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战简史:帝国幻觉-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情愿地向这条战线派遣预备队。此外,另一个不祥的因素开始发挥作用——俄军没有了充足的军火。每个军当时需要20 000枚炮弹,此后每天需要25 000枚,但却只能派发15 000枚。到5月19日,德军在桑河上已拥有一座桥头堡。同一天,法金汉在桑河上的雅罗斯瓦夫会见了第十一集团军参谋长汉斯·冯·西克特将军'67',两人都认为一个巨大的机会之门正在打开:德军有可能占领整个俄属波兰地区。俄军西南前线的指挥官伊万诺夫将军的内心无疑赞同这一说法,他惊慌失措地向俄军最高指挥部发出了信息——他将不得不一直退到基辅。与此同时,由于完全不知道同盟国军队会在哪条线路后面尾随进攻,他不得不在北面和东面之间以非常怪异的方式撤退。6月4日,德奥军队重新占领了普热梅希尔。22日,又夺回了利沃夫。
在俄国前线,随之而来是一场更大的危机。在加里西亚的那支庞大的攻坚部队,现在前行进入了俄属波兰的南部边缘。在7月中旬,东普鲁士的德军则调集了另一支攻坚部队前往俄属波兰的北部边缘。这样,由于德国在波罗的海又开辟了一条战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早在4月中旬,他们已派遣骑兵进入了那里的空旷地带,并诱骗更多俄军进入这个地区,而这里并不值得布置那么多军队——一支俄军不得不控制里加,另一支则不得不保卫立陶宛。北方新战线的开辟又提出了如何安排预备队这个常遇到的麻烦事。因此,俄军的战略境况非常糟糕,一个明智合理的目标是完全放弃波兰。然而,如此的意见本就少有,还很容易被压制。首先,撤离华沙需要2 000列火车,但由于必须运送马匹所用饲料,因此无法抽调出这些运力。另一个观点则是,人们认为北部的科夫诺、华沙城外作为俄国统治标志的新乔治弗斯克大型要塞,以及其他地方和各条河流上规模较小的要塞,都将起到屏障作用。在战争爆发之前,这些要塞已经花费了大量资金,配备了数千门大炮和数百万枚炮弹。为什么要直接放弃它们呢?
于是,俄军稳住阵脚开始战斗。造成俄军弹药短缺的原因,真的不是这个国家可怕的落后状态(正如斯大林和那些移居到国外的将军们断言的,所有人都在为他们的不端行为寻找借口),而是掌握权力的人们执迷不悟且屡屡判断失误。陆军部从不认为俄国的企业家诚实或具有竞争力,而陆军部负责炮兵的机构还认为,步兵总在上演那些倒霉的故事。俄国邀请外国人供应弹药,但每个供货商都把俄国列在货单的末尾,俄国送来的关于弹药规格的说明,也都像腕寸一样早被淘汰了,而且无论怎么商讨,俄国都不能直接付款(俄国使用英国的信贷方式)。但事实是俄军即便储备了200万枚炮弹,那些大型要塞还是被攻破了。在7月中旬,马克思·冯·加尔维茨将军指挥的第二十集团军携带1 000门大炮和40万枚炮弹从南面,马肯森将军指挥的第十一集团军从北面,分头前行,一路炮击,有时竟将俄军一个集团军炸得只剩数千人。到8月4日,德军占领了华沙。新乔治弗斯克要塞驻有大批守卫部队,1 600门大炮和100万发炮弹。考虑到当时欧洲其他每一个要塞都面临着重型火炮攻击的情况,该要塞的人员和物资都应撤退。但当时俄军真正的最高指挥官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将军却认为,“教会要求我们必须保卫这个要塞”。安特卫普要塞的征服者汉斯·冯贝泽勒将军带着攻城装备来到新乔治弗斯克要塞。他抓获了该要塞的总工程师,并逐一细看这位工程师提交的所有地图。德军仅用一枚炮弹就炸毁了要塞的一个堡垒,整个要塞随之在8月19日投降。与此同时,另一个大型要塞科夫诺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俄军指挥官本以为它能保卫立陶宛,结果却让德军有了与在新乔治弗斯克相似的巨大收获—— 1 300门大炮和90万枚炮弹。
正如土耳其的一句谚语所说,“一次灾难胜过千条建议”,俄军最高指挥部终于做了件正确的事情。俄军决定撤退,而且是1812年'68'焦土战术式的撤退,身后没有留给德军任何可用的东西。从军事角度来看,这是一次管控十分出色的撤退,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被焚烧,成百上千的难民疲惫不堪地逃离犹太人聚居区涌入城市。而在德军艰难地前行进入普里皮亚季沼泽区时,他们超出了他们自己的后勤供给范围,甚至连水也成了问题。不过,由于俄军最高指挥部高估了德军对里加的威胁,采取在不同方向上撤退的策略,因此,在9月18日,德军得以偷偷穿过“斯文茨内亚缺口”,设法占领了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鲁登道夫想要继续推进,但法金汉则非常现实。