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之全球攻略-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此罗维尼斯很不屑地反问:“为何你们笃定汉帝不会投降?失了北疆方面军和北疆四州,他们就算人口数亿,能够快速集结兵力与我再战?更遑论我罗马即将出兵,汉人就算再强悍也绝不可能抵挡!”

    当时斯达旺和一种月氏朝臣用看白痴的眼光看罗维尼斯,并且很怀疑这样一个不了解汉人的罗马将军是怎么获得“太阳之子”称呼的?

    当然,对于罗维尼斯的问题,张宪很随意的回答了他:“大汉圣祖皇帝曾有言:朕之后,称臣、纳贡、和亲、割地、赔款此五者为帝者戒!凡有违者,大汉子孙皆可诛之!若有惨祸,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违者不得入祖宗陵寝!”

    对博大精深的汉语显然理解不够透彻的罗维尼斯很虚心的向张宪求教这番话的意思。

    张宪很冷漠地解释:“汉圣祖说,凡是他的子孙,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如果有人违背了这五条戒律,哪怕这人是皇帝,汉人也可以奉圣祖的这条遗诏群起诛杀。如果敌人兵临城下了,皇帝也必须以死报国,绝不能投降或者逃跑!违者将不能进入祖坟!”

    罗维尼斯当时就皱起了眉头,用不可置信的语气道:“汉圣祖怎么可能留下这样的话?这不是给了汉人造反的理由吗?就算是我们奥古斯都也曾有过向日耳曼蛮王阿提拉纳贡的时候呢!”

    张宪冷哼一声,用只有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嘀咕道:“所以你们这些西夷根本不足以跟汉人相提并论!”

    注1:不列颠尼亚行省,即现在的英国。不过不包括北方的爱尔兰。

    注2:关于宗教的事情总是有点复杂的,看看现在的巴以冲突和中东半岛就知道了。而本书所描述的世界又是被大汉帝国干预过的,那复杂程度就更加难以描述了。估计要是仔细解说清楚的话,可能要好几万字。这里就大概提一下,具体的等以后有机会,写个免费的单章放到作品相关里吧。

    注3:这里的法西斯代表的是纪律与团结!后来才演化成近现代的“独裁”意义。法西斯一开始的发音是指保民官手中代表惩罚的“束棒”。(。。。)

【第七十七章 游击战,战术理论】() 
汉元1003年五月二日夜。军团大帐。

    侯鉴眉头深锁,眼睛里带着惊异,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出奇的校兵。

    在这个年轻校兵旁边,是同样惊异,同时还带着莫名愁绪的百里束。他的八字胡一抖一抖,见自己说了一遍侯鉴仍旧端坐在帅案后,无奈又高声道:“殿帅,此乃大汉渤海侯是也!”

    侯鉴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起身,绕过帅案,在沈云面前抱拳躬身:“哦,在下大汉出云伯侯鉴,见过渤海侯!”

    侯鉴行的是官礼,与军礼无关。

    沈云的脸色古井无波,身上的校兵铠甲上还带着血迹,看的侯鉴心里有点不自然………这渤海侯不在渤海郡好好的住着,跑这来添啥乱啊?看着样子还上阵厮杀了!要是不小心阵亡了,皇帝和胡公怪罪下来,到底算你的还是算我的?

    不得不说,侯鉴对突然冒出来的渤海侯还是有些了解的,正是因为了解,所以心里的怨言也更大。当然,在官面上,侯鉴虽然穿着铠甲,但还是要先给爵位比他更高的侯爵行礼。

    沈云抬手,却没有还侯鉴一个官礼,而是右臂抱拳横胸,行了个庄重的军礼,面色如水,声音如铁:“殿帅,你可知今日又阵亡了多少袍泽兄弟?”

    侯鉴一怔,直起腰,原本有些苦大仇深的脸上带着疑惑,见沈云并未还官礼,便也挺胸抬头,沉声道:“侯爷何故有此一问?今日伤亡名册还未递来,我如何知晓?”

    “那好,我来告诉殿帅!”沈云踏前一步,摊开双手。已经略显粗糙的手掌上满满的都是血色,还有几丝未曾干涸的血迹在指纹间流淌,“今日十里坪一战,我军共阵亡两千七百四十二人,连同昨日,我军阵亡四千五百零四人!”

    声音如金石般砸在侯鉴心头。他心里一痛,但脸上却依旧苦大仇深,眼神一肃,喝问:“你如何得知?”

