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第一猛人-第1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们军人过的日子。我们要生得轰轰烈烈,死得重于泰山!既然你们愿意来西镇抚司,那在享受高人一等的待遇的同时,就得参加西镇抚司的魔鬼式训练。我要申明的是,这一个月,你们是在西镇抚司试训,可以随时退出。但一个月以后,你们的关系正式转入西镇抚司,再想退出,那就是逃兵,可要军法从事的。”
说完,朱由诚点手叫来一名侍卫,让他带着炮手们去西镇抚司接受魔鬼式训练。这时,他看见队伍中又有两三个人偷偷溜了,也不介意。西镇抚司要的是精兵,不是废物点心。记得京师三大营――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战力堪忧,崇祯十七年出京城与李自成部队战斗,未及战斗便自行溃败。虽然这些炮手那时早已退出神机营,但三大营的胆小怕死的精神也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作为中间的一环,他们也功不可没啊。沙汰掉一部分胆小如鼠的,虽然看起来有点可惜,但剩下的精兵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打发走炮兵,朱由诚又一次扬鞭摧马,赶回儿童乐园。还没进门,就看见一位大红官袍的中年人正在门口等着他,他定睛一看,却是徐光启。
朱由诚跳下马,徐光启迎了上来,道:“土豆呢?红薯呢?”
果然是农学家的作派,目中无人,只关心农作物。
朱由诚微笑道:“想吃烤红薯,还是土豆烧牛肉,你划下道道,小可一定照办。”
徐光启拧眉瞪目,怒道:“你敢!要是有一个红薯或是土豆被你吃了,老夫老夫和你拼了。”
朱由诚见老头动了真火,忙干笑道:“哪能呢?这都是宝贝,晾在后院呢。”
朱由诚带着徐光启进了儿童乐园里他和信王住所的后院,果然一地铺的全部都是土豆和红薯。
徐光启有点发愣,问道:“朱大人这是干什么?”
&护种子呀。从华亭运到北京,一路上又是风又是雨,土豆和红薯一直憋在箱子里,会烂掉的。晾干了,才好收藏起来呀。”
&打算什么时候播种?”
&么也得等到来年的春天吧。”
&行不行,太晚了,明天就种一些。”
朱由诚哭笑不得,道:“徐大人,你想解决大明饥荒问题的心情,我能理解,但你总得尊重自然规律吧,现在临近冬天,你把种子埋进土里,他也不会发芽呀,只会默默地在土里――烂掉,没准心里还得埋怨你把他们送上西天呢。”
徐光启一脸严肃,道:“你别骗我,你有温室大棚,可以种那里呀。什么话也别说了,你的大棚,老夫征用了。”
朱由诚有点为难,道:“大棚现在还没有启用。就算启用,种植的也是给皇上吃的时令小鲜。京西皇庄的大棚数量有限,土豆、红薯又那么多,怎么够用呢?”
&我就不管了,”徐光启这么正直的人难得耍起了赖,“反正不种土豆、红薯,老夫就不走了,吃穿用都算你的,上不了朝也算你的要不,你别种那么多,半分地的土豆,半分地的红薯就可以了。我要试试你说的种植方法,能不能种出高产土豆和红薯。如果可以的话,明年我将在京西皇庄推广。”
朱由诚无奈地点点头。徐光启非常霸道地逼着他写下手令,又强行征用了他的一辆马车,去了京西皇庄。徐光启本来想逼他一起走的,但朱由诚的事确实很多,实在脱不开身,只好退而求其次,拿着手令去皇庄了。
临走时,徐光启还千叮咛万嘱咐,让朱由诚严密地看管土豆和红薯,并且越俎代庖,代替朱由诚写下调十名锦衣卫看守种子的命令,又从朱由诚的身上搜出大印,盖了上去。以后的几个月里,京西皇庄的农民赫然发现一间小小的仓库周围站着十名锦衣卫,而且日夜不休。大家都对这间小小的仓库起了好奇心,事情逐渐传开,而且越传越邪乎。京城的飞贼起了觊觎之心,相约谁偷到里面的宝物,谁就是京城贼王。
锦衣卫岂是吃素的,来一个捉一个,来两个捉一双。不过终究还是有艺高人胆大的,有一个大盗终于在春季末摸进了仓库,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废话,种子全埋进土里了,仓库里还能剩些什么呢?再说,如果不是仓库空了,那十名锦衣卫也不会撤岗,大盗也摸不进去。
&&谢订阅的书友,顺便滚键盘。感谢书友偷菜大大的月票。朱由诚终于摆脱了月光族的命运,他终于得到一张月票了!)
