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传媒巨人默多克-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作是一份激进的报纸,是左翼声音的传声筒。
1971年 
6月,南非的一只橄榄球队受到澳大利亚政府邀请,来澳大利亚
访问。澳大利亚总理威廉·麦克马洪提供了一架空军的飞机,让这只球队在
全国各地飞来飞去。这引起了《澳大利亚人报》的不满,它坚决反对这只南
非球队的澳大利亚之行。迪默尔发表了一篇社论,标题是《总理权力卑鄙地
滥用》。这件事情最后弄得很紧张,以至于昆土兰甚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一个月后,默多克回到了悉尼。他把迪默尔召来,对他发了一通火,这
也是他惯用的吓唬编辑的方式。他尤其是对那篇社论表示不满,认为这是《澳
大利亚人报》创办以来出现的最恶劣的事情。然后他告诉迪默尔:“你已经
不能再办出我能够喜欢的报纸了。或许你愿意转到另外一个部门去。”但迪
默尔回答说,他要么负责《澳大利亚人报》的编辑工作,要么什么也不干。
于是,他离开了。
迪默尔走了以后,《澳大利亚人报》开始偏离原来的轨道,逐渐地滑向
了右翼。若干年后,一位新被任命的主编弗兰克·戴维尼问默多克,在他看
来,谁是最好的主编。“噢,我想是迪默尔。”默多克有些酸楚地回答说、
当戴维尼把这个太迟了的赞扬告诉迪默尔时,迪默尔微微一笑,说道:“这
个卑鄙的家伙。”不管怎么说,这多少释去了他心头积了多年的怨气。
1972年 
5月,悉尼新闻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震荡。帕克家族决定撤出他
们在《每日电讯报》和《星期天电讯报》的投资。与帕克家族在电视业和一
些杂志的投资不同,这两份报纸一直在亏损。默多克以 
1500万澳元的价格买
下了这两份报纸。这项收购行动使他继《论坛报》之后,得到了悉尼第二份
早报。他用这两份早报来补充他的晚报《镜报》。当然,收购《论坛报》又
是一个故事。
1972年 
12月,澳大利亚进行全国选举。这一次,默多克的传媒机器全
面出击,大力支持由戈弗·怀特兰领导的反对党工党。他反对总理威廉·麦
克马洪,并给他出了许多难题。《澳大利亚人报》宣称,怀特兰的政策建议
是“激动人心的”,对于今天的澳大利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抉择。怀特兰
许诺从越南撤回澳大利亚军队,这在当时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怀特兰赢得了 
1972年的选举,而人们都认为是默多克“一手将现政府推
入了办公室”,但他本人却强调说,他在选举中什么都没做。但后来他回忆
说:“回头看看,我们大家确实都将自己投入了战斗,击溃了统治了 
20年的
保守主义政府。这件事干得不坏。”

第八章进军美利坚
第八章进军美利坚
得克萨斯的“桥头堡”
·“杀人蜂”的故事
·默多克成为美国的“妇女之友”
·默多克想收回他父亲的遗产
·和撒切尔夫人“结盟”
·与卡特总统做了笔买卖
·“克拉克环”和默多克的梦想
尽管默多克出生在澳大利亚,他的英国企业为他提供着雄厚的财源,但
只有在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的麦加,他才感到如鱼得水。1970年,他获得了在
美国的居住权。他在纽约第五大街购置了一套可以俯瞰中央公园的寓所,在
纽约州北部有一处农舍,在科罗拉多有一个滑雪时居住的棚屋。这个国家及
其对成功者的尊重令他着迷;这个国家中那些勇敢而富于开拓精神的企业家
们也令他着迷。随着新闻公司在世界各地不断扩大,人们清楚地看到,只有
美国才可望满足默多克对新的挑战的那种执著的渴求。
尽管默多克在伦敦赚了很多钱,但他和妻子都明显感到他们被看作是被
英国社会所排斥的人。不管默多克做什么,不管他力求与英国社会和政治顶
尖人物交往,默多克一家不被看作是英国的重要公民。
默多克发现澳大利亚太封闭,而英国又太闷热、乏味,尤其是自以为是。
这两个地方都不能容纳他扩张的生活方式和雄心。他开始想到美国,他经常
到美国旅行。美国鼓励他的机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自由车轮方式,纽约欢迎这