    沈云面色一沉,忽然露出一个惨笑。望着双手道:“每具尸体我都亲手为其裹尸!殿帅说我为何知道?!”

    惨笑过后,沈云却又抬头,目光炯炯地望着侯鉴,声音渐渐大了起来:“今日一战,我军起初出动两镇军队。而敌军竟有四镇出战!甫一交锋,我军即陷入劣势。而后殿帅下令添兵。前师几乎全员皆动。苦战半日,杀声震天!日暮时分,敌又有一师兵力参战,十里坪血流成河,我军几近溃决!前师袍泽舍生忘死,搏杀在前。告急斥候由我面前疾驰而过,可直到收兵,殿帅却再无一丝一毫的添兵命令,我想这是何故?莫非殿帅真的要将这上万袍泽当作弃子?”

    沈云的问话可谓无礼至极。在这战场之上。侯鉴就是最高统帅,别说他沈云只是侯爵,就算他是王爵,也不能这么质问一军最高统帅!

    侯鉴已经彻底沉下脸,道:“沈云,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想说,如果殿帅想用前师和后师上万袍泽的性命来牵制敌军,好让你带着中师逃跑就绝对不行!”沈云毫不示弱地喊道。

    “混账,你是什么身份?居然跟本帅这样说话!”侯鉴气的血灌瞳人,顺嘴吼道。

    沈云冷哼一声,道:“你说本侯是什么身份?!”

    “”侯鉴一时沉默下来。

    这沈云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啊,刚才跟他行官礼,他以军礼回应。现在以军人身份责问,他却又自称本侯,这,这根本就是胡闹嘛!

    侯鉴心里着实气恼,但却无话可说。

    百里束见局面僵持,忙上前道:“侯爷息怒,殿帅息怒!侯爷,其实今日之战,殿帅并不是想让前师顶在最前面送死。而是有新的军报,十里坪当面之敌已非月氏第六军团,而是在西面的第四军团,同时还有第八军团一部。在未探明月氏第六军团动向之前,殿帅不敢轻易下令,所以”

    沈云一愣。这个他倒是不清楚。他之所以如此义愤填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看见了今日战况之惨烈。特编部虽然没有参战,但从前线不断搬下来的尸体,还是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最大的冲击。特别是看见前师报急求援的游骑像水一样从身边走过,而军团大帐却迟迟不肯下令派援兵时,沈云简直快要气炸了肺。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士兵对于见死不救的将领都会心存怨恨吧?沈云就是这么个情况。正好入夜之后,得到消息的百里束亲自到特编部来找沈云,并将他带到军团大帐中,所以才有一开始那一幕。

    侯鉴见沈云也沉默下来,深吸一口气,放缓口气道:“侯爷,你也是军人,当知战场不是江湖,更不是街头斗殴。本帅也是看日暮将至,敌军不可能天黑继续作战,所以才忍痛让前师继续作战。虽然死伤惨重,但也总算顶过了今日不是吗?”

    作为堂堂军团长,侯鉴这么说话可谓放低了身份和姿态。沈云也不是个二愣子,非要纠缠这件事,只是一想到那些自己亲手裹尸的袍泽,心里却总有一股莫名的愤怒,他联想到昨日第五连说的话,不由问:“殿帅,你可真的想要撤退?”

    侯鉴一怔,看向百里束,一时间有些不明白,这件事原本只有几个人知道,为何连一个小小校兵都清楚了?若是这般,那他之前的筹划不就落空了?

    百里束赶紧上前,在侯鉴耳边轻声道:“渤海侯乃特编部第一曲麾下第一连连长,昨日第五连得知要撤退的消息后曾向渤海侯询问,是否要虽军团大帐撤退,所以”

    侯鉴恍然大悟,而后用眼神看了看沈云,再看向百里束。

    百里束明白,继续轻声道:“第五连心知渤海侯身份重要,所以并未告诉特编部徐少校,而是只告诉卑职一人。哦。对了,第五连麾下还有一个淮南侯世子!”

    侯鉴一听,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身为大汉将领,其实最头疼的就是这种事情出现。贵族子弟(甚至是贵族本人)偷偷摸摸参军,想学戏文上一鸣惊人,然后衣锦还乡,却每每在遇到危险时找到主帅,露出身份。这个时候主帅还不能置之不理,只能咬牙派兵士保卫。那些至死都不暴露身份的还好些,怕的就是这些软骨头怂包蛋贵族。

    在圣祖之后的大汉军事史上。这种事情其实并不少见。

    最著名的是汉元430年,锦公马超奉诏带兵西征。西征大军中有一支偏师在一场大战后误入敌军侧后,被包围在里海北岸的一个小树林里。当时仅剩的一千余人的汉军已经做好马革裹尸的准备,想要出林与敌同归于尽。就在这时,一个身穿校兵服饰的士兵突然找到主帅。亮明自己的身份………居然是奉圣祖皇帝命令,随军历练的大汉七皇子刘舒!