第一百九十章 战略奇才()
按下土豆和红薯的事不提,单说朱由诚,应付完徐光启,勿勿吃了午饭,便马不停蹄,直奔兵部,处理炮手的事情。京师三大营事关国防,如果拖拖拉拉,不明不白地使用这些还属于三大营的士兵,被人弹劾有不臣之心,那才冤枉呢。
进了兵部大堂,一看兵部尚书,他不由乐了。原来,兵部尚书是他的老熟人――李春烨。说到李春烨,他可以说认识了两辈子――这一辈子和上一辈子。上一辈子,他去福建泰宁旅游,参观过他的府邸――泰宁尚书第。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原主人李春烨早已故去多年,但尚书第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时代的风霜,却依然倔强地挺立着。尚书第里还有他的塑像,当然和这辈子的真人是没有半分相似之处。泰宁的街头,还有他正在写辞官信的铜像,说是为了侍奉日薄西山的母亲,他在人生的巅峰毅然辞官归隐。不过,据上一辈子旅游时的同伴――一位业余明史专家推测,李春烨这家伙侍奉母亲八成是借口,最大的可能性是被吓走的。因为明末的兵部尚书的下场都不太妙,他前任兵部尚书高第被打发到辽东戍边去了,如果再不走,他恐怕也要跟着去辽东。
果然,李春烨脸上看不到升官后的春风得意,只有深深的忧虑。
见朱由诚进来,李春烨强打精神,站起身迎接。
听完朱由诚的来意,李春烨拍着胸脯打包票,说别的兵部尚书可能帮不了他的忙,但自己一定帮他办得妥妥当当的。因为他这个兵部尚书可不一般,还“协理京营戎政”也就是说,京师三大营。他说了算。
当堂签署文书后,李春烨笑呵呵地问道:“哥们对你是不是很不错?现在哥们有难,你可不能不帮啊。”
&大人有话请说,只要能办到,小可一定照办。”
听到朱由诚的答复,李春烨把他拉进密室。哭丧着脸说道:“朱大人一定要救救下官哪。”
朱由诚是从四品,李春烨是正二品,从哪里论,也论不到“下官”二字。朱由诚慌忙说道:“你是尚书,怎么能对我自称下官呢?”
&朱大人,你就别揣着明白装糊涂了。皇上让你主管两院,现在朝廷和军队里到处都是你的学生,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朱大人的势力必定暴涨。而且朱大人又是龙图阁大学士,铁板钉钉的内阁阁老,下官只是提前叫了一声大人而已。”
朱由诚知道自己将来进内阁基本上是公开的秘密,也不矫情,不在“下官”二字上作文章,直接问道:“你遇到了什么麻烦?”
&不是这个倒霉的尚书害的。我本来是太朴寺少卿,主管马政,兢兢业业。蒙魏公公不弃,擢升为兵部左侍郎。高第高大人年富力强。下官原本没有出头之日。不过,前些日子,高第大人临危受命,平迁辽东经略。当然,因为辽东土地尽失,高大人这个辽东经略的准确官职应该是蓟辽经略。因为朝中不可一日无兵部尚书。结果这个倒霉差事落到了我的头上。”
朱由诚正色道:“兵部尚书,正二品,主管天下兵事,位高权重,就连小可也得不时借重大人。怎么能说是倒霉差事呢?”
