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小市民的奋斗-第8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筑有野战工事,这一带防御非常薄弱,地型较适合装甲部队突破,而旅顺的要塞筑垒地域则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日军在此构筑三道阵地,前沿阵地设地尔录山,侯石山、大顶子山,水师营南方堡垒、龙眼北方堡垒、大孤山、小孤山一线,纵深为1…2公里,有堡垒和炮台22座,配属280毫米210毫米火炮22门,由日军精锐第三师团防守,第二师团作为预备队随时增援。核心阵地为要塞筑垒地域核心,东南起自唠律嘴、经东鸡冠山、二龙山、松树山、椅子山、案子山、大汤沟、潘家沟,直至西南白狼山为止,为一条长20多公里的弧型防线,纵深为2…4公里,该阵地又划为3段,东部阵地从唠律嘴至龙河,宽约8…10公里,工事最为坚固,北部阵地从龙河至羊头山,宽约5…6公里,西部阵地从羊头山至白狼山,宽约7…8公里,工事较薄弱,第二道阵地共有堡垒和炮台76座,配75毫米至210毫米炮392门,边缘阵地设在老旅顺市区边缘,从白玉山西北起,至摸珠礁止,防御正面宽7公里,有堡垒和炮台6座,配280毫米火炮19门,其中12门可进行360度环射,每道阵地前都设置有密集地雷场、电、铁丝、以及深达4…6米宽达5米的反坦克外壕,同时有钢轨构成的鹿砦等各种爆炸和非爆炸障碍物。

    要塞通知联络以有线电话为主,辅以无线电和徒步通信兵,有线通信枢纽为满铁旅顺电信局,下设316个电话站,陆上通信线度总长度超过500公里,其中约有半数为复线通信,海底通信线路总长度为35公里,鉴于旅顺电信局已遭到多次轰炸,日军应会以无线电和徒步通信为主。……旅顺堡垒异常坚固,日军的堡垒是在俄军耗用近2万吨水泥构建堡垒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可以说,旅顺防御要塞,汇集了目前全世界最精良堡垒防御学的最高成就而成!……尽管武腾信义电称“旅顺为世界永不可能被攻克之堡垒”之名稍显夸张,但基本上也算是**不离。”

    第一集团军作战室内只能够听到魏铭勤一人的讲解声,人们望着作战室中央的旅顺沙盘,室内的气氛越显压抑起来,这是国防军从未碰到过的硬骨头,一个缩到龟壳里的硬骨头。

    “没办法啊!这种地型,坦克根本开不上去!真要拿人命推吗?”

    沙盘上旅顺周围环绕的山地地型让第一装甲师师长谷大坚重重的叹了口气,旅顺周围的地型相当复杂,日军又进一步人为修整了各筑垒高地附近的地型,即便是不顾一切用坦克朝山推,坦克也将会变成了日军战防炮或野炮炮口下的靶子,而如果不用坦克,依靠坚固堡垒的日军又是居高临下,到时……稍闭眼睛,谷大坚的眼前就浮现出无数冲锋的战士惨死于机枪下的场面。

    面无表情的张镇国什么都没说,只是回忆着在保定军校上学时,参加过旅顺攻城战的日本教官对俄军防御旅顺时对要塞和种种武器出色运用以及日军肉弹进攻的赞叹。

    “当年俄国人靠着62架机枪,就死死的挡了日军5个月,现在……”

    尽管日军的机枪较之的国防军可以用少的可怜来形容,日军一个联队也有62架以上的轻重机枪,这样的地型,再面对如此密集的机枪火力,即便是没有任何常识,也可以对将来的战局惨烈程度猜测一二。

    沉默的张镇国扭头看着不远处的一名炮兵军官。

    “可以用特种弹吗?”

