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历史名人丛书:蒙巴顿-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厦斯淖罡呃妗W魑拦勺ぶ泄淖罡呔赂涸鹑耍返贤衔乱徊接υ诿灞薄⑵鹇胧紫仍诘崦灞呔车厍沟姿嗲迦毡揪樱指粗泄ü抢镏劣《鹊穆铰饭式煌ㄏ摺6杂⒐此担歉匦牡氖怯《龋胺牌话俑雒宓橐膊换岜榷粢桓鲇《戎匾薄G鸺怨刈⒚宓檎绞拢饕且蛭H湃毡玖α吭谀抢锕毯蠡嵛鹘《龋酥馐俏匏降模幌搿拔泄丝词孛宓榈拇竺拧薄K月锥胤矫嬉竺砂投侔逊垂ッ宓樽魑澹剂炻砝次餮恰⑿录悠碌取6悦拦死此担庑┠康娜词呛敛幌喔傻模吹固岢鲋趁裰饕宓拿跋沼Φ北苊猓拦娜肆ξ锪刹荒苡糜诜窃颉盒浴坏睦兔裆瞬频募苹小C拦嘶共晃薹泶痰厮担涎敲司玖畈康挠⑽乃跣磗eac应当读作“拯救英国在亚洲的殖民地”。蒙巴顿发觉要自己执行的是两种互相分离互不相容的政策。

    蒙巴顿做为一位来自海军的将领,除海战外,若干年来蒙巴顿又潜心钻研并熟悉了两栖登陆作战。来到东南亚后,蒙巴顿也认为只有通过海上进攻和登陆才能击败日本人,而在缅甸的丛林中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却不是英国人的专长,打起来不会占上风。要夺取缅甸南部以及仰光,应采用两栖登陆进攻的作战模式,这与蒙巴顿本人的专长有关。而史迪威则认为年轻人爱出风头。因为在缅北的深山密林里,无论怎样苦战和取得多么大的战果,除了中国之外恐怕也不会引起什么国家的舆论反响,而在浩瀚的海洋上实施两栖作战,一举拿下新加坡、占领缅甸首都,便会一鸣惊人。

    显然,英美对“缅甸的事情有点儿南辕北辙”。丘吉尔是以夺取苏门答腊为目标的“『毛』瑟枪”行动的热心支持者,他称夺取苏门答腊后,就会对驻缅甸的日军形成侧翼包围,并可以进攻新加坡。而罗斯福总统则认为,英国在东南亚的这种战略会妨碍打通陆路援华运输线的计划,美国无意提供帮助。

    蒙巴顿知道如果没有美国人提供大规模海上作战所需要的大部分装备,那么两栖作战也是搞不出什么名堂来的。蒙巴顿按首相意图拟订具体计划时,发现到时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比目前能够得到的要多得多。这时伦敦又发来电报,说由于从欧洲和其他地方抽不出部队和物资提供给东南亚,指示暂时冻结这次行动。蒙巴顿也没有抱怨什么,他把“『毛』瑟枪”计划暂时放在一边,开始寻找适合他部队作战的新目标。

    1943年11月23日,美英中的首脑会议在埃及的开罗召开,讨论对日作战问题。在会上,蒙巴顿提出了名叫“锦标保持人”的作战计划。这一计划的行动包括:中国第22师和第38师从雷多进军(这个行动那时已在进行中),同时要求在1944年1月中旬,英第15集团军在若开地区向前推进以占领改善的防线;英第4集团军向茂功、明塔、锡当进军,尽可能向东南推进;2月,上述3支长远距离的突破部队开始进攻,伞兵部队于3月中旬占领英部,然后空运印度第26师据守该地。这个作战计划还原则上确定在孟加拉湾进行两栖登陆作战。

    蒋介石不同意这一计划,而再次提出了“南北缅海陆同时夹击”的全面反攻缅甸的行动方案。丘吉尔对这一在缅甸进行大规模战役的建议很不热情,而罗斯福却支持蒋介石的观点。

    这样,开罗会议既没有接受蒙巴顿的“锦标保持人”作战计划,也没有完全认可蒋介石的全面反攻缅甸的行动方案。最终三方确定,由中国军队在缅北发动一次代号为“泰山”的攻势,另由蒙巴顿牵头发起旨在夺取缅甸沿海安达曼群岛的代号为“海盗”的两栖军事行动。

