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尸王小道长-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元朝期间,始创立行省制度,归兴和路,建行省区划。

    清朝统一漠南蒙古后,在清崇德七年正式设旗的建制,成为右翼苏尼特旗。苏尼特为蒙古族古代部落名,后为远宗室17世孙所部名。

    “苏尼特”词来源于蒙古族远古一位部落首领之名,汉籍记为“雪尼惕”。

    苏尼特右旗遗留的名胜古迹较多,主要有温都尔庙、毕鲁图、毛登等二十八处古庙遗址。

    2000年来还发现了约100多公里长的成吉思汗边墙,从京城大都通往大库伦的两条古路遗迹,青铜器时代的德勒哈日壁画,元代阿拉坦图满古墓群以及晚中新时代的查干淖尔恐龙化石区等。

    车子开进苏尼特右旗之后,距离边境线就很近了,而这里也是这一次行动的国内最后一站,接下来就要进入苏尼特右旗西部的广阔草原了。

    车子从高速下来之后,先是进入了省道,往前还没开十公里,铁板就直接把方向盘往左一打,车子进入了草原的土路上。

第两百四十九章 扒犁() 
冬天的时候,草原上的积雪还是很深的,不过这条路是牧民的扒犁子和拖拉机要经过的地方,所以积雪被压出了道路的形状,如果是两驱的车,在这种路上面开起来,还是比较费劲儿的,但是5。8排量的四驱车,应付这种路根本不叫事儿,就算直接开旁边的积雪堆里面,只要不卡主地盘,都能开的出来。

    四驱的车比两驱的车贵很多,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车子的减震性能不错,所在开在这种道路上,倒也不算颠簸,往前弯弯绕绕的开了几十公里之后,就到了一些小山丘的位置,这时候就远远的看到前面有一辆马拉扒犁在雪路上慢悠悠的前进着。

    南方人应该很少有人见扒犁,即便是一些偏中部的北方人,也没多少人见过了,只有在内蒙和新疆的一些偏远地区,才有这种东西。

    其实扒犁也叫爬犁,满语称为法喇,还有个比较相似的东西一说应该就能理解了,那就是雪橇,只不过雪橇是狗辣的,而扒犁是牛或者马拉的。

    制如冰床,而不拖铁条,屈木为辕,似露车座低,傍轮前有轭而高,驾以牛或马,走冰上如飞。亦可施帷幕衾绸以御寒。

    简单说就是用两根一丈多长的木杆,一端用火烧烤,使其高高翘起,用作辕子。另一端触地平直的部分钉上横杆,加上支柱,做成车厢,可以坐人,也可以装货。有辕有底,无轮毂,靠两根光滑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

    可以说,爬犁主要是针对东北和西北偏远地区冬季漫长,道路雪多冰厚这样的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便捷工具,特别是在山高林密,沟壑全被冰雪覆盖的地区,爬犁的使用更为广泛。

    东北有“十一月,大冷天。跑爬犁,雪炮烟”这样的民谣,非常贴切,北方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处于冰雪期,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特大,往往填没了“道眼”,只有爬犁可以不分道路,只要有冰、有雪,便可在其上行走,靠的是动物的牵引。

    自伯力东行1200余里,沿松花江两岸居住的黑斤人,冬季“以数犬驾舟,形如撬,长十一二尺,宽尺余,高如之。雪后则加板于下,铺以兽皮,以钉固之,令可乘人,持篙刺地,上下如飞。”

    可见,这又是一种用狗牵引又以人为持具支地而行的“爬犁”。

    这里的人“冬驾扒犁至索伦河南,与诸种人为物质交换。“

    过去人家养狗,不单单为了看家狩猎,还为了“驾犁”。

    “清初,有所谓使犬部者。如今临江等处,每于江上结冰,用狗扒犁。俄境亦有之。其狗皆肥壮而驯,一扒犁以数狗驾之,而头狗价最昂,俄人购者往往一狗值五百羌洋也。“

    在当年,东北的许多地方设有“狗市”,和马市一样出名,专门交换像牛犊一样大小的“扒犁狗“。辽时还设置了“狗驿”,各驿站靠狗扒犁传送信息。

    这是多么有趣的民俗风情,一群狗儿身上冒着热气在雪原上奔跑,主人的响鞭炸开了树上的霜花,辽阔的雪野一望无垠,想一想都能明白东北人的大气是从哪里来的,正是这种环境的熏陶下,让东北人骨子里面就对生活比较淡然、随性而洒脱,就是有事儿直说,别墨迹。

