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家教现场-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现在重视到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说你现在因为孩子的这种反应(生病),从此就把他从幼儿园接回来自己带他,那么你就把孩子一直害到底了。他就永远不会离开你,不会有勇气走到社会中去。
所以,首先应该使他逐渐克服第一个情绪。你要明白他为什么不满?要设法理解孩子,在送他去幼儿园时,不要让他觉得你在排斥他,不再像过去那么爱他、管他了,不要让他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第二,你要和幼儿园的老师配合。请老师用一定的方式,把他对母亲的感情和依恋转移到幼儿园的生活中。这需要幼儿园老师比较好地配合。如果老师对这件事持比较冷漠、不太注意的态度,有可能使矛盾更加尖锐。你现在应该和老师配合起来,商量一下,使孩子在情绪上逐步地转化。
你只要认识到他是这样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对离开你的潜在的不满,一个原因是他离开你以后,走进新的环境产生的不适应和压力感。这两个问题认识清楚了,就可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要想办法使孩子产生对幼儿园生活的好奇、喜欢;产生对幼儿园老师的亲切感,这是你要做的工作。这些要你去慢慢寻找具体的方案,原则上是这样。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以后,脾气特别大,其实是对母亲不满的进一步反应。做母亲的一定要特别注意,避免使儿子产生恋母情结,这种恋母情结是很容易产生的。恋母情结在孩子长大以后,对他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母亲要爱孩子,儿子没有爱,未来的生活也是不健全的,但是这个爱不可过分,过分了会使孩子产生恋母情结,使他今后不能正常地对待生活。这个关系一定要处理好。否则孩子长大以后,不仅会对母亲产生依恋,还会有控制母亲的情结。这些都是会产生的,他三岁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对这个问题要有审视,逐步把关系调整正确。
具体的方法:第一,希望你能够处理好他与父亲的关系,也就是说,你不要把照顾孩子的任务独自管起来;第二,应该增加孩子和其他人的友情。
培养孩子与他人友情的方法是,只要有了比较新的小朋友,你就要非常明确地鼓励他。逢人就讲,我的小孩喜欢和谁在一起玩,而且一下就玩熟了。经常以表扬鼓励来引导他,哪怕只有一点点迹象就要鼓励他。千万不要指责他这个缺陷,而是用引导的方法使孩子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对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应该是游戏的原则,奖励的原则,这一点家长们要清楚。只要你认识到这一点,一段时间以后,问题就会慢慢得到解决。
我认为,造成孩子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还是家庭。从家庭原因来讲,有特殊情况和普遍情况两种。
特殊情况有这样三种,一种是有家庭变故,比如父母离异或者说父母中有一个人去世,家庭的变故对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刺激和创伤,有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病变。另一种情况,比如个别家长对孩子施暴、虐待,孩子可能会产生精神创伤和心理疾病。还有一种,就是孩子遭受过外界的欺凌,比如有流氓骚扰他,甚至对他有过性迫害,同学中有小霸王欺负他,这也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和不健康现象。
当然,这三种原因还属于数量比较少的,除了这三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外,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使孩子们产生心理不健康现象的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是把孩子放在温箱里,一味地溺爱,把孩子当小皇帝一样对待。像刚才这位家长讲到的情况,其实是与母亲对孩子的溺爱分不开的。对孩子的溺爱是造成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心理上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
第二,对孩子一方面是溺爱,同时又表现出某种专制。爱到非常细致、非常全面,对孩子有了种种的戒律,你只能这样,只能那样;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一切都管到。
溺爱的结果是把一切都管到,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会变成专制,缺乏民主的精神。让孩子在溺爱中,同时又是在管制中生活,这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健康。要知道,孩子尤其需要一种自在状态。
第三,就因为溺爱,家长们往往偏重智力教育。在偏重智力教育的时候,忽略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从小的溺爱,再加上对智力的高追求、高开发,这种偏向也是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第四,家长关心孩子,希望孩子成材,但是,对孩子常常期望值过高,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变成行为,就对孩子产生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和我们现在普遍存在的学习负担过重、升学竞争等等结合在一起,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了,一年又一年累积起来,孩子心理上的扭曲、不健康是必然的。
第五,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从小和父母在一起,关系非常之紧密,由此会产生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
按照大家还都能接受的心理学理论,一般来说,女孩子容易恋父,男孩子容易恋母。在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男孩子恋母的情结是比较普遍的,因为我们的母亲成天带孩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在这种情况下,男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就可能变得很畸形。我经常在街上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对母亲呵斥来呵斥去,就好像一个很粗暴的男性在呵斥很听话的妻子一样。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爱和母爱,他们是不会健康的。任何一种爱的缺乏,都可能使孩子无法在心理上健全地发展。反过来,爱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也要产生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有些家长很骄傲地对别人讲,他的儿子都七八岁、十来岁了,晚上睡不着觉时还要她搂一搂才能睡着觉,吃不下饭还要她喂一喂。当家长这么讲话的时候,她好像很骄傲、很幸福,其实是非常愚蠢的,这是葬送孩子未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呀!一个男孩子十来岁了,离开母亲不能吃饭,不能睡觉,这是一种病。家长怎么能不知道这一点呢?
