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金玉缘-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问题;〃成者为王败者寇〃,这是一个朝代变迁的自然规律,这样的一句话是不可能用来形容一个家族兴亡的,说明了这个家族正是帝王之家。虽然这只是几句话,但在书中这几句话是与正个故事的发展相呼应的,是作者思想的流露。红楼梦实际是一部骂书,是一部骂皇家的书。我想乾隆读后肯定是心知肚明的,不过这种找不出任何明确根据的书,说也无益,只能引火烧身,禁也禁不住,只能听之任之。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一些高超的手法,对自己的写作意识进行了呼应,比如在书中写出了〃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实际上〃太虚幻境〃是与整个书中情节相呼应的,〃太虚幻境〃暗示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太虚幻境〃。我们从书中看到的是贾家的豪华奢侈的生活,感到的是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就是一个〃太虚幻境〃。这和我们前面所分析的贾家是皇家的影子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作者给书下的〃假做真时真亦假〃定义的最好解释了。〃风月宝鉴〃是书的又一个书名,可见这是书的一个纲。〃风月宝鉴〃虽说只在书的第十二回中提到,是贾瑞病入膏肓之后,一个道人拿来治病的。风月宝鉴〃不可照正面〃,正面是美女惑人;〃只照反面。。。天天看时;此命可保〃,反面是死人骷髅,这就是〃风月宝鉴〃的作用。将整个全书名之曰〃风月宝鉴〃,是将该书比做〃风月宝鉴〃,是以书为鉴的意思。这也就告诉了我们红楼梦不要只看正面的表面上的风花雪月的描写,而要看隐含的这个家族的没落灭亡的结局,这是一面镜子,是一面送给封建统治者的镜子。书中说:〃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不要看做是一部坏人子弟的淫书而一火焚之,而要看到它的实质。在书的前面作者一再声称此书只着意与闺中,不敢以写女儿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这才是假的;那真的就是反面,就是讽刺朝廷,这就是将书称为〃风月宝鉴〃的真正含义。作者的笔用的极其圆滑,表面一再说只写几个女子,可让人感受的却是正、反两方面;真、假两方面的东西。就连正、反;真、假也是通过书中的故事表现出来的,是〃风月宝鉴〃的正、反;是姓的〃甄〃、〃贾〃,就连那句话〃你们自己以真为假〃可直接理解为以镜中假人为真人,你能说书是犯上吗?这正是作者的高超之处。如此的隐晦,作者也只能用一句〃谁知其中味〃来调读者的胃口,让人去深思了。
  四、为何有人认为小说是自传体、有人认为是反清复明的载体?
  红楼梦自出现以来,从脂砚斋开始出现了各种点评,以后逐步形成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目的学术,这就是红学。因为作者〃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将书写的太奇、太怪、太博、太精、太深,所以人们的看法正如鲁讯所说的〃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因为作者写的真真假假,而且名字也是用一些具有某种含义的谐音字,着就出现了所谓的索隐。早期的索隐派认为是记纳兰太傅明珠家事,又说是金陵张侯家事,更有顺治与董小宛恋爱说。后来考证派在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以后,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自传小说,是描写自身经历的爱情小说。这毕竟是有了一大进步,了解到了红楼梦与江南曹家的一些联系,即使到目前为止,谁也不可否认书中有某些自传的成分。可作者那种躲躲藏藏的说法,欲言又止的措辞,决不是一个自传体说法就能解释的了的。于是新的索隐派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反对满清以及吊明之亡、揭明之失的政治小说,甚至索出了刘姥姥是明末降清的钱谦益,凤姐是清初吴良辅,宝琴是流亡海外的朱舜水,通灵宝玉是传国玉玺等等。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有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书中的感情意识。我们姑且不谈这些离谱的东西,单看一下两个主流的方面,这就是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反清意识的小说。