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考指导权威书:怎样帮助孩子考大学
  作者:未知


  考生家长走出五大误区

  走出过分保护的误区

  每逢高考,相当多的家长把孩子看成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其效果对考生不利,甚至影响孩子高考的心态和成绩。
  家长对考生过分保护的情况多种多样,我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一些常见的案例。
  案例
  考生母亲刘某,在高考前一个月就向单位请假,全心全意24小时为孩子服务,确保孩子在最后冲刺阶段复习好功课。
  这一个月里,母亲心里很闷得慌,除了张罗一日三餐没事可干。儿子同样感到别扭,心中在想:您这是为我服务还是监督我?其实为我服务用不着这样,吃饭问题我自己就能解决。而且,我们临考前两个星期才放假自习,您何必提前一个月就在家看守我呢?
  其实母亲并不是存心“监督”,只是闲得无聊,动不动就去儿子房间转转,却引起了孩
  子的怀疑:妈妈肯定是想看我在不在复习功课。由此孩子产生了对妈妈的不满情绪,也不主动跟妈妈讲话了。“不被信任”的局面使他感觉很压抑。“我妈这是干什么呢?”他曾经在电话里对一个同学这样讲。
  家长高考前请假在家“陪读”,造成孩子情绪低落,复习效率降低,高考时也没发挥好。用他的话来讲,妈妈的“不信任”至少使他高考的成绩掉了10分。
  案例
  宋某是一位高三的学生,平时学习很自觉,也很有计划性。
  2003年3月以后,快要高考了,妈妈为了让孩子有个好状态,格外加以关照。过去孩子学习时她几乎不进孩子的房间,现在倒好,孩子复习到什么时间她陪读到什么时间。她的任务就是坐在孩子旁边,给他端茶送水开空调。
  本来这个孩子是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高考,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可是妈妈这一“陪读”,他就觉得高考可是件“大事情”,甚至关系到全家命运。这使他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考不好怎么办?考不好怎么对得我妈妈的陪读?随着压力的逐渐增加,这位考生的情绪开始烦躁,爱发脾气,学习成绩下降,还出现头疼、心慌等症状。他在向我咨询时说:我现在恨不得跑到荒山旷野没有人的地方去哭一场,心里太压抑了!
  后来,我跟他妈妈取得了联系,告诉她不要再陪读了。要想孩子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家长首先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像平时一样与孩子相处、给予他适当的照顾就可以了。您的格外关照只能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难以发挥出平常水平,这样做又何苦呢?
  这以后,她接受了我的建议,不再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架势。孩子的紧张心态也逐渐舒解,回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
  上大学后,他妈妈打电话向我表示感谢。我提醒道,孩子上了大学只是开始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这一步要鼓励他自己走,过分地关注只会给孩子徒增负担。他妈妈说,通过这次高考陪读,自己明白了怎样做才是真正关心孩子。
  家长对孩子的过分保护不仅表现在孩子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而且还表现在考前的物质准备方面。
  案例
  辽宁沈阳有一个考生学习成绩一贯不错,对高考成功也比较有信心。高考前一天晚上,一心想为他做点什么的爷爷说:“孙子,你就放心睡觉吧,爷爷把你的表给调准了,考试时掌握好时间。”
  谁知爷爷老眼昏花,把时针整整调快了一格。第二天上午考语文时,他觉得时间特别紧,很多题都来不及想,只能仓仓促促地跳着做。后来看自己的表已经到11点半,可周围的同学还没有交卷子的,监考老师也无动于衷。他感觉很纳闷,就举手报告老师,是不是该交卷子了。老师说,现在是10点半,你还有一个小时的答卷时间。这时他才恍然大悟,爷爷老了,把表对错了。
  他努力压制住自己后悔、沮丧、烦躁的情绪,继续答卷,然而先前答错的题目很难修改,即使可以改,也有碍卷面整洁。考完试,这孩子没有回家吃饭,爸爸、爷爷都很着急。是不是考坏了?是不是路上出了什么事?他的爸爸骑着车到处找他,晚上才知道,孩子由于这件事心情特别坏,中午没有回家,在外面坐了两个多小时。这样一来,下午的考试状态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爷爷知道自己帮了倒忙,后悔地说:“真对不起你。爷爷一辈子对你做好事情,没做过一件坏事情,这件事爷爷也不是想给你做坏,可结果是坏的,爷爷一辈子忘不了这件事。”