你把孩子往什么方向培养呢?是往疾病这个方向上培养,还是往健康这个方向上培养?往一个强者方向培养,还是往一个弱者的方向上培养?这是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溺爱孩子时,要思考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长:我觉得有些心理问题表现在小孩子的身上,其实在我们成人世界也存在。要想把孩子教育好,家长就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很多毛病好像是孩子的,其实本身是家长的素质有欠缺、家长的心理有欠缺造成的。无论在孩子中还是在成人中,心理有疾病的人比例都是不小的,只是程度有轻有重而已。那种轻微的心理不健康现象,每个人多多少少在不同时期都会有。我特别希望你就人的心理问题、人的成长问题多讲一讲。
作者:刚才这位家长讲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问题,这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因为儿童在家庭生活,在学校生活,在社会中生活,所以儿童的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文化背景的问题。
譬如,我们从小缺乏不同年龄段应该有的正确的性教育。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过去是封建性的文化,改革开放以后又引进了西方的东西,有好有坏。我们对孩子的性教育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整个社会到我们的家庭、家长都需要正确的观念。很多现在看来心理上的不健康问题、心理疾病,是由小时候的性教育不到位造成的。
我认识一个大学生,他的神经症非常严重,焦虑、抑郁。其病因就是因为他在初中阶段有过手淫行为。因为缺乏健康的性教育,他没有正确的观念,使他产生了深刻的犯罪感。这种犯罪感一直控制着他,让他觉得无脸见人。他现在的症状就是目光不敢正视任何一个人的眼睛。在生活中和人交往有困难、有障碍。
这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就是因为在小的时候缺乏正确的性教育和正确的性指导。
又譬如,现在的家长普遍溺爱孩子,同时又在不自觉地进行攀比,比如我的孩子有没有其他孩子穿得漂亮?别人的孩子有了钢琴,我是不是也给孩子买钢琴?
家长的攀比同时也造成了孩子的攀比,是我的父母对我好还是别的小朋友的父母对他们好?这种攀比常常对孩子产生额外的刺激和压力。因为有可能我的家庭条件、父母的条件不如其他家庭:其他小朋友穿得比我好,他有钢琴我没有,或者他有什么条件我没有,这种刺激有的时候也会形成一种精神压力。
这种精神压力就成为孩子心理上不健康的原因。面对如此普遍的原因,家长都应该一条一条地衡量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这种不正确的、不妥当的倾向。
又譬如,我们的家长在溺爱孩子的同时,常常又表现得非常专制,什么都要管。
我认识一位家长,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孩子的来信做母亲的每一封都要拆开来看,她觉得有这个权力。家里的电话有分机,儿子在那边接电话,她在这边还要用分机听一下,使孩子产生很大的逆反情绪。我还认识一位大学生,他的父母长期从事外交工作,他从小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恰恰是这个孩子对父母特别认同,他为父母感到骄傲。所以,并不是父母成天把孩子拴在身边,孩子就一定能爱自己,理解自己。
刚才讲到造成孩子心理疾病的原因,指的是家长的做法。家长之所以这样做,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他为什么会有这些对孩子不良的教育方式呢?
第一,许多家长并不懂得,一个人成功之外还需要健康。这个观念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确的,总觉得孩子学习好,能考上什么学校就完了。他们不知道,健康问题是孩子终生的一个重大问题。
第二,不懂得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一个综合的结果。以为孩子长得壮,不发烧不拉肚子就完了。他不知道心理健康是个关键性的问题,对此一定要重视。
第三,不了解子女的思想。很多报刊做过调查,其中一份调查结果表明,有76%的青少年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还有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居然有90%的子女对父母不满。这说明什么?说明家长对子女并不了解,这是造成对子女教育错误倾向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他们不知道把孩子搂在怀里喂着饭、溺爱着是有害的,许多家长从来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一直这样做。
第五,很重要的一点,父母如果有这样的情况要警惕,就是说自己的人生萎缩了,对自己人生的前景、未来的生活没有追求了,把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以为孩子成功了,自己就能得到一份安慰。这种思想要不得。
要改变这个观念。所谓收缩自己的生活,收缩自己的人生,认为自己大局已定,就这样了,不会有什么作为了,只有一个期望──把孩子造就好。这样做的结果不但牺牲了自己,而且也对孩子不利。
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比较好的孩子大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家长们自己的生活比较成功,同时他们对孩子不是太溺爱,但给予适当的正确指导,这是最好的。所以希望家长们一定不要萎缩、收缩自己的人生。
第六,不仅是父母自己人生的萎缩,还有他们精神生活、感情生活的萎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在人生中精神比较空洞、空虚,或者爱的感情不够──这个爱是多方面的爱,包括夫妻感情比较平淡,这方面得不到满足,所以把所有的爱、包括精神上的空虚都寄托在对孩子的照顾上。可以这样说,她在管理孩子的时候,其实还不是说孩子需要这样,是她自己需要这样。
因为你没什么事情干,只有在照顾孩子的时候才有幸福感。因为你没有可能得到更好的爱情来丰富自己,你只好用对孩子的爱来丰富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就可能使家长们失去对孩子未来成长的理性判断。对孩子的溺爱、无微不至,与孩子紧紧地拴在一起,由此产生各种病态的情结是可想而知的。
第七,对孩子的学习和消费,许多家长有一种攀比心理,这种心理是家长的虚荣。他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去买这买那,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别人家孩子有,他也要有。很多家庭买了钢琴,只是个摆设,可是他宁肯牺牲其他的生活需要来购买这些东西。这是一种攀比,这样做的结果并不一定对孩子有好处。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原因。
美国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说过,他从学校毕业的时候,爸爸给了他一枚硬币,说你去买一份报纸,从第一页一直读到最后一页,把广告都读完,然后你根据这张报纸上的广告去找一份工作。这位演员说,他终生感谢父亲对他的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