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反转人生-第7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变速箱。有了周元超和他的团队的加盟,李逸帆一点也不担心。

dsi本来就自有4at的技术,而在2003年左右,4at在国内还是自动变速车型的主流配置,自有一些高端的车型才使用5at。

而且现在4at变速箱的技术,很多都已经过了专利保护期,咱们国内现在生产不出来,实在是因为三个方面不过关。

一方面就是材料。另外一方面就是加工,还有一方面就是tcu,也就是自动变速箱的数据积累。

但是这些对他而言都不是问题,材料的难题,他现在就有一家特殊金属冶炼公司,所以自动变速箱里需要的一些耐高温,耐磨金属,对他而言不是问题。

加工方面他也不担心,以前咱们是因为机床精度不够,所以在精加工方面。差着一筹,所以才搞不住耐用的高精度自动变速。但是现在机床,在他去了日本一趟,和小林搭上了线之后,也不是问题。

现在几乎每个月,小林都会从日本给他搞来好几台高精度的机床,有些是目前最先进的, 有些不是,不过对他 而言都刚好够用,不用怕被日本人卡着脖子。

至于tcu,这一点就没办法了,只能靠大量的数据积累。

发动机相当于汽车的心脏,ecu就是汽车的大脑,而tcu则相当于汽车大脑的左脑,这种控制芯片,会根据驾驶着对油门的踩踏深度,来进行急加速,降档,或者省油升档的自我判断,和发动机配合是关键。

这些就需要数据的累积了,在十几年之后,之所以咱们国内的汽车企业还制造不出合格的变速箱,和人家比差的就是ecu和tcu数据的积累。

说白了就是咱们的汽车公司,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够,舍不得话大价钱投资在研发方面。

就比如这tcu所需要的数据积累,这可是人家欧美日本用了上万名工程师,花费了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数据。

然后把数据录入电脑,在利用设计好的程序来建模,让刻录芯片,让芯片具备能够读懂驾驶员意图的逻辑能力,说白了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人工智能。

而想要建成这样的人工智能程序,你需要最原始的数据积累,往往是天量的。

几十台车在几年之内,不停的跑,累积下来,才能采集足够这样的数据。

后世在整个华国,出了收购了dsi的吉利之外,恐怕也就是逆天的byd,搞出了这样的东西,并且自己搞出了双离合变速器,才算解决了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一直没有能力生产自动变速箱的问题。

byd算是埋头苦干的典型,人家的老板就是搞技术出身的,所以甚至技术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而且人家也舍得在技术研发上下本钱。

反观国内的其他汽车制造企业,就没有这样的觉悟了。

一汽,上汽沉醉于合资车给他们带来的丰厚利润当中,根本就不屑与搞研发,一个研发项目就比如自动变速箱这样的项目,往往需要投资几十亿,而且还需要好几年,最后还不一定能搞成。

如果搞成功了还怕别人来摘桃子,搞不成还要被对手树立为攻击的典型,所以何必呢?

有那几十亿,大家吃点喝点,岂不是更好?

至于私企,则是搞不起,毕竟这可是大投入的大项目,对资金的压力很大。

byd敢搞,那是因为人家不光是做汽车的,还有电池,和电子项目的利润来支撑,其他的企业则根本就玩不起。

吉利走了收购路线,捡了个大便宜。

长城干脆就掩耳盗铃,指望着外国企业来给自己提供配件,结果在h8的项目上,就直接被德国人给卡了脖子,那才如梦方醒。

所以现在李逸帆从起步开始就未雨绸缪,这三大件必须要自己搞。

变速器有周元超的加盟,他不担心,周元超和他的团队只要过来,肯定会从dsi那边带相当多的数据过来,剩下的累积数据,那就自己来好了。

别人怕投入,他可不怕,现在的他刚刚从陈杰希哪里搞来了二十几个亿,还不知道怎么花呢!

