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嗜血战神话白起-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粢徽秸怯胬健F涫嫡飧龅览聿⒉皇侵挥星毓靼祝ハ嘀湟睬宄?傻卦堤跫遣豢筛谋涞模砸彩敲话旆ǖ氖隆!
现在,回到正题。韩魏联军联而不合、互不配合。排出了一个错误的阵形,同时互相互相猜疑、互相防备,最后连战术策略都成了死守消耗,等着秦军“粮少自退”。 

白起可以说是完全看透了联军的弱点。当联军指挥官排了个错阵打着防御消耗的算盘,同时争论谁主谁副,犹豫不绝之时,故意领着十万大军与敌相持数月、看似豪无动作的白起敏锐的感觉到时机已经成熟,突然发动了对三十万韩魏联军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总攻,仅仅一个昼夜便将结束战斗! 

白起先以少数部队作为偏师设疑阵,虚张声势,牵制联军中兵力较强也是正对秦军的韩军。山区狭隘,韩军不敢轻出。而这时,魏军也在则后紧张的注意着前面一线友军的情况,等待秦韩两军打个两败具伤好去收拾残局。而同时,白起集中绝大多数主力,绕出韩魏联军之后方,近十万秦军主力一律轻装简从,翻山越岭,趁联军注意力全在正面的时侯从侧翼山地急进。老实说,我对白起时期秦军几次超乎寻常的突进能力实在感到刹意,秦军轻锐的高机动速度和翻越险地的超人能力在白起手中不只一次的表现的淋漓尽致。秦军主力在一天之内迅速翻过三隘,出奇不意地出现在魏军后方。魏军此前的注意力全在一线的韩军那边,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毫无准备,遭到秦军的猛烈突袭,仓促应战。魏军阵形为成,秦军一路轻锐便集中力量自魏军外围一线笔直杀了进去,迅速瘫痪了魏军指挥系统,魏军各部很快就瓦解溃败,主将犀武被阵斩。然后入阵的秦军由魏军阵内向外打,就象孙猴子进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配合外围秦军打的魏军各部不但无统一指挥,甚至连攻击到底来自何处都不弄不清楚。仅仅几个小时,七、八万魏军的脑袋就这么糊里糊涂的挂在了秦军士兵的裤腰带上。战场上,秦军将士绝对不留活口。原因很简单,俘虏和人头对秦军士兵的进爵而言是一样的作用,没有区别。但,带着俘虏就会影响继续扩大战果,更何况干掉了魏军以后,还要打一场更大的歼灭战,也就是消灭二十万韩军。所以俘虏这中东西对崇尚快速作战的白起而言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在几个小时内迅速拿下几万魏军的脑袋之后,秦军主力不经修整,不顾队形,迅速向反方向的韩军主力发达突然袭击。韩军此时还没缓过神来,依然在全神贯注的应付当面的秦军偏师,当白起亲率秦军主力从原来魏军的防区杀将而来的时侯,韩军比此前的魏军更加震恐。如果说魏军先前的震恐是因为秦军出其不意的出现在战线后方,那么韩军的震恐除了对秦军出现在后方之外,更重要的是七、八万魏军所在防区怎么会在一瞬间被对手突破杀出怎么多的秦军,而且还是腰间挂满魏军士兵首级的一群虎狼。可以想见,韩军此时的措手不及比此前的魏军更甚。而白起绝对不会去理会韩军的惊恐,又是找准一点,一次集中力量突击,再次直接打掉了韩军指挥系统,生擒联军主帅公孙熹。 

有则传说是这样描述这次对韩军的战斗的:“白起身先士卒,冲风在前。流箭袭来,白起座骑中箭倒地,白起坠马落地。一韩军骑士驾马朝他冲杀而来,落地的白起随手拔起一根长矛,猛一掷出,将那名韩军骑兵连人带马穿膛刺透,遂起声再战!”看来,以智慧过人而闻名于世的白起,在他年轻之时也有后世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猛一面。 

就在秦军主力自背面强击韩军之时,处于韩军正面的秦军偏师遂即发动夹击。韩军彻底陷于秦军两面夹击之中,将士皆震怖,不战自溃。二十万韩军将士几乎全部死于此地。白起攻下伊阙马不停蹄,立刻命秦军继续追击溃败联军。秦军虎狼见人就杀,见头就砍,只留首级,绝不受降。趁胜向东,全力追歼敌军。就如同著名的连横家张仪所说的那样:“战场上,秦军将士撕开衣服,摊胸赤脖,光着脑袋。他们一手握着兵器,一胳膊下夹着俘虏,腰间挂着人头,呐喊着冲杀,六国的军队在他们的面前就象是鸡蛋碰石头!”伴随着秦军将士近似疯狂的追杀,白起遂向东占领伊洛地区韩国五城。 合计斩首二十四万级有余,近二十五万!伊阙之战,白起大获全胜,取得了上古以来直到公元前293年世界古代战争史上最大一次歼灭战的胜利,震惊山东六国! 


