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那些事儿-第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待他的并不是生命之火,而是地狱之门。薛道衡先生最终为自己的天真迂阔付出了生命代价。神马的干活?

    他满怀希望等到的回复不是赦免,而是赐死!傻眼了。这是他从未想到的。他不想死,他还想为帝国和皇上服务。他一遍一遍地问为什么。为什么皇帝要赐我死?我到底犯了哪条罪?

    为什么那些奸臣贼子贪赃枉法反而逍遥自在?为什么自己仅仅几句忠言逆耳便落此下场?面对眼前的三尺白绫,痛苦、恐惧和求生**彻底包裹了他。

    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七十岁的薛同学怎么也想不通,半截子入土的人了,为啥皇帝还不放过?他想申诉,没人敢受理。他想写信求援,没人给他递折子。他想跟家人作最后告别,环顾四周连个送信跑腿的都没有。

    大家能做的只有一个:躲之而唯恐不及。没有落井下石那算道德高尚。世界本来很残酷,政治斗争更如此。只是他理解得够晚而已。这位七十岁的老功臣、老诗人迟迟不肯自裁,等着皇帝能够重新裁决。

    “及奏,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决。宪司重奏,缢而杀之。”对他还算仁慈,给了个全尸。还没有对他夷族,仅仅缢杀了薛道衡一人,将他的其他家庭成员流放到新疆且末。杀了薛道衡,杨广满意了。

    可是百姓心里有杆秤。百官心里也有杆秤。史书上记载杀了薛道衡,“天下冤之。”两年前杨广在北巡路上杀了高熲、贺若弼和宇文弼等元老忠臣,“天下莫不伤之。”

    《隋唐嘉话》里面记载说这个薛道衡他有一首诗在当时已经非常轰动。题目是《昔昔盐》。

    大家伙都知道薛道衡是北朝人。那写边塞诗很拿手。只是不知道这哥们写婉约诗那也是相当了得。

    薛道衡在北朝时候当过驻陈朝的大使,所以经常跟这些个南朝诗人以诗会友相互交流切磋。当时虽然南朝人打仗不行,写诗可是这些宫廷文人的长项,为此南朝这些官僚经常讥讽北朝人作的诗太粗,没文化。可是看到人家薛道衡这个《昔昔盐》的时候,全傻眼了。

    因为这诗写的太好了。这诗太长,我拣出来两句跟大家伙晒一晒。听好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这句诗把闺中怨妇的落寞、寂寥和孤独通过窗框上的蛛网和雕梁上的燕泥衬托了出来,那真是形神俱佳震撼人心啊。如果当时举行年度诗歌大奖赛的话。就凭这首诗老薛同志完全有资格入围前三甲。这就惹得皇帝很不高兴了。

    你这诗一出手我杨广还敢写诗吗?皇帝不高兴那是自然。临刑前,皇帝就略带讽刺和挖苦地用胜利者的口吻跟薛道衡讲:“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这就过分了。

    虽然皇帝杨广为了一句诗杀了大文豪薛道衡我是不相信的。但杨广的自负、刚愎、嫉妒和狭隘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记载: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联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今联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什么意思?

    “天下人你们都以为我是接我老爹的班才当皇帝的。其实不然。就算跟你们这些个读书人一起比作诗,我照样给你们当皇帝。”这就不是自信了,这就是自大狂妄综合症了。您再牛,您也是人不是神。是人他就有缺点。

    你样样都要拔头筹,那可就癫狂了。这人一癫狂就要找不着北了。这一找不着北,昏招就来了。普通人还罢了,这皇帝昏招迭出,国家可就危险了。

    如果说杨广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是压垮大隋帝国的一捆捆稻草。那东征高丽便是这万千稻草中的最后一根。说来话长,那还要从大业三年(6o7年)杨广北巡突厥说起。

    那时候皇帝到启民驻地。在可汗牙帐。碰到了高丽使者。很明显:高丽潜通突厥。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趁中原大乱,通过铁骑弯刀在中原建立了走马灯式的政权。突厥趁着这股子乱,崛起了。

    成了东亚秩序的中心和老大。在文帝杨坚时,大隋国力还较弱。南方有陈朝,北方有突厥,东部有契丹,西边有吐谷浑等,腾不出手来解决高丽。

    在大隋两代君王持续多年分化瓦解之下,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国最终轰然坍塌。到杨广时期,大隋国力急剧提升。举目望去,西部的吐谷浑、伊吾、高昌,北部的突厥和东部的契丹、靺鞨、百济和新罗都向帝国称臣。

    最牛的西突厥处罗可汗也成了皇帝身边的一名侍卫。东亚秩序已经改版。大隋成了新主子。现在万邦来朝,连启民这个黑老大都帮杨广斟酒除草。岂容高丽还在化外?

