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秦帝国风云录-第4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中土大势和大秦政局与昭襄王中后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每一次政治风暴都能看到王统之争的影子,尤其随着王子出镇地方,封国的建立,王子的实力都在不断增加,王子不可避免地要被卷进政治风暴,而愈演愈烈的王统之争一旦与政治风暴相结合,其产生的巨大威力足以摧毁一个王国,所以宗室重臣们对立储的事越来越关注,越来越迫切。
然而,秦王政在这件事上不仅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而且非常固执,一意孤行,就是不立储,这使得王统之争不但日趋激烈化,也让咸阳政局陷入严重危机。
王统继承既是宗室家事,也是重大国事,但考虑到非宗室大臣的立场,所以主导王统继承的还是宗室和外戚,也就是说,推动秦王政立储的主要力量,应该是宗室和外戚。宗室和外戚们以宝鼎为首,一次次地推动秦王政立储,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大秦的储君还是虚位以待。
这次宝鼎提出立储,时机把握的比较好,因为宗室力量越来越强大,尤其是王子们都长大了,扶苏、高、将闾、峤都出镇一方,而扶苏和高之间的竞争随着中土局势的发展和咸阳政治格局的变化,已经危及到宗室内部的稳定,立储不是势在必行,而是迫在眉睫了。
公子豹、公子腾、公子成、公子庄都表示支持宝鼎推动秦王政立储,但他们明确反对扶苏在成为储君之后,继续出镇地方,遥领封国。
宝鼎头痛欲裂。虽然他在回京之初直言告诫宗室,要保持内部的团结,要维持咸阳宫的权威,要保证大秦的统一,但从近期宗室大臣们一系列的举措来看,分歧依旧很大,宗室们同样对分封抱有极大的**,很多时候他们与宝鼎意见相左,甚至根本不在一个步调上,这导致宝鼎愈发感觉到自己的“孤立”,感觉到自己处境的危险。
宝鼎实力强大直接推动了宗室势力的发展,但强大过份了,那对宗室本身来说就是个潜在的威胁。秦王政和宝鼎兄弟相残,损失最大的是谁?就是宗室和老嬴家。假如宝鼎的目标仅仅是割据北疆,做一方诸侯,那等同于摧毁“法治”的堤坝,打开了分封的大门,宗室将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但假如宝鼎的目标是篡位谋国,是要取秦王政而代之,那宗室是否还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显然可能性微乎其微。
所以宗室的心态很矛盾,既不愿意看到宝鼎太强大,损害到老嬴家的利益,又不愿意看到宝鼎和秦王政兄弟同心,断绝了宗室寻求分封之路。这种矛盾的心态导致他们既想限制宝鼎实力的过度膨胀,又想利用王统更替来平稳而顺利地改变国策,继而打开分封的大门。
说白了就是宗室们希望和宝鼎齐心协力更替王统,把秦王政这个阻止分封的最大障碍清除了,大家你好我好,都能从统一后的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中获取最大的一块利益,至于大秦的未来是统一还是分裂,暂时无须考虑,那太过遥远了。
扶苏做了大秦储君,回京,那么山东镇戍重任由谁担当?是再派一个小王子,还是让宗室大臣出镇?或者由功臣直接镇戍?很明显,这种局面下,小王子出镇地方就是个摆设,无法帮助中央控制山东,而功臣直接镇戍,有割据地方对抗中央之祸,所以最佳镇戍者当然是宗室。将来分封诸侯,镇戍宗室摇身一变就是一国之君,这片疆土还是老嬴家的疆土,无损于老嬴家对中土的实际控制嘛。
至于燕南封国,本来就在宝鼎的控制之下,谁去镇戍都是一样,都是宝鼎的地盘。
在这些宗室大臣看来,你现在实际上已经是一方诸侯了,而你有今天,和宗室的“保驾护航”是分不开的,现在你发达了,总该提携帮助一下其他宗室吧?不能说好处都是你一个人的,“吃独食”始终不是长久之计,迟早都会被别人吞噬。
宝鼎毫无办法,只能做出妥协。
扶苏回京,宗室出镇山东,而燕南封国有两个处理办法,一个是宗室大臣以守相的身份暂领,一个是由宗室大臣辅佐某个小王子到燕南建功立业,如果能赢得远征辽东的胜利,彻底灭杀燕国,那么小王子也就可以做封君,领封国了。
这一计策让宗室各方都能获利,各方都很满意,而相比起来,宝鼎的原定计策是再度发展自身,他的本意是自身实力强大了,才能有效控制中土局势,但这是不现实的事,你发展了自己,同时也就遏制了别人,你当别人都是空气啊?不要说秦王政不答应,宗室们当然也是坚决反对。

宝鼎与王绾、王翦、麃公、王戊等老秦贵族商议。双方现在隔阂很大,矛盾也很突出,但因为彼此渊源太深,政治利益也是错综纠缠,所以始终维持着脆弱的联盟关系。