俄军已经有100万人沦为俘虏,很明显,它已不可能干预德军在其他地方的计划了。无论如何,作为大战的操控者,法金汉完全理解在白俄罗斯为军队提供后勤所面临的困难。他清楚,那里远在德国铁道卸载点之外,没有碎石铺就的道路,俄国的铁路几乎无法发挥作用,而且,那里的铁路轨距更宽,德国的机车也无法使用。现在的优先事项是打败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半岛的冬天到来之前建立一条与土耳其相连的陆上通道。法金汉拒绝了奥匈帝国关于意大利和乌克兰的计划,并把马肯森将军派到巴尔干半岛。与此同时,保加利亚政府有他们自己的野心,即打算重建中世纪的保加利亚帝国。按照德军的战略设计,保加利亚被安排从东面入侵塞尔维亚。在10到11月之间,德军征服了整个塞尔维亚。1916年1月1日,首列由柏林直通土耳其的列车抵达了伊斯坦布尔。
说明:
1 在参战的英军参谋人员中,有一位道蒂·怀利(DoughtyWylie)上校,他离船上岸时手中的武器就只是一根手杖。他曾作为军事顾问(参与在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地区的早期国际维和行动),与红新月组织一起参加了几次巴尔干半岛战争,支持奥斯曼帝国,并因此得到过帝国的授勋。他曾说我不会杀土耳其人,但他自己却被土耳其人杀死了。不过,他死后被授予了象征军队最高荣誉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57' 七年战争(1756~1763),又称英法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英国–普鲁士同盟与法国–奥地利–俄国同盟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这场战争造成约100多万人死亡,对18世纪后期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译者注
'58' 腓特烈大帝(1712~1786),即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在位),军事家、政治家、作家、作曲家。在他统治时期,普鲁士军力大规模发展,领土大举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和支持,“德意志启蒙运动”得以开展。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也是欧洲“开明专制”君主的代表人物,并且为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经济、哲学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为启蒙运动的一大重要人物。——译者注
'59' 共济会把四海之内皆兄弟作为宗旨,其核心成员来自基督教,但遭到一部分基督徒的反对,因此,发端于欧洲的共济会成员拉拢一部分基督徒,反对另一部分基督徒。
'60' 鲁珀特·布鲁克(1887~1915),英国诗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诗人”的代表人物。他早期的诗歌显示了他对和平的热爱。1914年“一战”爆发后,他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1915年4月,在开往达达尼尔海峡的航程中死于败血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十四行诗组诗《一九一四年》和《士兵》。——译者注
'61' 加利波利半岛,是土耳其西部欧洲部分伸入爱琴海的一个狭长的半岛,它的西面是爱琴海,东面是马尔马拉海,南面是地中海,有60英里长,4~13英里宽。1915年4月25日到1916年1月9日期间,英法联军及澳新集团军与土德军队在此展开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尤以英军为甚。土耳其陆军精华遭到毁灭性打击,但英法联军的战略意图没能实现,史称加利波利战役。——译者注
'62' 作者在这里意在讽刺在整个加利波利登陆战役中,英军的计划混乱和战斗的失败,只有撤退表现出了英军的职业水准,是整个战役中唯一成功之处。——译者注
'63' 凯瑟琳大帝,即俄国历史上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年到1796年在位。——译者注