    特种武器曾在俄罗斯有过出色的运用,或许用特种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可以减轻伤亡。

    “长官,而现在根据往年的资料,3月后,旅顺的风向在70%的情况下都是南风,如果使用特种弹反而会使进攻的国防军部队身受其害,同时根据我们的过去的试验以及对大连外围炮台使用特种弹的战果来看,特种弹对要塞内戴防毒面具的军队杀伤作用非常有限,除非我们能把特种弹打到要塞内部。欧战攻坚广泛使用特种弹,是为了杀伤堑壕敌军,从而孤立堑壕堡垒,为突破战线创造机会,旅顺不同于欧战堑壕战线,旅顺四周是密布的堡垒群,而不是大量堑壕配以孤立堡垒。”

    他说是实话,特种弹看似威力强大,但实际上使用却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即便是撇开风向等气候条件的干扰。对堡垒工事的内部的杀伤同样非常有限,在堡垒外爆炸的毒气弹,只能通过些许射孔渗入的堡垒内部,其渗入的数量有限就造成浓度达不到杀伤要求,如果其内部驻守部队配以防毒面具的话,杀伤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与其用特种弹,效果甚至还不及重炮!”炮兵军官随口补充了一句。

    看着沙盘上的旅顺这个号称不可攻克的要塞,张镇国沉默了下来,作战师的各师师长、参谋长以及集团军的参谋军官都把视线投向了默不作声的长官。

    “立即电告参谋部,把直属重炮一旅调过来,另外紧急补充五万枚305毫米攻城炮弹!赶明我要把旅顺要塞打成平地!”

    声音一落,张镇国就狠狠的一拳砸在沙盘边缘。欧战爆发时的列日之战已经表明,没有坚不可摧的要塞。任何固若金汤的堡垒,若没有足够的火力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仅仅凭借堡垒本身的坚固,在强大的火炮面前,等待它的只能是灭顶之灾,即然日军想缩到龟壳里和自己拼命,那么就随他们的愿,让旅顺成为他们的坟墓!

    张镇国的双眼死死的盯着沙盘上的旅顺,看着沙盘上的旅顺地形,随后又抬头看了一眼墙上的贴着的航拍照片,眼中喜色一闪而过,原本的忧色瞬间消失。

    “集指前置,同时电告参谋部,两个星期内,第一集团军保证拿下旅顺口!”

    在柴油机车的牵引下一列三十六节的客运列车在京奉铁路上高速行驶,车轮在铁轨接缝处发出有规律的当当声,在车厢内的乘客如果注意的话可以感觉到车厢似乎在轻微的晃动着。

    “快看!快看那边的天上,是国防军的飞机!”随着车厢内响起一声童音,整个车厢立即热闹了起来,人们纷纷挤到车厢的左窗边,打开车窗看着空中飞过的由上百架俯冲轰炸机组成的机群,望着空中的俯冲轰炸,神情中大都带着仰慕之色。

    威普。多诺方留到他们的脸上大都带着骄傲之色,战争爆发之后,最吸引世人的眼球正是中国的空中力量,海军远程航空兵从上海等机场起飞,奇袭佐世保军港,彻底摧毁日本帝国的第二舰队,空军远程轰炸机在战争爆发的十天之中,已经先后将东京、横滨、大坂、神户四座日本城市烧成灰烬,数十万日本平民惨死于足以融化钢铁的烈焰之中。

    望着空中的机群,多诺方拿起相机拍了一张照片,作为《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依靠着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良好”但未能经受考验的友谊,获得了前往旅顺前线的直接采访权,对于旅顺那个城市,多诺方除了知道他是远东最重要的一个港口以及19年前日本人和俄国人曾在那里打了一场异常惨烈的战争外,多诺方并不知道旅顺到底是什么模样,现在旅顺无疑是此时全中国最令人熟悉的地理名词,就像现在在列车上,多诺方已经听到无数次旅顺,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人们渴望知道旅顺的时时战况。

    旅顺战役已经打响了三天,可这一次却不像战争刚爆发的那几天,曾经喧嚣的《战捷号外》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报纸上更多的报道是空军今天又轰炸了什么地方,海军今天又击沉多少吨日本商船,甚至于连同地方警察又抓捕一名漏的日侨都能登上报纸的头道,旅顺似乎被遗忘了。

    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在报纸的角落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些来自辽东战地的报道,旅顺的战斗后向前线运送弹药的火车挤满了南满铁路,而这些列车返回时,车厢里又挤满了后送的伤员,由此可以想像此是旅顺前线的惨烈,几乎每一天都有数百封阵亡通知书从陆军部发至全国各地。

    几十分钟后,在火车即将到达沈阳火车站时,火车的刹车器嘎嘎一响,列车象碰上什么障碍物似的,忽然停住了。车厢内并不宽敞的走道里开始响起了军人的皮靴声。

    顺着靴声看去,多诺方看到几名国防军宪兵走了过来,他们头戴着白色的宪兵盔,每人胸前挂一支乌黑的冲锋枪,看起来相当壮实的士兵们眼中带着此许警惕,右手食指虚扣着冲锋枪。一名神情严肃、举止规整的宪兵军官走了进来,眯起的眼睛里不时闪动些许精光。

    车厢内的乘客们,在看到这些突然出现在宪兵后,仿佛像听到命令秀般一齐从座位上霍地站起来。

    军官嘴角一扬,他的声音并不大。

    “很抱歉,担误了你们的行程,麻烦各位遵守秩序,现在检查证件!”