在交谈中,宝鼎意识到,老秦人对王统的重视程度已经如往昔大不一样,指望说服老秦人支持自己把扶苏推上储君之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老秦人的想法改变了太多。
权力和财富必须依附而土地而存在,没有实际控制的土地,权力和财富如何体现?老秦人曾是大秦的根基,但那时候大秦疆土有限,就一个关中而已。到了昭襄王时代,大秦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巴蜀、荆宛、陇西、北地、晋中纷纷纳入版图,老秦人开拓了疆土,建下了辉煌功业,然而,这个辉煌随着武安君白起的死去,随着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的禁锢,灰飞烟灭了。
老秦人迅速由盛转衰,甚至在王龁死去,王陵老迈之后,连军队的领导权都被蒙骜这个“外来户”抢去了。这是老秦人最为黑暗的一段时间,与此同时熊氏外戚也遭到了重创。昭襄王很强悍,壮士断臂,一口气斩断了自己的左膀右臂,宁愿国力大损,也要集权于中央,阻止功臣们对权力和财富的过度掠夺,维持大秦的“法治”道路,让大秦继续行进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
昭襄王死了,继任者孝文王也死了,大秦的权柄落入华阳太后的手中,于是熊氏外戚卷土重来,而老秦人依旧是暗无天日。
就在这段时间里,在华阳太后和楚系主政之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开始逐渐旁落。关中当然是各方势力盘驻之地,荆宛落入熊氏手中,巴蜀被隗氏所控制,晋中则被关东人所把持,老秦人因为在中枢没有话语权,彻底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只能在军队里顽强挣扎。至于宗室,也就只剩下管理王族事务这最后一点权力。
宝鼎横空出世,楚系大将桓齮和关东系大将蒙武先后战败于河北,老秦人和宗室终于迎来了发展的大机遇。
在最近几年里,秦军先后攻占了中原、河北、代北、燕南、江南、山东和淮北,其中宗室和老秦人直接控制了河北、代北、燕南和江南,而中原因为战略位置太过重要,秦王政和中央始终要控制在手,所以各方势力在中原都未能占据优势。
中原决战之后,宗室和老秦人又控制了山东和淮北,但宗室和老秦人的亲密关系也到此结束,宝鼎不能任由老秦人继续控制地方了,假如老秦人拿下了整个大江流域,把两淮和江东全部收入囊中,那势必引发中央和地方的对抗,大秦必将有分裂之祸。
宝鼎和老秦人反目成仇,老秦人的损失太大,首先老秦人失去了北疆的控制权,虽然北疆大军里老秦将领至少占据了一半以上,但这些人不足以威胁到宝鼎对北疆的控制。其次老秦人失去了江南的控制权,虽然公子高是江南封国的封君,但江南军政两届几乎都是江南楚人和十八方镇的赵人,他们只听宝鼎的命令,假如宝鼎暗中挚肘,这一次渡淮作战的前后夹击恐怕难以实现,大军渡淮作战的难度将成倍增加。
老秦人因为武安君一案,遭到的打击太大了,虽然现在恢复了元气,但距离老秦人的鼎盛时期还差得太远,所以老秦人若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与宝鼎合作,与宗室合作,继续发展自己,直到足以抗衡中央为止。
如何才能维持与宝鼎的合作?当然是最大程度地压制宝鼎,限制宝鼎实力的发展,不断地挤压宝鼎生存的空间,蓄意挑起宝鼎和秦王政、和其他势力之间的矛盾,从而迫使宝鼎不得不向老秦人求助,不得不竭力维持与老秦人的联盟。
老秦人的目标是什么?是分封诸侯。他们世世代代为大秦奋战,几百年了,如今终于统一了中土,大秦应该赏赐他们什么?老嬴家应该如何报答?既然你秦王政不愿意分封,那么我们就自己来,我们拿我们应该得到的权力和财富。
既然目标是分封诸侯,那么大秦的储君是谁,老秦人其实并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土地的大小,是自己实力发展的快慢,是未来分封时自己所能获得利益的多少,所以,“王统”就成了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成了他们压制宝鼎、激化宝鼎和秦王政以及与其他势力之间矛盾的手段。
宝鼎现在要联合朝堂上的所有势力把扶苏推上储君之位,那好,老秦人可以鼎力相助,但条件是,你必须改变策略,全力支持老秦人把统一大战进行到底。
宝鼎拒绝了。
老秦人也不强求,毕竟秦王政已经做出了决策,中枢也通过了这一决策,假若再改,秦王政和中枢的威信何在?那么就退而求其次,把山东和荆宛的控制权让给我们。
老秦人无意与宝鼎争夺北疆和江南的控制权,但山东的控制权绝对不能给关东人,荆宛的控制权绝对不能给楚系,这是原则性问题,关系到老秦人自身发展的问题,不容妥协。
老秦人说得有道理啊。统一大战都是谁打的?谁出的力最多?当然是老秦人,但老秦人得到了什么?到目前为止,老秦人控制了河北两个郡,中原一个郡,然后就是刚刚占据的淮北两个郡了,这是不是有点太欺负人了?
