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剑盛唐-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康坊一把火,那是白烧的?侯君集每次听说北曲戏园子的收入,心都在滴血啊。

    看看张亮的下场,再想想自己的过去,侯君集不免暗暗庆幸。宫

    门即将打开之时,东宫的车驾出现了。看见太子,侯君集眼前一亮。李

    承乾也不是每日都来上早朝,不过大朝会的时候,还是要来上朝观政的。

    同样得到观政机会的还有李泰,只不过李世民偏心,允许李泰在宫里过夜。

    看见李承乾的时候,大臣们的反应不一样,侯君集是往跟前凑,同样的人不少。也有房玄龄和魏征为代表的这种人,闭目养神当着什么都没看见。魏征现在还不是太子老师呢。

第二百八十五章氏族志() 
贞观十二年的李承乾,达到了人生巅峰。长子李象的出生,给他加分甚多。三月,李象出生后,李世民特意下诏,天下囚徒降罪一等。内外官职五品以上子为父后者,各加勋官一转。这个勋官没有实际权利,但是有待遇。又大宴五品以上官员于东宫!

    这个阶段的李承乾,声望达到了最高点。所有人都看好他,就算不看好的,也希望大唐的君主位子传承不要出现任何风波。聪明人都看的很清楚,李世民要搞事。不

    然也不会有李泰可以在大朝会的前夜,提前进宫过夜的待遇了。有

    人会劝说,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李世民,不是以前那个刚登基的李世民了。随

    着国内大治,对外武功近似无敌,李世民的位子彻底的坐稳了不说。经济上国库充盈,就算是内府,也因为李诚的存在,变得满满当当。一句话,皇帝不差钱!牛

    叉哄哄的皇帝不差钱了,想搞事,怎么破?没网络的时代,自然无法吆喝一声:在线等,挺急的!所以,这些大臣都只能冷眼旁观,就当是看戏了。志

    得意满的李承乾,儿子降生之后,有点境界升华的感觉。尤其是一群接一群的大臣往跟前凑的时候,李承乾找到了一点飘飘然的感觉。短期内李承乾还是很热心的想做一个好太子的,不过他的好心情在看见李泰的时候,遭到了重创。散。。

    朝之后,李承乾表情不悦的回到东宫,一干幕僚迎接之时,李承乾只是随意的点点头。李泰那个大胖子,真是太可恶了。唐

    朝人还不明白,胖有多么的可怕。胖甚至是一种福气的象征。白

    松陵作为李承乾的幕僚之一,很自然的跟着一起走,还问了一句:“殿下为何不悦?”李

    承乾看了一眼白松陵,心情好了许多:“物流一事,操作的如何了?”白

    松陵送出去一个女儿,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最近一直在忙物流的事情。故意提问,就是想李承乾提问呢。

    “回殿下,属下只是对外放了一句话,不下三十家有意与东宫合作。”白松陵不免得意了起来,李诚的财神之名太好用了,只是放一句话,李诚出了个点子,有人要合作么?就有这么一个辉煌的结果。

    当然,这个事情跟东宫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就是他白松陵私人的意思。但

    是这长安城里哪有不透风的强呢?白松陵把女儿送给李诚的事情,该知道的人都知道了。不然李诚凭啥带他玩?

    “嗯,辛苦了!”李承乾也不多问,知道一切顺利就好。话说,李泰的待遇,都赶上东宫了。要想灭他的威风,就得另外想法子啊。比如,东宫自己的钱袋子。“

    白卿,孤欲往李庄,拜访李自成,卿意下如何?”李承乾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泰是李诚的崇拜者,要不要从这个角度下手呢?白

    松陵都准备告辞了,听到这话不免稍稍沉吟道:“殿下,此事不急。还要看物流一事,运作的如何,再做定夺。”“

    嗯,如此确实稳妥。”李承乾也没往心里去,在他心目中,对李诚还是有一定抵触的。

    不愿意面对李诚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承乾是个残疾人!李

    诚是不不关心东宫和魏王之间的斗争的,从贞观十二年开始,斗争开始激烈化。要不李诚为何死活要做水师总管呢?不就是想避开漩涡么?

