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坐断东南-第1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玩家,刘风也不吝奖励,他发布任务是没有奖励的,愿来不来。但是对于表现最好的一些玩家,给予了1000至10000金不等的奖励,还允许那些领地毁灭的玩家领主,无条件升级到之前的级别,视情况减少之后一次升级的阻力。当然了,除了粮食要按市价卖给刘风,战场上的收获全归他们自己所有。
游侠玩家也是一样,战斗刚刚结束,听到系统公告的他们就打听起刘风何时北上了,准备去中原大干一场。为此,不用刘风吩咐,之前站在刘风这边的玩家就开始帮忙清理敌对玩家——从领主到游侠,同样对待。以至于刘风对异人的清算速度非常快。
但是,对于游侠玩家独立成军,刘风不报多大希望。这些人是被带到山阴来了,训练时还好,还能服从命令,但被要求守城之后,状况百出,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他们宁愿去和敌人拼命,宁愿死,也不愿像个木头似的守在城墙上。
玩家心思不一,享受自由,让他们像原住民一样服从,根本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不是兵,而是个性极强的年轻人,没有军队钢铁一般的纪律。
整顿好会稽的现状,已经到了8月下旬,刘风终于要带人出发了。
这一个月内,华夏区也发生了很多事,曹操也终于起兵了。地方没变,还是在陈留,还是有当地大富豪卫兹的支持。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曹操的经历吧!
数月之前,曹操还对洛阳充满了希望。他和袁绍交好,当然也被何进不同对待,可以参与很多机密之事。
在招外州军队入京一事上,他竭力反对袁绍的建议,但是位卑言轻,建议不受重视。在刘风的提示下,他似乎有些理解袁绍的心态了。
世家大族,四世三公,考虑问题果然不是别人能理解的。他曹家不过是小族,到了他祖父入宫显贵、父亲过继之后,才有了发达的趋势。
洛阳动乱的那晚,听闻何进身死、袁术攻击皇宫,他就完全明白了袁家的心思。心灰意冷之下,他连门都没有出,就在家静等结果。
显然,袁家人玩脱了,让董卓捡了个大便宜。
他在洛阳,表现的很顺从,从不多发言,冷眼旁观。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地位不高,董卓主政之后,他被封为骁骑校尉。
听着不错,也是二千石的品秩,但实际上只是个空头官衔,手下一个兵也没有。董卓接管了西园军,收编了并州军后,除了西凉军出身的将领,洛阳已经没有别人能够掌军了。
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他能看明白许多事,多年未有寸进的实力在这段时间得到提升,正式进阶7阶。虽然比在黄巾时期就进阶的孙坚、刘备兄弟晚了许多,但毕竟到了7阶。
董卓实在不是个合格的政治家,他提拔的那些人都在暗中串联,准备在合适的时候推翻他,可他懵然不知,反而疏远了一直谏言的李儒。
曹操知道,自己名望太低,想想之前刘风的话,就有了决定。他暗中做好安排,在一个晚上,趁着王允摆酒庆生的机会,不请自到,故意表现出对除董自信。果然,王允拿出了他珍藏的七星刀,送给曹操,让他寻机刺董。
他做了两手准备,成功,他宁愿赴死,因为他知道,只要董卓死了,西凉军群龙无首,就不足为惧;失败的话,就逃走,组织军队来讨伐,若是运气不好逃不出去,也只能为国赴难。
很可惜,他失败了,但运气还算不错,董卓没有当场看穿他的意图。借口出城之后,他趁机逃出洛阳。
董卓反应过来后很愤怒,下令通缉他。区区曹操一个人,不值得董卓出动太多的人,只派了一个军侯带着上千西凉军追捕,并下令沿途各县协助。这也罢了,他逃不掉,还是能隐藏起来的,可无孔不入的玩家让曹操厌烦不已。
为了干掉曹操这个未来的大boss,洛阳城以东的玩家都行动起来,刺探消息,围桌堵截,甚至有大公会的玩家,提前调集公会玩家在外围布防,就是为了不让曹操逃脱。因为所有玩家都知道,这是击杀曹操最好的机会。等曹操逃出去后,募集大军,他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其实他们更想把曹操堵在城里,但可惜系统不给条件,难度太大。而曹操一出城,就直接爆发,闯过了玩家们布置的包围圈,消失不见。因为玩家的围追堵截,曹操没有经过成皋吕伯奢家,也就没有引出那句天下闻名的话;也是因为玩家的围追堵截,曹操没有在中牟被抓,也就没有遇见过陈宫。
还是说回曹操吧!