    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但后人都能想象的到当时那位师长脸上的精彩表情………必定是吃了苍蝇一样的。

    当然。最后这支偏师也没有全军覆没。早就知道七皇子身份的锦公马超,在第一时间带领大军赶到,救回了七皇子。而直到战役结束,敌军也不知道他们差点抓到了大汉皇子这件让他们遗憾终生的事!

    但也因为这件事,原本属意将皇位传给七皇子的圣祖改变了主意,最终将皇位传给了四皇子刘承。原因是七皇子临阵怕死。不足以担当皇位重任。而同为四皇子的刘承在之后也遇到过同样的险境,可因为有了七皇弟的前车之鉴,宁死都没有曝露身份,最后居然杀出来了。

    应该说。在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上,圣祖皇帝采用了极其残酷的方法,那就是自然淘汰。他老人家曾规定,每个皇子成年之后都必须入伍服役,而且绝对不允许曝露身份。一旦曝露就失去了皇位继承权。同时失去的还有王爵,只能以一个富家翁的身份在帝国某个角落终老。

    当然了,皇子的身份是绝对保密的,一般只有主帅还有寥寥几个直属将领才会知道。而且在皇子成年退伍之前,他们的身份都是不被公众知晓的。平时上学,皇子们也是通过暗卫的机密安排,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百姓一起上学。甚至与普通人一样打架或者被打,这些情况都有发生。这也是沈云的父亲,还有胡公益公等人为何能与当今皇帝交好的原因。

    对于抚养皇子,圣祖可谓费尽了心思,为了保证皇子不会因外界因素(比如皇妃、皇后甚至是皇亲国戚)的干预下正常成长,一向反对冗官冗员的圣祖却在皇子抚养中设置了无数的监督体系,层叠架构之复杂,若是出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绝对是集古今之大成。

    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大汉帝国传承五百年,未曾出过一个昏君!

    即使有那么几个性格特别的皇帝,也绝对没有到出格荒唐的地步,比如大汉五百年最爱玩的汉乐帝(注1)就是诸多皇帝中的典型,几近于昏君。但因为有内阁制度和圣祖之前留下的众多机构,保证了即使出了这么个皇帝,帝国依旧正常运转,并不会出现如明朝那种混乱情况。

    受皇室教育皇子的方式影响,众多贵族也纷纷效仿。不过皇室的教育方法是绝密的,贵族们也只是学了个皮毛。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根据皮毛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是个个优秀。

    侯鉴在听说除了一个渤海侯外还有一个淮南侯世子,顿时脸色就不好看起来。更关键的是,侯鉴可是知道,淮南侯虽然曾经有四个儿子,但现在这个世子可是独苗

    沈云见他们嘀咕了半天,不耐烦地说:“殿帅,若你真的想要逃跑,本侯决定留在这里,与殿后袍泽同生共死!”

    这话一出,顿时将侯鉴和百里束雷的外焦里嫩………这算什么?威胁吗?

    百里束的表情有点怪异,嗫嚅地说道:“侯爷,咱们就没有殿后军队。”

    “嗯?”沈云奇怪地看着百里束。“你们不是想让前师和后师殿后送死,然后自己好逃跑吗?”

    侯鉴哭笑不得:“这是谁说的?我侯鉴的名声如此不堪吗?”

    沈云也奇道:“你不是‘兔子将军’(注2)吗?”

    侯鉴更加苦笑:“侯爷,我虽然被称为‘兔子将军’,但你可曾听人说过,侯某人是舍下袍泽自己逃跑的‘兔子’?”

    沈云一愣,仔细想了想,传言中说侯鉴见敌强就跑,见敌弱就冲,不论是跑还是冲,倒还真没听说他独自抛下袍泽自己逃之夭夭的。就算上次追击匈奴时。友军在进攻,他在后撤,也没有说撤的太离谱,只能说不如友军进攻的那么凶猛罢了。这个撤退还对敌军形成了有效牵制,最后歼灭了敌人。

    这么说来。侯鉴还是“游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