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晚明-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宁修前世虽也去过南京,但时隔几百年,许多东西都不一样,那些记忆自然也就没有多大用处了。

    “到时就得孙兄劳累一番了。”

    刘惟宁接过话茬道。

    “想那金陵珍馐美味无数,这次也可大饱口福了。”

    对此,孙悟范撇了撇嘴道:“以前我也像刘朋友这样想,但自从尝过宁记酒楼的菜肴后,别家的菜便再也入不了口了。”

    说罢他咽了口吐沫,闭上眼睛开始幻想美食。

    “唉,若是宁贤弟能在金陵开一家分店该多好啊,也让那帮土包子看看什么才叫真正的珍馐美味!”

    甫一睁开眼,孙悟范便开始撺掇宁修,还拍着胸脯作保道:“我保证,只要宁贤弟在金陵开分店,一定会赚的盆满钵满,赔了算我的!”

    宁修见孙悟范把金陵的人说成了土包子,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恐怕在金陵人眼中,我们才是土包子吧。”

    孙悟范翻了翻白眼道:“我不是气不过嘛。再说,宁贤弟你做的菜肴他们从未尝过,绝对可以引起轰动。”

    “这个嘛。”宁修稍顿了顿,淡淡笑道:“倒是不急。”

    他在江陵开酒楼之所以能够成功,还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除了运气,最重要的是他和张家有良好的关系。再加上办了卢家杀鸡儆猴,再没有人敢打宁记酒楼的主意。

    可在南京就完全不同了。

    南京是大明两京之一,城中官宦勋贵无数,随便拉出来一个都不是宁修得罪的起的。

    再说宁修又不是南京本地人,在南京是毫无根基。他这样一个外来户突然来到南京开酒楼不受到地头蛇的打压就见鬼了。

    宁修并非是对宁记酒楼的菜肴没有信心。相反,他正是太有信心了,才不愿把宁记酒楼推到漩涡之中。

    同行是冤家,食客老主顾们被吸引走,那些原本生意火爆的南京酒楼势必不会善罢甘休,背地里下绊子使坏来那么一下虽然不太可能叫宁家伤筋动骨,但确实能被恶心死。

    开分店绝不是有钱就行的,还得立得住脚。

    宁修决定还是先缓一缓,即便真的要开,也得先和徐小公爷打声招呼,叫他关照一二。有了徐小公爷的关照,那么便是什么酒鬼蛇神都不敢冒头了。

    便是南京镇守太监高洋得罪了魏国公府不也是一样灰头土脸吗,宁修听说高太监的养子高升已经坐实了勾结白莲教的罪名,被南京刑部下狱等待秋后问斩了。

    高洋虽然因为“不知情”,未受到过多的牵连,但徐小公爷的这记敲山震虎也让他不敢再有什么想法。

    说到底南京镇守太监也是太监,不过天子的家奴。家奴怎么可能和世代公卿,与国同休的大明勋贵魏国公一脉相抗衡呢?

    故而宁修若真是想把酒楼分店开在南京,魏国公府那边是一定要打好招呼的。

    不过这些还得等他去到南京魏国公府后再论。

    。。。。。。

    。。。。。。

    在船舱之中用了些酒菜,三人都觉得有些无聊,便结伴出舱来到甲板上。

    宁修等人乘坐的这艘平底小沙船甲板的面积还是很大的,宁修觉得便是在上面摆十几张桌子开个酒宴也可以做到。不过一想到江风飒飒,这个念头便消了。

    “孙兄,你现在有什么感觉。”

    江风呼面而来,宁修顿生豪情万丈。

    苏东坡唱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大概也是怀着这样一种豪情吧。

    宁修又想到了明代大才子状元郎杨慎的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苏东坡的词句相比,杨慎的词豪气之余还带着抹悲情。

    这是英雄迟暮的悲情!