  走出过分干涉的误区

  有些家长认为,快要高考了,要让孩子把时间抓紧就必须督促他、监督他,把孩子管紧、管好。为此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满以为都是为了孩子好,可是这些主观的设想和愿望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不仅没帮助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反而使孩子与家长之间产生了隔阂、对立,甚至冲突,造成负面影响。
  案例
  有位家长在孩子高三下半学期开学后,自作主张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每天的复习时间表:7
  点到8点复习数学,8点到9点复习物理,9点到10点复习化学等等。时间排得很满,既没有休息,也没有灵活掌握的余地,还强迫孩子照此执行。
  其实,这一套作息时间表和孩子实际的学习计划不一致,孩子不可能完全按照它去复习
  功课,可家长还要每天对照它检查孩子的各科进度,自然父子俩就发生了矛盾。爸爸发脾气说:“你不听我的就考不好!”儿子也不服气:“听你的准考不好!”
  依我看,这位家长是瞎帮忙、帮倒忙。孩子怎样安排复习时间是他自己的事情,因为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的掌握程度,用不着家长操心。
  家长盲目拟定的“学习计划”看似充实,孩子却很难照办,一旦实现不了家长还非管不可,那不就造成了矛盾吗?说到底,家长的关键任务还是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一厢情愿地瞎帮忙,往往会适得其反。
  案例
  刘某是高三的学生。一开学,她爸爸就到北京图书大厦给她买了六套高考教辅材料和试
  卷,回家之后对女儿说:“这些是爸爸精心给你挑选的,每天做做有好处。”孩子却说:“我
  哪有时间做那些东西?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完成不了。”
  后来那位家长对我讲,其实他也不知道挑什么样的好,几百种教辅材料看得眼都花了,
  服务员也提不出参考意见。那怎么办呢?干脆挑有名的出版社,一口气买了六套。他心里想,别的家长都给孩子买教辅,我也给孩子买了,也尽心了。
  这个家长虽然一开始没能说服女儿,还是时常跟孩子唠叨:“有空做做我给你买的那些题。”一次说来孩子不吭声,二次说来孩子心里烦,事不过三,第三次说孩子就火了,跟爸爸嚷起来了:“你也不懂这些你怎么就知道它好?我是先做老师布置的还是先做它?不完成老师的作业怎么跟着老师复习?”爸爸却一心认了死理:老师留的要做,这类参考的东西也要做。
  其实这是给孩子增加压力。孩子具体该怎么学自己心里有数,我们家长不懂就是不懂。即使我们考过大学,也已经相隔多年了,一切情况和现在都不一样。所以我建议家长不要多管,否则就是限制孩子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束缚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
  一位姓王的考生母亲在孩子进入高三以后,给孩子立了一个接打电话的规定:对外打电话一律要经过她的批准,如果是打电话给老师、同学询问学习方面的事情,可以;与学习无关的电话一律不许打。打进来的电话首先由他妈妈来接,找他的,是女孩一律告之不在,是男孩要问明干什么,与学习有关的才让他接。妈妈把这个规定当面讲给孩子听,没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这位母亲在孩子面前一向说一不二,孩子从小怕她,这回也只好乖乖点点头。其实心里
  很不服气,心想,我都这么大了,接电话、打电话还得经过你批准,把我看成小孩了!他对妈妈的这种做法耿耿于怀,尤其是一听到电话铃响,妈妈拿起电话后又没有跟对方讲话,还很快挂断,他就知道这个电话是找他的,半是不快半是无可奈何,更不敢向妈妈提意见。
  后来这个考生对我讲,您说在这种心态下我能复习好吗?我妈妈怕我浪费时间,然而她的做法伤害了我的自尊和感情啊。
  家长不要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当然,也不要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让孩子放任自流。孩子在高考备考期间,可能有一些做法会影响学习,比如看电视剧,本来只想看一会儿,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连续看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给予必要的提醒也是应该的。
  家长在高三这一年里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必要时给孩子以提示。不要时时处处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按自己的办法去干,更不要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
  总之,考生家长一定要才能使孩子获得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使孩子相对放松,从容备考。

  走出过分期待的误区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进入21世纪的中国家长希望孩子上大学、上名校,这无可厚非。家长对孩子有适当的期待也是应该的。
  符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期待会对孩子产生一种激励,使孩子形成一种心理的力量,鼓励他去实现力所能及的目标。但从目前来看,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期待超越了孩子的能力所及。
  2002年5月4日,我到母校北京大学去办事,在西门口碰见一个10岁左右的小孩和她的父母。孩子的妈妈问我:“老先生,北京大学在哪里?”我说:“再往前走10米就是北京大学。”这位家长听我的口音觉得熟悉,便问我:“你的口音怎么那么像我们家乡的口音呀?”我问她是哪里人,回答说是营口的。我说我就出生在那里,怪不得口音和你们相近。我又问那个还在上小学的女孩:“你将来想上哪个大学?”小女孩说:“我要上北大。”停了一下又说:“上清华也可以。”
  你看这孩子心多高哇,口气多么大啊。其实孩子这番话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说她对北大、清华连概念也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和愿望呢?那是爸爸、妈妈灌输给孩子的。你将来要上北大,你将来要上清华,那是全国最好的学校,是全国最高学府。
  我也问过不少北京市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你将来考哪所大学?”“考北大。”一位小学女生这样说,“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要考北大。”
  高三这一年,家长的期望表现得更为充分。但是,过分的、脱离实际的期待会给孩子造成误导。当然,盲目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会助长他的惰性,同样不可取。
  案例
  有一位曾经就读北京四中的女孩,在学校里的成绩排名不是很靠前。她父亲的心气很高,一定要让她考上北大或清华,这样才和四中学生的身份相称,才能“光宗耀祖”。
  四中是北京市最好的学校。尽管上述这个女孩与本校同学相比成绩平平,但考取其他重点大学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她的父亲整天唠叨要上北大,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根据高三阶段她在学校的排名,考北大相当困难,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她爸爸还不放弃“北大”,就只能把结果推向与目标相反的方向。
  当前,这样的情形特别普遍。如果孩子模拟考试在400分左右,家长索性不指望他去考北大、清华,能上大学就可以了。问题是有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但离北大、清华还有一定距离,家长就特别希望孩子冲上去。有点压力是好的,但是如果压力过大往往会造成孩子心态的失衡。
  据我研究,相当多有实力的考生,尽管成绩达不到上北大、清华的水平,但完全可以考上其他重点大学,然而他们最终只拿到一所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什么呢?就是他在父母的压力下一心奔北大、清华,而心里明白自己的实力和北大、清华还有20分甚至30分的差距。在这种不良的心态下参加高考往往发挥不出实际水平,结果北大、清华没考上,连第二志愿也达不到。
  有的考生干脆第一志愿报北大、清华,第二志愿就报北京工业大学了。其实他的成绩除了北大、清华以外,其他北京市的重点大学都可以上,结果他上了北京工业大学,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