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书剑盛唐-第3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诚已经过了需要声望来自保的阶段,这会自然是不会去抢什么功劳的。

    一家老小安安稳稳的比什么都强。

    适度装b有益身心健康,装b无度只会招来滚滚天雷。

    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难求一个善终,不明白的人迟早要栽这上头。

    吹角连营,战鼓隆隆。

    身处战船之上,不能目睹攻城惨烈的一幕,李诚并没有太多的遗憾。

    这个年代攻城的手段取巧的余地不大,李诚不用看都能想的到。

    土山之上的弓箭压制,石砲(投石车)压制,楼车压制,这些压制手段的背后,是撞车,是蚁附。

    撞车还好理解一点,就是用车载着巨大的尖木撞击城门,蚁附就比较残酷了,人像蚂蚁一样,沿着云梯往上爬。

    江面对应的城门外比较安静,唐军在此只是布置了一些游动骑哨。

    如敌军出城,这是唐军欢迎的事情,困兽之斗才是最头疼的事情。

    面对密集如雨的箭支,城头上的守军选择站在连夜用沙袋堆积起来的高处进行对射。

    城下的石炮集中打这些城头堆高的点。

    人命在这种级别的战斗中就是数字,不身临其境,无法想象其中的惨烈。

    城头守敌用尽一切手段,滚木、礌石、滚油、灰瓶等等,居高临下打击蚁附之唐军。

    口中衔着横刀,一手举着盾牌,一手攀附的唐军将士,下雨一般的不断有人栽下来。

    观战的李世民这个时候深切的感受到火yao的重要性,因为这个东西的出现,不仅仅是唐军有了攻城拔寨的大杀器那么简单。

    站在李诚的角度看问题,不难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态度。

    只要是亲眼目睹爆炸的人,不难联想到发生在解州的天谴。

    站在皇帝的角度看,李诚这是在站队了。

    站在皇室利益的立场上,不再封锁火yao的消息。

    今后的李诚,无疑是老旧士族的对头,还是不可调和的那种。

    这导致李世民对李诚的信任到达了一个巅峰,只要李诚不造反,李世民就会保他。

    如果李诚这种为了皇室利益不惜制造天谴的人都不能保住,李世民这个皇帝也别当了。

    李诚不是晁错,李世民也不是汉景帝。

    李世民是这么想的,但是现在不是事情没有发生么?

    一旦出现了唐朝的“齐王之乱”,真的很难说不会出现“袁盎”一类的人,压力巨大的时候,真的很难说李诚会不会成为晁错。

    山东士族很吊,但是现在李诚已经不怕他们了。

    士族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联合起来对付李诚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结果是碰了个皮青脸肿。

    未来的李唐皇朝,打压士族一直是主旋律。

    因为历史已经明确的告诉后人,士族一旦失控的危害。

    过去皇权和士族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又互相制衡,正常的情况下将来也差不多是是这样。

