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剑盛唐-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郎!一向可好?”崔成老远就开口招呼,李诚笑呵呵的上前来:“大兄,有日子没见面了。都怪我,忙起来昏天黑地的,今天才算有空,特意开看看大兄。”崔

    成看见李诚,心情非常的好。怎么说呢?李诚实在是长安城里的热点人物。说的难听一点,除了不是一个正经的官身,混的比崔成好多了。还有一点就是,刚才他在堂前见客人,谈到的就是李诚这个人物。

    崔成出身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相互之间并不是分支的关系,而是并举。清河崔氏显赫于南北朝时期,被誉为第一流的军事谋略家族。氏族志里那个被列为第一等的崔民干,则是出身博陵崔氏。唐

    朝的清河崔氏,依旧是一股庞大的力量。至少在贞观朝,崔氏还是民间声望顶级的家族。这样的家族意味分支较多,一般一房为单位。比如,清河崔氏青州房,清河崔氏徐州房。

    南北朝时期的崔卢郑王四大姓,指的就是清河崔氏。而不是博陵崔氏。崔

    成这一系为京畿道蓝田房,隋末的乱局,对于山东士族的冲击不大。但是清河崔氏蓝田房,这些年却不是很走运,没有出现什么杰出人物。所以崔成才会被蓝田房的长辈锁定,成为重要的培养对象。

    得到家族资源支持的崔成,在县令的位置上做的更为得心应手,但是他却很难高兴起来。比起以前跟李诚关系密切那会,大家有困难一起面对的时光,还是觉得那个时候更开心。

    清河崔氏固然显赫,但是每个房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具体到每个房下面,又有各自的问题。比如崔成,他就是蓝田房下面的庶出子。父亲健在的时候,崔成不受重视。不然也不会愤而离家,现在他混出息了,家族反过来找他。这里面就一个关键因素,利益!家

    国天下,家在前,国在后,这是士族绵延生存并壮大的根源所在。之

    前与崔成谈事情的,正是崔成的一个叔叔,在蓝田房行六。崔成要称呼一声六叔的崔寅。崔寅是蓝田房商业方面的负责人,家族产业在这些年的经营,并不是很理想。因为崔成的关系,李诚进入了清河崔氏蓝田房的视线,一度打算将一个庶出子妾生的女儿嫁给李诚。也就是说,原先准备好的崔氏女的出身非常的低,她的父亲就是个庶出子,自己还是妾生。即

    便如此,清河崔氏蓝田房还是觉得抬举了李诚,这才有了后来的事情。

    现在的情况出现了变化,李诚先开书店,后开酒楼,大把赚钱。抛开之前名满长安的文采之名,现在的李诚就是文采+财神的组合体。这个人就是个全才,上了战场,提着刀能砍人,射术精湛。下了战场,就是文采折服长安的大才子。闲着无聊不去当官,做了点买卖,挣钱的速度还特么的吓死人。这

    样的人,多少眼睛盯着,家里的女儿洗白白,然后打算丢过去,道一声:来,接住。也就是李世民没有适龄的公主  ,不然早就丢一个过去,“来,上一个公主!”崔

    寅来此找崔成,目的就一个,重启嫁一个崔氏女给李诚的计划。这一次的崔氏女,虽然还是庶出女,但她的父亲却是嫡出,级别提高了很多啊。上一次李诚讲条件,崔氏直接没有下文,这一次则不然,就算李诚开出一些条件,崔寅也准备答应他。两

    人谈到这个事情没一会,崔成正在高兴的时候,李诚主动登门来了。你说崔成开心不开心?拉着李诚的手往里走,堂前见到崔寅时,立刻介绍:“二郎,此乃六叔。”

    不叫自成,叫二郎,这就是在刻意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自打上次碰壁之后,崔成心里一直在寻思,找个机会把两人的关系弥补一下。现在好了,崔氏重启计划,崔成顺水推舟。李

    诚不知道崔氏要搞啥事情,但是一种本能告诉他,崔氏肯定有想法。毫无疑问,崔氏女的吸引力巨大,能娶一个崔氏女,对于李诚的名望有着巨大的帮助。但是不等于李诚就打算娶崔氏女,因为一旦娶了崔氏女,随之而来的问题会很多。通过联姻的关系,清河崔氏蓝田房和李诚之间的关系,自然会发生变化。大家就是利益共同体了,李诚并不想和这些大家族发生太密切的关系,要知道他是抱李世民大腿的人啊。