我们是盟友,我们一直齐心协力并肩作战,如今你宝鼎掌控了北疆三地五个郡,中原两个郡,江南一个郡,这之间的差距是不是太大了?
关东系在统一大战中出了多少力?楚系在统一大战中又出了多少力?如果扶苏做了储君返回京城,山东十有**由关东系镇戍,而楚系目前正在力图夺回荆宛,咸阳何曾考虑过老秦人的利益?
宝鼎无言以对。宗室势力现在非常庞大了,假如由宗室出镇山东,恐怕上至秦王政,下至楚系、关东系和老秦人都会反对。
宝鼎黯然离去。



第412章 大败而走
右丞相隗状、太傅公子宝鼎、太尉公子腾、驷车庶长公子豹、宗正卿熊布、典客卿公子骞等大臣联名上书,请秦王立储。
宗室和外戚联名举荐长平侯公子扶苏为大秦储君。
秦王政召集中枢大臣商议。
御史大夫冯劫、郎中令蒙嘉、上将军蒙武、治粟内史冯去疾等大臣唯秦王政马首是瞻,他们知道秦王政暂无立储之意,而当前形势也的确不合适马上立储。公子扶苏镇戍山东遥领燕南封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咸阳宫控制地方,遏制功臣们进一步拓展地方势力以对抗中央,所以他们明确表示,立储一事既然已经拖了这么久,又何必急在这一刻?待统一大业完成,中土稳定,再立王储岂不更为合适?
左丞相王绾、上将军王翦和麃公、少府王戊等大臣则以沉默应对。他们和宗室没有达成妥协,但他们不能因为王统一事而与宗室针锋相对,更不能公开反对导致两者之间的联盟破裂,所以他们选择了沉默,以此来暗示秦王政和其他大臣,老秦人不参与这事,立何人为储是老嬴家的家事,他们不合适发表意见,更不合适公开支持谁反对谁。
老秦人的沉默其实就是蓄意阻扰立储,尤其当王绾、王翦这对将相在议事上顾左右而言他,大谈即将开始的渡淮作战,摆明了就是支持秦王政暂不立储的意见。
宝鼎在议事上滔滔不绝,据理力争,充分展示了他做为大秦政治格局中的第三股势力的强悍力量。
当初秦王政从北疆调走二十万大军的时候,朝野上下都以为宝鼎的实力给严重削弱了,但宝鼎在北疆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尤其人口迁徙和垦荒屯田发挥了重大作用,宝鼎的实力不但没有削弱,反而被他借助北方本土诸族的力量迅速壮大,这次中原决战中宝鼎就是以绝对实力在关键时刻吞灭了齐国,震撼中土。
绝对实力的强大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秦王政的政治谋划若想成功,就必须借助北疆武力,所以秦王政不想在此刻与宝鼎发生冲突,而宗室、外戚、老秦人包括关东系,都非常乐于看到这对兄弟大打出手。宗室和外戚支持宝鼎,老秦人和关东系支持秦王政,其实就是意图借助“立储”来推波助澜。宝鼎之所以在与秦王政私下沟通后,依旧固执地推动“立储”,其实也就是将计就计,借豪门贵族的力量来逼迫秦王政让步。
秦王政让步了。他首选认为立储一事迫在眉睫,但当前时机并不合适,然后他夸奖了公子扶苏,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7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