我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两个主流的方面,也是自有它出现的道理的,用辩证法的观点就是存在的就是有理由的,两方面的观点实际正是书中所表露出的正、反两方面的东西。如今两方面研究的越来越深入,随着大浪淘沙,两方面的研究也就越来越接近于书的本来面目。我们不能执其一端,而应当结合两方面去辩证的看问题。书中有真有假、有正有反,洋洋大观才组成了一部完整的红楼梦,因此我们要吸取这两方面的观点甚至多方面的观点综合起来,结合历史的背景,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红楼梦,从书中正、反两个方面以及全书的情节发展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东西。我们不应该排斥其它的观点,也不应该一头扎进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尊重书的总体脉络,而不应该断章取义。
  五、关于几个问题的分析
  1、分析一下书的名字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又名〃石头记〃,又名〃金陵十二钗〃,又名〃情僧录〃,一部书为何有这么多的名字?这其中也蕴藏着作者真真假假的意味。〃金陵十二钗〃和〃情僧录〃是表面意义上的名字;〃风月宝鉴〃就大有深意了,前面已经说过,风月宝鉴不过是书中一处提到的能治病救人的一面镜子,可将书取名为〃风月宝鉴〃就是将整个书比做一面这样的镜子,是一面政治镜子,这面镜子从正面看是风花雪月的美好现实,只有从反面看到白骨累累的悲惨结局才能治病救人;〃红楼梦〃是表明富贵繁荣之极的红楼家族如梦般转眼既逝的意思,在这里不要简单的认为〃梦〃就是做梦的梦,认为是贾宝玉一梦到太虚幻境的意思,真实的意思在第一回两位仙人(一僧一道)对石头的对话中就说的很清楚:〃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红楼梦〃是总其全书之名,描写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石头记〃是借石头能言而人不便说之意。虽然在书中作者对书的名字进行了一番解说,可都是表面性的解释而已,真实的含义就藏在书中。读过书后,再细细的回味这些名字,就能明白作者起这些名字的用意,真正是起到点睛的作用,是引导你领会书的真正旨义。从这里我们更能知道〃红楼梦〃并非只是写闺友闺情,而是借书讽人;并非是满纸荒唐言,而是大有深意;并非是自传描写,而是影射别人。
  2、分析一下通灵宝玉
  关于通灵宝玉的来历,书中交代的比较清楚,是女媧补天时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块未用的〃石头〃。这块〃石头〃经道人携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经历了一段故事。因〃石头〃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这段故事就叫石头记。〃石头〃的来龙去脉以及与故事本身的关系,也是书中的一大关键,通过前面的分析,这一关系决不是作者的任意编造,是有一定的深刻用意的。一方面作者是通过〃石头〃来记述故事的,没有大的关碍,可以减少麻烦;另一方面〃石头〃肯定是代表了某个层次的人物形象,正是这个层次的人物是不能明指需要掩饰的。在书中说这块石头是与贾宝玉同时诞生在世间的,贾宝玉是衔玉而生,两者之间是形影不离的关系。书中交待,贾宝玉一旦离开了石头就会疯魔起来,满口胡言乱语,痴话连篇。我们感到贾宝玉这一形象,是作者的一个化身,同时还是〃石头〃的化身,在书中就是〃甄宝玉〃与〃石头〃的合二为一体。我们已经知道江南甄家指的就是曹家,甄宝玉就是曹雪芹自己,书中有一段是甄、贾两宝玉意会到一起,有的人从这里就认为甄就是贾了,其实就是忘了贾宝玉的身上还有一块〃石头〃。看红楼梦首先要看清人物家族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给人物以正确的定位。如果简单的认为作者将甄宝玉移到北方,变成贾府(皇家)的一位主角人物是不相宜的,这样只能认为贾宝玉就是甄宝玉,贾宝玉就是曹雪芹了。
  我们且来看一下这位石兄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说它是一块补天的〃石头〃,可知是比喻大的人物形象,能够高高在上,撑起青天的应该是历代的帝王天子,说它是一块没用上的〃石头〃,应该是与帝王相近的某些皇室成员。这块〃石头〃的出处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之下,大荒山无稽崖不用多说,青埂峰就有些来头了,〃青〃与〃清〃同音,应该就是指清王朝的一位皇室成员了,当然对于时间,即使没有此比,也是不用多费心思的。从作品描写石头的来龙去脉的思路上去分析,我们应该感到这才是作者的真正用意。从这点上讲红楼梦非写曹家,实指皇家也是根据之一。
