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每天学点经济学-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财力、精力都捐献给无偿劳动了。我们可以尝试问自己:“是什么因素让约20%的原因产生约80%的结果?”找到其中的原因,用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改善我们生活的质量。
  “二八定律”在到处发生着影响,你也可以成为运用“二八定律”的专家,这需要发挥你的创造力,积极观察,并从“二八定律”中得到启发,这可以使你更有效率地做事情。比如,对一个企业来说,顾客中的约20%占有营业额的80%左右,而他们就是所谓的“贵客”。既然这样,要怎样做才能抓住这些“贵客”,也就是我们经营的诀窍所在。再比如,如果公司发现约20%的产品带来了约80%的利润,那么这家公司就应该集中精力予这些利润高的产品。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尽管约80%的人只得到约20%的收获,但他们大部分是非常努力和勤奋的。很多人拼命去挣钱,但事实上真正拼了命也未必能挣多少钱,这个事实说明努力并不必然地带来丰厚的报酬。聪明人应该讲究效率,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努力。约占20%的少数人能得到约80%的收获,但他们也未必都那么勤奋,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们只是在做事的方式上符合了一定的原则而已。可见,人人都应该依照一定的原则去做事,而不是像头老黄牛似的单纯地低头向前拉车。
  《畅销书80/20定律》一书的作者理查德 科克曾谈到他在牛津大学的经历,可以算应用“二八定律”的一个经典案例。理查德·科克在牛津大学读书时,学长告诉他:“没有必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全部读完,除非你是为了享受读书本身的乐趣。在你读书时,应该领悟这本书的精髓,这比读完整本书有价值得多。”这位学长想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一本书约80%的价值,已经在约20%的页数中就已经阐明了,所以只要看完整部书的20%左右就可以了。当然这种看法不能适用于阅读所有的书籍,对有些书还是要从头到尾细细阅读的。
  理查德·科克很喜欢这种学习的方法,而且以后一直沿用它。牛津并没有一个连续的评分系统,课程结束时的期末考试就足以裁定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成绩。他发现,如果分析了过去的考试试题,把所学到知识的20%左右,甚至更少的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准备充分,就有把握回答好试卷中约80%的题目。这就是为什么专精于一小部分内容的学生,可以给主考入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那些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一门精通的学生却无法获得考官的青睐。这项心得让他并没有披星戴月终日辛苦地学习,但他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股票市场上,“二八定律”也充分地发挥着作用。
  股市中有80%的投资者只想着怎么赚钱,仅有20%的投资者考虑到赔钱时的应变策略。但结果是只有那20%的投资者能长期赢利,而80%的投资者却常常赔钱。
  20%赚钱的人掌握了市场中80%正确的有价值信息,而80%赔钱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用心收集资讯,只是通过股评或电视掌握20%的信息。
  当80%的人看好后市时,股市已接近短期头部,当80%的人看空后市时,股市已接近短期底部。只有20%的人可以做到抄底逃顶,80%的人是在股价处于半山腰时买卖的。
  券商的80%佣金是来自于20%短线客的交易,股民的80%收益却来自于20%的交易次数。因此,除非有娴熟的短线投资技巧,否则不要去贸然参与短线交易。
  只占市场20%的大盘指标股对指数的升降起到80%的作用,在研判大盘走向时,要密切关注这些指标股的表现。
  一轮行情只有20%的个股能成为黑马,80%个股会随大盘起伏。80%投资者会和黑马失之交臂,但仅20%的投资者与黑马有一面之缘,能够真正骑稳黑马的更是少之又少。
  有80%投资利润来自于20%的投资个股,其余20%投资利润来自于80%的投资个股。投资收益有80%来自于20%的交易,其余80%的交易只能带来20%的利润。所以,投资者需要用80%的资金和精力关注于其中最关键的20%的投资个股和20%的交易。
  股市中20%的机构和大户占有80%的主流资金,80%的散户占有20%的资金,所以,投资者只有把握住主流资金的动向,才能稳定获利。
  成功的投资者用80%的时间学习研究,用20%的时间实际操作。失败的投资者用80%的时间实盘操作,用20%的时间后悔。
  股价在80%的时间内是处于量变状态的,仅在20%的时间内是处于质变状态。成功的投资者用20%的时间参与股价质变的过程,用80%的时间休息,失败的投资者用80%的时间参与股价量变的过程,用20%的时间休息。
  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能吃透“二八定律”的精髓,把它应用于股市,赚钱就会变得很轻松。
  总之,“二八定律”提醒我们去思索,怎样付出更少,既能获得个人成功,又能获得事业成功;怎样做得更少,既能享受幸福生活,又能实现生命价值。要尝试把这种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想法,应用到你的事业和生活等领域中。如果你想取得人生的辉煌和事业的成就,就必须约束自己。运用“二八定律”的最好办法,是为自己形成一定的规则,为了形成你自己的规则,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用约80%的力量和时间去做最重要的约20%的事情,用约20%的力量或时间做约80%的事情。
  (2)人的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周期性,用约20%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的时间,做最重要的事情。
  (3)少做一些,锁定少数能以“二八定律”完成的目标,放弃太费力气、风险太大的事情。
  (4)从生活的深层去探索,找出琐碎无益的事情,并摒弃它们。
  (5)面对问题的时候要关注要点,找出那些关键的20%,实现80%的好处。
  (6)在日常生活中,找人来负责一些事务,不需事必躬亲,这样可以使自己更轻松地面对重要的20%。
  (7)寻求捷径,而非直接参与。学会用最少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8)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只做我们最能胜任,且最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
  要补休还是要加班费劳动与闲暇
  《新民晚报》法治视窗栏目里有这样一篇报道:
  为了一天的加班工资,上海市一家货运代理公司操作工贺小芳(化名)向虹口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周六加班的费用。