    “见过崔六叔!”李诚客气是很客气,但是言语举止之间,带着一种疏离的感觉。

    崔寅也不生气,上一次崔成只是开个头就没下文,他觉得李诚本该是大喜过望,没想到没下文,心里自然是有怨气。一般人的都会有一点怨气,李诚这种大才的怨气,自然会更大一些。完全可以理解,也可以接受。一

    番寒暄之后,各自落座。崔寅找了话题道:“自成文名遍长安,在下早有耳闻。只是不知,自成师从何人,治的又是哪家经典?”崔

    寅觉得李诚骨子里还是个文人,所以用正常的套路来开场,拉近两者之间的关系。殊不知,李诚根本就不会这个时代的套路。

第一百零三章 评价起伏() 
“我老师很多,加起来有一百来人,至于学问,我学的是实用之学,不治经典。”李诚说这番话的时候,态度很诚恳,丝毫不像在开玩笑。

    问题是这个时代的人做学问,围绕的都是儒学经典。你说的实用之学,大概意思能明白,但是就整个社会氛围来说,格调不高。

    作为一个经营者,最基本的素质是眼光和心胸。没有眼光,发现不了人才和商机,没有心胸,就无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崔寅作为崔家工商业的负责人,不缺这两种素质。甚至不在李诚之下,他比李诚缺的是眼界。崔

    寅得到了李诚答案,心中首先是震惊,老师很多,一百来人。崔寅不认为李诚在撒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李诚的优秀。问题是谁家会有这个资源,找一百多个老师来教出这么一个怪物。从相貌上看,李诚高大白净,除了没有留胡子,其他的都附和当下的审美主流。这样一个人,在风月场所吟诗,你会觉得很搭调。拎着一把刀策马冲杀,会觉得很浪费。做买卖,那就是暴殄天物了,李诚就应该是那种混迹于顶层的文坛,引领时代风流的弄潮儿。

    如果是之前崔寅对李诚的投资判断是一半一半,可投资可不投资,现在他对李诚对评价大幅度升级了,达到了七成。原因有二,李诚说那些话的时候,非常的自然,毫无做作之感。其二,李诚的眼神里,有一种自带高人一等的意味。这是生意人特有的敏锐,才能捕捉到李诚眼神里异常模糊的这种情绪。

    那么问题来了,崔寅是清河崔氏,就算是个小房,那也是南北朝四大姓之首的清河崔氏。在这个及其重视门第的时代,他有什么底气高人一等?崔

    寅沉默了,他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与李诚的谈话。

    眼看一句话就要冷场,崔成只好开口暖场:“自成,春闺在即,有没有兴趣?”

    “大兄说科举么?说真话,我没兴趣,就算是有兴趣,我也没把握。”李诚说的是实话,一句话就把崔寅的好奇心给勾过来了,脱口道:“自成之才,尚且没把握,天下的生徒与举人,又怎么敢说自己有把握呢?自成,过谦了。”李

    诚没法跟他说:我对经义知之甚少。就算开了挂,李诚读书的时候,也只读过论语和孟子,其他的儒家经典,身为挂逼因为没看过,所以……解释不清楚的时候,也是分两种情况的,一种是必须给出个答案,一种是我凭什么要给你解释清楚?

    李诚觉得现在遇见的是后者,所以,他选择了微微一笑,老子不给你做解释,咬我啊。

    崔寅却从李诚的微笑中找到了答案,他不是不屑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在用微笑告诉他,我还需要去考科举么?那不是欺负人么?所谓的没把握,真的是自谦的说法。s

    o,崔寅一点都不生气,他觉得李诚这才是最正常的反应。两人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上。“

    呵呵,自成不参加科举,考生们还要谢谢你才是,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不过,这天下的人呢,形形色色。自成以才名著称,届时天下考生云集,一些不自量力者,总会主动上门,借自成为自己扬名也未可知。”崔寅笑呵呵的这么说话,李诚一听头皮都炸了。这事情,还真的有可能啊,文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多谢六叔提醒,回去就弄几只恶犬来看家护院。”李诚很认真的感谢,崔寅一脸懵逼。我去,这是什么应付手段,直接放狗咬人啊。崔

