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名人教子的100个法则-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 选择好书。布什夫人不仅善于给孩子们读书,而且善于精心选择、购买好书。她说:“6~9岁的儿童喜欢读反映他们爱好和志趣的图书。9~12岁的孩子更偏向于幽默小品、民间传说、较长的诗歌和一些情节更复杂的故事,对侦探方面的图书也颇感兴趣。”

    五。 念得生动有趣。布什夫人多年给孩子们朗读并讲故事,小听众都知道,并带领着他们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因为布什夫人给孩子们读书时,总是设法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听。有时布什夫人会特意不念出句中一两个字,要他们补充上去。有时布什夫人也问一些问题,布什夫人会故意说:“现在,你们猜又会发生什么事呢?”一天晚上,当她正在给孩子们读大象王国里的好心肠国王巴巴的新故事时,一个很小的声音打断了她:“『奶』『奶』,大象吃什么?”这一下可热闹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便说服对方。布什夫人高兴极了,因为孩子们被吸引了。当遇到他们不熟悉的字眼,布什夫人就会一一解释清楚。

    六。 孩子自己会念书之后,仍然念书给他们听。许多专家建议父母一直念书给子女听,直到升入高中为止。大部分孩子在12岁之前聆听能力比阅读能力高,所以他们“听”书的收益会更大。布什夫人高兴地说:“让孩子从小就培养起酷爱图书和喜欢听大人读书的习惯将给他们的一生带来无穷的欢乐。”

    教子感悟——

    朗朗阅读声可以培养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布什夫人是一位有知识、有见识人,她所采用的“朗读教育法”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这样轻松活跃的朗读教育法,不仅能让孩子学到知识,还能让孩子学到朗读技巧。美国的教育家曾对刚进幼儿园的儿童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听过家长读书的孩子的阅读水平,比没有听过家长阅读的孩子高出很多。

    由于特米里斯的倡导,再加上巴巴拉的加盟,“为孩子朗读”成了一套非常受欢迎的启蒙教育法,几个州都发起了“请为孩子朗读”的活动,母亲和孩子们在活动中都收益匪浅。朗读是使孩子习惯于读书的最重要的手段,在孩子认字之前,父母应作为他的读书“工具”,从而引导孩子走向并热爱真正的阅读。为孩子朗读是与孩子交流的一种特别有效的方式,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听家长读书的收益不仅仅是学习技巧,而且还培养了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提高了理解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因为大家共同参与更为家庭增添了一分温馨,也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

    此外,朗读可以启发想象力,孩子听了好听的故事后,会激发起对故事情景的幻想,以及对故事细节的探究,进而引起翻阅原书的兴趣。每一位母亲都要以布什夫人为榜样,养成为孩子读书的好习惯,这将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第五章 掌握技巧,为孩子未来加分 第五节 掌握技巧——陈景润民主对待儿子

    陈景润(1933—1996),我国现代数学家。于1933年5月22日生出生在福建闽侯。家境贫寒,学习刻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这一猜想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做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他不仅是数学奇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民主教育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科学家”儿子。

    陈景润的儿子名叫陈由伟。“陈由伟”这个名字是陈景润起的。陈由是他与夫人各自的姓,伟则希望其对人类有伟大贡献的意思。陈景润认为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陈景润希望儿子将来也当科学家。因此,陈景润对独生儿子的培养方法是:民主对待儿子。家庭民主,父子民主,母子民主,使孩子能自由自在成长,使他的思维方法更具有个『性』。

    陈由伟天生聪明,且淘气。在他小时候,无论玩什么玩具,他都会好奇地把玩具解剖──拆开看个明白。一个玩具几十元,当母亲的便拉下脸来严肃批评儿子。这时,陈景润总是乐呵呵地站在儿子一边说:“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儿子上小学后,常常向陈景润谈自己的事,学习、劳动或与同学的往来。陈景润认真听着,然后为孩子当参谋,或表扬或批评纠正。很快,他就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和儿子成了朋友。

    陈景润认为,教育培养孩子,要因人而异,不同环境、不同『性』格,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不同。这正是这位举世闻名的数学家的过人之处。

    即使在陈景润死后,他的民主教育还依然留在儿子身上。新闻媒体曾访问他的妻子由昆时,由昆说:“儿子要想超越父亲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不想给他太大压力。”但陈由伟还是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