    现在这一切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印刷术的出现让读书变得不那么难了。

    寒门和情况稍好的自耕农子弟,也有了读书晋身的机会。

    李诚平静的听着风带来的喊杀声,从高亢到渐渐的衰弱,一直到鸣金声响起。

    唐军如潮水一般的退下,土山上的弓箭手和弩手不顾一切,更为密集的箭只压制。

    石砲更是猛烈的发射,好些石砲因为发射过于频繁,直接散架了,砸伤了不少人。

    连续三次的重复后,这一日的攻城终于结束了,最多还有一个时辰,太阳便会落山。

    唐军有条不紊的缓缓后退,伤员和阵亡的将士也都抬了下来。

    城下恢复安静,留下一地的狼藉。

    李世民刻意的亲率一军断后,攻城失败的唐军士气不落反升。

    一夜无事,,次日唐军发起更为凶猛的进攻,守军做困兽之斗。

    敌酋乙支文德与城头鼓舞士气,危机之时屡屡出现在战斗第一线,斩杀唐军数人,稳定城头的局势。

    是夜,守敌以精锐千人缒城而下,发起决死夜袭。

    唐军大营戒备森严,夜袭之敌纵火焚烧外围一个小营寨之外,再无收获。

    来犯之敌全数被歼,可谓亏大了。

    翌日,唐军继续猛攻,守军拼死抵抗。

    冬日临近,给了守敌以希望,全城上下一心,唐军难以破城。

    李道宗献策,破城之后三日不封刀。

    此策为李世民所拒,理由为恐伤天和。

    实际上在这个年代,破城之后几日不封刀很正常,长期压抑的将士需要发泄渠道。

    为将者经常这么许诺,以鼓舞士气。

    在近代史册有记载的一次内战惨剧,二次革命的之时,张勋破nan京前许诺,城破三日不封刀。

    乱世人命真的不如草,这也是高句丽上下此时竭力抵抗的缘故吧。

    一开始没有选择投降,打到这个程度想投降都没机会了,只能你死我活的战斗下去。

    这是灭国之战啊!胜者为主,败者为奴,没多少人心甘情愿做奴才的。

    接下来连续五日,唐军继续猛烈攻击,守军顽强抵抗,双方伤亡都不小。

    这一日天色阴沉,战事最为激烈时,唐军数次冲击,终于在城头取得了一小块立足之地。

    眼看就要继续扩大突破口时,一滴冰冷的雪珠落在观战的李世民脸上。

    城头守敌突然爆发出剧烈的欢呼声,士气大振的守敌将城头唐军驱赶下城头。

    李世民见状下令鸣金收兵,下雪给守敌带来巨大的希望。

    激战一日,唐军疲惫之余,士气此消彼长,再打下去毫无意义。

    唐军缓缓后撤,守敌没有追击的意思。

    雪越下越大,天黑之前,演变成了鹅毛大雪。

    人在大自然面前只能采取守势,这样的大雪意味着两个字“休战”。

    李诚被急招至大营之中,此刻李世民与几位重臣的表情严肃之余多了几分轻松。

    李诚见状露出微笑,上前见礼后问了一句:“可是准备停当了?”

    李世民点点头,看了一眼长孙无忌道:“五千斤huo药已然就位,就等点火了。

    唤自成来,就是想看看可有缺漏之处,毕竟自成才是使唤此物的行家里手。”

    “天降大雪,激战多日,敌必松懈。

    今夜只需三千精锐为尖刀,待bao炸之后,杀入城中,守住缺口,大军随后掩杀,必破贼巢。”

    李诚给出肯定的答案,心里不免有跃跃欲试的冲动,随即还是放弃了主动请缨的念头。

    “臣请战!”

    李道宗站出来,接着是李绩、长孙无忌,甚至张亮都站了出来。

    李世民看了一眼垂头闭目的李诚,笑道:“自成欲作壁上观耶?”

    李诚听了微微一笑:“诸君奋勇,为防贼狗急跳墙,行聂政、专诸之事,臣请护卫陛下近侧,以竟全功。”

    李世民还是懂李诚的,闻言微笑颔首:“如此,便依自成之请。”

    李诚不愿意争功,也没必要争功。

    这一战要说首功,李诚其实已经装进了口袋里。

    子时将近,远远看着如巨兽一般卧着的城池,李世民难掩内心的激动。

    雪还在下着,但是唐军上下却都做好进攻的准备。

    火光一闪,“轰!”

    的一声巨响,山崩地裂。

    噼里啪啦的冰雹一样的声音结束后,无数的火把被点燃,照亮了夜空,喊杀声四起,唐军以三千精锐为前驱,潮水一般的涌向城池。

第五百八十章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天色微明,摧枯拉朽的胜利并没有如预想那样来临,战斗还在持续。

    这已经是距离爆破之后的两个时辰了。

    高句丽人还在抵抗,他们的斗志还在,他们在每一个角落进行着抵抗。

    两个时辰的观战下来,李世民没有露出疲倦,反倒是精神亢奋,红光满面的样子。

    此刻的李世民,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爆破之后大约五十步宽的城墙缺口,问了一句:“自成,先有威力巨大的爆破,后有顺利的入城掩杀,为何高句丽人还在抵抗?”

    正常情况下,敌人在遭遇到爆破这种“奇诡”且威力巨大的打击后,精神上应该崩溃才对。

    这一点在安东城已经实践过了,但是为何在这里不行呢?