此战之后,一个全新的名字登上了秦国争霸中原,横扫天下的战争舞台。山东六国将一次又一次的因为这个名字而瑟瑟发抖!这个名字便是——白起!
第五章:趁胜北上;掠地中原!  
 
 
公元前293年,随着伊阙之战白起的大获全胜;二十五万枚韩魏联军首级落地;以及韩国东部大片领土的易守;秦国东进三晋战略的第一步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韩国全国半数以上的军事力量仅以此一战便被完全消灭,魏军援兵七万余被斩绝。处于韩国北面的魏国的南线屏障即将瓦解!如此,在几乎是根本性的削弱了韩军有生力量并取得战线优势之后,秦昭王即将发起对三晋之首魏国的第一次强力打击!  
 
总体来说,魏国当时的架势虽不象战国前半期吴起、庞绢时期那么具有优势,但怎么说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城池一百多座。当时的齐国也不过是“大小城邑七十二。”当然,城有多少之别,也有大小之分。城多不一定在国力、人口、兵力上超过齐国。魏国在当时同时受到西边的秦国,东方的齐国两大势力的夹击,险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之中。而伊阙之败,不但是韩国的失败也是魏国的失败。  
 
魏国在此战中的失败有三:  
 
首先,一个最精锐的主力兵团几个小时之内几乎被秦军全歼于龙门山地,这是军事力量上的一大损失。也是前文所提到过的秦国利用韩国对魏国集团总体武装力量的分化蚕食;  
 
其次,人心士气上的衰弱。七、八万大军一瞬间被消灭,三十万联军主力一昼夜间土崩瓦解,这样一种极端的战果不但在战场上给了韩魏两军官兵以巨大的心理震摄,也造成了魏国国内军民前所未有的级大恐慌;  
 
再次,伊阙新败,韩国西部领土接连为秦国所占,魏国南部原来的韩、魏边界即将成为秦、魏边界。战线扩张,且分处西、南两面,而且两线中间还隔着一个周王朝的都城洛邑,这就造成了魏军在面对秦军进攻时两线受压的不利局面!  
 
 
 而在伊阙取得空前胜利的秦军,也正打算趁大胜之余威,进一步推进他的的“东进战略”。  
 
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也就是伊阙大战后一年,魏冉因病辞相,以客卿寿烛为相。这里顺便提一下,魏冉与白起是儿女亲家。所以前先伊阙之战之前魏冉极力推荐以左更爵位的白起担任十万秦军主力兵团的司令官也有这么一个原因。白起与魏冉的关系比较亲密,白起因伊阙大胜而以二十多岁的年龄便被升为大良造爵,并授国尉一职,位列三公,真可谓少年得志,意气芬发。  
 
所以,伊阙大战之后,秦昭王立刻免去魏冉国相一职也可以认为是对魏冉势力膨胀的一种提前遏制。  
 
而另一方面,秦昭王也在为继续残食魏国做着积极的军事准备。  
 
秦昭襄王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91年,秦军兵锋再次指向韩魏两国。而与前次伊阙之战不同的是,此次军事打击的重点不是韩国,而是那个曾经的“战国霸主”——魏!这一年,白起率军攻韩,轻取宛城(今河南南阳)。  
 
同年,秦将司马错拉开了秦军大举进攻魏国的序幕。司马错于是年攻取轵城。(今河南济源东南)  
 
白起拔下韩国宛城之后,继续东进,数月后攻取韩国邓城。  
 
次年,秦军强大的东进势头越来越另山东各国感到不安。就在这一年,也就是秦昭襄王十七年,公元前290年,曾经的周王朝天子、中国的最高领袖东周王表示向西朝拜秦昭王。秦王国争雄中原之势已是无可阻挡!  
 
