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读书室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科技军阀-第2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凌晨1点分,所有4发鱼雷全部准确命中目标并引爆,鱼雷的爆炸终于撕破了近万吨的“出云”号和“八云”号装甲巡洋舰的巨大舰体,海面上顿时烈焰冲天,浓烟滚滚,“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在不到分钟的时间里即告沉没,舰上包括舰长在内的21名军官和629人丧生,只有22人生还。肖永林在潜望镜里注视着“出云”号的沉没,下令保持安静并迅速撤离。由于担心*人的追击,肖永林没有进行丝毫停留,因而没有顾得上观看第三次攻击的战果。事实上此时根本没有追兵,*人几乎没有意识到这艘中国潜艇的存在。而“八云”号比“出云”要更加悲惨,它被四枚鱼雷同时击中,在剧烈的爆炸声中粉身碎骨,舰上官兵无一生还。

此时的海潮方向突然改变了,撤离佐世保湾变得困难重重。凌晨1点分,“飞鱼9”号潜艇沿着原路返回海峡。肖永林向艇员宣布战果:击沉一艘大型装甲巡洋舰,重创另一艘。肖永林此时并不知道,中国潜艇在此次战争期间击沉的*各类舰船中,“出云”号的吨位排名第一,这也是仅有的两艘被华军潜艇击沉的*帝国海军装甲巡洋舰。

时25分,“飞鱼9”号重新进入濑户内海。而过了不久,尽管*人严密*了消息,英国人的报纸还是宣布佐世保港遭到了袭击。1921年7月1日的英国《泰晤士报》作出了如下报导:

“根据本报记者最新消息以及今天早间的报道,*海军‘出云’号装甲巡洋舰和‘八云’号装甲巡洋舰在佐世保港被击沉,相信这是中国潜艇所为……*方面同时还宣称:入侵者——中国潜艇已被击沉,这显然是个笑话,因为根据中国方面的报导,那艘潜艇已经平安返航……”

在返航途中,“飞鱼9”号的艇员们在潜艇的舱壁上画上了两艘军舰的轮廓并在上面标上了*的国旗。这是潜艇战绩的特殊标记,而艇员们都相信,以后这样的标记会越来越多。

“飞鱼9”号潜艇重新抵达天津大沽港后。魏永浩中将和一些海军将领已经在码头上等候。艇员们登岸后,魏永浩为所有的人都亲自颁发了白鹰勋章,肖永林也被授予一等嘉禾勋章,在码头上,“飞鱼9”号的艇员们得到了当地群众英雄般的欢迎,当天下午所有艇员都乘坐专机飞往北京,并得到了代理大总统徐世昌的亲自接见。徐世昌亲自为肖永林佩戴上嘉禾勋章,并称赞这次奇袭佐世保港的作战行动的成功是“中国海军潜艇部队作战历史上最为引以自豪的战绩”。魏永浩不失时机地向徐世昌提出了扩大潜艇生产的建议。徐世昌尽管仍存有疑虑,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他的要求,并向杨朔铭发信询问。当天晚上,“飞鱼9”号潜艇的全体艇员都在总统府出席盛宴。

尽管在开战初期,中国潜艇在太平洋上并没有取得骄人的战绩,但偷袭佐世保港并击沉“出云”号和“八云”号的胜利,使中国最高统帅部意识到了潜艇的巨大作用,逐渐开始重视潜艇部队的建设,并开始加紧新潜艇的制造。

佐世保港偷袭战的结果让*政府大为惊慌,因为自从双方开战后,*认为中国已开始对*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开战初期一直对*抱有媾和的幻想,因而并没有对*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中国潜艇部队在的行动中也一直严格执行对商船的俘获规则。

而就在这天夜晚,在*海的深处,一艘中国新式远洋潜艇正巡弋于黑暗而冰冷的海中。这是一艘处于试验状态的新型潜艇,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看上去显得有些笨拙和让人不安,此时狭窄的艇内空气早已混浊不堪,潜望镜不时的缩入海水中。这艘潜艇就是中国海军的“海马”号潜艇。

指挥着这艘潜艇里那些来自于中国不同省籍水兵的,是六天前刚刚担任该艇艇长的海军上尉赵恩宝。

在这个颠簸的潜望镜镜头里,不一会儿便浮现出了一个巨大的船影。

那是一艘大型运输船。

尽管这艘船上没有悬挂任何用于标名身份的旗帜,赵恩宝还是能够从船形判断出来,这是一艘*船。

看到这艘孤灵灵夺路而逃的*运输船,曾经参加过曹妃甸海战的赵恩宝艇长未免有些失望,对他来说,他渴望见到的目标,是*人的战列舰。

尽管如此,面对唾手可得的猎物,赵恩宝还是低声喝令着鱼雷手做好准备,他对着潜望镜,再一次看了看500码以外明月之下映出的猎物。

“发射!”