放在银行里发霉,可不是他的习惯。

剩下的就要数发动机了,这一块王忠发帮他从 原来的省城汽车那边 挖角过来了一帮搞发动机的元老。

这批人都是在杨荣时期,就在公司里搞发动机的,杨荣从日本三菱手里引进4g的项目,这帮人就有参与。

三菱是不坏好心,把送来的4g发动机,阉割掉了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不过这并不能掩盖4g系列发动机的光芒。

要知道这款4g系列在原来的历史上,不光是国内自主发动机的鼻祖,甚至后来居上的韩国人,在研究汽车发动机的时候,也是靠着这款4g系列起步的。

甚至在十几年之后,日本人在给这款4g系列换个发动机缸盖缸体,加上涡轮,就能让这款发动机的功效立马提升好几个档次,由此可见这款发动机的好处。

在新的晨华汽车里负责发动机研发这块的是一个叫梁启明的工程师,四十多岁,以前在哈理工当教授,一直沉浸于发动机领域。

后来被杨荣挖角过来,负责晨华汽车的发动机项目,已经搞了好几年了,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带的人马也非常成熟。

如果不是因为杨荣和齐满天之间的争斗,他们的科研小组马上就要到了出成绩的时候了。

“老梁,我对你没别的要求,钱我管够,你们就放心大胆的搞。其实日本人的可变气门正时技术,物理上的变化,在都懂,就是加上那么两根正时链条而已,可是关键在于他们的ecu,说白了就是数据积累,让电脑自行判断,气门开闭合的时间和角度,然后通过关联装置控制这个时间和角度,掌握进气量的问题。”

李逸帆的话让梁启明对他是刮目相看,这个小老板还真是和王忠发说的一样,是个人精,人家是什么都懂,不是半桶水。

“没错,老板,咱们差的就是数据积累。只要你的钱够,哈哈,我的试车员们就敢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停机的跑,我可以组织二十台,甚至五十台车一起跑,只要你给我一年的时间,我就能给你把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拿下。”

以前差什么,不就是差钱吗?一台车一年二十四小时不停的跑,你试试,光是试车员的薪水,还有油费,一年下来就上百万,这样坚持几年,有几个老板敢这样投入。

现在人家小李老板说了,钱管够,那还怕啥,老子敢组织一百五十个试车员,五十辆试验车,三班倒跑一年。

你们欧美工程师几十年的数据积累,老子一年就能给你搞定。

李逸帆哈哈一笑:“老梁,钱不是问题,可是你可不能那试车员的生命开玩笑,还有你们这些工程师,可是咱们公司的财富,你们也要注意身体。”

“李总,你就放心吧,我们身体可好着呢。”

一个二十多岁的工程师喊道,引来周围的人一阵大笑。

确实大家的身体不是问题,以前搞科研,就是差钱,不敢放开手脚,现在有个这么肯花钱的老板,那还怕啥?

新公司是欣欣向荣,大家也是憋住了劲,都想在最快的时间内,搞出成绩,来证明自己呢。

三大件都有了着落,李逸帆也算是松了口气,这个晨华汽车到了自己手上,初步算是稳下来了!

他接手的时候,中华汽车的研发已经是进行到了一半,现在 有了他的资金注入,那就是事半功倍,剩下的就等一年之后见成果喽!

1154章 人才培养体系和规章制度

拿下了晨华汽车之后,因为新工厂正在施工建设,所以李逸帆并没有让公司急着搬离原来的厂区。

不过现在的晨华厂属于停产状态,所有的工作人员,全都在进行重新的技术培训,王忠发重新设计了一全套的规章管理制度。

而李逸帆还专门从欧洲请来技师,来给工人们做培训。

所以工厂虽然停产,但是却依旧是一派繁忙,并没有出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状况。

李逸帆通过海蒂从欧洲大众和其他的一些汽车制造厂商那里,专门请来的一些汽车生产制造技师,并且由他们来给国内的工人做培训,还制定了一套完成的生产工序手册。

所有的工人,你必须得按照这个规章制度来工作,只有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

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咱们都做汽车生产这么多年了,你这时候在请人过来培训我们,你这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可是李逸帆不管那些,你想在我这干,你就必须要遵守这套规章制度,以前你们用的那一套,都给我淘汰。