'64' 桑河,欧洲维斯瓦河右岸支流,绝大部分在波兰境内。宣传上把普热梅希尔笼统地称为桑河,实际上它是桑河沿岸的一座城市。——译者注
'65'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1849~1945),德国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5位大铁十字勋章获得者之一。1869年入伍,曾参加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东线第九集团军司令,因对戈尔利采的突破大败俄军而于1915年晋升元帅。后任德奥第十一集团军司令,转战巴尔干半岛,在两个月内横扫塞尔维亚,1916年率德保集团军群攻占罗马尼亚,任驻罗占领军司令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马肯森是一位典型的普鲁士军官,战后虽支持希特勒,但对希特勒指挥下德军的暴行,也多有谴责。他是世界军事史上公认的机动战大师。——译者注
'66' 巴拉诺维奇,今白俄罗斯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属布列斯特州,是重要的铁路枢纽。——译者注
'67' 汉斯·冯·西克特(1886~1936),德国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出任德国第十一集团军、奥匈第七集团军、卡尔大公集团军群的参谋长和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战后于1919年7月出任德军陆军总参谋长和国防军司令(1917~1926),被认为是战后德国10万陆军的缔造者和“二战”德军之父。1933年曾来华任蒋介石的军事顾问。——译者注
'68' 这里指在1812年,俄军面对拿破仑大军的入侵所实施的战略撤退。——译者注
索姆河战役中戴着防毒面具的英军机枪小分队
第四章
1916
1915年12月,协约国在尚蒂伊孔代亲王的尚蒂伊城堡也就是法军总部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过去一年里,协约国过得很不顺利。不过,1916年的前景要比较乐观——俄军已经解决了军火短缺的危机,英国人则正在建立一支陆军。这两个国家也能出资购买进口货物(主要来自美国),这些货物对协约国在战争方面的努力来说可算得上是生死攸关。法金汉判断出德国在时间上没有什么优势,也意识到英国是德国的主要敌人——除非能以某种方式迫使法国寻求和平,否则英国人会继续战斗。但是,德国仍在军火产量方面占有优势。与此同时,它的作战目标显然是法军,使用的作战手段无疑是大炮。到目前为止,所有伤亡的3/4是由有效利用大炮造成的。德军在这方面仍然保持着巨大优势,但需要把大炮布置在法军没有退路只能硬挺着遭受连番轰击的地方。对德军来说,接下来的作战地点已经很明显,那就是凡尔登。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很有名气,是一个位于巴黎东北部,控制着默兹河高地的要塞,在马恩河战役中担当了法军攻防转换的枢纽。它在法国神话谱系中的地位,比伊普尔在英国神话谱系中的地位还要重要和崇高。必须保卫凡尔登!尽管从它所处的地势来说,守军很有可能会被炮火击成碎片。
这正是法金汉的想法,而且从某些角度来说也是明智合理的。在凡尔登南部,德军能够在他们占领的圣米耶勒突出部对途经凡尔登的运输线路进行炮击。如果德军能够占领默兹河东岸的高地,那么德军就能够炮击凡尔登要塞本身。而且,法军防卫部队的交通线路主要是一条蜿蜒崎岖的上坡公路,德军的运输线路则要比法军好得多。此外,冬天的薄雾和树林意味着进攻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也会取得空中优势。再者,由于法军在1915年霞飞将军的诸多指挥行动中遭受重大损失,因此他们不得不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进行反击,法国人将会流尽最后一滴血。德国皇储和一位出身于普鲁士历史上有名的冯·德·舒伦堡军事家族的参谋长,他们指挥的第五集团军已经做好了进攻准备,事态按照法金汉所预测的情形开始了。凡尔登十分安静,法军阵地还没有切实进行备战。1月法军最高统帅部的视察曾造成守军一定程度的恐慌,将军们很可能正好想要放弃凡尔登'69'。但政客们随后接替将军们掌控了局面,并指出法国的荣耀不允许法军退出凡尔登。德国皇储只须调集九个师,因为最终的战斗力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