随着赵恩宝艇长的吼声,一枚533毫米口径的鱼雷拖着白色的泡沫向前驶去。

体型巨大的*运输船被直接命中,侧舷激起了高大的水柱,很快便开始了倾斜,五分钟以后,随着水手们纷纷跳离,这艘不走运的*运输船很快沉入了青黑色的波涛之中。

赵恩宝冷笑了一声,将潜望镜交给了一位技术部门的观察员。

“一雷命中,赵艇长果然神技。”对方接过潜望镜观察了一下,笑着说道。

“其实还是打偏了,今天的风浪太大,要是平时,准头能更好一些。”赵恩宝笑了笑,说道。

“单艇作战,节约鱼雷也是应该的,但怕的是不是每一个艇长,都能达到赵艇长的技术。”观察员说道,“所以,小杨将军说的那个‘集群作战’还是有必要试试的。”

在目前的战役阶段中,中国海军潜艇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主要采取的还是单艇作战的方式。

在19世纪末期,潜艇可以说还是一支非常年轻的海上力量,对于这支年轻的力量,世界各主要海军强国对它的兴趣并不大。即便是想要同大英帝国一争短长的德意志帝国,在最初接触到潜艇时所抱的态度也是如此,依照德国海军之父提尔皮茨上将当时的说法:“潜艇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红色鲱鱼’,是一种虽然有助于近海防御,但对于平衡海军力量却无所裨益的软弱力量。”

现代意义的潜艇是由爱尔兰裔美国人约翰?菲利普?霍兰研制成功的,而法国人则后来居上,设计出了适于远洋攻击作战的潜艇。而德国海军则一直到1904年由于俄国向克虏伯公司订购了一艘以法国先进设计为基础的潜艇,这才猛然醒悟到这种舰艇身上孕育着的重大潜能。这些为俄国建造的新潜艇是卓越的远洋潜艇,武备很强。同时,由于这些潜艇为双层壳体结构并有着巨大的浮力,因而又具有良好的适航性。这些潜艇不仅仅是限于近海防御,而且有进攻的能力,因为其法国设计者从来就没有掩饰过他们认为大型潜艇能够担任攻击任务这一信念。德国人一旦醒悟,就立即投入行动。在1906年年底,德国海军从克虏伯公司接收了它的第一艘潜艇。而几乎与此同时,在东方,中国和*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种海中灰狼身上。对于*来说,他们对潜艇的态度可以说研究的目的多一些,而中国则是因为海军过于弱小的关系,想要在未来的战争中,以潜艇出奇制胜。

对于中国海军而言,比较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一位对潜艇在战争中的作用有着深刻认识的“掌舵者”。

在中国,海军一直有较大的独立性,海军部长也可以就海军的建设、管理以及指挥等诸多问题直接向国家元首报告。因此,和陆军相比,它不会卷入太多的政治对立,因而也没有必要拘泥于更多的传统束缚。所以,相对思想还比较陈腐的中国陆军,中国海军具有非常高的革新精神,同时也有着比较积极的作战精神。

在1916年,在杨朔铭的推动下,中国海军决定引进三种潜艇进行试验,这三种潜艇选择了当时比较典型的设计方案,采用了基本类似的尺寸大小进行试用,以获得经验促进国产化。第一种是单层艇壳的美国试验型号“莱克”型,还带有可以缩放的轮子,可以在海底行驶。第二种试验艇则是在海战中俘虏的德国克虏伯公司所属的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建造的德国u艇。最后一种则是根据江南造船厂设计师设计的近似“泪滴型”船型的潜艇,这种潜艇有着较好的水中航行能力。

除了上述三种试验型潜艇,马尾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都总结了西方同类潜艇的经验和教训,研制成功了德国u艇的改进型号,也就是后来马尾造船厂的“飞鲸”级潜艇和江南造船厂的“飞鱼”级潜艇。这些新式潜艇优良的性能给西方国家的观察家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这时中国两大造船厂所具备的宽广的建造空间以及精良的建造工艺已经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有能力建造新式潜艇。此时中国海军对潜艇显示出了更大的兴趣,因为海军高层此时更希望获得一种大型的远洋型潜艇。