    教子感悟——

    民主教育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民主教育”是陈景润培养孩子的独特方法,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一样,受到了平等和尊重,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人格;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它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父母说,在家里孩子都成了“小皇帝”,还有什么“不平等”?其实,产生这样的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过分的溺爱。而溺爱,对孩子来说,不仅是不平等,更是不尊重。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平等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就某件事尝试着独立发表意见,父母仔细聆听,给予合理的建议,但绝不能呵斥或嘲笑。像家庭会议—样试着讨论,能使孩子学会大人们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待人接物的礼仪。在宽松和睦的气氛中将各自的所见所闻谈出来,聊一聊各自的奇遇经历,扯一扯家中的过去与变化。在这种人人有发言权的交谈过程中,父母与孩子彼此既交流了思想,又融洽了感情。此外,让孩子听听、说说家中人各自的见闻、经历还有助于孩子开阔视野,了解生活、认识世界。

    其次尊重孩子的喜好。不要以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孩子的喜好,强迫他学琴、学画、参加某一种“兴趣班”。这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实际上是父母的一种自私。

    除此以外,父母还应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无论在任何时候,应避免说: “你怎么就……”“你怎么总是……?”“你为什么从不……”“你应该知道……”“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可以换一种说法:“给我讲讲你是怎么想的?”“你看妈妈是不是理解了你的意思?”这样,就能更好地实现沟通。

    一位心理学家谈到:善于和孩子亲近的父母懂得,和孩子交谈是一件乐事,而决不是一种负担或任务。反之,那些习惯于向孩子发号施令,对孩子采用“高压政策”的父母不会认识到这一点的。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在感情上的鸿沟也就逐渐形成了。

    因此,父母应力戒这样的观念:孩子是我生、我养的,当然就要把我的话当圣旨,否则就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第五章 掌握技巧,为孩子未来加分 第六节 掌握技巧——茅盾母亲的宽严有度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长篇小说《子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因此,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母亲对他宽严有度的教育也就没有他如此伟大的成就。

    茅盾母亲宽严有度的教育,使文学坛又多了一个文学巨匠。

    茅盾虚岁5岁那年,父母就商量给儿子启蒙。当时,茅盾家里设有家塾。茅盾的三个叔父及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由茅盾的祖父教授。茅盾祖父教书不认真,有时学生来了,他自己却去会友或打牌,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类的书。茅盾父母怕茅盾进了家塾后,得不到严格训练,养成不良习惯,便决定自己来教儿子。他们挑选了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由茅盾母亲施教。每当母亲讲述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明达的父母却让茅盾看了许多文学成就比较高的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同时,“新学”中的资产阶级科学民主思想和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

    在茅盾10岁那年,父亲病逝,弟弟只有6岁。但是,茅盾母亲并没有放弃让儿子读书的愿望。且对茅盾小学毕业后升学问题,其母颇费思量,就当时的家境和亲友的愿望,想让茅盾上师范,这样可不花食宿费,还发服装,毕业后即可就业。茅盾母亲觉得这样一来,钱是节省了,但有悖于丈夫遗嘱,因为茅盾父亲曾有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况且这样做也许会限制茅盾将来的发展。于是,茅盾母亲顶着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把茅盾送到湖州去念中学,中学毕业后,又让茅盾去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使茅盾受到最好的教育。

    茅盾的母亲对待茅盾的弟弟泽民也同样开明,1917年,泽民考取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母亲很高兴。后来茅盾介绍泽民加入了『共产』党,由于思想的变化和革命的需要,泽民想中止学业;专门研究政治,与张闻天等一同去日本。那个时候泽民只差半年时间便可取得工学文凭,茅盾劝说了弟弟很久也无法让弟弟回心转意完成学业,倒是母亲看得开,她见泽民主意已定,就同意了泽民的选择,并劝说茅盾:“他既然对河海工程没有兴趣了,勉强读下去,也没有意思。”

    据茅盾晚年回忆,茅盾刚工作时,每有译文或文章发表,就像当年让母亲看作文一样,照例寄给母亲过目;茅盾与弟弟的通信都送给母亲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茅盾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也没放松对他们的关心、教育。茅盾母亲自己也是每日读书看报,善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

    虽然自己没能遵循亡夫的遗嘱让两位儿子好好学习工程,但是茅盾的母亲却说:“世界变化太大,你们父亲何曾料到。我如今这样干,你们父亲若死而有知,大概不会怪我的。”

    教子感悟——

    宽严有度、有收有放让孩子更健康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