    自古英雄迟暮,美人白头都是最叫人痛苦的事情了。

    “嘿嘿,能有什么感觉,这长江就是这个样子,弯弯绕绕的。”

    孙悟范却是并没有响应宁修的豪情,让宁修气的牙痒痒。

    不过细细一想孙悟范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他经商在外乘船走长江的次数势必不少,什么东西见的次数多了便没了初见时惊艳的感觉。

    长江自然也是如此。

    何况,长江的豪情更多是文人骚客们赋予的,孙悟范不过是个商贾,没有这种豪情自然可以理解。

    倒是一旁的刘惟宁感慨道:“非也,非也,一条长江不知养育了多少生灵,说来我们荆州也是得了长江绕城而过的便利呐。”

    见他生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宁修打趣道:“看这样子若是刘兄将来授个河道水利官,那便好了。”

    “咳咳。”刘惟宁苦连连:“这就不必了吧。为兄也是就那么一说,可是对河运水利一窍不通啊。”

    宁修笑吟吟道:“做官的不需要事事都懂,自有下面的小吏当差办事,他们自然都懂。”

    大明的官治更多是一种统治者表达权威,宣告合法性的方式,其本身既非专业技术人才,又不具备发展成专业技术人才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官僚,只是政客。

    但也从没见哪一府,哪一州,哪一县政令民生运转不灵陷入瘫痪的。

    这就多亏了大明的吏员体系。

    吏分两种,一种是在编的吏,一种是不在编的临时工。

    吏才是具备专业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官老爷们只要点点头,自然有小吏帮你跑断腿。

    所以方才宁修笑称刘惟宁根本不需要懂河运水利,是有道理的。

    刘惟宁面色涨得通红,一挥手道:“那也不成,这不是为官正途啊。”

    宁修噗嗤笑出了声。

    “刘兄还是承认了啊,是想要走外放争政绩的路子。”

    被宁修一下点破心思,刘惟宁索性放开了。

    “唉,寒窗苦读这些年,为兄当然是想走外放的路子。外放个几年攒够了资历,我便有机会调任回京,若能在六部谋得个主事的差事,便也知足了。”

    别看主事官品不高,却是很有实权,刘惟宁把目标定为六部主事,野心不小啊!

    “其实刘兄未必没有机会直接留在京师的。”

    “直接留京?不存在的。”

    刘惟宁闻言连连摇头。

    “宁贤弟可知京师乃是寸土寸金之地,六部衙门,都察院,九寺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萝卜若不拔掉,新萝卜怎么可能栽上?”

    “事在人为。”

    宁修淡然吐出四个字。

    “现在会试、殿试还没考说这些有点早,不过刘兄若是能考得二甲以上,观政时会很有优势。”

    宁修说这话倒不是安慰刘惟宁,而是事实如此。

    大明官制,新科进士在登科后要到京师衙门去观政,也就是实习。

    观政之后才能授官也就是分配工作。

    一般年纪轻轻登科的自然很有前途,但除非考中了一甲前三名也就是俗称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立即授予翰林修撰、翰林编修等职位,其余的大多要苦熬资历。

    便是被视作储备干部的庶吉士也要在翰林院进修三年,三年散馆之后才能授官。

    其他直接授官的小年轻,也多是外放个县令,慢慢熬去吧。

    但像刘惟宁这样三十来岁的中生代人才,却是可能被尤其看重,直接出任京官的。

    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年纪稍长些的阅历足,办事情不会毛手毛脚,出任京官较为合适。

    其二是年纪长的再外放磨砺就没啥仕途前景了,从京官做起还有往上爬的希望。

    吏部文选司在这方面也会有所考量。当然一切都前提是你提的起来,若是考了个什么三甲同进士,也不用麻烦别人了,赶快灰溜溜的准备外放吧。

    在大明京官贵地方官贱是共识,谁要是有机会调为京官,哪怕是平级调动甚至是略微降级,也会激动的哭的稀里哗啦。

    刘惟宁若真有机会直接留任京官,那起点就高了不少,将来未必没有出任六部堂官的可能。

    “借宁贤弟吉言了。”

    刘惟宁拱了拱手道。

    便在这时,船老大凑了过来陪笑道:“宁公子,前面码头恐怕得停一下。”

    宁修皱了皱眉道:“这是为何?”