    成倒是一点都不奇怪,李诚的想法他早就适应了,笑着抚掌道:“好,自成果真是个妙人。”这一下崔寅就不敢轻易开口了,一句提醒就要养恶犬,下回还不得养恶奴啊。

    “真是,别具一格。”崔寅只好这么解释了,李诚笑了笑,对崔成道:“大兄,年关将至,过几日我便要搬去城外农庄长住,来年春天,安心种地。还记得你我之间的约定么?”一

    句话说的崔成眼珠子一亮,立刻起身拱手:“不敢忘怀,自成辛苦了。”李

    诚笑着起身拱手回礼:“大兄不必客气,我这个人不喜欢风雪花月,就爱做点实际的事情。种地、做买卖,我都是喜欢的。心怀天下这种大事,就交给大兄去完成了。”就

    这么一句话,崔寅给李诚的打分又降低了一些,胸无大志嘛。

    崔寅犹豫了,崔家需要的是在朝堂的代言人,而不是一个胸无大志者。一个志不在朝堂的人,对于崔家来说,投资价值大大降低。你还别说什么现实,只讲利益。偌大的家族,如果不是以家族利益为先来考虑问题,都不用别人,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早就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哪里还轮的到唐朝几代皇帝辛苦打压,最后黄巢来一波,士族的影响才算基本消除。

    崔成发现崔六叔不说话了,丝毫没有提起联姻的事情,他也不能越俎代庖啊。只好笑着跟李诚聊一些闲话,李诚倒是没想那么多,来这一趟就是弥补之前疏离的关系。看

    看时候不早,李诚起身告辞了。崔成送到门口,回头看见管家崔禄正在忙活,笑着问一句都送了啥好东西来了。管家如实汇报,二十坛十里香,还有一堆草纸。

    崔成听了不禁开心道:“自成倒是大方,如今这都是有钱难买的好东西。”正

    好崔寅出来了,崔成对他道:“六叔,走的时候带上两坛十里香。”

    崔寅的眼神倒是落在草纸上头,突然站住道:“功达,这些草纸,自成怎么来的?”

    这事情李诚跟崔成提起过,便笑着解释:“六叔有所不知,这草纸是个意外收获。当初自成奉皇命与少府监一道,研发印刷事宜。不料印刷用的纸没造出来,先弄出了这个。”

    崔寅听着顿时微微色变,心里不禁暗暗吃惊,不料还有这等故事。这个李诚,真是变废为宝的好手。崔成又道:“适才六叔为何不提联姻之事?我那七妹,应该是十八岁了吧?”

    崔寅点点头:“没错,是十八岁了,大姑娘了,再不嫁就变老姑娘了。只是有的事情,还需回去问问大兄,他才是做主的人。”崔成知道大家族里的事情就这样,也没再问。李

    诚对此毫无感觉,他根本就没打算联姻崔氏。为啥李世民要搞印刷术,就是看这些山东士族把持教育和舆论,还有难以撼动的家族势力不顺眼么?贞观二年,关中大旱,蝗灾,李世民还得拉下脸求这些士族,借粮食来救灾。

    站在李诚的立场,毫无疑问是要紧跟李世民的。要知道,李世民是以汉武帝为追赶目标的皇帝,汉武帝最拿手的是啥啊?打击豪强!手底下一帮酷吏,对于士绅来说,这群酷吏就是瘟神,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酷吏就是皇帝派来的救苦救难的使者。李

    诚不想当酷吏,也不愿意跟山东士族穿一条裤子。原则上,李诚的目标,还是在唐朝混吃等死。这个时代的大牛人太多了,自己真的没有底气干的过这帮牛人。

    回到家中,秋萍正在接待两个道士,大马金刀坐椅子上还是个老道士,身后站着个中年道士。看见李诚回来,赶紧上前见礼道:“郎君,孙老神仙等候多时了。”李

    诚嗯了一声,又:“嗯?孙老神仙?”谁这么吊?居然如此称呼?一脸愕然,看将过去。椅子上的老道士丝毫没有起来的意思,后面站着的那个中年道士,微微稽首:“贫道袁天罡,见过自成先生。”哦

    ,袁天罡,答案有了,老家伙是孙思邈啊。道家有自己算岁数的方式,所以动不动活了一百几十年,其实就不是那么一回事。别人称呼孙思邈为老神仙,李诚心里就呵呵呵了。

    “不知二位道长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