    这个问题有点绕,但是并不难回答。

    李诚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陛下,臣以为,高句丽残部还在抵抗,该因其精神领袖犹在。”

    “乙支文德么?

    到了这等关头,还不肯降么?”

    李世民的语气里多了三分肃然,眼神看向城池的方向也多了一些尊敬。

    “此君枭雄也,灭其肉身不难,使其降则……”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熟读史书的李世民,不难从历史上的人物里找到答案。

    实际上在中华历史上,类似的豪杰之士不胜枚举。

    说道乙支文德,李诚的心思实际上是在想另外一个时空的大x宇宙国。

    历史上高宗灭高句丽后,获其民而迁徙至后来的皖北一代,就是出清朝造反的捻军那一代。

    从理论上说,捻军这票人大概率的继承了高句丽人的血统,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毕竟唐朝以后的中原地区,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人口迁徙也很频繁,到底还剩下多少高句丽人的后裔在这一带生活,真的不好说。

    只不过中华文明太过灿烂辉煌了,不屑于去牵强附会的给自己找一个名声显赫的祖宗。

    李诚没有继续往下说的原因是城内升腾起一道烟柱,看见这一幕的李诚悠悠的叹息一声:“唉!”

    李世民见状认可的点点头:“随朕进城吧。”

    乙支文德的结果,李诚和李世民都猜到了,那就是——自焚!“一代枭雄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之旅。”

    李世民感慨了一声,李诚在一旁稍稍犹豫了一下,没有开口评价。

    李世民察觉到他的反应,笑问:“自成可是另有话说?”

    李诚摇摇头,心里还不确定。

    百骑护卫着李世民往城门口去的路上,李诚策马稍稍落后,心头警惕的看着四周。

    一种奇怪的感觉,让李诚提高警惕。

    进城不久,便遭遇一伙唐军,每个人都笑呵呵的,扛着大包小包的从一处宅子里出来。

    遭遇百骑,这些士兵顿时慌了,纷纷丢下手里的包袱,站在路边垂头不语。

    李诚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城内不断有哭喊声夹着狞笑声,这是失控了啊。

    长孙无忌策马上前,指着这群士兵怒喝:“李道宗、李绩何在?”

    长孙无忌负责军纪这一块,按说这是本职工作,但是他上来就点李道宗和李绩的名字,这就意味深长了。

    正常情况下,李诚自然是关我屁事的节奏,安心看戏就好了。

    可惜,长孙无忌太聪明了,至少是李诚看来聪明的过头了。

    战争刚刚结束,就迫不及待的跳出来,看似在为皇帝分忧,压制一下功臣们,免得尾大不掉。

    也正因为他着急了,才有了李诚反击他的契机。

    至于李诚为何要在这个节骨眼上给长孙无忌难看,需要理由么?

    看看历史上的高宗和武则天都怎么对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就知道了。

    为了李治,李诚必须搞长孙无忌。

    李治好了,李诚和他的家才会好,这逻辑没毛病。

    长孙无忌请示了一下李世民,拦住一支巡逻队,让人带路去找李道宗和李绩。

    城内的战事还没完全结束,这也是两人没有及时去请李世民进城的原因。

    李世民是自己主动提前来的,毕竟战事没彻底结束,局部还有抵抗者,万一伤到李世民算谁的?

    这会李绩和李道宗都不会去请李世民进城,自然也不会去约束下面的士兵。

    其实这事情在李诚看来就不算什么大事,这年月唐军的纪律算是很好的了。

    李世民决定在原地等待,翻身下马步行走走看看,走了一段回头没看见李诚,到了嘴边的话也憋回去了。

    往远处望一眼,看见李诚站在一处宅院前便转身走过去。

    “自成怎么停下了?”

    李世民走到身后才问话,李诚闻言回头施礼:“臣失礼了。”

    李世民摆摆手:“自成停步,自有道理,说来朕听一听。”

    说是这么说,李诚不说出一一二三来,李世民的小本本可不是摆设。

    李诚指着眼前的宅子道:“臣观此宅与长安的宅子样式无异,不禁遥想当年在高昌,所居的宅院有类汉家格局。

    汉武帝打压豪强,迁富户于长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