对富裕、潇洒、并带有澳大利亚口音的夫妻。
几年来,默多克一直试图在美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桥头堡”。他知道,
如果在美国没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不可能在英语世界建立起一个传媒帝国
的。除此之外,无论是对于他还是对于安娜来说,在英国的经历一直充满了
痛苦。尽管《太阳报》继续呈上升的态势,但印刷工会也越来越强硬,令人
很是烦恼。在他们看来,工会头头们也属于英国正统势力的范围,他们与政
府官僚们一样,都是些媚上傲下的伪君子。
就在此前不久,默多克的《世界新闻报》揭露了保守党政府首相洛德·兰
普顿与一个妓女之间的涩情丑闻。这一事情被详细报道后,默多克本人和报
纸都受到了严密的监视。当兰普顿的事还没有彻底过去,又发生了另外一起
事件。这次确实是安娜,她在开车时,不幸撞倒了一个老妇人,并直接导致
了她的死亡。这虽然是一起偶然事件,而且验尸官的报告也是这样说的。但
安娜却受到了极度的惊吓,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安娜觉得,自从她来到了
英格兰之后,悲痛似乎总是在伴随着她。因而,她只有转移到“新世界”,
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1973年,默多克进行了他跨越大西洋的第一次重要旅行。这一方面是为
了让安娜散散心,另一方面是想在美国建一个“桥头堡”。默多克在得克萨
斯州完成了他在美国的第一次收购活动。他买下了圣·安东尼奥市的三份报
纸,即圣·安东尼奥的《快报》、《新闻》和它们联合出的一份星期日报纸。
默多克选择圣·安东尼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理由很简单,因为
当时那里有他想买而且又买得起的报纸。这时,他已经有相当的实力了,因

为《太阳报》和《世界新闻报》都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曾经在加州、
纽约和华盛顿了解了一些报纸、杂志,包括华盛顿的《星报》,但都不太合
适。而圣·安东尼奥对于他来说,确实是在美国开展事业的一个好地方。这
是一个阳光充裕的小城镇,很像澳大利亚某些人烟稀少的内陆地区,在这样
一个多少有些荒凉,又似乎不修边幅、漫不经意的地方,默多克似乎找回了
从前的感觉。他觉得,这时的圣·安东尼奥和 
50年代的佩思很是相像。
当然,他更感兴趣的还是圣·安东尼奥的报纸,这些报纸都是哈特—汉
克斯报纸公司的资产。早报《快报》发行量大约 
8万份,晚报《新闻》的销
售量是 
6。3万份,它们联合办的《星期日副刊》的发行量约是 
13。5万份。
《新闻》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一份叫《真理》的晚报。《真理》的格调
也不高,每天的发行量大约也是 
13。5万份,它的老板是赫斯特公司。这样一
来,默多克将再一次按着他喜欢的方式干:先猝然攻击一个城镇,然后买下
一份相对较弱的报纸,以同那份相对较大的报纸进行对抗。这已经成了默多
克特有的模式了。
默多克为这三份报纸花费了 
1970万美元,这相当于这些报纸 
15年的收
入。由于这笔钱不是个小数目,因而他不得不找地方去借。但这一项收购活
动毕竟使他在美国有了一个落脚点。
对这些报纸,默多克还是按着他的老办法去做。首先,他让它们变得活
跃起来。读者们很快就注意到,这些报纸变得更敏感、更庸俗、更琐碎了,
同时也变得更有趣味性了。然后,默多克让这些报纸变得更加商业化。他把
他所习惯的各种促销手段全都用上了,包括刊登电视节目,为读者设立有奖
竟猜活动等等。报纸上出现了他喜欢用的一些标题,如《昆虫大军横行南美》、
《军队使 
350名学生中毒》、《发现无手尸体》等等。这些报道有的很快就
传遍了全美国,甚至全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一篇题为《杀人蜂向北移动》
的报道。它描述了一群来自拉丁美洲的凶残的野蜜蜂,对美国进行着一场大
规模的侵入,伤害了众多美国无辜公民。
默多克的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