    随后他从第一个递过证件中年乘客手中接过他的证件,头也不回地交给身后的一等兵。一等兵再递给一个穿便衣的人,那人看起来应该可以分辩出证件的真假,只见他一丝不苟地核对着证件上的照片。多诺方将自己的采访证件递交过去时,觉得那个人的目光足以看穿自己的灵魂。

    军官收完这一节车厢内所有人的证件后,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

    “先生们,现在是战争时期,我为担误了你们宝贵的时间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感谢您们的配合,接下来请你们遵守秩序,保持安静,不许走动。”

    “长官不打事,不打事!”多诺方注意到车厢内的人们并没有因为检察证件而露出任何不快,反而非常配合军方的行动,在美国或是在西方任何一个国家,人们多少都会表现出一些怨言。

    向车厢内的乘客道了个歉后,那名宪兵军官离开了车窗。

    但那几名士兵们依然端着枪留在门口,神情警惕地望着车厢里的旅客。他们一个个戴着齐眉的钢盔,叉开双腿,似乎随时准备射击。

    不一会,那名军官带领一名中士和那个便衣回到车厢里来,把证件发还给旅客。这时的多诺方注意到不远处,一个身着学生服的少年站起来,挺直身子,两手紧贴裤缝,乐呵呵地直视着军官的眼睛。

    军官对那个学生报以温和的一笑。

    “同学,请坐下。”

    那个年青的学生似乎没有听到军官的命令一样,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姿式。

    “您还不是一名士兵,坐下吧!”

    军官声音依然不够响亮,声中带着些许亲切。

    这时站在那里的少年人突然开口说话了,他的声音中带着浓浓南方口音,声音显得有些激动。

    “长官,我在新加坡领事馆的征兵处,他们告诉我名额已经满了,我到各地征兵站,他们告诉我……所以我来到了这里,我相信祖国绝不会拒绝我加入光荣的国防军!我希望为祖国尽自己义务!”

    年青人话让军官笑了笑同时和蔼地用左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宪兵并不负责征兵,我想他们拒绝你应该是因为你的年龄!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应该没有十八岁吧!国防军感谢您的爱国之心!但你年龄太小了!回家吧!等你到了十八岁,国防军的大门永远向每一名中国人敞开大门!”

    向面前少年行了一个军礼后,军官到别的车厢去了。车上的乘客此时大都热情的和那个少年人说着话,似乎是想让这个离开出走从数千里外跑回为的少年感觉到国人的热情。

    此时列车已经缓缓驶进了曾经的奉天南满铁路租借地,此时这里早已经被国防军收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旅客们眼睛不离窗外,他们第一次真正的以主人的眼光去打量这的曾经属于日本人的地方,多诺方可以看到这些中国人眼中和自豪之色。而车窗外不时闪过被炸成废墟建筑,那是在收复租借地时激战的痕迹。

    因南满铁路全面停止客货运输,以满足军需运输的原因,多诺方在沈阳下了火车后,只能高价租用一辆汽车前往辽东前线,在朝大连去的路上,如果没有公路上急驰的军车,以及偶尔可以看到的废墟,多诺方几乎看不到太多战争痕迹,战争距离这里似乎很远。

    但当汽车驶入大连附近后,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终于让多诺方意识到自己已经来到了战区,入眼可见之处,到处都是废墟,大连的街道两侧到处都是那些在收拾着废墟的中国人,几乎每一片稍开阔的地区都可以看到难民居住帐篷。

    从沈阳高价租用的出租车一直把多诺方送到大连港,多诺方很好奇为什么负责接待自己的中**官会选择在港口见自己。

    一看到那个《华盛顿时报》的特派记者威普。多诺方下了出租车,早早就等在这里的杨冬便迎了过去,这个多诺方尽管只是邮报的记者,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