    而“使鹿部更在使犬部之外,而使犬部中亦能使鹿。既如四不像,复非常鹿,其形高大如马,身无斑点,谓之马鹿,兴凯湖以北多产,可以驮重致远”

    在大小兴安岭之中生活的部落,从前多使马鹿、四不像来驾“扒犁”。这种动物劲大,在老林里行走,有耐力又灵活,而且不怕寒冷,倍受这里的猎户喜爱。

    说是四不像,其实也就是羊驼,也就是俗称的草泥马,喜欢人就会冲人吐吐沫的那玩意儿。

    当年,爬犁除自家制作外,还有专门生产爬犁的木铺,打制大车和爬犁,人称“二木匠“。除了出售大爬犁外,还制作精小轻巧的爬犁,供孩子们玩耍。

    孩子们拿着这种小爬犁,爬上高坡,滑出一条雪道。那雪道晶莹闪亮,小爬犁一放下,往往滑出上百米远。

    还有的在冬天的冰河上,用布张开一支小“帆帆”,靠风力推动,小爬犁便会在冬天的冰河上行走如飞。孩子们那欢乐的笑声,在北方晶莹的雪原上,久久地回荡。

    爬犁,北方民族的亲密的伙伴,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底。

    看到那个扒犁的时候,易尘就有种诗兴大发,想要吟诗一首的感觉,就是那种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的意境,打心里挺欣赏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方式的。

    想一想一个人或者着带着个漂亮的女孩,在如此辽阔的雪域上,前面的马儿托着扒犁轻轻走着,后面拉着的扒犁其实就是一张多功能席梦思,可以取暖,可以放食物和水。

    在没有任何污染,又这么美的环境之下,抽根小烟、喝点烧酒甚至做点羞羞的事情,无忧无虑,不用去考虑外界的任何事情,这才是人生一大乐事,比起开着超跑在物欲横流、污染严重的城市中放浪形骸,要高出无数档次了。

    这种精神上的升华,是现在的很多都市人,终其一生都无法体会到的了。

    车子距离扒犁也是越来越近了,架着扒犁的是一位看上去年龄并不大的少年,看上去大概十五六岁,比起易尘要小了几岁。

    少年很舒服的躺在扒犁之内,身上盖着两床很厚的棉被,棉被上面还有一个褐色的毛毯,一看就挺热乎的那种,旁边放着一个牛皮水带,挺大的,里面也不知道装的是水还是酒,也或者是马奶酒,毕竟内蒙这个地方,虽然一眼望去全是白花花的积雪,但是其实淡水资源确实挺匮乏的,不少地方马奶酒都是直接当成水来喝的,而水就是积雪融了直接烧开,这一点很多南方有洁癖的姑娘,应该是想都不敢想的。

    路并不宽,少年很友好的把让马儿把扒犁拉近了一旁的雪地里面,将道路让了出来……

第两百五十章 内蒙稀客() 
少年将道路让出来了之后,两辆车也不客气,直接从雪路上开了过去。

    “寒冬腊月的,这么好的车,怎么开到这里来了,阿拉鞥……”少年将身边的水带拿了过来,将马儿赶回了雪路上,而那水带之中流出来的,正是乳白色的马奶酒。

    马奶酒在内蒙,其实就像是青稞酒在西藏一样,是有很大的说头的。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当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这时,客人理应随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

    主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如果在酒桌之上和蒙古人磨磨唧唧的,那么很显然是没有面子可言的,会被当成娘炮一样的存在。

    据专家考证,奶酒起源于春秋时期,自汉便有“马逐水草,人仰潼酪”的文字记载,极盛于元,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已有两千多年,系历史悠久的传统佳酿。

    一直承担着游牧民族礼仪用酒的角色!