    李世民一脸阴沉的回到后宫,内侍与宫女吓的瑟瑟发抖,低头避让如受惊的鹌鹑。

    杨妃是这个时候唯一能靠近李世民的女人,上前见礼之后,陪着笑道:“陛下,何事闷闷不乐?”李世民重重的哼了一声:“来人,传高士廉。”

    杨妃立刻闭嘴,心中暗暗吃惊,什么事能把李世民气成这样呢?聪明的女人,知道这个时候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这时候最好的选择就是闭嘴。“

    朕无甚兴趣,爱妃回去休息吧。”李世民奔着书房去了,那意思谁都不要来打扰他。高

    士廉惶惶不安的来了,大朝会上,拿出《氏族志》来邀功,结果遭到了李世民迎头一盆冷水。当时的李世民反应是,看了一眼《氏族志》之后,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把书丢一边,然后回一句:“再说吧。”

    高士廉知道自己一定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但是错在何处,心里没底。

    得到李世民的召唤,高士廉步履如飞的来到书房,见了李世民躬身行礼:“微臣见过陛下!”李世民指着书桌上的《氏族志》,语气不善道:“崔民干为一等,是何道理?”“

    这……”高士廉明白了,但是无话可说啊?为啥无话可说呢?这事情其实说来话长了。唐朝初期的士族,四大块。山东士族,江左士族,关中士族,代北士族。进

    入贞观朝以后,江左、关中、代北三地的士族,日渐式微,对朝局没有太多的影响。但是山东士族则不然,通过联姻的方式,依旧坚挺。

    李世民首先的一干宰相,房玄龄、魏征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

    现实如此,你让高士廉怎么办?在编写《氏族志》的过程中,用到的人,意见非常统一。黄门侍郎崔民干为第一等!面

    对无话可说的高士廉,李世民拍着桌子上的《氏族志》,痛心疾首的样子道:“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如何为第一?朕,不解人间为何重之?”

    李世民开喷了,今非昔比了,皇帝老子有钱了,有钱还攥着刀把子,谁来都不怂了!而

    且李世民说的也是事实啊,士族多有卖婚者。远一点的有杨氏嫁给武士彠,近一点的有清河崔氏嫁女给李诚。不客气的说,士族到了唐初,卖婚非常普遍。问题是,这个现象别人不敢去评价,只有李世民才能喷几句。

    高士廉其实很无奈,一边是皇帝,一边是与山东士族联姻的重臣么。得罪哪边,日子都不好过啊。这是个烫手的山芋啊!

    “臣惶恐!臣请卸职。”高士廉只好躬身低头,但是不认罪,就算是被撤职,都不愿意背这个锅。反正没有皇帝明确的指使,高士廉不打算去领会皇帝的精神了。

    李世民给气的,这家伙真是啊,一点面子都不给朕么?当初要是李诚编写就好啊。贞观六年,李诚还是个孩童呢。算了,不跟他生气,你不就是不愿意得罪人么?朕无所谓啊!

    “来人,传房玄龄、魏征、马周、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民一口气,把宰相班子叫来了一大半,等到这些人都到齐后,李世民敲桌子道:“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诸卿以为然否?”

    李世民还假惺惺的问一句,换成别的事情,魏征还敢出来喷一句:“昏君!”但是这个事情,碰到了皇帝的底线,魏征直接低头不语。协

    助编撰《氏族志》的韦挺欲言又止,岑文本直接低头看新鞋子。“

    呵呵,无人反对么?朕便乾刚独断一回,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等。散会!”李世民霸气的一挥袖子,群臣退下。高

    士廉留在最后,他还是有点后悔,不该逼着皇帝把宰相们都叫来的。但是事情都这样了,还能如何呢?李世民最后深深的看了一眼道:“好自为之!”得

    ,不能再错了,捏着鼻子都得按照李世民的一件去办。

    李世民没想到的是,如果历史不出现偏差,到了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氏族志有被改了一下。这都是后话了!高