    他包下这艘船就是怕船只停停靠靠耽误时间,这船老大既然收了包船的银子便理当直航南京,恁的又要停靠码头。

    不会是想要再接船客吧?

    船老大仿佛看出宁修所想,连忙解释道:“是穿上的食物淡水快用完了,出发的时候走得急没来得及补。”

    “。。。。。。”

    宁修直是一脸黑线。

    尼玛,他上的是什么船啊。这船老大估计听说有人包船一激动就启航了,结果沙船驶出荆州码头才发现补给不多了,但又不可能掉头回去,便想着到前面最近的码头停靠。

    罢了,既然已经上了“贼船”,现在也下不去了,便答应他的请求好了。

    “那你速度快些,我还想早日到南京呢。”

    宁修不悦的说道。

    “一定,一定!”

    船老大连忙陪笑。

    “孙兄,刘兄看来我们得上岸一趟了。”

    “上岸好啊,总在船上待着人都要晕了。”

    孙悟范嘻嘻笑道。

    。。。。。。

    。。。。。。




第二百六十四章 漕运与海运(4000字二合一大章,求订阅,求月票!)

    这船老大姓韩,名水生。

    他常在长江上载客航行,故而对于一线水道上的码头十分熟悉。

    小沙船才一靠岸,孙悟范便急不可耐的来到甲板上。

    其实像这种小码头,最多是用来补给水米,哪里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莫说金陵那种奢靡之地,便是江陵其也绝对比不了的。

    故而一下船孙悟范便有些后悔,嚷嚷着要赶快回到船上去。

    宁修与刘惟宁倒是无所谓,正好借着机会活动一番筋骨。

    人在船上的时间待久了,腿脚真的容易麻木。

    在码头活动的时候宁修听到有几名船夫在攀谈什么。

    他有些好奇,便侧耳听了听。

    “我说吴老哥,你这消息到底靠不靠谱,朝廷真的打算弃河运,走海运?”

    “嘿嘿,我有个妹夫,他在京中一老爷家做事,消息绝对错不了!”

    “要是这般大运河岂不是就废了!”

    “废不废又不关我们的事。我们是靠长江吃饭的哩,又不是靠大运河!”

    “唉,我倒是有不少朋友是临清的纤夫,这样一来他们都没饭吃了啊。”

    “怕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大不了叫他们来长江上拉纤。”

    “那可不成,那岂不是抢我们饭碗了吗!”

    宁修听了这一番话不禁暗暗皱眉。

    他肯定不会觉得这两名船夫说的就是朝廷定下的国策,但凡事不可能是空穴来风。

    既然有消息传了出来便证明朝廷或多或少有了这样的想法。

    这可是一件大事啊!

    自打隋唐以来京杭大运河逐渐成为了联通南北的枢纽。

    到了本朝,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更是无可替代。

    江南的米粮、丝绸无不是通过沙船走大运河运送至京师,宁修甚至难以想象没有了大运河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但是当政者已经在想了!

    这个想法肯定不可能是出自万历皇帝,那么最大的可能便是来自于张居正或者他的智囊团了。

    宁修心中不由得暗暗慨叹,张江陵真是为了大明殚精竭虑啊。

    此条若是真的能够施行,无异于一条重要变革。

    首先海运比漕运快,其次海运还比漕运速度快。

    无论从哪一条来看,走海运都优于漕运。

    那么,朝廷为何不用海运代替漕运?朝中就真的没有人看出这一点吗?

    不,能够在朝中做官的哪个不是人精,怎么可能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都看不出。

    正是因为他们看的明白,才选择不发声装糊涂!

    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关系太复杂了啊!

    一条大运河养活了多少人,光是整条运河上的纤夫、码头的力棒的数量就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

    最为可怕的是,这些人都归漕帮管,而漕帮是朝廷不会轻易得罪的。

    如果朝廷贸然用海运代替漕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船的问题。这些船大多还是在漕帮手中,只要漕帮不点头答应提供船只,朝廷仍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朝廷现在突然放出风声,难道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吗?

    自打隆庆开海以来,朝廷已经开了海禁。

    虽然只有月港一个码头,却也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

    至少现在没有人抱着“祖训”二字阻挠开海禁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