    奶酒,蒙语称“阿日里”。相传早在元朝初期,漠北处于大动乱、大变革时期,当时的蒙古各部落七零八落,部落之间较量实力,各选君主。

    刚满17岁的铁木真继承了父亲的遗志,骑上战马,挥旗重建家园。铁木真的妻子在家里,一面思念远征的丈夫,一面制作奶食品。

    有一天,她在烧酸奶时,锅盖上水珠流到了旁边碗里,她嗅到特殊的奶香味。一尝味美、香甜,还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她渐渐地在生产生活中掌握了制酒的工艺,并简单地制作了酒具,亲手酿造。

    在铁木真做大汗的庆典仪式上,她把自己酿造的酒献给丈夫成吉思汗和将士们,大汗和众将士喝了以后,连声叫好。

    从此,成吉思汗把它封为御膳酒,起名叫赛林艾日哈。每当蒙古族敬献哈达和奶酒时,是对贵客的最高礼仪。奶酒便成为蒙古族接待上宾的必备佳酿。

    奶酒不仅可以和其他的酒一样单独饮用,还有它的独特饮用方法。

    奶酒可以加咖啡,成为美味的咖啡奶酒;

    可以加各种果汁,如:草莓汁、葡萄汁、橄榄汁等,成为果汁奶酒;可以和其他白酒加冰后一起饮用,冰凉爽口适宜夏季饮用。还可以像红酒那样加冰、可乐、雪碧和果汁,任意调配为多款鸡尾酒。

    因此,也被誉为“中华XO”!

    在品尝美酒的同时,还会感到乐趣无穷,让你体验DIY的好心情。由于奶酒饮用方法的独特性,同时相应扩大了奶酒的应用范围,更加适合公务、商务、礼仪、宴会等使用。

    奶酒一般以马、牛、羊、骆驼的鲜奶为原料酿制而成。尤以马奶酒居多。传统的酿制方法主要采用撞击发酵法。这种方法,据说最早是由于牧民在远行或迁徙时,为防饥渴,常把鲜奶装在皮囊中随身携带而产生。

    由于他们整日骑奔驰颠簸,使皮囊中的奶颤动撞击,变热发酵,成为甜、酸、辣兼具,并有催眠作用的奶酒。

    由此,人们便逐步摸索出一套酿制奶酒的方法,即将鲜奶盛装在皮囊或木桶等容器中,用特制的木棒反复搅动,使奶在剧烈的动荡撞击中温度不断升高,最后发酵并产生分离,渣滓下沉,醇净的乳清浮在上面,便成为清香诱人的奶酒。除这种发酵法外,还有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

    蒸馏法与酿制白酒的方法近似,一般是把发酵的奶倒入锅中加热,锅上扣上一个无底的木桶或用紫皮柳条、榆树枝条编成的筒状罩子,上口放一个冷却水盆或锅,桶内悬挂一个小罐或在桶帮上做一个类似壶嘴的槽口。

    待锅中的奶受热蒸发,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滴入桶内的小罐或顺槽口流出桶外,便成奶酒。

    用这种蒸馏法酿制的奶酒,要比直接发酵而成的奶酒度数高些。如果将这头锅奶酒再反复蒸馏几次,度数还会逐次提高。

    马奶酒的酿制和饮用,主要是在夏秋水草丰美、牛肥马壮的季节。马奶酒一般呈半透明状,酒精含量比较低,“其色类白葡萄酒”,“味似融甘露,香疑酿醴泉”。不仅喝起来口感圆润、滑腻、酸甜、奶味芬芳,而且性温,具有驱寒、活血、舒筋、健胃等功效。

    自古以来就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是他们日常生活及年节吉日款待宾朋的重要饮料。

    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两种酒,古代的制法比较简单,将发酵的酸马奶捣七、八天,让白色和混浊一起沉淀,变得无色而透明,腥味也消失了的时候,就是马奶酒了。

    古代向大汗或宫廷赠送的马奶酒就是这种。而且在当时有专门的官吏负责供应这种酒,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