    士廉没着急走,而是问了一句:“陛下,吐蕃使团三日后可至长安!”这

    是正经工作了,李世民听了不免皱眉道:“知道了!”李

    世民为啥要皱眉头啊,还能为啥呢?高士廉退下后,李世民立刻问了一句:“李自成在干啥?”大太监立刻出现:“回圣人,在城外李庄避暑呢。”“

    让人盯着他,别让他搞事。”李世民很担心,李诚跟吐蕃之间就没关系正常化过。别

    看松州一战打赢了,吐蕃也很快认怂。但是后续发展,并没有朝着李世民希望的方向前进。牛进达奏报,刘兰率三千精骑入吐蕃,半数疫病,不得不退回来。这

    一下给李世民搞的很伤,三千壮汉,趁胜追击,居然仗都没打一下,就病倒了一半。当然了,牛进达这话有点夸张,但是三分之一是肯定有的。吐

    蕃那个地方,本来就没什么吸引力,打算让刘兰去执行李诚的计划又失败了。李世民很不甘心,但是最终还是做出了倾向性的选择。长

    安城就在眼前,禄东赞在马背上手搭凉棚,眺望长安巍峨的城墙。上一次来的时候,踌躇满志。这一次来,带着浑身的屈辱。不知道给吐蕃带来屈辱的那个家伙,此刻在哪里?李

    诚在哪呢?正在城门口的凉棚低下,手里捧着茶碗,眼睛瞄着官道,表情不善。

    裴行俭站在李诚面前,连连作揖道:“自成先生,自成先生,别叫属下难做啊。”

第二百八十六章 表达一下不满() 
“竖子又要搞事?”李世民很不爽,很想喷一句“彼其娘之”。现在这帮臣子,不管是新的还是老的,没一个是老实的,都喜欢搞事。总有刁民想害朕!

    这里的刁民,不是普通的百姓,一般的百姓距离皇帝太远了。放

    着太平盛世的好日子不过,不想着为国家建功立业,就想着自己那点小家业!李

    世民很不爽,非常的不爽,很想骂娘。

    最近一段时间,李世民都不爽。先有麾下两大打手内讧!让一群刁民看了笑话,后有《氏族志》编撰小组不能领会领导精神,搞出崔民干排第一的henghi事故。

    准确的说,《氏族志》事件,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上问题很大。本质上这是君臣之间的一场角力,是代表山东士族利益的臣子与皇权之间的一次谈判。李

    世民让人编撰《氏族志》的初衷,是为了打压山东士族。但是他没想到山东士族辣么凶残,直接弄出个编撰小组集体倒戈,把崔民干推上第一位。这

    事情李世民是真的很生气,特么的高士廉对的起朕的信任么?这才有了私下里把高士廉叫去,希望他勇于任事的谈话。可惜,高士廉表示大臣们都不好惹,还是陛下自己上吧。李

    世民无奈之下,只好摆出撕破脸的架势!不让皇帝排第一,呵呵呵!

    面对这样一个强势的皇帝,臣子们选择了妥协。尽管心里不停的骂p,还是妥协了。

    这话怎么说呢?这次君臣之间的较量,放在整个历史的进度条里看,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只要遇见强势的皇帝,自西汉以来,儒家的又一次日常失败。或者这么说吧,遇见皇帝是个明白人,或者是个愣头青的时候,儒家对上皇帝就一个字,输!董

    仲舒搞出“天人感应”的说话,其实是挺牛逼的。这是他给皇权留下的一道紧箍咒!也是对皇权约束力的最后底线。、

    所以说,靠着为皇权服务而达到独尊儒术的儒家学说,天生就比皇权矮一头。遇见皇帝好忽悠,比如宋、明两朝,大臣就能把皇帝当猪养。到了清朝,也就剩下“天人感应”这一条遮羞布了,多数时候还不敢往皇帝失德上去靠。《

    氏族志》事件,可以说是贞观年的分水岭,随着贞观初期老臣们的老迈,以及国家的整体状态的好转,李世民这个皇帝已经很难被约束了。山

    东士族还打算用《氏族志》来彰显一下所谓底蕴,李世民一巴掌扇过去:“叫爸爸!”老

    臣子不老实,新臣子也不老实,李诚就是个典型代表。明

    知道朝廷确定了和亲为主要路线,实现西南边境五十年安定的计划,这货却跳出来,在城门口等着吐蕃使团,你说李世民气不气?

    换成别的臣子,李世民早就让宿卫登门,请李诚去大理寺喝茶了。

    反过来,换成别的皇帝,硬着头皮顶着“刻薄寡恩”的帽子,李诚也被拿下了。

    李世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