进阶7阶之后,曹操的能力大增,但是面对悍不畏死的玩家,也是没有什么办法。他在城外布置了300家将接应,也在一个多月的逃亡中被玩家杀的损失殆尽。
历尽千难万险,曹操终于逃出了河南尹,达到和陈留的交界处。等玩家们围上之后,却赫然发现,曹操周围已经有了数千军队,还有上千的骑兵。
曹操不是鲁莽的人,他在刺董之前就做好的准备,不但在洛阳城外布置了300家将接应,在这董卓的势力范围之外,还让他的族弟曹洪、曹仁等带着家里的私军来接应。
曹操可不是那种有仇不报的人,有了机会,立即就报了回来,将参与的玩家屠戮了个干净。就连董卓的那1000西凉骑兵闻讯赶来,曹操狠心以2000多人的损失直接将董卓的这支小队埋葬,带着数百匹西凉战马回转陈留城,投奔张邈去了。
桥瑁矫诏号召讨董的时候,曹操还没脱离危险,但他听说之后很兴奋,因为他终于可以不再纠结了。他怀里的那份弘农王的血书就不用拿出来了。
他是真的带出了弘农王的血书,因为弘农王发现自己的处境越来越不妙,生怕那天就被董卓杀掉,这才找个机会在写了这份血书,多方辗转才交到曹操手中。在他正纠结要不要拿出来的时候,桥瑁站了出来,解决了他的麻烦。毕竟三公在朝,是朝廷的柱石,有解释的机会,而弘农王有口说不清,甚至没有开口的机会,一旦涉及到他,董卓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
到达陈留,曹操就听说张邈准备起兵响应,讨伐董卓,曹操不甘做配角,在得到陈留大土豪卫兹的支持之后,也开始募兵,准备讨伐董卓。
董卓在政治上的失败在桥瑁的一封伪诏下尽现原形,朝堂上的串联还未暴露,但最先响应桥瑁明确表示起兵讨董的,正是董卓任命的那些太守。
董卓最早任命的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第一个发难,表示全力支持,并号召大家一同出兵。
诸侯讨董的剧情终于要开始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八十一章、北上(求收藏、订阅)()
桥瑁能发三公矫诏,也不是没有缘由的。
“桥”亦为“乔”,古时的字很多都相通,不像现在分的那么明细,桥瑁亦为乔瑁。
桥家是豫州望族之一,从前汉起,世代冠冕,在梁国睢阳,桥家的威势比县令都重。这也是汉末世家大族的特点,只要他们不造反,哪怕平日里跋扈一些,也都相安无事。
桥瑁的叔父桥玄,刘宏在位时曾任太尉,名副其实的三公之首,朝廷栋梁。桥玄为人嫉恶如仇,曾经10岁小儿子被贼人挟持敲诈,桥玄不顾自己儿子的性命,命人攻杀贼人,导致小儿子身死。
所以说,桥家的声望,使得乔瑁发出的矫诏有人附和。曹操当然支持,所以他散家财,加上陈留卫兹的支持,招募义兵,起兵讨董。更何况,桥玄还对曹操有知遇之恩,哪怕他已经去世好几年了。
刘风觉得,乔瑁敢发矫诏,后面有人支持,第一嫌疑人就是袁绍。要不然,东郡就在司隶边上,乔瑁哪来那么大的胆子,敢犯董卓虎威。
袁绍之所以不发矫诏,是因为志在盟主之位。袁家四世三公的头衔,还是极有影响力的。他不能做的太明显,否则自己发起讨董战役,自己受推举为盟主,那就有挟公利私之嫌了,对他的名声不利,只能站在背后。所以乔瑁发出矫诏之后,袁绍第一个响应,还以一副领导者的口吻,号召各地郡守、州牧响起起兵。
袁绍的职位只是渤海太守,爵封祁乡侯,还都是董卓给的。渤海在冀州算是大郡,人口很多,但一郡之地,实力再强也比不上掌一州之地的刺史、州牧,他需要这场战争来提高自己的声望,扩张自己的势力。
袁绍是有地盘的,而袁术,现在空有一个后将军的头衔,只身出了洛阳回汝南老家,连一块地盘都没有,手上就只有一些家族的私兵。
刘风估计袁绍的心思已经变了,汉家天子的威信在董卓的手中一次次被削弱,袁绍已经没有了当初世家制霸朝堂之心,而有了单干的趋势。估计这也是他大力支持讨董的原因。
洛阳朝堂,刘风现在看不见的地方。
董卓愤愤的将桥瑁所发的三公矫诏扔到一边,当堂将朝廷众臣训斥了一通。
他不是第一次看这份矫诏的,但每看一次,心里的怒火就上升一分。尤为让他生气的是,他所任命的那些太守、州牧,就是反对他的首脑。
你丫的不承认我这个丞相,不承认小皇帝的合法性,有本事你们别接官印啊!一边拿着自己的任命去当官,一边又大放厥词要讨伐自己,你们节操哪去了?