  原来,不久前的一天,公司接到安排一批货物紧急上船的任务,遂要求贺小芳周六加班,她欣然答应。不日,公司安排她补休。由于想多挣点钱,贺小芳不愿补休,要求公司支付加班工资,标准是按《劳动法》的规定为日工资的200%。公司不同意,并认为公司的一贯做法就是员工加班安排补休,不支付加班工资。
  在仲裁委的庭审过程中,贺小芳提出,休息日加班,是要加班工资还是补休,自己应有权选择。公司强行安排补休,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公司则辩称:加班的补偿形式有支付加班工资或安排补休两种,公司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作此安排并无不妥,劳动者应服从公司的安排。
  最终,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此案作出裁定,贺小芳的请求没有得到支持。
  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篇报道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劳动与闲暇的问题。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24小时,人要把时间这种资源配置于两种用途:劳动和闲暇。劳动是指有报酬的活动,比如上班工作或从事商业活动。闲暇是指一切无报酬的活动,比如休息、娱乐,以及家务劳动。人把多少时间用于劳动,多少时间用于闲暇,取决于劳动(有报酬活动)的价格,即实际工资水平。人们选择闲暇,是因为他们认为闲暇比工作带来更大的效用。例如,在上面的报道中,贺小芳认为劳动的价格高于闲暇的效用,于是她选择了放弃休息,而要加班费。在现实中,可能有好多人会选择补休,而不要加班费。在他们看来,闲暇的效用高于劳动的价格。
  在人们选择劳动还是闲暇的时候,劳动的价格也就是实际工资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工资的变动会引起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工资增加,人们用工作替代闲暇。这是因为在工资增加时,闲暇的代价高了。比如,每小时工资为8元时,闲暇一小时减少8元收入;每小时工资为15元时,闲暇一小时就减少15元收入。这时人们就会减少闲暇,增加工作。所以,替代效应能引起劳动供给随工资上升而增加。
  工资的增加还有另一种收入效应,即工资增加。人们的收入增加,就要减少工作,增加闲暇。这是因为,闲暇是一种正常需求,其需求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通俗点说就是,人们收入多了,就想有更多的时间用于休息或娱乐。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想有更多闲暇。而增加闲暇必然会减少工作,所以,收入效应的结果就是工资增加,劳动供给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好多人认为: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和高质量的闲暇生活是人真正富有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人们在劳动和闲暇之间选择的时候,更倾向于后者。例如,2008年6月17日法国总工会和法国民主工会联盟联合发动全国性大示威。在全法各大城市约50万人拥上街头,表示对萨科齐政府准备延长法定工作时间和推迟退休年龄等改革措施的抗议。法国人为什么要举行全国性大示威,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闲暇。
  还有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实行双休日,每周工作5天,一些单位还实行每天7小时工作制,人们的闲暇时间拥有量得到了增长。每周5天工作日,每年就可增加50天左右由个人支配的时间,其中自然包含了闲暇时间。
  另外,自2008年1月1日,我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开始实施,这是人们得到闲暇时间的又一渠道。
  总之,人们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选择,在劳动和闲暇之间寻找到某种平衡,以实现自己的最大满足。
  
达到小康水平的标尺——恩格尔系数
  以前,人们见面的最常用问候语为“你吃了吗”,由此可见“吃”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你吃了吗”的口头问候语已渐渐远离了我们的生活。这是因为“吃”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很少有人为吃不饱肚子发愁了。人们有更多钱用于教育、健身、旅游、娱乐等事情上。我们来看一下王老师的家庭消费结构就会明白。
  王老师是大学教师,每月工资收入约6000元,稿费等其他收入平均2000元。妻子正在读博士,没有固定收入。女儿上幼儿园。家庭总收入8000元。
  每个月的支出:住房支出没有,因为王老师家现在住的房子由学校解决。吃饭花掉1000元,买书400元,订阅杂志报刊200元,购买唱片100元,去影院看电影两场200元。妻子购买化妆品和服装以及做美容等800元。
  去体育馆健身平均每月100元。夫妻两个还一起办了游泳卡每月100元。每周打两次网球,一个月消费300元。
  每月给孩子买书200元,玩具100元。孩子上幼儿园每月1000元。
  这样算下来消费4500元,再加上一些临时出现的支出,每月总消费额在5000元左右。在这些消费开支中,吃饭只花掉了1OOO元,占总消费额20%。而教育、健身等消费占绝大多数。
  “民以食为天”,吃是人们获得生存的首要条件,只有这一层次获得满足后,消费才会向其他方面扩展。因此,食品支出的比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活水平的高低。食品在王老师家庭消费中占很低的比例,这说明王老师的生活水平比较高。而这个食品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就是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德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恩格尔(1821…1896)提出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计算方法。这个方法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就会减少。耗费在食品上的支出越少、数值越小,生活富裕程度就越高。这个系数的数值越小,表明在食品上的支出越少,生活水平越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超过59%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恩格尔系数一经提出,就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接受和确认,认为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我国也较早地就被应用在统计工作中。计算恩格尔系数一般是采用各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