    蒙巴顿回印度后,便着手制订他的“海盗”行动计划。然而,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开罗会议结束后,罗斯福和丘吉尔便飞赴德黑兰去会晤斯大林。11月28日,召开了由美英苏三国领导人参加的德黑兰会议,讨论对德作战问题。在美苏的一致要求下,丘吉尔当面向斯大林保证支持实施“霸王”战役,斯大林则答应在打败德国之后立即参加对日作战。

    这样丘吉尔认为,“既然俄国许诺要参加对日作战,便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力量来支持中国”。他要求取消夺取安达曼群岛的“海盗”行动计划。蒙巴顿被告知,原定调拨给他用于“海盗”行动的登陆器材中的半数将转调给欧洲战区,原定调给他的战列舰队亦将改调他处。这给怀着满腔热情正在拟制作战计划的蒙巴顿,无疑是浇了一盆冷水。

    作为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自然想要在这里建功立业,而丘吉尔则从“欧洲第一

    ”的观点出发束缚了他的手脚。他感到与首相的关系疏远了,自己渐渐失去了丘吉尔全心全意的支持。

    “海盗”行动计划被放弃后,蒋介石对英国人的言而无信十分气愤,遂取消了自云南向缅甸发动大规模攻势的命令。在德里的韦维尔发现蒙巴顿从来没象此时这样的“疲倦和沮丧”。但是,蒙巴顿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他电告布鲁克,虽然东南亚盟军司令部中所有的人“都对这一决定感到心碎”,然而,“我们仍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和高昂的士气,决心在人力物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力作战”。

    蒙巴顿又开始筹划适合于他的人力物力的新计划。这次计划的代号为“猎猪”,它的规模更小,目的仅是在梅宇半岛登陆,以切断驻实兑日军的交通线。然而,接着而来的却又是一盆冷水。白厅的参谋长委员会“对此感到非常震惊”,认为“蒙巴顿所掌握的人力物力也许有必要用于其他更重大的行动之中”。一句话,他们不同意蒙巴顿又搞什么“猎猪”计划。1943年岁末,白厅电告蒙巴顿,在印度停泊的5艘大型坦克登陆舰,其中有3艘不准他动用。蒙巴顿以为至少会把另外两艘留给他,于是又以此为基础匆忙地修改了自己的计划。岂料,白厅还是挥下了最后一刀。1944年1月7日,参谋长委员会来电命令他取消在东南亚战区所有的两栖攻击行动,并将所有的登陆器材转运至欧洲。他的“猎猪”计划变成了“被猎之猪”,希望又一次破灭了。

    任命蒙巴顿这位前联合作战总部指挥官为东南亚战区总司令的目的之一是领导两栖作战,而白厅出于欧洲战局考虑而发来的种种指示,实际上使蒙巴顿在这里干不了他所熟悉的事情。正如斯利姆将军后来描述的:“迪基所遇到的真正的麻烦在于,他制订的作战计划总是无法实施。在二战的最后阶段,没有一位总司令的处境如此尴尬,要他在某个基础上制订作战计划,然后又把这个基础拿走。”蒙巴顿自己在日记里发牢『骚』说,他的这种差事“足以使我剩下的头发都变成灰白『色』。我简直难以相信还会有什么人会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那些对我的工作表示羡慕的人(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发疯了”。

    然而,无论境况是多么地令人泄气,从外表上看,蒙巴顿却没有使自己表现出消沉的情绪。他要趁这段天赐的时机整顿他的部队、解决未来作战时将必然要面临的诸多难题。

    重整旗鼓

    蒙巴顿来东南亚战区就职的几个月里,忙于协调各种关系、参加一系列会议及制订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随着这些计划接二连三地告吹,他总算有更多的精力来整饬部队及解决一些对作战不无举足轻重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工作更是迫切和必要,按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1943年底,蒙巴顿沿着印缅边界视察了一些部队,得出的结论是首先要重振士气。因为缅甸失陷后,从那里溃退下来的几十万英、印、中部队惊魂未定、士气低落。他们已成了惊弓之鸟,对日本人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觉得日本军人是超人,是丛林战中的战神。所以,蒙巴顿意识到必须尽一切努力来恢复这些部队的信心,帮助他们认清自己,认清日军。