    跟突厥潜通是个信号。不能容忍!况且这时候朝鲜半岛局势有点恼人。南边的百济、新罗都向大隋称臣要封号。高丽不仅不称臣朝贡反而向南边两位兄弟抡起了拳头,不断侵犯。

    对这种刺头,大隋岂能袖手旁观?这皇帝杨广就对高丽使者警告并让其帮主子高元带话:“苟或不朝,将帅启民往巡彼土。”赶紧来朝贡称臣完事,否则将带着启民可汗来灭了你。杨广的威胁是有底气的,也不是在这里瞎咋呼。我跟您说道说道。

    为什么皇帝要赐我死?我到底犯了哪条罪?为什么那些奸臣贼子贪赃枉法反而逍遥自在?

    为什么自己仅仅几句忠言逆耳便落此下场?面对眼前的三尺白绫,痛苦、恐惧和求生**彻底包裹了他。人生七十古来稀。已经七十岁的薛同学怎么也想不通,半截子入土的人了,为啥皇帝还不放过?他想申诉。没人敢受理。

    大业元年的时候,契丹寇抄营州(今辽宁朝阳),杨广命通事谒者韦云起带着突厥兵去讨伐。那启民可汗可是亲率两万轻骑兵在猛人韦云起的调度下端了契丹的老窝。

    大业四年的时候,伊吾(今新疆哈密)不服隋朝这个新老大,有点想法。那自然要给他点颜色啊。这杨广就派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总管,与身为雇佣军首领的启民一道去灭伊吾。

    说好在玉门这地方汇合后一道去灭伊吾。西安那离哈密那山遥路远的,伊吾和启民都认为这大隋就是瞎咋呼。肯定是吓唬为主,真的派兵来打估计是说着玩玩的。所以这伊吾国主也没准备,启民自然也没赴约。

    这薛世雄到玉门自然一个毛也没看着。按说兵微将寡孤军深入的。薛将军完全可以撤军回去直接交差完事。但猛人就是猛人。

    没有突厥的助阵那我照样玩得来。薛世雄打马向前深入漠北,孤军度碛。一日一夜急行军直抵伊吾城下。伊吾城主无奈,只得出城投降。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杨广同志威胁高丽使者那不是空口白牙空穴来风,那家伙说话是很有底气把握的。底气后面是要靠实力支撑的。

    我看当时的大隋跟现在美国差不多。那也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规则的制定者。打仗。后面有一帮小兄弟当炮灰。

    打仗,后面有一帮小兄弟当炮灰。但是这高丽有点特殊。一个就是这个民族特别顽强,我们现在也看得到啊,这个北朝鲜那穷是穷点,那打起仗来可是敢玩命啊。

    二就是这地方他跟其他地方他不一样,地理位置特别险峻。附山带河的,交通不变不说气候又特别奇怪,打仗时机每年就那几个月。基本半年就冰天雪地的。

    回军稍微晚点就回不来了,不是大雪封山就是温差极大这连冻带饿就直接被埋那黑土地当肥料了。甭说别的光光劳师远征后勤补给就是大问题。所以历代皇帝远征高丽那基本都以失败告终。说说他老爹杨坚征辽的光辉经历吧。

    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这高丽王高元联合靺鞨入侵辽西,引发了两国一次大的冲突。文帝杨坚大怒,命汉王杨谅、王世积并为行军元帅,发水6兵三十万攻击高丽。

    又以尚书左仆射高熲为汉王长史,周罗睺为水军总管,协调行动。三十万那是个天文数字,因为隋朝府兵最多时候也就是6o万,打一个小小的高丽,竟然动用帝国一半军事力量,显然想毕其功于一役。

    但我刚才讲的问题还在。一个就是补给。兵力太大,由于交通不便(辽河是天堑)导致出了问题,发生了瘟疫(猜补给不足馒头发霉官兵痢疾流行)。一个就是气候。大风降温,到**月份暴雨,大风导致大部船只被摧毁。

