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教子感悟——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更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有了强烈的好奇心,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有位著名的科学家曾说过:“科学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探索对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解释的事物或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他们通常有一种愿望,要去寻找其间并无明显联系的大量资料背后的原理。这种强烈愿望可被视为成人型的或升华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长久以来构成智慧的一项重要特征。”同样的,孩子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就不但学不好,而且会觉得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反之,则会由到极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开发孩子的智力,必须注意激发其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因此,可以说积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开发儿童智力,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工程。我们要把孩子的一时好奇,看似珍珠宝贝,抓住有利时机,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让其成为科学探索、艺术创造和技术发明的动力。

    

第四章 能力培养,打人生成功基础 第七节 能力培养——莱特兄弟的创造精神源于父亲

    “莱特兄弟”指的是美国人威尔伯·莱特(1867~1912)和奥维尔·莱特(1871~1948)兄弟俩。他们两兄弟本来经营自行车,对机械制造技术十分在行,是当时众多的飞行爱好者之一。他们从1896年开始研究飞行,并立志制造出一架用引擎驱动的飞机来,有志者事竟成,他们最终取得了成功。

    威尔伯·莱特于1912年5月29日逝世,年仅45岁。此后,奥维尔·莱特奋斗30年,使莱特飞机公司成为世界著名飞机制造商,资金高达百亿美元。

    飞机的制造者——莱特兄弟,他们的事迹在人们当中广为流传着,但是在这荣誉的背后除了他们的自己的努力外,精神的创造却来源于父亲。

    父亲注重培养莱特兄弟的创造能,使他们成为第一架飞机的制造者。

    威尔伯·莱特生于1867年,比奥维尔·莱特大4岁。小时候的莱特兄弟是一对富有好奇心的孩子。有一次,兄弟俩在大树底下玩,两人产生了爬上树去摘月亮的想法。结果,当然不仅没有摘到月亮,反而把衣服都钩破了。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况,并没有责骂他们,而是给予了耐心、正确的开导。

    后来,兄弟俩又『迷』上了机械。他们从小就喜欢拆弄机器,例如一些旧的时钟、坏的磅秤等等。不但如此,这两个小家伙还经常把妈妈准备丢掉的破铜烂铁捡起来,共同做成许多新鲜有趣的玩具。

    有一次,莱特兄弟把一大堆丢弃的橡树果实和旧铁钉捡了回来,加工制造成许多陀螺玩具分送给邻居的玩伴,大家都玩得很快乐。这两个聪明伶俐,喜爱创造发明的兄弟,陆陆续续做出了许多令人惊奇的发明。而在威尔伯十岁、奥维尔六岁那年,爸爸竟然肯把心爱的木工工具借给它们使用,于是他们两兄弟便决心想要做出另一件更令人惊奇的东西来。

    由于他们俩早就相中了他叔叔卡莫基门前的一辆旧手推车,在他们俩的诚恳要求下,卡莫基答应不要一分钱把破手推车送给莱特兄弟俩。回到家,他们俩就开始忙了起来,最后,两个人把原来很旧的手推车,改造成一部坚固而实用的运货车。爸爸看到之后,夸奖他们具有创作力,莱特兄弟在父母一次次的“允许”下,对整个世界充满了想象力。

    有一次,莱特兄弟赶着羊群放羊的时候,看到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很是羡慕,就学鸟飞。他们的父亲并没有嘲笑、制止他们,而是充分理解孩子可贵的好奇心和大胆的想法,还同孩子们一起学鸟飞。这天天气很好,有一只鹰在上空飞旋。哥哥就问爸爸:“爸爸,人可以飞翔吗?”爸爸出神地望着天空说:“可以!”弟弟就张开双臂,可是却没有飞起来。哥哥试试,也不行。莱特兄弟就疑『惑』地望着爸爸。爸爸说:“因为你们还小。”哥哥说:“那你飞飞看?”爸爸就张开双臂,可是也没有飞起来,“也许我太老了。”——莱特兄弟和爸爸都不会飞翔,但莱特兄弟却坚信人是可以飞翔的。莱特兄弟在慢慢地长大,他们在慢慢地试验着。

    突然有一天,爸爸送给莱特兄弟一支会飞的蝴蝶,只要拧紧上面的橡皮筋,蝴蝶就会垂直地飞起来。或许莱特兄弟的爸爸并没意识到,正是这小小的会飞的蝴蝶,激起了小哥俩的强烈好奇心,把飞行的种子播撒在两颗幼小的心灵里。从此,莱特兄弟开始研究使物体悬浮在空中的问题。最初,他们仿制了几支蝴蝶。当新的蝴蝶在空中飞起来时,他们高兴极了。可是,在他们的实验中有一只最大的蝴蝶却怎么也飞不起来。这是莱特兄弟飞行研究中所遇到的第一次挫折。然而,他们并没有退缩。他们知道,飞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大量知识为基础才可能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如: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有关文献。为了读李塔尔的著作,他们特地学会了德文。经过数年的反复『摸』索,莱特兄弟终于制造了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教子感悟——