  为什么叫通灵宝玉?通灵两字含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在书中也有〃梦幻识通灵〃一说,也是让你看破玄机的意思。书中说贾宝玉经常是痴话连篇,离开了〃石头〃,人就变得痴痴呆呆,这里的〃痴〃与作者自白的〃都云作者痴〃的〃痴〃是相呼应一致的。就是向人们说明宝玉离不开〃石头〃,如果将假戏当真,将贾宝玉当成曹雪芹自己的话,那确实就认为作者是一位痴人了,痴迷于过去,痴在辱没自己,而没有看出红楼梦是在暗示未来,咒骂别人。
  3、分析一下时间地域以及〃末世〃和〃盛世〃的问题关于时间和地域的问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是由于作者将真事隐去,时间无考,地域不明,读者也就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认识。从总体的直观判断应该就是清朝,一方面作者生活在满清的中期时代,距离前朝比较遥远,对作者思想影响比较深刻的应该就是作者生活的年代;另一方面作者不便明指也正说明了当时的满清时代。从书中的描写上也多少带有一些时代的影子,象贾府中的自鸣钟、穿衣镜、望远镜、怀表、西洋画等等,上述东西有的是明末传入我国,有的是清朝时才传入我国,都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五十三回中说:〃贾母歪在榻上,与众人说笑一回,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四十五回中说:〃宝玉听说,回手向怀中掏出一个核桃大小的一个金表来,瞧了一瞧, 那针已指到戌末亥初之间,忙又揣了〃。象各国进的东西,如俄罗斯的〃雀金呢〃,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以及与各国的交往的情况看应该是清朝那个时代。关于地域问题,小说在前面就说,贾府是在金陵,第二回贾雨村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在太虚幻境就说金陵十二钗,可在以后贾府逐渐的就转到北方去了,贾在北,甄在南,第二回也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甄家是在南京了。在第四回中说:〃薛公子亦系金陵人氏,…闻的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京都、中京、神都就在北方,而贾府是在天子脚下,长安城中,可见是在北方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排除在南京:①第三十三回贾母怨忿贾政痛打宝玉,遂提出要和王夫人、宝玉离京城返回南京;②第三回黛玉〃次早起来,省过贾母,因往王夫人处来,正值王夫人与王熙凤在一处拆金陵来的书信〃;③第五十六回湘云对宝玉说:〃你放心闹罢,先还'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如今有了个对子(指甄宝玉)。闹利害了,再打急了,你好逃到南京找那个(甄宝玉)去〃;④ 第五十六回,甄宝玉在梦中道:〃我听见老太太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另外,在书中描写的景物也完全是北方的景色,象〃琉璃世界白雪红梅〃,经常的下雪天以及北方人才有的大炕等等。 由此,不难看出,曹公对《红楼梦》故事发生地点的笔意所指再清楚不过了。以曹雪芹当时的遭际、处境和当朝文字狱森威的现实,政治上被打入另册、生活十分窘迫的他深懂〃避讳〃,十分谨慎,断不敢让故事或让人以为故事发生在北京,而妄招杀身之祸。 其历史背景为清朝,京都自然是北京。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为小说写的是盛世还是末世进行着争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争论,正是读者的眼光不同的结果。这两种对贾府的不同认识,恰恰正说明了一个问题,贾府并非就是曹雪芹生活的曹家。认为是盛世的读者,主要是以为小说是自传体,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曹家比较兴盛的时期,小说是追忆那段时光的;认为是末世的读者,是因为看到了作者对这个家族的描写,是〃一代不如一代〃,人物是〃身逢末世〃,因而也就得出家族正处在衰败末世之中。如果将这两种不同的结论都统一到曹家的身上是极其矛盾的,正确的结论就是拿曹家的盛世写皇家的末世,这个贾家就是皇家,作者已经认识到它已经腐败透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