只是将《新闻》的发行量提高了约 
1。2万份,达到了 
7。6万份。和英国人不
一样,美国读者对于他的那一套做法并不太“感冒”。但是,到 
1983年,他
果然将赫斯特公司的《真理》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新闻》和《快报》每年
的利润超过了 
500万美元。
在“改造”圣·安东尼奥报纸的同时,默多克又开辟另一个战场。他在
美国发行了他自己的全国性的报纸《国民之星报》。
《国民之星报》是一份超级市场报纸。这种报纸的读者主要是商店里的
顾客,供他们排队付款的空闲时间随便翻一翻的。默多克的这份报纸,在版
式上主要模仿的是《国民调查报》。
《国民调查报》的创办人是一个名叫吉尼罗索·波普的人,他原来是美
国中央情报局负责心理调查的官员。在 
50年代和 
60年代期间,《国民调查
报》每周可以卖出 
400万份。它在选材方面很特别,主要是集中在犯罪、科
学幻想和好莱坞电影明星的一些趣事。有一段时间,默多克曾试着想买下它,
但被波普拒绝了。他们两人在价格上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默多克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了《国民之星报》。人们看见他在编辑部各
办公桌前转来转去,设计报纸的版面,有些时候他还亲自改写稿件。他从悉
尼把史蒂夫·邓莱维这个“大师”给请到了美国。有一段时间,拉里·兰博

也从伦敦《太阳报》赶来帮忙,格拉姆·金再次施展他的促销绝技。
也从伦敦《太阳报》赶来帮忙,格拉姆·金再次施展他的促销绝技。
《国民之星报》正式出版了。尽管默多克花了大量的钱用于做电视广告,
但报纸的发行并不那么轰动,更没有产生神奇的效果。默多克也没有能够在
超级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地盘。《国民之星报》很快就陷入困境,勉强地维持
着。在最初的几个月里,默多克本人实际上充当了主编,过了把主编的瘾。
其他的主编们来一个走一个,像走马灯似的。
默多克没有认识到,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国民调查报》的读
者群已经发生的变化。它的对象现在主要是中产阶级,而且《国民调查报》
也已经逐渐地摆脱了那些暴力、性变态的故事,更多地是转向了好莱坞和减
肥这些题目上来了。仅仅靠猎奇是吸引不了读者的。
默多克的《国民之星报》最终能够发展起来,完全是靠一个名叫马尔蒂·辛
格曼的人。辛格曼原来是为出版《电视指南》的“三角公司”工作的。不知
是出于什么原因,总之,他投奔了默多克,来帮助他为报纸改头换面。辛格
曼做生意的办法并不复杂,就是尽量地讨好所有的批发商。他不辞辛苦,一
个州挨一个州地跑,即使是很小的城镇也不放过。到 
1976年,“国民”两个
字从报纸的名称上消失了,成为《星报》,同时增加了一个副标题“美国妇
女周报”。这份报纸的大多数读者确实是美国工人阶级妇女。而默多克为她
们提供减肥、健美和保持美丽容颜的“妙方”,给她们提供好莱坞的秘事和
性生活方面的建议。最终,这份报纸发行量开始上升,并成为默多克帝国最
盈利的部门之一。它和伦敦的《太阳报》一样,是默多克的“奶牛”。到 
80
年代初期,它的发行量达到了 
400万份,只比《国民调查报》少 
100万份。
它每年的利润约为 
1200万美元。当然,在此之前,默多克已经使自己成为美
国最古老的报纸之一《纽约邮报》的出版商了,这又是一个离奇的故事。
1979年 
11月 
2O日早晨,鲁珀特·默多克大步走迸《墨尔本论坛报》当
年他父亲的办公室。就是在这间办公室,当年还是孩童的他第一次走进了报
纸和新闻业的世界。也是在这里,他领略了他父亲的权力。他告诉《墨尔本
论坛报》的董事长,他打算买下这份报纸。
对于默多克来说,这是他期望已久的时刻,是令他心跳加速的时刻。更
精确地说,是那种导致他的血压升高的时刻。在这里,在漫长的 
1/4个世纪
之后,他试图收回他父亲花费了毕生心血所创下的基业。《论坛报》一直是
他们家庭精神的一部分,但它也一直在反对他。自从他父亲去世后,它就成
了默多克的敌人。它和费尔法克斯家族联合在一起,无处不在、处心积虑地
在遏制他的发展。
默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