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龙图天下-第5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现在进攻江东不顺利,又让曹操在背后插了一刀,南阳的兵力又被我们和荆州压得死死的,局势之上自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
戏志才分析的说道“但是袁氏在汝南底蕴很深厚,而且袁军的实力不可小觑!”
“禀报主公,我们从汝南得到了一些绝密的消息,听闻最近袁术好像有意调动江东军渡江南下!”岳述补充一句“但是这消息未曾证实!”
“他准备让江东军渡江南下?”
牧景眸光爆出一抹精芒“这是放虎归山!”
江东军主将孙坚,外号江东猛虎,根基本来就在江东,一直被袁术忌惮,死死的压在了北面,现在袁术打算这一头猛虎放出来了吗。
“难道他不怕控制不住吗?”戏志才皱眉。
“江东久攻不下,豫州又出了问题,他急了!”
牧景冷声的道“他现在手上能用的牌,除了孙坚,还能有谁,这时候为了大局,他必须要把孙坚放出来了!”
“孙文台!”
胡昭叫出了这个名字“此人打过交道,差点阶段了我们南下突围的路,政务上的能力不知道,但是战场上,他很恐怖!”
“是金子,终归会发光发亮的!”
牧景微微眯眼,眸子之中闪烁一抹意味深长的光芒。
金鳞岂非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这头猛虎,终究是要出山的。
“这对我们来说或许是好消息!”戏志才道“最少不会担心江东军会出现在荆州战场上!”
“嗯!”
牧景点头“如此一来,我倒是放心调动兵力了!”
他站起来,正式下令“现在北武堂传我军令,立刻传令南阳,调动暴熊军,景平第二军,集合兵马,于武当,山都集合,等待我命令!”
“诺!”
戏志才拱手领命。
“黄忠!”
“在!”
“你立刻赶赴山都,此次对荆州之战,你为主将,我给你虎符,你有权调动暴熊军,景平第二军所有将士!”
“末将领命!”
黄忠拱手领命。
明侯府各部衙门的分权的很仔细,政令一层一层的传递下去,效率很快,当北武堂的调兵军令下来,整个明侯府如同战争的机器,迅速的转动起来了。
调兵的命令下去之后,剩下的事情和牧景就没什么关系了。
他刚刚征战回来,明侯府上上下下都不会同意他再跑一次荆州,而且荆州之战也没有这么快打起来了,最少要到年底,慢一点,要和益州方面互通消息,可能要等到明年开春。
这只是开始准备而已。
和益州的扯皮也开始了,胡昭专门成立一个谈判小组,准备和益州拉开长时间的谈判,不管是大战之前的提供,还是战时的承担责任,战后的收拾,都是一个个的问题。
牧景就不太关注这些了。
他很忙碌。
出征的四个多月的时间,堆积下来大大小小的事务能把案桌都压垮,虽然文武皆有担当,可终究有些事情需要他这个主公亲自过目的。
接下来一连十余天,牧景都被压在了昭明阁之中,一份份的奏本从他手中发出去。
“鸿丰号和正阳商行想要联合在汉中建立交易所的事情,可以批阅!”
牧景把奏本递给了霍余,道“但是你和刘主簿说,最好能把一些本地商户加进去,这交易所的影响力孙郝他们很了解,所以他们才会砸钱,可关乎了汉中商业发展的一环,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明白!”
“还有这些奏本,怎么递上来的,怎么打回去!”牧景把左侧十余奏本直接丢下去。
“主公,这可都是南书房送上来了!”
“告诉刘劲,他若是连这南书房都管不住,那就不要管了,鸡毛蒜皮的事情都送上来,我要他做什么!”牧景冷冷的道。
“是!”
霍余苦笑。
刘劲是过于谨慎,很多东西不敢越权,所以大大小小的奏本,基本上都送上昭明堂,但是这样会大大影响明侯府的运转效率,自然惹怒了牧景。
牧景从不担心手下人揽权,他担心的是在其位而不谋其政的人,所以刘劲算是惹怒了牧景。
“那两条驰道进展如何?”
