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度鬼传-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觉如江南丝竹般的清幽。空山鸟语兮,人与白云栖。潺潺清泉濯我心,潭深鱼儿戏。

    云水禅心,属于佛教音乐,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可超越浮尘和人世的杂乱无绪的情结。天地间事物的变化,延伸,可在这一动一静中展现,升华变得宁和。

    在我们陶醉于此的时候,大舅突然问我:“亮子,你师父没对你说过崂山派里也曾有一位古曲大师吗?”

    我也是一愣,心说,我们是修行度鬼的,与这音乐着实不太相靠,我本以为他所说的这大师是一位古人,大舅却神秘地说,这个人你还认识。不过他没有接着往下说,而是给我讲了一些关于古曲的事。

    古曲呢,多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认为,古典诗词歌曲这种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要普及发展和保护,必须走雅俗共赏,推陈出新的发展之路。雅的要保留,俗的亟待开发。让古诗词演唱不仅成为文墨客的艺术,也要让其走入寻常百姓之中。将传统的古典音乐进行二步创作,让古诗词歌曲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古曲必将迎来艺术的春天。“俗热”过后必定是“雅热”,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曲了,因为有了了解,所以才有了兴趣。

    我们要知道,古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传承古曲有利于振兴民族音乐的精华,凝聚民族精神。一位古曲高手如能准确地把握好古曲与古诗词的对应关系,也是其对民族音乐追求的至高境界,反映了其对古诗词的深刻理解,彰显了其对曲子和词意的完美融合和把握。因为我们国家是诗的国度,也是歌的世界。古典诗词因其格律性而与音乐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诗歌、诗歌”,顾名思义“诗”与“歌”是无法分开的,无歌不成诗啊。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将“可歌可咏”作为衡量诗词作品成功、优秀与否,是否能流传的一个重要标准。

    传统意义上的古曲是指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有较高知名度的乐曲。代表曲目有:《幽兰》、《秦王破阵乐》、《阳春》、《白雪》、《长沙女引》、《青莲乐府》、《青莲乐府》、《塞上曲》、《将军令》、《酒狂》、《阳关三叠》、《霓裳羽衣曲》、《海青拿鹤》、《离骚》、《忆故人》、《醉渔唱晚》、《伯牙悼子期》、《搔首问天》、《潇湘水云》、《渔歌》等等,这些古曲大多属于器乐曲,而且大都出于诗人之手创作而成。当然,在有的古曲中不仅有曲而且有词。

    而现代我们在讲普及传承古曲所指的古曲又是什么呢?我们所倡导和普及推广的古曲主要是指古诗词歌曲,简称为古曲。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古典诗词的演唱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现如今挖掘保留和录制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近50首,现在挖掘和保留下来的古诗词歌曲主要有,大舜的《南风歌》、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欧阳炯《春光好》、冯延巳《长相思》、于鹄《巴女谣》、屈原的《湘君》、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秋浦歌》、姜夔的《杏花天影》、柳宗元的《杨白花》等。古典诗词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体现古诗词的内涵并与其相合体的曲子自然也是传统文化中比不可不或缺的内容。我国文化本身是多元文化长期融汇而形成为一体。我国的传统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科学的,也有愚昧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有对现代化建设有启发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也有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有约束、阻碍作用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抱着“学习借鉴,批判吸收;古为今用,它为我用;取其精华,弃之糟粕”的观点,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我们要正确判断和看待。

    一首好的古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和曲意的基础上,在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态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奏好一首古曲。这是一个好的音乐家要走得一条艰苦卓绝的艺术之路。在这条路上,必定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心力和耐力。

    我们要知道,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精华,体现出宫廷音乐的特点。古曲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体现着一个人至高修养学识。可见古曲,尽管具有曲高而和寡的特点,但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染力。其实古琴等与其他古乐一样,具有含蓄、典雅、意境深远的特点,蕴含着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和人格追求、审美情趣,与其内在的精神特性是一致的。或者体现出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

    其实古曲的演奏,不仅要在反复聆听中找寻其味,还要去古琴曲中感受,更应该在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奏好一首古曲不是那么简单地调准确音符,甚至是很到位的情感,但如果能将曲意挖掘到深处才能真正称得上完整。如《阳关三叠》那种朋友间的分离并非现在所能理解的。在古时候,此一别,只怕今生再也难居首,尤其是那句“无穷的伤感”,无论怎么努力,都很难达到真正古人立场上的那万般伤感,万般不舍,又是万般地无奈……悠悠的古琴声在耳边回响,能带给我们无尽的灵感。

    大舅说,在现在的社会上有十大古曲,分别是高山流水(古琴曲)、广陵散(古琴曲)、平沙落雁(古琴曲)、梅花三弄(古琴曲)、十面埋伏(琵琶曲)、夕阳箫鼓(琵琶曲)、渔樵问答(琴箫曲)、胡笳十八拍(古琴曲)、汉宫秋月(二胡曲)、阳春白雪(琵琶曲)。这些曲子是集先贤的智慧和汗水的,而其中的意境更是要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细细品味的。

    而还有比较有名的比如《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法曲精品,唐玄宗作曲,安史之乱后失传。据说南宋年间,姜夔发现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这首曲子是唐代大曲中法曲的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个璀璨的明珠。有关这曲子的来历就有很多种,有的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传说中的仙山),触发灵感而作;有的说法则是根据《唐会要》记载:天宝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传入的乐曲,此曲就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还有的则折衷前两种说法,认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他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而成。

    大舅为什么要单独挑这曲子要说说呢,原来这《霓裳羽衣曲》描写的是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全曲36段,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里面的乐器繁杂,不但体现出了我国音乐的高境界,在道界也曾有过很高的评价,而这种浪漫的想象不正是平凡的人对未来生活的一种向往吗?

    (未完待续)

第六十九章 道() 
大舅和我听了好办天的古曲声,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座书院里可真是不一般,早就听说过这香港留下来的传统的东西很多,现在看来还真不假。

    不过我又想起这《酉阳杂俎》来,这里面的学问不仅仅是像大舅说的那样神怪志异,而里面“道”的精神尤为重要。说起“道”,那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反正从小的时候和师兄师姐一起听师父就讲过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和故事,直到现在,自己还印象深刻呢。

    说到道,首先就要说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道也有自己的思想,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那么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

    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记载神仙传说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在方士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东汉顺帝时,张陵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