董卓越想越气,他为了拉拢关东士族,封了多少官,许了多少愿,妥协了多少次,他们居然这样对自己。按照自己以前的脾气,早就大开杀戒了。
他心里明白,桥瑁发的是矫诏,朝堂诸公要是有写这东西的魄力,就不会轮到他主掌朝廷了。但他更明白,有时候,人们不需要知道真假,只需要一个由头。
退朝之后,董卓的怒火不消,想了半天,觉得刘辩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不定哪天就有人打着他的旗号造反了。于是招来李儒,询问对策。
“杀了吧,整个宫室就留小皇帝一人,其他全部赶出去就是。”李儒建议道,“但是不能大张旗鼓,在数月之间让他们病逝就好。”
李儒定计不久,弘农王刘辩率先因为身体虚弱,偶感风寒不治而亡,接着数月之间,天子生母唐妃、祖母何太后以及高祖母董太后相继过世,外戚也被董卓重新清洗了一番。当然这是后话。
刘辩“病逝”的消息传来之时,刘风正在和众人商议北上的人选。
“估计小刘协又要大哭一场了!”接到消息后,刘风心里叹息,于是对在场诸人说道,“诸位,刚刚接到消息,董贼杀害了弘农王,我们更有了不得不去的理由。”
在场诸人脸色为之一变。
弘农王不但是先帝的嫡长子,还曾经当过数月的皇帝,当今天子的生父。董卓对其忌惮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直接下杀手,可见董卓已经肆无忌惮了。虽然请报上说的是“病亡”,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
“白建随行统军,荀攸出谋划策,太史慈、阚泽、周泰董袭、仇英、徐长杰、玉文林、雅修、博延、盛匡随军出征,其余人员留守。”为此次出征已经商议了几次,刘风也不想再拖下去。盛匡是刘风新征辟的,也是盛宪的儿子。
“大人,属下想随军出征。”刘风刚刚说完,王英就表示有异议。
“这次你留守,下次再有战争,以你为先锋,不必再多说,本官不会改主意的。”刘风沉声道。
之前将王英扔在侯官数年没管,刘风也觉得挺对不起人的,如今的王英已经成年,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孩了,有自己的追求。
但是他不得不把王英留下,随着实力的扩张,从夷洲带来的人越来越不堪大用,只有区区几个能力还行,白建走了,王英必须作为他的嫡系留下来,为他守着会稽。
“留守人员中,以虞翻为首,升为郡丞,带本官理事。贺齐为校尉,统辖郡中留守士兵,相机剿灭之前逃窜的贼人。王英,任剡县长,统兵镇守会稽南部。以永宁县丞韩晏为永宁长,方文昊召至郡中,协助虞翻。”刘风又下令道。
诸人点头称是。
“大家各司其职,其余各县只要安分守己,就不用去管他,先把我们控制住的地方整顿好了。从那些大族手中收缴的田地,尽快分给人民耕种,以免耽误收成。”刘风对虞翻道。
“属下领命。”虞翻也不推脱。
“本官意欲陆上行军,经吴郡,渡长江北上。王语,本官将修书盛太守,商议渡河之事,你可先行带人去等候,本官渡江之后,你们直接回来练兵。若有能力,也可剿匪。回来之时,本官会先行通知,到时候你再派人去接应。”刘风看向王语。
“属下遵命!”王语应声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