“汉水驰道都是很顺利,但是东山驰道遇到了不少困难,开山铺路,终究是艰难的!”霍余回答,他能作为牧景身边的秘书文吏职务,下面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了解一番,只要牧景询问,他都能回答一二。
“有困难就克服困难!”
牧景道“人家商行的资金投进来了,如果我们不能克服困难,打出这条驰道,丢的将会是我们明侯府的声誉,这一点是决不允许的!”
声誉很重要,特别是明侯府新建,若不能有一个守信的声誉面对天下人,不会有人和明侯府结盟的,这个乱世之中,诸侯成群,单打独斗是会死的。
“嗯!”
霍余点头“我去督促一下工曹!”
“还有多少奏本!”
“剩下的应该都是北武堂送上来的奏本!”霍余回答“这几个月主公都在前线,但是军中一些事情还是需要主公过目的,毕竟训练的成果也需要主公知道!”
“好!”
牧景一一翻开“你去忙,我仔细看看!”
“诺!”
霍余拱手而去。
“等等!”
牧景叫停了他。
“主公,还有吩咐?”
“伊籍放出去历练了,你还要去物色一个可以顶替他的人选,昭明堂不能让你一个人扛着!”牧景轻声的道“能在身边的人,需要什么能力,你比任何人清楚!”
“是!”
霍余点头。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同自己一样,一直在牧景身边,想要在牧景身边,能力必须过关,还要忠诚,另外还要有一定的情商,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
九月,天气骤冷,初秋已至。
秋收也如期的来了。
今年的秋收,对于汉中来说是一个不一样的秋收。
春耕的时候,农曹提出用了育苗法,改变了这个时代的播种,用插秧的技术代替了之前撒种的落后技术,能不能有成果,就看这一季的秋收了。
这一天,牧景亲自领农曹一众官吏,来到了一片试验田之前,上百亩的良田,到处都是黄澄澄一片,这景象是无数农户最喜欢看到的一幕。
“开始收割!”
牧景卷起脚上的袍子,又把袖子拉起来了,拿着新型的镰刀,亲自踏入了水田之中,一脚泥巴一脚水,走上了良田。
一众官吏对视一眼。
无可奈何的苦笑。
他们就是来视察了,没想过做农活,但是现在牧景都亲自上场了,他们也只能上场,农曹如今可是一个大衙门,从主事以下,有数十官吏。
收割,脱谷,打谷……一系列的程序,颇为复杂。
这时代,收割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几天下来,他们也就收割了五亩地而已,这都把他们这些人忙得腰杆子都挺不直了,适可而止,牧景也不能非逼着他们去当农夫,剩下的就让人集体收割。
“告诉某家,收成如何?”
牧景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这一次农曹用了育苗法,先育苗,后插秧,和传统的那种直接把种子毫无规则的丢尽去发芽不一样,看起来是好上不少,但是还需要用数据说话。
能不能把育苗法直接推广出去,就看收成的问题,最少要让农户信任,才可能推广。
“二十七石!”
农曹主事柳陵激动回答。
“五亩地,亩产五石有余?”牧景眸子湛然亮起来了。
这个时代,亩产很低,能有三石的就不错了,能一口气提到亩产五石米,这绝对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
第六百六十二章 汉中的丰收()
“哈哈哈!”傍晚的昭明堂中,传出了牧景中气十足的笑声“将近六石的亩产,恐怕天下也唯我汉中能做到了!”
“天佑主公!”
胡昭刘劲等人都高兴的很。
要知道,这是一个农业的世界,无论是什么,都比不上吃饱饭更重要。
落后的耕种,让这个时代亩产很少。
稻谷的亩产,其实也就在两石和三石之间起伏而已,即使关中之土地肥沃,江东之天气温和,号称粮仓之地,亩产也不会超过四石。
而这一次收割,一百亩的试验田,足足收了五百八十石的粮食。
亩产高大58亩。
这样的产量,绝对是史前不见的产量,一旦汉中所有的耕田,都有这样高产量的收成,那么紧紧凭借汉中一地,不仅仅养活百万民众,还能支持十万大军。
“奉仁!”