    这也正是充分发挥蒙巴顿个人领导艺术和魅力的时候。他的做法是深入部队、贴近官兵,不拘礼节、气氛宽松,充满信心、鼓舞士气。只要飞机能着陆或吉普车能驶入的地方,他都要亲自去看一看。每到一地,他都要召见军官们,与他们单独谈话,详细地询问各人的情况,并且总能够找出一些彼此之间的相通之处以显示亲近。在谈话时,蒙巴顿的随行副官则默默记下对方的过去和偏好等,下次再见面前把这些交给他。所以军官们常常感到总司令如此熟悉他,又惊又喜,并佩服蒙巴顿的博闻强记。与军官们谈完了,他又去看士兵。蒙巴顿认为,士兵与军官不同,对他们不能装腔作势,也不能耍滑头,一定要真诚地对待他们。蒙巴顿通常是站在放肥皂的木箱上,大声吆喝着士兵靠拢过去。他的讲话简短而随便,使人感到他把听众当作知心朋友。他告诉士兵们,日本人也是脆弱的,他们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丛林居民,而是城市人,并且是目光短浅的城市人。他还会经常提到国王和丘吉尔对他说过的话,言下之意是他能够解决问题,是一位握有实权的指挥官和一位有才干的人。接着,他还向士兵们指出在该地区进行战斗所面临的那些特殊困难、丛林作战的注意事项等等。

    为了便于接近印度籍士兵,蒙巴顿还学会了一些乌尔都日常用语,然后就和印度士兵试着说一说,希望他们能听懂。这一作法在多数场合获得了成功,印度士兵们见总司令肯于说一些自己民族的语言,很受感动。特别是他们得知蒙巴顿是英王的侄子,也就是说,身上带着王室的血『液』,能够放下架子做其他英国军官做不到也不肯做的事,就更对他留有深刻的印象了。

    在印缅地区的美军部队并不多,蒙巴顿也得亲自去看望。美国人发现,来到他们这里访问的最高统帅跟他们想象的大不一样。1943年岁末,刚刚过完圣诞节,蒙巴顿去印缅边境慰问一支美军的侦察分队。美国人对能够亲眼看到这位“『迷』人的小伙子”感到好奇。他们想,既然蒙巴顿要留下过夜,“这位高贵而爱挑剔的指挥官一定会需要洗澡的”。他们费了好大的劲才从一个野战救护所里借来一个白『色』的澡盆,然后把它安置在一顶帐篷里。蒙巴顿慰问完部队后,晚上到那里满意地洗了个澡,并连连夸赞他们想得周到,说自己洗得很痛快。美国士兵们觉得,蒙巴顿既不故作高贵态,对生活也不过分讲究和挑剔。“我们发现他友好,懂得战地军人的生活,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显得宽厚而体贴,对我们这支部队的士气鼓舞很大。”

    在印度兰加驻训的中国部队,名义上也归东南亚战区司令部管辖。蒙巴顿清楚缅甸对中国抗战的价值,那里作战的主力将主要依靠他们,他需要去看望他们。中国军队的兰加驻地,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滚滚恒河之间,满目荒凉,人烟稀少,兵营里缺少娱乐。所以蒙巴顿每次去兰加营地访问,都让副官们带一些诸如卓别林、盖博、嘉宝、费雯丽等大明星主演的电影胶片。有了电影看,中国士兵自然非常高兴,军营里放电影,银幕竖在山坡上,正面反面都坐满了人,并不影响效果。蒙巴顿让随从的参谋们,也跟大家挤在一起共同分享艺术的魅力,以示对中国士兵的亲近。蒙巴顿还与中国驻印部队的罗卓英、孙立人、郑洞国和廖耀湘等高级军官,建立了比较良好的个人关系。

    尽管蒙巴顿不可能与散布于印度和印缅前线的数十万官兵都见上面,他到一群士兵中时,也不可能跟每位士兵都聊一聊。然而,听过他讲话、见到过他的官兵们,以各种渠道把蒙巴顿其人其事告诉自己的战友们,结果整个部队的官兵都知道了他们的头儿是蒙巴顿,是有信心带领他们打胜仗的人物。

    其次,疾病尤其是可怕的疟疾,是蒙巴顿必须要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印缅地区,凶恶的疟蚊往往不分白天黑夜地向官兵们发起进攻,把病毒和疟原虫散播在他们的血『液』中。官兵们一旦染上,便被高热和高寒轮番折磨,时而如熬炎夏,时而如坠冰窟。特别是在丛林中,“发高烧的人一旦昏『迷』倒下,马上有蚂蟥吸血,蚂蚁啃啮”,令人胆颤心惊。蒙巴顿经过了解发现:“小小的疟虫,现在竟是我们最主要的敌人。”因为在1943年的夏秋季节里,野战医院里病员和伤员的比例是120∶1。

    马上,蒙巴顿在战区司令部内设立了研究和防治热带疾病的专家小组,并且在经费和器材方面予以充足的保障。很快新的防治『药』品被研制出来,改进医疗制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