此时的韩魏,在秦军北中南三路连续攻击之下,显得是如此的怯弱,当年的三晋之手在面对秦军的步步紧逼面前竟然是如此的不济。昔日吴起五万精甲尽破秦国五十万大军的豪气,昔日魏襄王之时那四面镇恐的七十万大军的威势也荡然无存。  
 
魏韩两国在面对秦军如此虎狼之气面前,所能做的事只有一件——除了割地还是割地。就在周天子朝秦的这一年,魏昭王被迫献河东地400里予秦国,韩釐王献武遂200里予秦国。  
 
但是,以地赂秦并没有给魏带来任何好处。魏韩献地的第二年,即秦昭襄王十八年,公元前289年,白起亲率十万大军展开了对魏国最大规模的依次进攻。此战,可以说是伊阙之战后,秦国三晋战略的一种延续。在这次战争中,白起的具体军事战术运用史书中少有提起。此役中魏国到底伤亡了多少军民、白起斩获多少司马迁也为提起。史书中对白起对于这个昔日霸主魏国的军事打击仅仅是这样一笔代过:“秦昭王十五年,白起领兵攻魏,取六十一城。”  
这是白起一生中夺地最多的一次战役,也是魏国最终走向衰败的决定性战役。同样因为上述原因,这也成为后世对白起毕生斩首数量说法不一的第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战,魏国西部领土沦丧殆尽,军事力量大大削弱,国势岌岌可危!此后十余年,秦相魏冉又再次攻魏,斩首四万,直逼魏都大梁。  
 
具某些历史学家推测,白起此战魏国领土损失三分之一以上。此后国力已经沦落到韩国最强大时侯的状态,魏军此后全国军力最大一此动员便是秦攻赵邯郸,信陵君切符救赵时的二十万,与此前最强盛时的七十万差距非常之大。故白起此战所斩之首级,所获之军功可能在二十万上下!这一说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同时,此战也引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北方的赵国。按地缘政治关系,魏国西部领土连连沦陷,对于赵国而言应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是,赵国在这一战役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非常的冷静。其实对于赵国而言,这种冷静是不无道理的。赵国地处北方,在位置上相对于秦是三晋中最远的一个。而秦国除了三晋之外,还必须面对南方大国楚国的迁制。此时的楚国虽然遭遇了几次对外战争的失败,连怀王都死在秦境,但楚国终究是当时战国七雄之中领土最大(号称五万里),人口最多(五百万以上),军队最多(带甲百万)的大国。而当时的楚国已经在怀王时期吞并越国,春秋时期的吴越二霸之领土尽纳其下,且尚未遭到根本性的打击。而赵国刚完成的以“胡服骑射”为主的一系列国家政体、军事、经济改革的武力也正在发挥作用,国力蒸蒸日上。可谓是战国时代当年秦国“厚积实力,等待时机”的一个翻版。赵国不但没有象魏国伊阙之战那样中秦国的分化瓦解之计,反而采取守势,冷眼旁观,避开东西两面齐、秦两国的进攻锋芒,削弱北方燕国,打击北方匈奴、胡族,积极的发展北方边疆地区的经济,提高国力,等待时机。赵国政治集团也是在思想上非常成熟,战略上非常正确,措施上非常得力的一个“比较晚进行变法强国,力量衰减同样比较晚”的一个国家。赵国是七国中变法最晚的,其次晚的是秦国。赵军的锐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到了始皇灭六国时代。  
 
其实对于赵国的态度,秦国也是做过无数次试探的。比如政治上,早先的武灵王赴秦,后来的渑池之会、完壁归赵。比如军事上,秦昭王二十一年,也就是攻魏后的三年,白起攻赵,占取光狼城,赵国也没有较大反映。保持出一种有理有节的攻守一体的外交政策和积极完善的军事防御。对于赵国长期以来的国家战略我将在后面长平之战部分进行详细解析,这里就先做一伏笔。  
 
在这样一直种情况下,攻赵便意外着过早的进行一场规模宏大的“战略决战!”这是不符合当时的特殊政治环境的,也是不符合秦国整体周边战略的。而同时,赵国的总体实力还没有达到级盛状态,对秦国而言,威胁还不算太大。赵国在军事上采取“南守北进”战略,也就是避开中原主战场而积极北上拓宽疆土进行“较和平掘起”的战略也的确另秦国感到一丝安心。这样,下一步,秦国的战略重点就将由衰败的中原韩魏两国以及冷静的赵国转向南方,转向当时的第一“大”国——楚国!  
 
 
而随着秦国南方战略的进一步展开,三次精彩的攻楚战争也即将拉开序幕。而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