牧景很满意的看着农曹主事柳陵,亲切的叫着他的字。
“属下在!”
“这一次有多少耕田是用育苗法耕种的?”
“属下统计了一下,在南郑,只有三千亩,而其他县城,加起来也不到一万亩!”柳陵禀报。
“你盯住收成的情况!”
牧景轻声的道“把所有数据落实了,明岁的耕种,所有耕田都必须要用育苗法,任何人不从之,可以数据讲道理,若是再不行,那就强硬来了,我要明年汉中来一个大丰收!”
“遵命!”
柳陵点头。
“此法大兴农业,农曹居功甚为,此当嘉赏!”牧景对着胡昭说道“孔明,此事交给你,我们明侯府从不亏待立功之臣,莫让某失望!”
“诺!”
胡昭点头,如何嘉赏是需要考虑的,轻一点不可以,重一点不可以。
“奉仁,传令下去,各地加紧收成!”
“是!”
“下去吧!”
“诺!”
一个小型的会议散去之后,农曹众人离去,刘劲和戏志才也赶紧去忙碌,唯有胡昭留下来了,他有事情和牧景禀报。
“孔明,和益州谈的如何?”
牧景看着胡昭,沉声的问道。
“这个赵韪不简单啊!”胡昭轻声的说道“在粮草方面,他们不是说不给,只是捏的有点紧张!”
“正常啊!”
牧景平静的道“以益州对我们的态度,不可能对我们这么友善的,我估计想把我们推出去当炮灰而已,让我们和荆州两败俱伤,才符合他们益州的利益,粮草方面怎么可能大方起来了,捏住粮草,他们才感觉能捏得住我们!”
“在战场上,这样很危险!”
胡昭轻声的道“一旦粮道出了问题,我们就等于把身家性命捏在了别人身上,他们随时可以把我们推出去送死!”
“所以接下来做好两手准备!”
牧景眯着眼眸,眸光冷厉“从他们身上能刮出过少粮草,就多少粮草,但是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在南阳,我们也要屯仓!”
“屯仓?”
胡昭道“秋收已经开始,倒是有机会,只是把所有粮草屯来打仗,必对我们来年的发展不利,毕竟上半年我们已经几乎把去岁的收成都压在了西边的战场上,万一明年战事紧张,今年又没有存粮……”
“走一步算一步吧!”
牧景苦笑“我也空手变不出粮食来了,要是有益州,或者有荆州在手,我倒是有点自信,可我们只有汉中可用,巧妇难成无米之炊!”
说到底没有足够的地盘,怎么可能发展起来了农业,汉中的土地相对于益州的天府之国,荆州的湖广之仓,都远远不如。
“这几年还算是风调雨顺的!”牧景轻声的道“要是来一个天灾,颗粒无收,那我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冒进一点,益州也好,荆州也好,南阳也罢,必须取得一地,方能补上我们的短板!”
九月份的汉中,到处都陷入了一个丰收的气氛之中。
南郑,郊外村落。
“七亩地,足足收的三十三石的粮食,哈哈哈,今年可是大丰收啊!”
“扣除了粮税,我们都二十余石的粮食,足够一家老小撑过明年了!”
“老天爷保佑!”
“明侯殿下果然是我们的大恩人的!”
“……”
这个村落不少人被当初农曹派下来的官吏说服,用了育苗法来种植粮食,而且这一年风调雨顺,让他们的粮食来了一个大丰收,人人高兴。
百姓都是淳朴的,谁能让他们吃得上饭,他们就信任谁。
这让明侯声望在汉中爆发,在这种情况之下,即使五斗米教死灰复燃,恐怕也难以撼动明侯在百姓心中的威望了。
当然有人高兴,也有人不高兴。
“该死,当初为什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