    创造力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就

    如果发现孩子在拆装闹钟,家长会有什么反映?这是《全国青少年创造培养系列社会调查》中的一道问答题。据调查发现40%有家长对孩子训斥、警告,41%的家长“不耐烦”、“不屑于回答”或以敷衍的方式对待。由此可知,我们的家长对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的认识还需要提高。

    其实,孩子爱搞“破坏”属天『性』使然,是创造力萌芽的一种体现。未来的社会需要创造力强的人。创造力已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人必备的素质。因此,父母应合理利用孩子的这种天『性』,多方引导、鼓励,有利于孩子大脑发展及日后处事能力的提高。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创新精神是一朵娇嫩的花朵,鼓励它、赞扬它,它就怒放;贬低它、指责它,它就凋谢。因此家长一定要对孩子多肯定、多指导,少批评、少指责,特别是用专制、轻蔑扼杀孩子的奇思怪想。

    其次,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因为儿童要将环境中获得的知觉加以组织,所以环境又必须以真实为基础原则。当儿童对自己的生命发展出真实而有秩序的知觉后,他就会选择而且加强对于创造『性』努力是必然需要的历程。儿童会将事物的主要特质抽象化,因此而成功地联合它们的形象,保存在意识的最前面。”所以,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宽松的环境,为其创造力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最后,孩子的创新『性』和想像力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挖掘。父母不要总是等孩子自己做出什么创举,然后再去赏识;而应该善于发现,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阻力的时候,运用想像力,给孩子适当的指导,让孩子用更巧妙、更具创造『性』的方法化解意外和阻力。

    

第四章 能力培养,打人生成功基础 第八节 能力培养——竺可桢学会自我教育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分别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除了这些,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竺可桢能成为我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为国家的发展呕心沥血,这与他从小学会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竺可桢从小学会自我教育,为后来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基础。

    1890年3月7日,竺可桢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他的父亲竺嘉祥专门去找镇上的私塾先生,商议了好久才决定为孩子取名用“可桢”。用先生的话来说,“桢”字的意思有两层,一是坚实的木头,二是古时候筑土墙立的柱子称作桢干。“可桢”就是将来可以成为国家栋梁的意思,从这个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父亲对竺可桢的期望有多大。

    在竺可桢还不到两岁时,父亲便开始有目的地教他认字、写字,他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旨意仔仔细细地练。一天,父亲要外出办事,临走时对可桢说:“我今天有事,不能教你认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吗?”正在吃饭的竺可桢,马上离开饭桌硬缠着父亲教他认了字才让走。因此,在竺可桢满3周岁时,他不仅能够认识许多单字,还能背诵十几首唐诗。

    在竺可桢5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学堂,7岁开始写作文。竺可桢写作文,常常是写了一遍,自己觉得不好又重新再写一遍,等到他自己认为满意了才停笔。竺可桢读书很用功,经常听到鸡叫就起来用功学习。母亲怕累坏了他的身子,就常常用陪学的办法督促他早睡。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

    有一年家乡的雨水特别多,竺可桢喜欢站在房子下面数着屋檐上滴下的雨滴,也喜欢听水滴落在石板上“滴滴答答”的声音。慢慢地发现,石板上有很多小水坑。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这就叫做‘滴水穿石’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从此以后,“滴水穿石”的教诲成了竺可桢一生的座右铭,他一直用这句话鼓励自己,在1910年,20岁的竺可桢凭着优秀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资格,8年后,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便一直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努力着。

    教子感悟——

    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助孩子更好发展

    自我教育是指个人主动地提出道德修养目标,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完善或培养自己的人格品质的过程,也就是孩子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它是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在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具备必要的素质。

    但自我教育并不是放手不管,父母还要给孩子恰当的指导,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要知道,父母教育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它需要“自我教育”这个内因来起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外因让内因起作用。

    为此,父母可以让孩子通过实践活动,在与人交往中,让孩子通过观察分析别人,学会观察分析自己。最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计划。在实践中让孩子发挥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作用,不断激励、督促自己。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所遇困难。

    此外,由于自我教育能力是建立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只有孩子具有这种自觉的高层次的理『性』能力,才能够自觉地教育自己、改造自己、规范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因此,父母不要给予超过他这个年龄阶段所应接受教育内容的范围,不要急于求成,要寓教于乐。再者,每个孩子兴趣、好奇心等不同,也要选取不同的、让孩子喜欢、乐于做的方法。

    

第四章 能力培养,打人生成功基础 第九节 能力培养——敢于“离经叛道”的邓肯

    伊莎多拉·邓肯(1877~1927),现代舞创始人,美国著名舞蹈家,是把解释『性』的舞蹈提高到创造『性』艺术地位的先驱者之一。

    邓肯一生坎坷不平,但她有着直率真诚的『性』格、坚强的意志。邓肯认为女人是万物之精华,是大地之母,她赞叹女人身体的精妙,不顾人们对她艺术的不理解,为此创造了无与伦比的优雅的舞蹈,并找到了人体与音乐的最佳结合形式,艰苦奋斗,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