到1914年第一次大战爆发之时,中国海军对于实战中还刚刚被投入不久的航空兵以及潜艇,已经抱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并不亚于其他国家。在此之前,由于中国捉襟见肘的财政状态以及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海军当局并没有能够得以充分及时对这些新生力量加以引进,而现在,在杨朔铭的努力下,中国政府已经有足够的财力对独立研究潜艇力量进行支持,使中国潜艇部队的建设没有落在主要海军强国的后面,而一旦多数潜艇得以完成,也马上引起了世界各国海军界的广泛注视。

在中国海军中,潜艇的艇员的素质是最为精锐的,其筛选之严,甚至超过了海军战列舰队和航空部队而成了全海军之冠。积极活泼的环境以及高额的津贴,使潜艇部队成了中国水兵们向往的地方,自然艇员的训练也非常严格,中国海军当局为了使这支新生力量尽早融入整个舰队,也花费了不少的努力。当然,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并不能说是一帆风顺的。

相比之下,*海军对潜艇的研究起步要比中国早得多。

在甲午战争后,*成为拥有亚洲最为强大的海军力量的国家,同时*也对潜艇这一新兵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计划加以引进,但引进的过程并不顺利。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爆发前,*为了应对俄国的扩张开始进行积极的战争准备,*海军在进行新一轮的扩编的同时,却打断了原本的潜艇引进计划,就这样*潜艇的出现足足迟了2年之久。但谁也没想到,1904年5月15日*海军“初濑”号和“八岛”号两艘前无畏舰同时在中国旅顺港外触水雷沉没的意外事件却给*的潜艇计划带来了转机,*海军立刻恢复了潜艇计划。

 (二百五十八)潜载火箭弹的秘密

(二百五十八)潜载火箭弹的秘密

为了学习潜艇建造技术,*最早订造的潜艇是在美国的造船厂开工建造,然后分解为散件运回*本土组装。/ 1905年7月31日*的第一艘潜艇在横须贺造船厂完工诞生,并命名为“第一潜水艇”,另外4艘同型潜艇分别于同年9月5日与10月1日完工下水。但*的这5艘潜艇服役后并不是作为“潜艇”使用,而是成为了令人感到诧异的“水雷艇”。因为1904年的“初濑”号和“八岛”号战列舰触雷事件让*军方感到震惊,所以就有了利用潜艇的隐蔽性实施布雷的想法,因而在潜艇服役后,*人仍将其归于“水雷艇”类。这种戏剧性的另类使用直到1905年12月才得以结束,“第一潜水艇”终于恢复了真实身份,理由是作为水雷艇使用效果不理想。

*的仿造能力非常强大,1904年在美国建造第一潜水艇的同时,*已经在同年11月开始仿造该型潜艇了,1906年4月5日*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潜艇“第六潜水艇”和“第七潜水艇”便建成服役了。从艇型结构上看,*仿造的两艘潜艇就是“第一潜水艇”型的缩小版本,“第六潜水艇”的吨位只有“第一潜水艇”的一半,艇身也变得细长,同时对其传动机械进行了改进,增加了动力的输出功率,使航速稍有提高。所以“第六潜水艇”被称为实验性的成果更为合适,同时仿造的成功也为日后*对潜艇的设计建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惜的是1910年4月15日“第六潜水艇”在广岛湾进行下潜训练时因机械故障沉没,包括艇长佐久间大尉在内的14名艇员全部淹死。而“第七潜水艇”则服役至1920年,并在当年12月1日除籍。

在*成功建造“第六潜水艇”后,*海军省又将下一个目标放在了大型潜艇的引进工作上。1907年山本权兵卫大将访问英国时,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决定购买2艘英国的新型潜艇也就是后来的“c1”型,两艘“c1”型潜艇在1907年8月30日在英国维克斯船厂开工建造,并分别于1909年2月26日和3月9日竣工服役,并命名为“波1”号和“波2”号。“c1”型潜艇与“第一潜水艇”型相比,在吨位航速及续航力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由于载弹量少的关系,仍然只能被用于简单的沿岸巡逻而不是远距离的巡航。在“c1”型潜艇服役的3年后,*又开始了对“c1”型潜艇的仿造,和第一次仿造时不同的是,这次是由两个不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