&大人说得是,如果辽东无事,兵部尚书确实是美差,可是现在辽东不宁,兵部尚书难当啊。辽东平安无事,兵部尚书当得顺;辽东吃了败仗,兵部尚书就要倒霉了。可是辽东连年大败,这是为什么呢?朱大人不是外人,我就明说了吧。辽东败仗的根本原因是养贼自重。当年两大名将――戚继光和李成梁镇守边疆。戚继光守城有方,所以鞑子都不敢进攻他的防线,功劳大,但战功少;。而李成梁基本不守城,鞑子屡屡侵犯他的边界,而他又很能打,每打必胜,守城无功,但战功赫赫。后来戚继光调离蓟镇,辽东李成梁一家独大,原因就是李成梁养贼。李成梁是个很贪心的人,发现克扣军饷、吞没战利品不如收受建奴的贿赂效益大,于是放纵建奴,导致建奴崛起。后来,李成梁调离辽东,继任的辽东经略虽然军事不行,但贪心一点都不比李成梁小,继续养贼,最终导致萨尔浒一战,我军惨败。后来的辽东经略虽然励精图治,但下属养贼已经养成了习惯,一门心思捞钱,根本无心与建奴战斗。大人不觉得奇怪吗?一些军队在大明序列,战斗力弱得犹如兔子,可是一旦叛变,却凶猛如虎,狡诈似狼,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你说,率领这样的队伍打仗,还能取得胜利吗?可是朝廷不管,只要吃了败仗,就是我这个兵部尚书的责任。其二,孙阁老督师辽东,忠心可表天地,但他老人家去辽东直接带来两个恶果,第一是众所周知的浪费金钱,第二是培养了一大批的军阀,听宣不听调。高大人走后,我整理了一下辽东的情报,得出一个结论,辽东的部队除了极个别将领如满桂、赵率教、何可纲等人之外,其他人都不可靠。养之,空耗民脂民膏;不养,则调头从贼。这样的辽东军队,你还能指望他们打胜仗吗?”
朱由诚那肃然站起,向李春烨深深地作了一个揖,道:“李大人远见卓识,真乃战略奇才。小可万分佩服,请李大人受我一礼。”
李春烨是官场老油条,哪敢受朱由诚一礼,赶紧掺扶。但朱由诚可是武状元,力气岂是李春烨这个书生可比,还是硬受了一礼。
李春烨嘴上连连说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非常美,人总是希望被别人肯定的,更何况肯定他的人还是天下公认的才子。
他继续说道:“高第继任蓟辽经略,采取了一个正确的策略。既然辽东将领皆不可信,那就不守辽东,把辽东将领尽数调往关内,这样辽将边将混合。互相监督,没有养贼或从贼的路径,山海关必定能牢牢守住。可是高第军事正确,政治却错得一塌糊涂。我可以预料,下一步必然是御史言官的弹劾书把高大人淹没。高大人守住山海关,却因胜下台。下一任的蓟辽经略十之**要落到我的头上。”
&果李大人担任蓟辽经略。会如何镇守辽东?”
&能怎么样,肯定是沿继高大人的政策,然后坐等言官的言论将我淹没,灰溜溜地卷铺盖回家。朱大人,下官不贪钱,只图名,你不能和魏公公说一声,放我归隐?我不想在后世的明史中,被列入误国罪臣录里。”
朱由诚纵声大笑。道:“如果没和李大人深谈,我几乎错过一个人才。李大人,我猜如果我不帮忙,你下一步是不是上表朝廷,请求致仕?原因吗,就说母亲年老体衰,无人照顾。回乡以后,你就和魏公公切断联系。假装不是阉党中人,几年或十几年后。阉党倒台,李大人还是清流名臣,说不定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当然得等到辽东平定,或是能远离兵部尚书之类的倒霉官职的时候。”
李春烨悚然色变,期期艾艾地说道:“朱朱大人。你是怎么知道的?难道你真是星宿下凡,上知五百年,下晓五百载?”
&测而已。官员致仕无非有两种借口,一是自己年老体衰,二是家人年老体衰。以李大人那么爱惜羽毛。一定是借口母亲需要照顾喽,这样在尊孝重礼的大明,还能博得满堂彩。李大人眼光长远,知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魏公公现在呼风唤雨,朝中一时无两,但总有倒台覆灭的一天。不趁早切割,到覆巢时算后帐,岂不糟糕。”
李春烨此刻心里正在大叫糟糕,忘了朱由诚天纵英才,数次挽救魏公公于危难之中,今天吐露真情于他,不等于把实情告诉魏忠贤吗?魏公公虽然对自己不错,但也是睚眦必报的人,看来今后自己没有好日子可过了。真是羊肉没吃着,反惹一身膻。
朱由诚接着说道:“李大人,请放心,魏公公是魏公公,朱某人是朱某人,我知道的事,魏公公不一定知道。不过,李大人要求致仕的事,我是一定会打岔的。大明不缺战术人才,但缺战略人才。满堂文武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看不到整体的战局。只有李大人,跳出常规思维,以战略的高度观察辽东。实在是难得。您有这么好的见识,归隐山野,这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犯罪。”
李春烨心中感动,说道:“这不是没有办法吗?我考科举的时候,也是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