    农历九月份这地方就开始大雪封山外加天寒地冻的,中原汉人根本受不了。无奈之下,二十一日,两条线路均无功而还,死者十之**,隋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不过这时候高元怕了。

    大隋毕竟国力强大,高元也不敢过分。于是遣使谢罪,一句“辽东粪土臣元”让大隋皇帝立马消了气,挽回了些许面子,赶紧骑驴下坡,下令赦免罢兵。

    那在老爹那里靠武力臣服了高元(虽然是名义上的),那我杨广怎么着也要超过老爸吧。大业三年这次会面杨广可就语带威胁地警告过这高丽使节了。

    不过这高元可真是硬骨头啊,要不说他们是棒子呢。他就愣是没来。根本没把这杨广皇帝的话当回事啊。皇帝这是天天等月月盼,这奏是等不来高元的臣服表啊。这转过年就大业七年了。还是没有。皇帝不等了。

    还是拳头说话管用啊。这就要征辽东。他这一征辽东那是不要紧。他哪成想这没有自己帝国一个郡大的小小高丽,竟然奏响了埋葬自己偌大帝国的丧钟。成了大隋真正的掘墓人!(未完待续。。)

    手机: 电脑:

第一百章【英雄们的起源】() 
唐朝那些事儿;第一百章【英雄们的起源】

    重门阀而不唯门阀,量才使用是西魏政治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濠奿榛尚对关陇人民而言,宇文泰以及他的将领们都是外来户,对此,宇文泰仿照孝文帝汉化改制推行关中本位制度,让督将们改籍关中,确立了新贵族的本土地位,新门阀逐渐取代旧门阀。

    宇文泰在府兵制下推出的柱国大将军成为新门阀的标志。一直到唐代,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八柱国家的荣耀,正如唐人所言,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耀,莫与能比。

    所谓八柱国家指的就是西魏军事系统府兵制下以八位柱国大将军和十二位大将军为代表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宇文泰投胡人所好,将上古周朝六军军制同鲜卑八部制有机结合,创立影响隋唐两代军事制度的府兵制,府兵的最高军职为柱国大将军,不过军队有六支,柱国大将军却有八个,其中两个不直接带兵。

    府兵制结构为金字塔,位于塔尖的是柱国大将军,每位柱国大将军各统领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大将军,每个开府领一军,形成府兵系统二十四军的编制。按照《魏书》记载,北魏末年权臣尔朱荣以拥立孝庄帝之功升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

    其后权臣尔朱兆、高欢、宇文泰先后荣膺此职。宇文泰在大统三年加柱国大将军,而后至大统十六年随着府兵制的逐渐成熟先后有八人荣膺此职,八人作为西魏帝国的开辟者。享受到出将入相的殊荣。

    领兵的六大柱国大多同宇文泰一起参加了东西魏的历次大战,在战争的洗礼下威望日隆成为西魏重要的精神支柱。宇文泰列八大柱国之首,身兼都督中外诸军事。为西魏的最高军事统帅。

    所以,他虽然不具体带兵,名义上跟其他七人等夷,但他们之间是有高下之分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府可以越过柱国、大将军而直接将命令传到左、右十二军。

    宇文泰动不动就为别人赐姓赐名,俨然以主子自居,反正。接替元修出任皇帝的元宝炬很有自知之明,心甘情愿安分守己地做傀儡,君臣相安无事地度过了十七年。

    宇文泰家族后来建立北周帝国。但帝国又为杨坚所夺,在这次除旧布新式朝代更替中,宇文泰子孙被消灭殆尽,隋唐里那个著名奸臣宇文化及祖上本是宇文氏家奴。以事主忠心被赐姓宇文。

    八大柱国第二位陇西郡开国公李虎。李虎位次高很多人怀疑是唐朝人刻意为之,《周书》《北史》《隋书》《北齐书》等都是唐朝组织修撰的,内中很多名字里含虎的人都被强制改名为武,就是为了避李虎的名讳,李虎的孙子叫李渊,重孙就是被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的李世民。李

    虎祖上以良家子镇守武川,所以也算出身六镇。在关西大行台贺拔岳遇害的时候,只有他坚持请荆州刺史贺拔胜到关中主持大局。所以北周宿将大多有谋议拥戴宇文泰之功,李虎没有。这多少对他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贺拔岳时代李虎就是诸将中军职最高的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