,多好!这两本书没听过。当然啦,刘炫同学的光辉事迹也不允许这书让您听和看,名字倒有:《连山易》、《鲁史记》。两本书给刘炫同志的生活改善不少啊。没有不透风的墙,奖的绢还没来得及给老婆扯根红头绳,刘炫很快奏被人告发拿下。罪名还不小,那当时大家伙读的可都是圣人之言,那谁敢冒充圣人?不想混了?本来是要被灭了的,多亏有人惜才,这刘同学总算保住了小命。那简单多了,回家种地当个民办教师勉强糊口,日子更加艰难。后来实在憋屈混不下去,就又找人想做官。这就被太子杨勇召至京师,分派的工作是要他去侍奉蜀王杨秀。专业更加不对口啊,这刘炫就拖延不愿从命,惹得杨秀一不高兴,这位爷就派人将其“枷送益州”。一介书生,披枷带锁,千里跋涉,凄苦之状,可想而知!到了成都(益州),蜀王安排他在帐内“持仗为门卫”,当了一保安,多么尴尬汗颜的差事?后来因为这哥们实在有才,朝廷又需要这些个写写抄抄的文员,况且这哥们也失业太久,生活实在窘迫,这又进了公务员队伍(估计没进编),打杂糊口而已。最后在战乱穷迫外加贫寒冻馁的栖荒晚年中归了西。人们可以尊敬甚至膜拜一个满嘴谎言文过饰非落井下石甚至杀人不滴血的政客,但却不能容忍一个为了温饱而编书糊口的知识分子。这就是社会的奇诡之处!肚子饿着,什么斯文道德什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全是扯淡!《隋书。儒林传》记载当时的巨儒在品行上多鄙俗。收入低地位低,只有依靠权贵才能糊口,所以摇尾乞怜的伪君子便大行其道。当然在这里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对社会有什么意见和牢骚,只是感觉现实本来就如此。孔夫子也不例外,生前如丧家之犬颠沛流离,身后被重新整容梳妆打扮一番又被树为道德楷模和教化道具,目的还是为了自个的政权稳固和统治秩序。文化人的境遇古来如此!小弟我是不是太悲观啦?哈哈~不过认清现实总没错,总归比板着脸一味脱离现实的说教强。手握各色资源的精淫官员政客贪污腐化甚至鱼肉百姓,却将本该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巨任一股脑压在饿得心理跟肚皮一起发慌的知识分子和书者肩上,合适吗?争取以本真示人并传递正能量,绝不人云亦云成为主流宣传工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