他只所以这样做,也是因为咱们国内的工人的心态和以前那套老旧的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制度,真的已经不合适了。

想要和国际接轨,那你就必须要从点点滴滴做起,尤其是你想要追赶日本,欧美,那你就必须脚踏实地。

以前咱们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造车的时候,不是不能造车,车能造出来。但是那车的质量真是不敢恭维。

头三个月没啥大事。三个月过后。车身各种异响,在开三年不是塌屁股,就是底盘松散,整车跟快要报废的车型差不多。

这是为什么?

就是因为咱们国内的工人工作的态度,干什么都是本着差不多就行,装上就行的想法,在混日子。

车是给你装配上了,可是在拧螺丝的时候。该抹润滑油的地方不摸,该紧螺丝的时候,不给你回扣,拧紧了拉到,完全不留一点变量的余地。

这样的车子组装起来,咋一看挺好,可是一旦时间长了,那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咱们国产车,早期最容易被消费者诟病的地方。

而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进入这个行当的李逸帆。可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工作态度出现在自己的企业里。

其实以前那种差不多就行的态度,也不能 怪工人。毕竟很多企业,出了一汽和上汽,根本就不把工人当人,都是当极力压榨的劳动力,当他们是血汗工厂里的奴隶来用,工人们当然有情绪。

每天经常要无偿加班,工资就那么三两千,老板们却每天吃香喝辣,出入豪车,身边更有美女,一年赚几十个亿,可是给工人的待遇却极其苛刻。

这样长久的下来,有几个工人能给你安心的干活。

这也是我们国家,长久以来,为什么不能实现量产高等级的产业 工人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孔老二那一套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理论,和国内不能给技术工人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

这就导致未来我们的高端技术工人越来越少,到最后甚至高薪都请不来一个高等级的技术工人的尴尬。

没有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支撑,你还谈什么技术升级,什么技术改造,去做你的中国梦去吧。

而在这一点上,德国和日本无疑是世界上做的最好的国家,在德国一个技术纯熟的工人,甚至要比那些大学生还宝贵。

在日本更甚,在丰田本田,老一辈的手艺人,那在公司里都是了不得的宝贝,是要言传身教带徒弟的大拿。

可是在国内呢,一个空降下来的领导子弟,就可以压住你一个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蓝领。

长此以往,还谈什么工业强国。

所以李逸帆接手工厂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 在自己的工厂里,建立一套完成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体系。

给工人划分出薪水等级,你想要赚更多的钱,那你就得好好的学技术,每年参加公司的技能考试,然后往上爬。

最后等你拿到等级证书,你的级别甚至可以和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平起平坐。

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让工人们迸发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他请来那些老外,就是要引进这么一套制度,而这制度,就连王忠发他们以前都不曾想到过。

毕竟这产业 工人,技术工人的话题是十年后的国内热门话题。

等到十年之后,当靠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厂,和房地产已经 不能在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技术升级,工业战略转型的时候才突然发现。

在国内竟然找不出合格的技术工人,最后甚至连教育部门,都为了这个而做出了转型的调整。

不过那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而李逸帆现在要做的,就是比别人先行一步。

他就是要建立这个制度,甚至还要推广这个制度,最好以后晨华的技能考试名扬全国才好。

想想看微软的it工程师的称号,每年有多少人去考?哪一个微软的承认的it工程师的执照,在就业的时候,甚至要比你一个名牌大学的it专业的毕业证书还好使。

为啥?你那些大学教你的东西,到工作岗位上直接能用吗?

可是微软的it工程师所掌握的东西,到了工作岗位上后直接就能用!

这就是市场追捧微软的it工程师资格的主要原因,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国内的工业产业里树立一个标杆。

他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为了什么国家大义,为国家培养人才什么的,他没那么高尚,他这么做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推广他的晨华汽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